中国的土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砖红壤
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
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
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
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五)、棕壤
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Ⅲ、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六)、暗棕壤
Ⅰ、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Ⅱ、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

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Ⅲ、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七)、寒棕壤(漂灰土)
Ⅰ、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Ⅱ、形成条件→寒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

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Ⅲ、一般特征→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

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八)、褐土
Ⅰ、分布地区→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

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Ⅲ、一般特征→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

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九)、黑钙土
Ⅰ、分布地区→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Ⅱ、形成条件→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

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Ⅲ、一般特征→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十)、栗钙土
Ⅰ、分布地区→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Ⅱ、形成条件→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

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Ⅲ、一般特征→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

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

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十一)、棕钙土
Ⅰ、分布地区→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Ⅱ、形成条件→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

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

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Ⅲ、一般特征→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十二)、黑垆土
Ⅰ、分布地区→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由黄土母质形成。

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Ⅲ、一般特征→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

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十三)、荒漠土
Ⅰ、分布地区→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Ⅱ、形成条件→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

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Ⅲ、一般特征→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十四)、高山草甸土
Ⅰ、分布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Ⅱ、形成条件→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高山草甸植被。

Ⅲ、一般特征→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

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十五)、高山漠土
Ⅰ、分布地区→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Ⅱ、形成条件→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

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Ⅲ、一般特征→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一、发生学分类制的世界土壤分布
如前所述,发生学分类制中的地带性土壤,因其形成过程主要受生物气候因素所制约,其分布和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

由于发生学分类由来已久,影响广泛而深入,以往的世界土壤图多以发生学分类单元作为制图单元。

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

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
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
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

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和红壤,占25% 。

土壤分布呈半环形,自北、东、南三方面向内陆和西部依次分布热带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和红棕壤—红褐土和灰钙土—荒漠土。

二、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世界土壤分布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虽以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选择上,考虑到那些经过一定的成土过程,在剖面上发育而成的具有特征标志的土层和特性,因而与成土环境仍然具有相关性。

该分类制的分类单元与生物气候带仍有一定的联系。

在高纬度苔原带主要分布新成土、始成土中的“冷冻”土类;在中纬度冷温气候带主要分布灰土、始成土、冷凉淋溶土、湿润淋溶土和粘淀漂白软土等;在中纬度温暖气候带地中海式气候地区主要分布湿润淋溶土、半干润淋溶土、夏旱淋溶土、半干润淡色始成土;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主要分布脆磐、网纹、强发育老成土;温带草原地区主要分布湿润软土、半干润软土;半荒漠和荒漠地区主要分布干旱土、新成土;低纬度地区分布氧化土、老成土、变性土。

淋溶土细分出四个重要的亚纲,从而更清楚地看出其间的关系。

以理想大陆上各土纲分布模式为依据,便易于掌握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各大洲土壤分布大势。

由于这10个土纲处于不同的生物气候环境,因而其风化强度各有差异。

三、联合国土壤分类制的世界土壤分布
联合国土壤分类制的一部分土壤单元的分布范围,分别与发生学分类制土壤图和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图相吻合,而另一部分土壤单元有自己规定的范围。

从该分类制分类单元与生物气候带的对应关系看,高纬度苔原带主要分布潜育土、有机土;中纬度冷温气候带主要分布灰壤、灰化淋溶土、浅层土、有机土、始成土、高活性淋溶土和灰色森林土;中纬度温暖气侯带地中海气候区主要分布高活性淋溶土和始成土,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主要分布低活性强酸土和强风化粘磐土、始成土;温带草原区主要分布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半荒漠和荒漠区主要分布钙质土、石膏土、盐土、碱土;低纬度区分布铁铝土、低活性强酸土、网纹土、高活性强酸土、低活性淋溶土、强风化粘磐土、红砂土、变性土等。

其他如粗骨土、暗色土、人为土、冲积土、粘磐土零散分布于世界各地。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及中国各地土壤类型分布
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
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

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
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

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和红壤,占25% 。

土壤分布呈半环形,自北、东、南三方面向内陆和西部依次分布热带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和红棕壤—红褐土和灰钙土—荒漠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中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

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寒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

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

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

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

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

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

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

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

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

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

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由黄土母质形成。

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

腐殖
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

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

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

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而土壤类型也多,在空间分布上既有水平地带分布规律,又有垂直分布规律,纵横交错,独具格局。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两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所以,土壤水平地带在我国境内发育是比较完整的,在亚欧大陆上也颇具特色。

在秦岭、淮河以南属亚热带至热带地区,由于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和砖红壤。

但由于区域地形的影响,故使土壤带在同一地带内也产生分异。

在中亚热带,由于湘鄂山地地势较高,云雾多,雨量大,则以黄壤为主;在云贵高原,由于东面和西南受海洋性季风的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而高原的中心则具有比较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

因此,云贵高原的土壤水平分布有别于亚热带的东部地区,在黔中高原(贵阳)一带分布黄壤,而滇中高原(昆明)一带则为红壤,往西至下关逐渐过渡至褐红壤,继续往西南,在芒市则分布砖红壤性红壤。

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广阔的温带。

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在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在大兴安岭北部林下可见灰化土的发育。

在松辽平原,在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与白浆土发育。

上述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

由于我国暖温带至温带地区十分广阔,正好又位于季风交替地区,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亚欧大陆西部迥然不同。

由于夏季湿润气团活跃,气温普遍升高,且湿润多雨;而冬季盛吹西北风,干燥而寒冷,气温普遍下降。

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变化。

土壤类型也相应作东南至西北向更替。

在暖温带的土壤演替顺序是,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演变为褐土、黑垆土,进入半荒漠地带则演变为灰钙土,再向西延伸至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即演化为棕漠土。

温带的土壤分布则是另一种情况,从东北北部松辽平原的黑土、白浆土起,土壤的分布基本上作东西向排列,愈向西气候逐渐干旱,则又相继出现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以及棕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