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读书心得1500字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读后感读书心得1500字五篇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
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他年纪轻轻就落得残疾,他不能和常人一样
在操场在欢笑的跑来跑去,陪他只是他不得不带着的轮椅。
他丧失了很多常人的快乐,但
他还是很坚强。
母亲的激励,自我的感慨,虽说也有惆怅的时候,但一次次的停过。
他叫
史铁生。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
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
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
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
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
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
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
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
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
面对她那个被命运吓怕的儿子,她不曾放弃过。
每天的鼓
励与支持。
她无时不期待她的儿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担着如此多的痛苦。
她把她的
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一点点打动自己那心已冰凉的儿子。
一天又一天,
一次又一次,终于她的儿子明白了,她的儿子懂事了。
但,造化弄人,她自己已经不在了。
留下了,她的儿子一个人的苦思。
他的儿子一次次的希望时间可以重来,但逝去的不在回头,看着地坛从开花到落叶,从抽芽到朽去。
没有了母亲的陪伴,只有自己孤单的一个人。
看着大雪覆盖着熟悉的地坛,也许只能感到那种无能为力。
时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天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
无奈的摇摇头,只能但看这白雪皑皑的地坛。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这不变的风景,人生好像一场梦。
快醒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
己一直在错下去。
每个人如同过客,指不准哪一天自己就到头了,也许你会感叹自己还有
好多事没有做,也许你还会不舍这尘世。
但有谁可以去改变,超脱轮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
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
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
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
甜苦辣,悲欢离合。
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
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
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铁生早老了,身体的病痛一次次打击着他,但,在他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
的对比,使爱情更无常了些。
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
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
生地离去。
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过眼还是云烟。
不懂,不清,那些是哭还是乐。
尘世有太多
的的不确定,也许不是可以说的出的。
心有话,到了嘴边也许不再是那个味了。
死亡,总会来,它难已预料。
命运,总神秘,它让人心酸。
夕阳还在照在那习惯了的地坛,一辆轮椅远去了,也许它不会再来了,也许它不会再
出现在这习惯他的地坛,但他的文章已经永远留在这里。
记住,曾经有个地方,叫地坛。
记住,曾经有个人,就史铁生。
在一个阴天。
吃过午饭,虽然没什么可做的,可因为种种原因,心情糟糕。
我随意点
开读书网浏览,找找可以阅读的书。
选来选去,《我与地坛》这个似乎在哪儿见过的书名
吸引了我。
点开网页,看了目录,字数并不多,便开始阅读。
作者是位双腿高位截瘫的汉子,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转悠,一去就是十五年。
他每
次去地坛的时间都不固定,去了之后呆的时间也不固定。
呆到自己想回去了才回去。
作者去地坛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
他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双腿,他抱怨命运的不公,他厌倦生活,他不知道今后自己还能干些什么,他甚至想到了死。
地坛公园就在他家不远处,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现在独自去了。
安静的地坛公园成了他噩噩然混时间的好地方。
他
