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6年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及死因构成分析

合集下载

人口死亡率的统计和死亡分析

人口死亡率的统计和死亡分析
病替代; 加速转变模式(日本、苏联):因人工流产的普及使传染病加速得到控制,同时生
育率在二战前就迅速降低; 延迟转变模式(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传染病加速得到控制,迅
速降低死亡率,但生育率仍很高; 改变的延迟模式(韩国、新加坡):二战后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传染病加速得到控制,
因政府号召的节制生育政策,使得60年代生育率 即开始下降;
- 后期新生儿死亡率 ,28-365天/全年活产婴儿数
- 围产期死亡率 (从怀孕开始28周-7个月,到出生后4个星期的死亡胎儿 和婴儿数/ 孕妇怀孕数)
3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r = 本年出生本年死亡婴儿数/ 年内死亡所有未满周岁 婴儿数 a = 1-r
死亡模式的转变
存活子女与曾生子女的比值D(i)是说明了死亡水平
用曾生子女的存活比来估算儿童死亡率(2)
D(i): 第i个 五岁组妇女的死亡子女数占该年龄组妇女总 的曾生子女数的比例
( i= 1,2,…,7,分别对应妇女(母亲)年龄组15— 19,20—24,…45—49)。
显然 ,D(i)越高(低),死亡率越高(低)。但D(i) 给出的是第i个五岁组妇女曾生子女中死亡比例,而这些 妇女的曾生子女及死亡子女的年龄不相同,所以D(i) 无法直接与某一年龄儿童死亡率相联系。布拉斯方法通 过一个调整因子使D(i)等于相应年龄的儿童死亡率, 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基本方程式为:
(约为100-175岁);
1. 生理因素:
(1) 遗传基因:先天性遗传疾病(血友病、爱滋病、精神病等);
(2) 生活方式:饮食起居习惯、饮酒吸烟习惯、运动习惯、卫生习惯,
(3)性格特点:性情暴躁或平和、功利心强或弱、敏感或麻木、失眠或睡眠

维西县2016年死因回顾调查分析

维西县2016年死因回顾调查分析

维西县2016年死因回顾调查分析摘要】目的:了解维西县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入户调查和现有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对维西县2016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1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

结果:维西县居民粗死亡率794.71\十万,标化死亡率为749.49|十万,男性人口死亡率为1013.62/10万(标化率为1018.85/10万),女性人口死亡率为563.98/10万(标化率为486.36/10万)男性死亡高于女性(χ2=96.54,P<0.05)男女性别死亡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80:1前五位死因顺位依次为:伤害、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

前五位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7.11%。

结论:维西县居民以伤害、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为主要死因。

维西县全死因各年龄段的死亡率有0~1岁组和75岁组两个高峰,除1~35岁出现一个死亡低峰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死亡专率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75岁以上达高峰,且男性各年龄段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关键词】高原;死因;死因顺位;分析【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8-0388-02通过对维西县2016年居民死亡情况的全面调查和分析,针对居民的主要死因及其变化;同时也正确反映维西县居民的健康状况,客观评价维西县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成效。

1.材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居民死因登记报告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报告系统的年度报表,人口数来源于维西县统计局资料和维西县2016年人口普查资料。

1.2 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死亡率标化按迪庆州维西县2016年人口普查数据标化,通过入户调查和《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分析维西县居民死亡的前5位疾病。

2014年贵州省监测点居民主要死因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2014年贵州省监测点居民主要死因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2014年贵州省监测点居民主要死因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目的分析2014年贵州省监测点主要死亡原因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提高期望寿命促进居民健康制定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2014年死因监测数据,采用简略寿命表、去死因寿命表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

结果2014年贵州省监测点居民死亡率530.59/10万,前5位死因顺位分别是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

