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病患者人工肝治疗的生存分析

重型肝病患者人工肝治疗的生存分析

武文芳;张晶;马斌荣;段钟平

【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28)2

【摘要】目的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对照分析研究,探讨人工肝治疗对重型肝病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5家医院的肝病患者916例,将患者分为人工肝治疗组和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记录其诊断、分期等原始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以及Breslow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结果人工肝治疗有延长生存时间的趋势;人工肝治疗对急性重型肝炎的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能够延长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人工肝对晚期患者的短期生存率有影响;人工肝治疗次数对患者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人工肝治疗次数对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结论人工肝治疗能够延长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慢性及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多次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次治疗和内科治疗.【总页数】3页(P249-251)

【作者】武文芳;张晶;马斌荣;段钟平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1

【相关文献】

1.人工肝治疗对重型病毒性肝病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J], 武文芳;杜菁;张晶

2.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终末期肝病模型分析 [J], 张友祥;王渭康;王冯滨

3.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预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短期预后的价值 [J], 林志鹏

4.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终末期肝病模型分析 [J], 张友祥;王渭康;王冯滨

5.不同类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病的不良反应观察 [J], 周观林;张伦理;邱湖海;张琼;刘春文;杨沛华;谢志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型肝病患者人工肝治疗的生存分析

重型肝病患者人工肝治疗的生存分析 武文芳;张晶;马斌荣;段钟平 【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28)2 【摘要】目的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对照分析研究,探讨人工肝治疗对重型肝病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5家医院的肝病患者916例,将患者分为人工肝治疗组和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记录其诊断、分期等原始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以及Breslow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结果人工肝治疗有延长生存时间的趋势;人工肝治疗对急性重型肝炎的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能够延长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人工肝对晚期患者的短期生存率有影响;人工肝治疗次数对患者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人工肝治疗次数对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结论人工肝治疗能够延长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慢性及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多次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次治疗和内科治疗.【总页数】3页(P249-251) 【作者】武文芳;张晶;马斌荣;段钟平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1 【相关文献】

1.人工肝治疗对重型病毒性肝病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J], 武文芳;杜菁;张晶 2.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终末期肝病模型分析 [J], 张友祥;王渭康;王冯滨 3.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预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短期预后的价值 [J], 林志鹏 4.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终末期肝病模型分析 [J], 张友祥;王渭康;王冯滨 5.不同类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病的不良反应观察 [J], 周观林;张伦理;邱湖海;张琼;刘春文;杨沛华;谢志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肝前景

人工肝前景 人工肝是一种在医疗领域创新的技术,它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全球肝功能衰竭问题的福音。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长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肝疾病越来越严重,造成的肝功能衰竭也愈发严重。而人工肝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首先,人工肝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人工肝作为一种模拟人体肝功能的技术,可以有效地代替或辅助肝脏的功能,从而为肝功能衰竭患者提供了生存的机会。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和实践证明,人工肝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肝功能,减轻肝脏负荷,甚至实现肝脏再生。这对于那些等待肝移植或无法进行肝移植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福音。 其次,人工肝的发展对于缓解肝移植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肝移植是目前唯一能够治愈肝功能衰竭、重度肝病甚至肝癌的方法,然而由于肝源匮乏和手术的高风险,导致供需矛盾非常严重。而人工肝的出现,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移植需求,为那些不适合移植或无法获得移植机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再次,人工肝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目前,人工肝在治疗急性肝衰竭、药物肝损伤、肝移植后肝功能恢复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它的应用领域仍然非常有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工肝有望在诸多领域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如肝癌治疗、慢性肝病管理等方面。这将极大地改善肝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他们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最后,人工肝的发展离不开多领域的合作和支持。人工肝的研

发需要临床医生、生物工程学家、材料科学家等多个学科的合作与支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加速人工肝技术的发展进程。同时,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也非常重要,这将为人工肝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力。 综上所述,人工肝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相信人工肝将成为肝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为肝功能衰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然而,人工肝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如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成本的降低等。我们有信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肝病的更深入了解,人工肝技术将取得更加显著的突破,为肝病患者带来福音。