由最初漫不经心看着公园里的一切,变为细细观察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细细欣赏匆匆过往的行人,他终于给疲惫脆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归宿。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渐渐地冷静了下来。
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恼无所作为。
他大胆地开启
了一个梦,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每天的所思所想,他要当作家。
看惯了生活中平常
的一切,他开始思考这背后不平常的东西,他甚至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母亲的突然去世,似一记闷棒,让他幡然醒悟,母亲对他的爱多么深厚。
他在母亲去
世之后,才开始回想那个从不打搅自己只是默默地关注自己的母亲。
他后悔没有在母亲寻
找他时叫一声母亲,他憎恨自己还假装没有看见母亲。
他常常藏在丛林中,任凭母亲一遍
遍地寻找。
地坛的每一寸土地,有作者车轮的印迹,就有作者母亲深情的寻觅。
可一切都
来不及了,无论作者有多懊恼,有多后悔,他再也没有机会纠正自己的不是了。
他给自己
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这是一篇长篇散文,既有抒情,又富有哲理,句句情真意切。
一开始阅读,便不愿放下。
作者敞开的至真至纯的心灵,让人仿佛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忘记了烦恼。
是啊,上
帝肯定是公平的。
作者认为,母亲因为在人世过得太苦,所以上帝早早地找了她去,免除
她的苦痛。
即便作者失去双腿,还身患重病,他也觉得上帝是公平的,因为每天能来到地坛公园闲坐,是他的福祉。
这要何等的胸怀,才有如此宽厚的认识啊。
作者还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
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
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
腻烦和乏味呢?作者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
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
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
丑陋的人去承担了。
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
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
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所以作者认为,差别永远是要有的。
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作者终于肯坦然接受自己苦难的生命,淡定地书写新的篇章。
掩卷沉思,我敬佩作者灵魂的强大。
我感谢他在我今天心情极不好的日子,给了我启示。
我要像作者一样,乐于接受生命给予的一切。
欢乐、劳累和苦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他们都有所呈现,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是一潭死水,才会激荡起美丽的漩涡。
活着,好好地活着,无论现实的你是什么样的状况。
史铁生的文字,很安静,很沉寂,很萧瑟,却也很坦然。
一切尘埃落定,他的笔下,记录着春夏秋冬,记录着变或不变,记录着时光,记录着人世间的爱与奉献;在古老而沉静的地坛,感官被戏剧的放大着,一切的悲或喜都像在放大镜下被他详细咀嚼,也正是在这
种状态下,他才可以摆脱世界的目光,摆脱尘世的束缚,只有自己,思考着to be or not
to be。
关于人生——“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 完美可以在巅峰时带来幸福感,缺陷却可以在低谷时带来坦然。
相信地坛也有玉砌
雕阑、门可罗雀的时候吧,那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磁铁般吸引着
世人的目光还有那眼底充斥的向往,无不是它傲视周围的资本。
可是当浮华褪去,时代更迭,当钦羡的目光统统散去,它会庆幸,坍圮所带来的坦然,自己用年华沉淀下来的那份
古朴与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断的向它输送着一份踏实。
地坛如此,人亦如此。
人只有在真正失去后才会思考什么叫拥有,只有在不幸过后,才能正视什么是挫折。
他真的很幸运。
在这嘈杂的世界上,还有一块圣洁的处女地供他栖息徜徉,审视自己的生活,直面人生的苦难,寻找活着的意义。
让他有机会看到时光,看清自己的身影。
关于母爱——“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
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 母亲的爱是坚韧而无声的。
母爱韧
如丝,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儿子的不幸,还要承受因“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所带来
的恐惧; 母爱润如水,于无声中恰如其分的滋润着儿子心田每一隙干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照顾着儿子的起居,揣测着儿子的想法,理解着儿子的倔强与敏感,母亲从未给儿子带来多少麻烦或不快。
因为母亲的默默承受所带来的舒适感,甚至让
儿子忽略了母亲的心情,仿佛不存在般,直到多年以后,母亲已然离去,这个迟迟没有参
透人生的“少年”,终于听见了母亲的埋藏多年的呼唤,同时,也看到了天边那一道暖意的
曙光。
有过车辙的地方,也有母亲“茫然又急迫”的脚印。
爱如空气,而母亲永远只是远远
的看着,看着……
关于角色——“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