期望寿命78.17岁,去主要死因后,期望寿命增加明显。

结论慢性病是贵州省监测点居民死亡主要原因,应通过加强慢性病防治宣传,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改变膳食,加强身体活动等手段更好的促进贵州省监测点居民健康。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major death causes on the life expectancy in residents from surveillance points in Guizhou,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ormulating measures to increase life expectancy and promote the health of residents.Methods Based on the data of causes of death of 2014 data,calculate the mortality,life expectancy and cause eliminated life expectancy table.Results The residents from surveillance points inGuizhou total mortality is 530.59/100,000.Top five cause of death wa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heart disease,malignant tumor,Chronic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acci-dental damage.The residents life expectancy is 78.17 years,calculate the cause eliminated life expectancy,which the life expectanc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Conclusion The key of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esidents health and life expectancy is effectively control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Key words:Death cause;Life expectancy;Cause eliminated life expectancy长寿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核心愿望之一,人均期望寿命不仅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反映了其经济、教育、文化、环境的发展水平[1,2]。

我国死因监测的发展及人群主要死因构成

我国死因监测的发展及人群主要死因构成

我国死因监测的发展及人群主要死因构成死亡是生命的终点,疾病和伤害的危害性常以死亡为标志,由于死亡比疾病具有更明确、更直接的含义,因此国际上都用死亡资料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和卫生状况,同时死因资料还能间接反映社会、经济、文化及生物物理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2003年有115个国家向WHO提供了死亡统计数据,但只有64个国家的死因登记资料覆盖了大部分地区,39个国家的资料可以用来进行分析,23个国家的死因资料属于高质量,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数据没有提供给WHO[1]。

1.我国死因监测发展1.1我国死因监测的历史1.1.1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1935年前,只有南京、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大城市有死因登记,报告的粗死亡率在18‰到21‰之间,死因分类也比较粗糙。

1954年我国建立了出生、死亡登记制度,国家统计局也开始发布关于死亡统计数据。

1990年前,死因分类按中国疾病分类(CCD-87)进行,1990-2000年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进行,目前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进行。

1.1.2全国疾病监测点DSP系统:1978年,我国著名流行病学家何观清教授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建立综合疾病监测点的设想,并在北京市东城区和通县试建监测点[2];1989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在世界银行项目的支持下,根据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重新组建监测系统,监测点增加到71个,遍布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0-2002年,监测点扩展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5个疾病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有3-10万监测人口,共覆盖1000万监测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1%);2005年在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对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进行了调整,增加至161个监测点,覆盖7300万人口,覆盖全国人口的6%,由于该系统是根据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建立的,其监测结果可代表全国人群。

但是由于历史不长,很难据此数据描述死亡模式的长期变化。

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分析

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分析

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016年1571例死亡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死亡病例的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经过分析,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看出,2014年死亡病例有486例(30.94%),2015年有519例(33.04%),2016年有566例(36.03%);其中≥60岁以上患者有949例,占60.41%,2014年有291例(18.52%),2015年有308例(19.61%),2016年有350例(22.28%),三年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别(χ2=0.101,0.582,0.198,P>0.05)。

其中合并基础疾病的有173例,占11.01%,脑血管疾病有71例(4.52%),心脏疾病有42例(2.67%),高血压有21例(1.34%),糖尿病有13例(0.83%),肺部感染有10例(0.64%),尿毒症有5例(0.32%),慢阻肺有4例(0.25%),其他有7例(0.45%),其中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较慢阻肺高(χ2=3.916,P<0.05)。

且死亡病例患者中呼吸衰竭居多,占39.02%,心脏衰竭患者33.61%,消化系统衰竭有20.94%,脑衰竭有10.44%,全身衰竭有8.59%,肾脏衰竭有6.49%,其中呼吸、心脏衰竭发生率比其他脏器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941,7.786,30.102,25.526,15.630,4.046,22.941,18.801,P<0.05)。

结论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数量日趋增长,其中合并基础疾病患者较多,应受到临床重点关注,并伴有多处脏器衰竭现象,因此应加强老年患者慢性病防治工作,为其预后提供保障。