人工肝治疗护理个案文献汇编

人工肝治疗护理个案文献汇编 篇一: 人工肝治疗是一种替代性肝脏移植的方法,用于治疗严重肝病和肝衰竭。在人工肝治疗中,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医疗护理,包括液体管理、营养支持、疼痛管理、感染控制等。 本文将综述人工肝治疗护理个案文献,以帮助更多患者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 1. 液体管理 在人工肝治疗中,患者需要经常接受液体输入。正确的液体管理非常重要, 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在液体输入时,需要注意液体的剂量、速度和频率,以避免患者出现脱水、营养不良和感染等问题。此外,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尿量, 及时记录和监测患者的血容量和血压等指标。 2. 营养支持 人工肝治疗需要患者接受长期的营养支持,以满足患者所需的能量和蛋白质需求。在营养支持期间,患者需要注意进食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避免进食过多或过少。此外,还需要注意患者的膳食平衡,避免摄入过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3. 疼痛管理 在人工肝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症状。对于疼痛管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疼痛治疗方案。常用的疼痛治疗方法包括止痛药、镇静药和肌肉松弛剂等。在疼痛管理中,还需要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以减少疼痛的发生。 4. 感染控制 人工肝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接受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在感染控制中,需要注

意患者的卫生和清洁,避免感染各种疾病。此外,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床位护理,避免患者感染其他床上物品。 5. 心理支持 在人工肝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接受强大的心理支持。在心理支持中,需要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此外,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人工肝治疗护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接受长期的医疗护理。通过综述本文,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篇二: 人工肝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通过将人工肝作为人体肝脏的替代器官,用于治疗一些严重的肝脏疾病。虽然人工肝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接受这种治疗的患者中,护理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将汇编一些人工肝治疗护理个案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和拓展。 一、人工肝治疗护理个案文献综述 1. 李静,王俊,郝宝峰,等人。人工肝移植后的护理经验总结。中国医学科学院学刊,2016;36(10):577-584. 2. 张英,刘婷,李阳,等人。人工肝治疗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46(7):847-85 3. 3. 王辉,李波,刘洋,等人。人工肝治疗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刊,2018;37(9):791-796. 4. 王鹏,刘婧,冯晓慧,等人。人工肝治疗对重症肝炎患者的影响。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48(8):1101-1106.

人工肝治疗效果

人工肝治疗效果 比较3种不同的预测系统MELD、CTP、King′s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的预测能力;2、探讨应用MELD系统对人工肝治疗效果的预测。方法患者系2000年2月至2001年2月住入北京佑安医院治疗的所有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共66例,均为HBV感染。按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标准分为早期(n=11)、中期(n=14)和晚期三组(n=15),以及无法归类的患者(n=26),患者分别按上述3个系统评分,ROC曲线评价每一预测模型准确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预测模型的差异;应用MELD系统预测人工肝治疗后效果。观察的终点时间为3个月。 结果患者入院时MELD分值能够非常好的预测重型肝炎患者3个月内的病死率cstatistic为0.894(敏感性100%,特异性71%)。MELD系统在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晚三期的分值是:早期24.0±4.6,中期31.1±2.9,晚期41.4±10.0(P0.001)。二者之间有明显地相关性(r=0.756,P0.001)。入院时患者MELD分值的高低对人工肝治疗效果的影响明显,MELD分值≤30,3139之间以及≥40的死亡率分别为10.7%,47%和60%。KaplanMeier生存曲线示,各MELD分值的生存状况有非常显著的差异(LogRanK检验P0.001)。结论(1)MELD系统的预测能力优于CTP和KCH预测系统。(2)如果患者入院时MELD分值在30~40之间,人工肝治疗效果强于内科治疗;而MELD 分值40的患者死亡率高于60%,即使人工肝治疗也不能改善死亡率,应动员患者及早进行肝移植;MELD分值30,且KCH阳性者经人工肝治疗近3个月内死亡率仅9%。

中国人工肝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蓝皮书

我国人工肝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蓝皮书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对健康 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代谢、 解毒等重要功能,其健康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整体健康。然而,由于现 代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身体 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 我国人工肝行业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人工肝技术的发展为肝脏 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肝脏移植等手术提供了重要支持。而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慢性肝病患者群体,对人工肝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我国人工肝行业的现状及发 展趋势备受关注。 现状分析 1. 人工肝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随着生物医药领域的不断进步,人工肝 技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从最早的体外肝支持系统发展到当前 的细胞培养技术和基因修复技术,人工肝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在积极投入人工肝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 系列的重要成果。 2. 临床应用情况:人工肝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肝脏移植等手术中,人工肝技术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提高手

