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作名词。如: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举一反三(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等。

②数词作动词。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

③数词作副词。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均作“全、都”解。

三、成语中的一词多义

1、亡:亡命之徒(逃亡)、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掉落、失去)。

2、顾:瞻前顾后(回头看)、顾此失彼(照管)、奋不顾身(注

意)、三顾茅庐(拜访)。

四、成语中的通假字

信口开河(通合),厝火积薪(通措),秣马厉兵(通砺),一暴十寒(通曝),疾恶如仇(通嫉),拨乱反正(通返),秀外惠中(通慧),受益匪浅(通非),余勇可贾(通沽),图穷匕见(通现),被坚执锐(通披)等。

五、成语中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如:草木皆兵(草木都是士兵)等。

2、被动句。如:见笑大方(被大方笑),古为今用(古代的东西被现在所用)等。

3、省略句。如:沧海(之)一粟,引(之)以为戒,欲速(则)不达,狗尾续(于)貂等。

4、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如:人莫予毒(人莫毒予,没有人怨恨我),时不我待(时不待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唯利是图(唯图利),夜以继日(以夜继日)等。

②状语后置。如:持之以恒(以恒持之),重于泰山(于泰山重)等。

六、成语中的修辞

1、明喻。如:挥金如土、门庭若市、归心似箭等。

2、暗喻。如:草木皆兵、抱头鼠窜、字字珠玑等。

3、借喻。如:土崩瓦解、瓜剖豆分、旧瓶新酒等。

4、反问。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亦乐乎等。

5、对比。如:口蜜腹剑、面善心恶、人面兽心等。

6、拟人。如:天诛地灭、顽石点头、天从人愿等。

7、反复。如:赤县神州、鸿篇巨制、抛头露面等。

8、夸张。如:怒发冲冠、垂涎三尺、气冲斗牛等。

9、借代。如:行将就木、一丝不挂、乘坚策肥等。

10、顶真。如:“言必行,行必果”、“一而再,再而三”等。

11、对偶。如:花好月圆、落花流水、高瞻远瞩等。

下面成语中的加点词,均为古今异义词。

百读不厌,“厌”为满足的意思,而今义为“讨厌、厌恶”;

爱莫能助,意思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爱”是“同情、怜惜”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喜爱”有区别;

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的意思;

不假思索,“假”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不速之客,“速”为“招致”的意思,引申为“邀请”,而今义为“迅速”;

因人成事,“因”不是“因为”,而是“依靠”的意思,意为“依靠别人做成事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不是“水池、池塘”之意,而为“护城河”,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

赴汤蹈火,“汤”为“沸开的水”,不是“带汁的水”;

形影相吊,“吊”是“慰问”,不是“凭吊”,意思是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比喻孤单。

八年级上册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八年级上册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一)通假字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核舟记》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二)词类活用: 类型例句出处解释 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 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 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黑的 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以……为亲人、 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高考常见文言18个虚词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秦一城求璧而赵不许(《完璧归赵》)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后常接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呵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④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三)作词尾,译为“……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4.【乃】

词类活用、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有哪些?? 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9-7-3 23:36 要全 提问者: 大大宁宁 - 一 级 最佳答案 一.通假字 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适戍渔阳 (“适”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 4.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通“欤”,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 9.岂直五百里哉 (“直”通“只”,仅仅,才) 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苍鹰,猛禽) 11.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 1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13.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会商议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这样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德行高尚的人 常指年 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把 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到达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失败 凶狠而放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 通假字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 2、古今异义词 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 3、一词多义 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动词,停止。) 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上边,上面) 百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4、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 急湍甚箭(副词用作动词,快)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轩,争着向高处伸展。邈,争着向远处伸展) 《五柳先生传》 1、古今异义词 因以为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或置酒而招之(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造饮辄尽(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制作”等) 2、一词多义 如亲旧知其如此(动词,像) 晏如也(名词,……的样子) 得家贫不能常得(动词,得到) 忘怀得失(名词,得到的(东西)) 3、词类活用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 《马说》 1、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食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2、古今异义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