关键词:情况分析;死亡病例;疾病分类;医院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我国平均寿命随之升高。

东莞市桥头医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特点及死因分析

东莞市桥头医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特点及死因分析

东莞市桥头医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特点及死因分析目的了解东莞市桥头医院重大疾病死因分布,为医院制定合理的医疗护理策略提供支持。

方法收集该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709例死亡病例,以性别、年龄、死因顺位、病种来源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X2检验等回顾性分析。

结果前五位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共占85.7%;每个年龄段男性死亡病例构成比均大于女性(X2=52.378,P<0.01);未成年组死亡人数最少,老年组死亡人数最多。

结论该医院应该加强循环系统疾病、疾病与死亡的外因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降低死亡率。

标签:死亡病例;疾病分类;死因顺位死亡原因分析是对一定时期内特定地区人群健康状况和公共卫生状况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定社会卫生保健工作成果的主要依据之一。

它可以帮助了解特定地区人群死亡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在医疗、护理、预防和康复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死因顺位是指按照死亡病例中各疾病构成比的大小进行高低排列,说明各死因的相对重要性,死因顺位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医院的主要卫生问题,明确主要威胁患者健康的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目前国内对于医院死因分析的研究多是针对三级甲等医院,如何伟、蒋雯雯等的研究,但是对其他类型医院的研究较少,不能全面反映不同经济状态下各地区的健康状况。

东莞市桥头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所处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代表该地区县级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明确该医院的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对当地医疗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集东莞市桥头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709例死亡个案,包括住院死亡患者和非住院死亡患者(来医院寻求治疗,但是于就诊途中、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的患者)。

该系统信息来自医院医生填写的死亡证明书,信息准确可靠。

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情况分析

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情况分析

· 185 ·医疗管理Medical Management 图1 2016年我国城市居民的死因构成(%)20.5811.2426.0622.586.08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疾病名称合计男女死亡率(1/10万)死因构成(%)死因位次死亡率(1/10万)死因构成(%)死因位次死亡率(1/10万)死因构成(%)死因位次恶性肿瘤160.07 26.06 1 200.97 28.73 1 118.05 22.42 2心脏病138.70 22.58 2 142.30 20.34 2 135.00 25.64 1脑血管病126.41 20.58 3 139.50 19.94 3 112.95 21.46 3呼吸系统疾病69.03 11.24 4 79.65 11.39 4 58.12 11.04 4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37.34 6.08 5 48.12 6.88 5 26.25 4.99 5表1 2016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前五位的主要疾病情况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情况分析麻新梅1,刘 煜2(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32)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长短的追求也越加明显。

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医学救治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国近几年提出的有关医疗改革对城市和农村医学水平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本文通过2016年我国城乡的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情况,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出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死亡率 死因构成 城乡居民 预期寿命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近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各国的平均预期寿命问题也更加关注。

2013年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针对188个国家的具体人口死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我国疾控专家提出了中国所面临的健康挑战。

以下通过2016年我国城乡的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的数据,分析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情况,从而提出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2014年巨鹿县居民死因检测分析

2014年巨鹿县居民死因检测分析

2014年巨鹿县居民死因检测分析作者:王艳丽赵建敏来源:《统计与管理》 2015年第11期王艳丽赵建敏摘要: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是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基础资料,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调查居民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构成,确定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分析重要疾病的死亡率及主要死因构成情况,也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死亡原因基础依据检测分析巨鹿县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11.015为贯彻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巨鹿县医院向全县卫生局申请并组织开展全县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工作。

通过调查全县居民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构成,确定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分析重要疾病的死亡率及主要死因构成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分析全县人口死亡分布特征、单病种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旨在为制定相关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依据,以达到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健康基础。

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意义重大,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是,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此,巨鹿县医院组成全县居民死因调查小组,并利用各乡镇、村卫生室基层卫生机构及个人,经过部署对全县居民进行调查,统计得出如下结果:一、死亡原因调查结果(一)死亡人数本次调查2014年死亡人数共1677人,比2013年的1822 人,减少近200人。