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
佛祖。
”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一句话,已道明一切。
休论公道,不是说不公道,而是说在上帝的角度,每个人的价值是一样的,绿叶举出红花,丑女造就美人,众生度化佛祖。
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站对了人生舞台,为梦想奋斗过,哪怕是永远的平平碌碌,永远的
默默无闻,依旧是高尚而值得敬佩的。
红花固然绚烂,但是一片绿叶,又何不是为世界增添了一份阴凉呢? 史铁生终究是幸运的。
上帝很公平,在让他失去了身体的支撑点后,赐
给他一座园子,一个精神上的栖息地、心灵上的避难所。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人世更无常了些。
夕阳下携手同行的恋人,不知道曾经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
那种素
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可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但是
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
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
拐杖。
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
史铁生推着轮椅缓缓地进了园子。
他想寻找生的理由,或者死的解脱。
一个返乡的知青、一个失业的大龄青年,一个多愁善感的大脑,再加上一个高位截肢不得不依靠透析机
活着的现实,史铁生的命运真是多舛!母亲悄悄地跟进了园子,落日的余辉把她慌慌张张
的影子拉得悠长,满脸的焦灼终于在看到儿子的一刹那散去。
她就这么怔怔地盯着儿子倔强的背影,又怕他蓦地转身发现自己,便远远地守着、藏着。
地坛的风翻动着安详的落叶,轮椅的车轮轧过青青草坪,母亲瘦削的脚印散落在地坛的角角落落。
一位焦急的母亲,一
个雕塑般的儿子,共同凝成了一个千年的守望。
一天又一天,十五年的日子就这样看似平
静地过去了。
这便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述的一幅令人难以释怀的景象。
所有的无奈和悲怆都源自一个现实:儿子在二十岁这个“最狂妄”的年纪突然截瘫了。
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和事业的人,却先迎来了残疾。
天塌了!他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幸
的人!当时的史铁生想到了死。
殊不知,儿子所有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她是怎
样的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一个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面对着一
天天长大、却更加孤僻内向的儿子,已经身患绝症的母亲不知度过了多少个空落的白天和
不眠的黑夜。
只是这一切,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才逐渐体会。
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神情肃穆,喉咙里有个莫名的东西在来回嘀咕,胸口憋闷
之极,眼泪就潸然而下,父亲的样子便清晰地浮在眼前。
八年前的冬天,父亲在我“最狂
妄的年纪”上猝然离世。
那时,二十三岁的我刚刚走出村子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
花花绿绿的高楼大厦在带给我新奇的同时,也挑动起了一颗早不安分的心,我精力旺盛,骑着一把破旧而快乐的单车把梦想洒遍整个城市。
然而,几乎一夜之间,父亲没了,就像一座山的底座突然下沉,我心底某个巨大的东西被猛然抽走了。
我不忍回忆2001年除夕
那天那一刻,那一刻父亲想对我说的很多很多,但是病魔已经不容许他多说一个字。
他把
自己56年人生的最后一瞥留给了母亲、姐姐和我。
之后,他的瞳孔便逐渐放空,一双饱
经沧桑的泪眼挣扎着,却终于不听使唤地闭上了,永远地闭上了。
父亲的灵魂在那一年、那一天最隆重的时刻升起、飘走,留下了全家无尽的遗憾、对未来的恐惧和对他永远的不舍。
那些年,我因过去猖狂而生的深深自责和子欲侍而亲不待所带来的无边痛悔,几乎带
走了我所有的眼泪和对未来的希望。
每天下午,我总是摇摇晃晃地骑车到二环边上,找个
没人的角落,坐着、站着,又坐下…… 这个世界熙熙攘攘,却没有了我的父亲!在辗转反侧
的深夜、在若有所失的傍晚,父亲那白发苍苍的脸庞总是似有若无地出现,然后淡去,终
于无形。
史铁生写到:“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呀,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
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
就召她回去了。
’”难道我的父亲也是由于受苦太多被上帝
召回?他像天下所有伟大的父母一样,有着低调的自信,坚忍的意志和对儿女毫不张扬的爱。
在乡下干了一辈子民办教师的他,自幼丧父,节衣缩食,养家糊口,数十年风雨交加,有几次濒临饿死的边缘。
如果上帝赋予众生均等的苦难,我想他早就应该苦尽甘来、颐养
天年了。
他勤劳善良一生,却不想会以这样一个残酷的方式来结束人世的苦难。
为了父亲,我发誓要活出个人样来。
这种念头从八年前出现到现在依然清晰可见。
诚
如史铁生所言,“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太真实了”。
我开始全面审视自己的过去
和将来,对自己的不满与日俱增,逐渐进入一个狂躁奋斗的时期。
我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
来“使父亲骄傲”,只是频繁地更换专业、不止一次地谋划变动工作。
我无法确定现在自己
慌慌张张所撞开的这条路是不是父亲所希望我走的那条路?那条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是