爱莲说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爱莲说》 一、通假字:无 二、一词多义: 陶后鲜.有闻(形容词,读xiǎn,少)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1.鲜 2.远 芳草鲜.美(形容词,读xiān,鲜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3.之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舒缓语气,不译) 三、词义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 2.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出枝节)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四、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古:立;今义:种植) 五、重点解词:详见书本笔记 六、重点句子及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翻译: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在(池塘的)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够贴近去玩弄(它)啊。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七、内容理解: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缘由 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说到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接下来用“予独爱莲”引入正题,连用七个句子,势如泼墨,一气贯下,着力描写莲的种种可贵品质,突出莲的可爱。这种描写,将莲人格化了,是将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写莲花,也是写自己,拿他比喻君子的高尚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基础试题 02-11 1303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

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作名词。如: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举一反三(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等。 ②数词作动词。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 ③数词作副词。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均作“全、都”解。 三、成语中的一词多义 1、亡:亡命之徒(逃亡)、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

鸿门宴中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1、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敬酒。今:长寿。 (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7)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4、一词多义 (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方位和处所。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如:车载斗量、马革裹尸、口诛笔伐等。C、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方式。如:人才辈出、条分缕析。D、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如:抱头鼠窜、川流不息、狼吞虎咽、鬼哭狼嚎、土崩瓦解、蜂拥而来、蜗行牛步、焕然冰释、星罗棋布、狼奔豕突、鼠窃狗偷、雷厉风行、鱼贯而行、鳞次栉比、冰消瓦解、瓜剖豆分、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等。 二、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词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期限。) 2.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曲折,确实) 3.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4.下车引.之:(古义:来。今义:引导。) 5.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引导。) 6.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指家中的侄子辈。今义:子女。) 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古义:家庭。今义:内心。) 8.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顺。今义:因果。) 9.撒盐空中差.可拟:(古义:大概。今义:差别。) 10.不亦君子 ..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1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能够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12.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13.匹夫 ..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15.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16.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今义:危险,几乎。) 17.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18.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9.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20.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21.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2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岸。今义:与湿相对。) 23.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4.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看。 25.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2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发语词,原来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27.是.非木柿:(古义: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28.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29.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当时,却。) 30.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31.不筑.:(古义:修补。今义:建筑。) 32.居.数月:(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居住。) 33.人皆吊.之:(古义: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问。今义: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 34.胡人大.入塞:(古义:指大规模。今义:指在面积体积容积等方面超过通常情况或特定的比较对象。)

《鸿门宴》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1、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短小,浅陋) 生说(读“税”劝告,劝诫)我曰 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7、难句解析 1、沛 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陋室铭》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陋室铭》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陋室铭》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陋室铭》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陋室铭》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今义:样子) ⒉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古义:弹奏;今义:调解) 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字词注释 ⑴在:在于,动词。 ⑵名: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⑶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 ⑺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⑻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 ⑽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⑾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说。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1]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岳阳楼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岳阳楼记 一字多义 以:1)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嗟夫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1)尽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 或:1)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浊浪排空 2) 消散长烟一空 通:1) 顺利政通人和 2)通向北通巫峡 和:1)和乐政通人和 2)和煦春和景明 一: 1)一片:一碧万顷 2)全:长烟一空 3)整个:在洞庭一湖 则: 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 8.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制度) 9.作文(古:写文章今: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成语的文言知识

成语的文言知识 不少成语与古代文化常识有关,这些成语,就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以下是小编带来成语的文言知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古今异义 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古义:同情;怜惜。今义:喜爱热爱。 11、不假思索——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2、不速之客——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4、赴汤蹈火——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15、吊民伐罪——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 1、被发文身:被通披 2、厉兵袜马:厉通砺 3、一暴十寒:暴通曝 4、受益匪浅:匪通非 5、厝火积薪:厝通措 6、一唱百和:唱通倡 7、春华秋实:华通花