(二)死亡特点1、男性大于女性,尤其是车祸、中毒等意外男性死亡人数大于女性,其次是心脑血管及癌症等疾病,可能与解放后我国自然出生人口中男大于女比例有关。

2.死亡高峰年龄段为81-85岁,一定程度上与高龄居民各器官逐渐衰退,协调能力差,甚至失去自理能力有关。

3.老年病凸显,尤其是心脑血管等慢病占死亡总数的50.92%。

(三)平均寿命本次调查平均寿命 71.40岁,比2013年71.21岁略有增加;其中男:926人,占总数的57.4%,平均寿命:70.9比2013年 68.74岁增加2.16岁;女:715人,占总数的42.6%,平均寿命 72.1岁。

上海市普陀区2014年户籍人口死亡监测分析

上海市普陀区2014年户籍人口死亡监测分析

上海市普陀区2014年户籍人口死亡监测分析杨涛;巢贤俊【摘要】目的:了解目前上海市普陀区户籍居民死因现状及其规律,评价户籍居民健康状况,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相关依据.方法:2014年普陀区9个镇、街道所有人口的死亡资料来源于普陀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普陀区户籍居民总死亡率为847.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554.99/10万.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病、肿瘤、呼吸系统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病和损伤中毒,共占总死亡的87.89%.肿瘤死亡造成户籍居民减寿率最多,明显高于其他死因减寿率.结论:普陀区户籍人群死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已成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其防治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期刊名称】《上海医药》【年(卷),期】2016(037)006【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死亡监测死因顺位;命寿损失年;减寿率【作者】杨涛;巢贤俊【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023;上海市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03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5近年来疾病谱不断变化,死亡构成比也随之发生改变。

为了解目前上海市普陀区户籍居民死因现状及其规律,评价居民健康状况,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相关依据,现将2014年上海市普陀区疾病监测系统户籍居民死亡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上海市普陀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死因监测系统的户籍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告,全区9个镇、街道2014年所有人口为监测对象,人口学资料来源于区统计年鉴。

1.2 分析指标人口构成、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采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标化)、死因顺位、平均期望寿命、寿命损失年(YP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减寿率(LLR)。

1.3 统计方法参照国家卫生部编制的居民病伤死因归类原则和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分类,应用Deathreg死因统计分析软件、Excel软件计算相应的分析指标。

2014—2016年浙江省景宁县居民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2014—2016年浙江省景宁县居民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2014—2016年浙江省景宁县居民死亡监测结果分析【目的】分析2014—2016年浙江省景宁县居民死亡率及主要死因,为行政部门制定和调整卫生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0)的标准进行分类编码,对死亡报告个案卡进行统计,用死亡率、死因顺位和构成比等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2014—2016年景宁县居民报告粗死亡率为622.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51.49/10万,死亡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

【结论】慢性疾病占死因主要地位,仍是今后卫生工作重点,应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针对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与措施,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标签:死因;监测;分析评价引用格式:严伟萍,梅海燕,李伟莉.2014—2016年浙江省景宁县居民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8,30(9):759-763.Abstract:[Objective] To make analysis on the mortality and main causes of residents death in Jingning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4-2016,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for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to formulate and adjust health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Methods] According to ICD-10 standard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the death reports were done with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in terms of the indexes as mortality,death cause sequence and death constituent ratio. [Results] The crude death rate among the local residents in Jingning in 2014-2016 was 622.31/105 and the standardized death rate was 451.69/105.The five main factors which caused death were malignant tumor,cerebrovascular disease,heart disease,respiratory disease,injury and poisoning. [Conclusion] Chronic disease is the main cause of death,which should be key emphasis in future health work.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should be enhanced,and the residents should be guided to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Keywords:cause of death;monitor;analysis and evaluation居民死亡原因监测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优化卫生資源配置的一项重要依据[1]。

