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

教育科学学院应心091班张梅琴 0906032017

摘要: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直都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本文概述了动机的相关

定义,回顾了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而出现的各种动机理论,探讨了一些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动机的研究前景作出了探讨。

关键字:动机;动机理论;综述

一.引言

人从事任何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愿望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指向引起这种愿望并满足这种愿望的事物。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需要的具体目标。动机可以由当前的具体事物所引起。如感到寒冷的人,有取暖的需要;附近的木柴、引火物等,能引起他产生烤火的动机。可是引起动机的,远不限于当前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象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道德理想等等。例如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和热爱,个人的责任感或事业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一个非常广泛,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人类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动机。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而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二.动机的概念:

动机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的多元探讨,反映了人们对动机的不同认识。对动机的定义不下数十种。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意即推动的意思。后来的研究者大多依据这一本意对动机作出解释。有人认为,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1】。这一定义强调动机的作用和实质,但并未指出动机产生的原因。也有人指出,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2】。这个定义强调需要和动机的实质性联系,但轻视目标、诱因在动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台湾学者张春兴教授认为,“动机,是指引个体活动,维持

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原因。”【3】这是一个关于动机的操作性定义,基本上剖析了动机的作用过程,但没有能从根本上揭示动机的实质。因此,有人认为,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3】。这个定义揭示了动机作用的外在和内在机理,并说明了动机的作用,从而揭示了动机的实质。

三.动机理论

1.本能主义动机理论

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尝试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来解释人的行为。他们以动物为被试做了大量实验,并将实验结论推广到对人类行为的解释上,把人类复杂的行为分为若干种本能行为,其主要代表有麦独孤和詹姆斯。弗洛伊德也是一位本能论者,但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对人类行为的长期系统的观察,而不是对动物实验所得到的结论。他不仅把人的行为分为生本能行为和死本能行为,更是在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动力学说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同时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认为人的动机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所以我们认为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上最早对人类的动机研究做出真正贡献的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2.驱力理论

霍尔最早提出,伍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而让驱力理论得以大力推广的是赫尔(C.L.Hull)。

行为主义者赫尔从大量的动物实验中得出了最早的系统动机理论——驱力论【4】。赫尔认为个体行为的动力是内驱力,所谓内驱力,是一种由个体内部需要状态引起的刺激,是个体一切行为反应的动力。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驱力理论主要强调内驱力在行为激

发中的作用,认为需要引起有机体的内部紧张和个体力图降低内部紧张状态的行为。但同为行为主义者的古斯里认为,刺激是行为原因的唯一解释。【5】在他看来,动机就是刺激,不过动机作为一种内部因素,它是机体内部的刺激。例如,饥饿这种动机就是一些胃壁收缩与血糖降低等内部生理刺激,这种内部刺激是个体做出觅食行为。古斯里的动机观主要来源于对经验事实的总结与归纳。但赫尔与古斯里两者都认为内驱力是一种能引起个体行为的刺激。赫尔德驱力理论成为动机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理论。与驱力理论几乎同时存在还有诱因论,与驱力理论相反,诱因论从个体外部去寻找个体行为的原因,关注外界诱因(目标﹑强化﹑惩罚等)在行为激起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成长需要,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而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来说,因缺失性需要已得到相当的满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类型的成长需要所决定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临床和咨询心理产生了影响,并成为其动机理论的基础。

ERG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顿.阿尔德弗他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修正而提出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有三种:①生存需要(existence),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生理和物质上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②关系需要(relatedness),至于他人进行交往和联系的需要,相当于需要层次中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中的他人尊重部分。

③成长需要(growth)。指人们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能力上有所提高,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需要,这可以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要以及尊重需要中的自我尊重部分相对应。

4.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默里(H.A.Murry)在他对人的需要的鉴定中就提出了这一概念,他把成就需要定义为“克服困难,施展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