衣锦还乡的荣贵,还是家财万贯的显赫,抑或是内心的豁达、坚强以及与人为善的真诚?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也可以让一切回归本真。
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多年之后,终于明白:“我用纸笔在报刊上所撞开的那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
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盘点
自己的人生经历,突然发现,自己八年来的奋斗,在“使父亲骄傲”这个外衣的包裹之下,
并没有完全剔除那些世俗功名的念想。
唯一能够让父亲欣慰的,就是自己在生活面前所一
直具有的积极姿态,和逐渐形成的坚韧、宽厚、真诚和豁达。
读完书,我掩卷长思,我想
那些所谓的名、所谓的利,就像地坛上空那鸽子的哨声、冗长的蝉歌和空旷的啄木鸟声一样,早就应该在时光的流淌中一起逝去了……
于是,我再一次想到了地坛。
地坛的风轻轻拂过四季,轮椅上倔强羞涩的少年在内心
的安宁中变得坚强无比;一位失去了父亲的儿子在悲愤的奔波中逐渐长大。
古殿檐头的风铃摇个不停,可是那些受尽苦难、大爱无疆的父亲母亲们却永远地走了……
“最后的练习是沿悬崖行走,梦里我听见,灵魂像一只飞虻在窗户那儿嗡嗡作响,在
颤动的阳光里边舞边唱,眺望就是回想。
”似是于恍惚之间,白日唯唯诺诺地隐去,夜色
张牙舞爪着降临。
此时,夜黑暗得无比苍凉。
二十一岁便瘫痪在轮椅之上,这样的史铁生也许不幸,但幸好,他还有地坛。
这一生,便有了寄托之所。
那是第一次,一个孤独的灵魂与一个孤独的荒园碰撞。
史铁生先生,二十一岁那年进
了医院,没有死却再也不能站立行走,对未来充满恐惧又怀着希望。
地坛,一段孤寂的历史,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霜,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被剥蚀,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已经褪淡,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两者的相遇似乎有些宿命的味道:地坛似乎是专为史铁生而设,为他历经了这四百
年的孤独,为这样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好了这一切。
让史铁生能在其中或呆坐,或呆想,可以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么一个长满荒草的废殿颓檐,仿佛一只温柔的大手,从先生的痛楚之处轻轻绕过,细细触摸,滋润平每一条皱褶,而后带来了澄明的希望。
这地坛里又最纯澈的自然之景,有相依相偎的夫妻二人,有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有漂亮却弱智的女孩和守护着她的哥哥。
当一份孤独与另一份孤独相逢,两份孤独的相依相偎,让结果却变得温暖起来。
可是究竟
是什么让地坛有了如此力量,将一个二十一岁高位截瘫的小伙子哺育成了一代大家?
然后,先生写道“我想那就不必去地坛中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我
终于找到了答案,先生所说的“我与地坛”绝非那样一个荒芜破落的古建筑群,或者说绝不
仅仅是那样。
地坛,该是先生心中的地坛。
史铁生参悟了地坛上的每一寸景物,以轮椅上的坐姿,谛听亘古不变的古柏诉说生命之渺小,苦痛之微不足道;仰望盘醒的燕蝶,诉说生命的奇妙。
凝视残垣断瓦,看它们展示历史的风尘与博大。
从它们这幼小却伟大而神性的
景物中,先生有所明悟,构造出自己心中的地坛,豁然开朗。
当人的心胸如地坛般宽阔,
所有的痛苦一定无处遁形。
万幸,他还有母亲,有着世上最博大的关怀和爱。
一个长到二十一岁忽然瘫痪的儿子——她惟一的儿子,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最艰难的母亲,可这样的绝境恰恰练就了最刚强的母亲。
为了治好儿子残疾的腿,她四处奔波,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弄来些稀奇古怪的药。
吃洗喝敷熏灸,她虔诚地抱着希望“再试
一次”“又是再试一次”。
为了给儿子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她跑遍各处机关,陪进笑颜,卑
躬屈膝,还有顾及和忍受儿子不定时的歇斯底里。
她最担心的该是儿子的心理状态,当儿
子不在家时,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安,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当儿子逾期未归时,她又怎样焦躁地找寻着,正应了那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
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
她若知儿子为了她那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有多勇敢,多顽强,也一定会万分欣慰吧。
至少,先生还有梦想,有矢志不移的信仰。
他写道:“凭心神去追回被冷淡的梦想,
风吹雨洒,会看见天堂尚远,而梦想未变”。
不错的,天堂尚远,而梦想未变。
于是,他开始坚持,开始沉淀,于是,他振作精神,执起笔来撞开一条生路——一条救赎之路。
愈沉淀,愈是清明澄澈,仿佛原本急不可耐的生命是一杯混入了泥沙的水,可只要将其静置,泥石沙硕便会一点一点地沉入杯底,最终
得到的是上层一尘不染的清水心境。
这时的史铁生,已能用坐在轮椅中这更低的姿态去观赏地坛内外平凡却伟大的人,以一个生活智者的身份传递着一剂又一剂生活的良药。
在这大千世界前,先生始终微笑着。
“谁说我没有死过?出生以前,太阳,已无数次起落,悠久的时光又被悠久的虚芜所吞没,又以我生命的名义,卷土重来。
”我们一定都曾迷惘而不知所措,踽踽自由地夜行,
那便去吧。
去向往的地方,去光明的地方。
因为万幸还有寄托、爱与梦想。
那便去一切心
魂由衷的所在。
我与地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