居民死亡原因统计调查及质量分析

居民死亡原因统计调查及质量分析

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

卫生部和科技部早自2006年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

巨鹿县为贯彻十八大精神,能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分别于2013年、2014年对县域内居民死亡原因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基本摸清了县域内居民死亡率水平及主要死亡原因,确定了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但在统计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涉及调查方法、资料收集上报误差、漏报等内容。

1统计基本数据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由巨鹿县卫生局主办,县医院承办,调查对象为巨鹿县辖区内的所有在调查时间范围内死亡的居民,基础数据由乡村医生通过调查表的形式进行搜集,乡卫生院填报并上交至县卫生局进行整理分析,调查时间为2013、2014自然年。

根据两年的死亡原因调查数据得出,居民平均寿命2013年、2014年分别为71.21岁、71.40岁,均低于2010年全国及河北省居民平均寿命(全国平均寿命74.83岁,河北省平均寿命74.97岁),说明居民健康水平仍较低;从居民死亡原因看,2013年男性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意外死亡,女性为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2014年男性为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女性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从病种平均寿命来看,2013年脑血管病平均寿命74.09岁、心血管病75.05岁、意外死亡平均寿命47.10岁(人数男性占82%),2014年脑血管病平均寿命72.8岁、心血管病73.2岁、意外死亡平均寿命46.5岁(人数男性占69.6%)。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县域内居民健康水平仍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健康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慢性病及癌症仍未得到应有的控制,仍然是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况且经过我国多年卫生工作实践表明绝大多数的慢性病及癌症是可防可控的,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各项有关健康教育的工作。

年度死病例统计总结分析(3篇)

年度死病例统计总结分析(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尽管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死病例仍然存在。

为了更好地了解死病例的现状和原因,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本文对某年度的死病例进行了统计总结和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1. 数据来源: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某市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的年度死病例报告。

2. 统计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死病例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死亡原因等指标进行统计和比较。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1. 性别分布:在所统计的死病例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

这可能与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承担更多压力有关,导致男性更容易患上一些慢性疾病。

2. 年龄分布:死病例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年龄段,其中60-7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

这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相吻合,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3. 疾病类型:死病例中,心血管疾病、肿瘤、呼吸道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应加强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4. 死亡原因分析:(1)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为主要病因。

这提示我们要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肿瘤:肿瘤患者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早期发现率低、治疗不及时。

因此,我们要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肿瘤的重视程度。

(3)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患者死亡率较高,这与环境污染、吸烟等因素有关。

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强对吸烟危害的宣传。

(4)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患者死亡率较高,这与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强、抗生素滥用等因素有关。

我们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严格控制抗生素的滥用。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对某年度死病例的统计总结和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肿瘤、呼吸道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报告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报告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卫生部信息中心2008-04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

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21世纪初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部死因的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主要结果有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

本次调查地区标准化死亡率为4.0‰(男性为4.9‰、女性3.1‰)。

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从调查地区死亡率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农村高于城市19%,不同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部城市分别高于东部城市22%和25%;中、西部农村分别高于东部农村13%和15%。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死亡原因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死亡原因的分类,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90年代初第二次调查死亡率下降了34.7%。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增长人口数量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增长人口数量

、1990、2000、2010年数据 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
家统计局并没有直接给出。 口死亡率”“当年的人口增 五入。 .8,即13.369‰。即如果中
2467
6.54
747
31 1990年
114333
21.06
2439
6.67
772
30 1991年
115823
19.68
2305
6.7
785
29 1992年
117171
18.24
2161
6.64
786
28 1993年
118517
18.09
2168
6.64
795
27 1994年 26 1995年 25 1996年 24 1997年 23 1998年 22 1999年 21 2000年 20 2001年 19 2002年 18 2003年 17 2004年 16 2005年 15 2006年 14 2007年 13 2008年 12 2009年 11 2010年 10 2011年
43.6
3073
10.1
712
57 1964年
70499
39.34
2853
11.56
838
56 1965年
72538
38
2832
9.5
708
55 1966年
74542
35.21
2688
8.87
677
54 1967年
76368
34.12
2679
8.47
665
53 1968年
78534
35.75
2883
8.25
665