8、信口开河:河通合 9、图穷匕见:见通现 10、排沙简金:简通拣 三、虚词用法 1、“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而”的用法。 (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2)侃侃而谈:助词,地。 (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 (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 (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四、文言句式 固定句式 1、其奈我何:奈……何,对……怎么样。 2、不知所措:处置的办法。 3、所向披靡:(力量)达到的地方。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成语中的文言文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兼词+省略句式+倒装句式+词类活用)

中考语文成语文言文知识 一、通假字 图穷匕见(现) 一暴十寒(曝) 再接再厉(砺) 信口开河(合) 要宠招祸(邀) 云集景从(影) 知不作愚(智) 列土分疆(裂) 流言蜚语(飞) 信而有征(证) 博闻强识(志) 厝火积薪(措) 衣不重采(彩) 殊涂同归(途) 暴内陵外(凌) 疾恶如仇(嫉) 毋庸讳言(用) 无动于中(衷) 焚林而田(畋) 胆战心惊(颤) 拨乱反正(返) 二、古今异义 (1)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如: 曾经沧海(曾:曾经; 经:经历) 言过其实(其:他的; 实:实际) 提纲挈领(提:举起; 纲:纲绳) 身体力行(身:亲身; 体:体验) 求全责备(责:要求; 备:齐全) 十年树木(树:培植; 木:树木) 消息盈虚(消:消失; 息:滋生) 海阔天空(天空:像天一样空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可以; 以:表凭借) (2)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如: 奉行故事(先例) 慷慨激昂(情绪激昂) 便宜行事(方便) 贻笑大方(见识广博的人) 三、兼词付诸东流(诸:之于) 居心叵测(叵:不可) 心不在焉(焉:于此) 四、省略句式 ①省略宾语。如: 引(之)以为戒述(之)而不作 ②省略谓语。如: 一字(值)千金一言(重)九鼎再(鼓)衰三(鼓)竭 ③省略介词“于”。如: 运筹( )帷幄付之( )一炬置之( )度外祸起( )萧墙防患( )未然鹤立( )鸡群 五、倒装句式 ①宾语前置。如: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人莫予毒(人莫毒予) 何去何从(去何从何)唯利是图(图利)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 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如: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德以报怨(以德报怨)文以载道(以文载道) 一以当十(以一当十) ②介宾短语后置。如: 绳之以法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 掉以轻心无济了事重于泰山 1

《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总结

《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总结 《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 一、古今异义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 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4、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二、通假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板”通“版”,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止”同“只”。仅仅) 4、则用纸帖之(“帖”通“贴”。粘附)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板印书籍(名词“板”用作“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用雕版”) 火烧令坚(名词“火”用作“烧”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式:“用火”) 每韵为帖,木格贮之(名词“木格”用作“贮”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木格) 2、名词用作动词 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火”受副词“再”修饰,用作动词,“用火烤”) 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四、一词多义 1、板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雕板(名词作状语)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板(名词) 2、印 (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动词。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2)每字为一印。(字印,印章,名词。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淫威于群众所得”中“印”同此) 3、火 1)持就火炀之。火(名词) (2)火烧令坚。用火(名词作状语) (3)再火令药熔。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 4、可 (1)瞬息可就。可以(能愿动词) (2)高可二黍许。大约(副词) 5、若 (1)若只印三二本。如果(连词) (2)不若燔土。像(动词) 6、帖 (1)则以纸帖之。通贴,用标签标出(动词)tiē (2)每韵为一帖。类、标签(名词)tiě 7、就 (1)持就火炀之。靠近(动词)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动词) 8、以 (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

鸿门宴中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中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知 识点总结 Human beings are great because of their dreams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1、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敬酒..今:长寿..

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7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4、一词多义 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沁园春长沙》 1.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 1.契阔谈讌 “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通假字 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 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 1.虎鼓瑟兮鸾回车 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3.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 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 1.对此欲倒东南倾

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2.訇然中开 “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3.古来万事东流水 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 省略句 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 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 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 4.(我)脚著谢公屐; 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 (一)句式 1.互文 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 (1)初为《霓裳》后《六幺》 “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 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 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 (3)使快弹数曲 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 (4)送客湓浦口 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 (5)感斯人言 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 (6)沉吟放拨插弦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