2014年天津市户籍居民死亡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2014年天津市户籍居民死亡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2014年天津市户籍居民死亡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徐忠良,张辉,王德征,宋桂德,张颖,沈成凤,张爽,江国虹△摘要:目的分析天津市户籍居民主要疾病死亡及去除疾病后期望寿命增加情况。

方法收集2014年天津市户籍居民全死因登记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疾病进行分类,计算主要疾病粗死亡率及去除不同疾病之后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结果2014年天津市户籍居民粗死亡率为707.08/10万,男性和女性粗死亡率分别为787.28/10万和626.37/10万。

造成天津市户籍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为非传染性疾病,其中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前4位疾病,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31.5%、23.6%、22.2%和8.3%。

去除疾病后期望寿命增长最多的前4位疾病分别是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期望寿命分别增加6.46、3.28、3.11和1.25岁。

结论非传染性疾病是造成天津户籍居民死亡及期望寿命减少的主要疾病,亟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遏制其危害。

关键词:死亡;死亡原因;死亡率;预期寿命;户籍居民;去死因期望寿命;天津中图分类号:R195.3文献标志码:ADOI :10.11958/20160191Analysis on causes of death and life expectancy in residents of Tianjin,2014XU Zhongliang,ZHANG Hui,WANG Dezheng,SONG Guide,ZHANG Ying,SHEN Chengfeng,ZHANG Shuang,JIANG Guohong △Tianji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Tianjin 30001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jiangguohongtjcdc@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death and life expectancy after elimination of main causes of disease inresidents of Tianjin.MethodsThe death registry data of Tianjin residents in 2014were collected and coded in“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10th edition ”.The crude death rate and life expectancy after elimination of main causes of disease were calculated,respectively.ResultsIn 2014,the crude death rate in Tianjin residents was 70.708permillion,while in male and female were 78.728and 62.637per million respectively.The main cause of death in Tianjinresidents was non-communicable disease.The top four death causes were heart disease,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respiratory disease,accounting for 31.5%,23.6%,22.2%and 8.3%of the total death.The top four life expectancy lost diseases were heart disease,cerebrovascular disease,cancer and respiratory disease,with a 6.46year,3.28year,3.11yearand 1.25year life increase respectively.Conclusion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 the major reason of death and lifeexpectancy lost disease in Tianjin residents,which needs urgent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control.Key words:death;cause of death;mortality;life expectancy;residents;cause eliminated life expectancy;Tianjin作者单位: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编300011)作者简介:徐忠良(1986),男,硕士研究生,从事死因监测及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通讯作者E-mail :jiangguohongtjcdc@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染病造成的死亡逐渐减少,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最主要杀手[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2014-2016年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及死因构成分析雷 园( 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人口所,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分析了2014年-2016年的死亡水平和死因构成,我国人口死亡水平在小幅下降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城乡差别,分解死因类别对预期寿命变化的研究,并利用去死因生命表进行研究。

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对我国人口健康的威胁最大,而在全国范围内心脑血管疾病致死占比逐年升高,可能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造成的。

【关键词】死亡率;预期寿命;死因构成一、研究背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使得人口死亡水平和死因构成也随之同步变化,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迅速老化中,而人口死亡水平的转变是人口学届近期关注的一个重点。

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升会使死亡水平下降,而不同年龄组标准化死因别死亡率的下降程度与速度的差异,则让全人群死因构成发生转变。

探讨死亡水平和死因构成的关系,也是探讨人口结构转变及死亡模式更替的重要议题。

死亡率资料也是反映卫生问题的最终结果, 是反映人口变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现有的过去研究都集中于2013年以前的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张晓磊,2007)(李涌平,2016),本文则对近几年中国人口死亡与健康的变动进行研究。

二、数据与方法(一)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至2016年《中国死因监测系统数据集》中的数据,全国死因监测系统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5个监测点,总监测人口超过3亿,约占全国人口的24%。

该数据集的详细死因分类以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的分类为基础,结合卫生部《统计分类标准》、国家标准《疾病分类与代码》(GB/T 14396-2001)进行修订而得。

数据内容包括监测覆盖的人口年龄结构,地区别、性别、年龄别、死因别死亡率数据。

(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使用粗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来衡量死亡水平高低的指标。

其中标准化死亡率以2010年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结构,以此来比较消除人口结构老化影响以后的2014至2016年死亡率变化。

标准化死亡率等于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的百分数与某年份的年龄别死亡率的乘积。

依据死亡率数据构造生命表分析平均预期寿命(曾毅,1993),其中a值的选取参考蒋庆琅经验系数法。

计算得到2014年平均预期寿命为76.24岁,2016年预期寿命为76.73岁,与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34相比基本吻合,因此估计漏报率处于极低的水平,不再对死亡率数据进行调整。

而对于死因构成研究,先研究死因别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贡献,再用去死因生命表估计死因别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

用去死因寿命表方法研究各类死因对人群生命影响的优点是平均预期寿命的损失量等可以说明某类死因对人群生命的影响程度;去死因寿命表指标不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它既能说明某类死因对全人口的综合作用,又能表达对某年龄组人口的作用(方积乾,2008)。

三、研究结果(一)死亡水平的总体情况死亡水平是衡量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发展的重要标准,与性别年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也反映了不同群体的社会公平性。

对比2014年-2016年的年龄别死亡率,死亡率的整体水平呈现U型。

将2014年与2016年的死亡水平测量指标——粗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进行对比分析(表一),2016年总体全国标准化死亡水平2014年有所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增加。

2016年粗死亡率虽然较2014年更高,但是去除年龄结构影响后,2016年标准化死亡率为660.49(1/10万),平均预期寿命为76.73岁。

标准化死亡率比2014年下降了62.78(1/10表一 中国2014年与2016年死亡水平指标比较全国男性女性城市城市男性城市女性农村农村男性农村女性粗死亡率(1/10万)2016658.50 750.68 562.92 615.65 701.21 527.72 680.01 775.35 580.71 2014647.99 746.29 545.68 616.35 705.70 524.23 662.83 765.19 555.81 变化量10.51 4.39 17.24 -0.70 -4.49 3.49 17.18 10.16 24.90 变化的百分比1.62 0.59 3.16 -0.11 -0.64 0.672.59 1.33 4.48 标准化死亡率(1/10万)2016528.98 660.49 404.00 504.92 626.31 390.34 542.11 678.52 412.49 2014591.76 740.08 450.89 557.58 692.22 430.32 608.51 763.34 461.18 变化量-62.78 -79.59 -46.89 -52.66 -65.91 -39.98 -66.40 -84.82 -48.69 变化的百分比-10.61 -10.75 -10.40 -9.44 -9.52 -9.29 -10.91 -11.11 -10.56 平均预期寿命(岁)201676.74 74.79 78.89 77.39 75.56 79.37 76.40 74.39 78.63 201476.25 74.23 78.48 76.92 75.40 78.98 75.92 73.85 78.23 变化量0.49 0.56 0.41 0.47 0.16 0.39 0.48 0.54 0.40 变化的百分比0.640.750.520.610.210.490.630.730.51注: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准化76万),下降了10.61个百分点,平均预期寿命增加0.49岁,增长了0.64个百分点。

图一 中国人口2014-2016年年龄别死亡率图二 2014-2016 各死因别死亡率分城乡变化率观察粗死亡率数据,除城市(615.65/10万)城市男性(701.21/10万)粗死亡率略微有所下降外,全国粗死亡率(658.50/10万)、女性粗死亡率(562.92/10万)、城市女性(527.72/10万)、农村(680.01/10万)、农村男性(775.35/10万)、农村女性(580.71/10万)的粗死亡率都在上升,而农村女性的粗死亡率上升幅度最大。

总体而言,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这种粗死亡率的上升可能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全面老化造成的,而非死亡水平上升。

比较2016年与2014年标准化死亡率,消除人口结构老化影响,全国、女性、农村的标化死亡率都下降10个百分点左右,说明粗死亡率的升高是受到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影响。

对比标准化死亡率下降的幅度,农村标准化死亡率下降比城市标准化死亡率下降更多(1.47%),这从侧面反映了两年间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的较大改善,但是对比农村与城市的标准化死亡率,仅就2016年,农村的标准化死亡率高出城市标准化死亡率37.19/10万,这说明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当重点关注。

(二)2014年-2016年中国人口的死因构成观察不同死因死亡率的变化,可辨别近几年来哪些疾病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就全国范围而言,2016年较2014年粗死亡水平有所上升,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心脑血管疾病上升了3.45个百分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群体大都是老年人;而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的死亡率也上升了18.87个百分点,其余几类疾病都处于较小幅下降,“其他疾病”类别下降最多(10.21%)。

对比标准化死亡率,可以得出死因别死亡率的上升是由年龄结构老化造成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导致了死亡率的上升,因此,应当格外注意老年群体的健康水平。

探讨全国分死因死亡率数据之后,进一步了解分城乡分死因死亡率,观察五类死因构成在城乡不同年份的分布变化(图二)。

如图二所示,恶性肿瘤致死的比例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2016年都有所下降,在城市恶性肿瘤的下降幅度略大于乡村,城市的恶性肿瘤致死率显著高于农村,这可能与城市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致死在城市和农村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农村的增长幅度较大,农村的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致死的平均水平较城市高出2%个百分点,由于该类疾病致死的群体大多是老年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或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急救条件比城市较差,发病后的医疗措施较差造成的致死率较高;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致死呈下降的趋势,城市致死率下降速度快于农村,2014年城市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致死还高于农村,到了2016年,明显低于农村,这可能证明了两年来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的成效较为显著,而农村地区的呼吸和消化道疾病致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其原因值得深究;城乡因伤害导致的死亡2014年2016年基本持平,但是从过去到现在,农村的因伤害死亡水平都高于城市,农村男性的伤害死亡水平较全国高出很多,因此控制农村因伤害导致的死亡十分重要,究其根本,城乡因伤害导致死亡水平的差异与受教育水平、人口素质相关性较强,因此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降低农村地区因伤害导致死亡的途径。

 综上,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致死在所有疾病中是最高的,并且有上升的趋势,应当密切关注老年人口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恶性肿瘤致死比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而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疾病的城乡死亡水平不降反升且城市高于乡村。

 (三)不同死因别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对死因别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可以合理说明某种死因对人群生命的影响程度,它不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也便于对其进行比较,了解因为某种死因死亡率的变动延长的预期寿命。

利用2014年、2016年的死因别死亡率数据,将2014年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伤害替换为2016年的死亡率,计算与2014年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值,差值则为某死因死亡率变动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经计算,2014年城市平均预期寿命为76.92岁,农村预期寿命为75.92岁。

内分泌77营养和代谢死亡率、其他较低,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较小,因此忽略不计。

表二 死因别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呼吸和消化伤害城市预期寿命77.0177.0677.0276.99变化量0.090.140.10.07农村预期寿命75.9776.0676.0176.01变化量0.050.140.090.09表二表明,各项疾病死亡率的变化对平均预期寿命具有正向的影响,即这几种死亡率的变化提高了平均预期寿命,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作用更加显著,但是心脑血管疾病在2014年-2016年的粗死亡水平是上升的,可能使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主要在老年阶段有所提升,在青年阶段下降,对平均生存人年数的影响反而起到了正向的作用造成的;在农村几种主要疾病的死亡率的降低对平均预期寿命的贡献多于城市,由于恶性肿瘤死亡率在三年中变化本来就不大,所以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很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