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对于一些慢性肝病患者来说,人工肝技术也可以起到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3. 市场需求和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人工肝技术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肝脏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也为人工肝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人工肝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发展趋势展望 1. 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生物医药领域的不断发展,人工肝技术将会迎来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基因编辑技术、细胞治疗技术等将会为人工肝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突破口,为肝脏疾病的治疗带来全新的希望。 2. 临床应用的拓展:未来,人工肝技术将会逐步拓展到更多的临床应用领域。除了肝脏移植等手术外,人工肝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肝功能不全、急慢性肝炎等肝脏疾病的治疗中,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 3. 产业化发展:随着人工肝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产业链也将会逐步完善。从人工肝设备的生产到临床应用的推广,整个产业链将会形成完备的体系,为人工肝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个人观点与总结 作为一项涉及生命健康的重要技术,人工肝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科研

人工肝治疗护理

人工肝治疗护理 一概述 各种急、慢性因素损害肝脏,导致肝细胞数量急剧减少,肝脏合成功能障碍,体内各种有毒物质得不到及时清除,从而导致肝功能衰竭及全身器官功能受损,危及生命。人工肝是为患者提供肝脏功能支持的人工器官装置,是重型肝病的治疗手段之一,主要包括血浆置换、血液过滤、血液透析、血液/血浆灌流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等技术。 二目的 1.为重型肝炎或肝衰竭时的肝细胞再生创造时间,使可逆性肝损伤者肝功能得到恢复。 2.作为肝脏特殊或应激情况下的辅助治疗手段。 3.协助治疗肝移植后的最初无功能状态。 三用物 血液净化机及透析装置。 四操作方法 首先采用常规方法在患者外周血管处穿刺,依据患者静脉类型以及全身血液流通情况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浆置换。 五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重型肝病患者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加上其对人工肝治疗不甚了解,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人工肝治疗的原理、大致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2)术前准备认真测量并记录患者的血压、体温、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做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和大便常规等检查,评估患者有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指导患者术前大、小便。对治疗室进行全面消毒,室温夏季维持在26~28℃,冬季维持在28~30℃。备齐各种器械和急救药品。 2.术中护理 (1)协助患者摆好体位,穿刺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检查机器运转状况。(2)仔细检查管道连接状况,并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排尽空气。 (3)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寒战、发冷、生命体征等变化。 (4)观察并记录仪器的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的变化状况。 (5)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血肿,有无血浆过敏反应。 3.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每天测量体温、脉搏、血压等生理指标,观察神志变化,插管处是否有淤血、皮下出血或血肿,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血管通路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导管脱出,尽量减少导管腔污染。(3)并发症护理①感染:术后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病室定时消毒,每日通风换气。②低血压: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若血压降低,应立即降低血流速度,并输入生理盐水以补充血容量。③出血:重型肝病患者均存在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症状,并伴有血小板降低。若再进行肝素抗凝,会导

干细胞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32例临床分析

干细胞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32例临床分析 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衰竭等重症肝病在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危 害严重,目前尚缺乏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其缺点有:1.来源困难;2.手术创伤较大;3.免疫排斥反应严重;4.费用高昂;5.并发症较多等。而血液 净化技术(如各种类型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只能代替肝脏的部分解毒功能,疗效也有限。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多种细胞损伤性疾病的新策略,在临床上已经初步应用于肝脏疾 病的治疗,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们从2010年5月-12月对32例重症肝病患者进行干 细胞肝移植治疗,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12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患者,共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31岁-69岁,中位年龄42岁。肝硬化失代偿期30例,Child-pugh分级:A级6例,B级16例,C级8例;肝功能衰竭4例,其中肝硬化合并肝衰竭2例。病因:单 纯乙肝病毒感染25例,单纯酒精性3例,乙肝病毒感染合并酒精性4例。并发症:上消化 道出血 2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10例,脾大伴脾功能亢进18例,脾切除1例,肝硬化腹水25例(其中腹水感染6例),睾丸鞘膜积液2例,胸腔积液3例,败血症1例。所有患者均 同时行内科综合治疗。治疗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和手术同意书。 1.2 抽取骨髓或采集脐血在专门的穿刺室内,从双侧髂后上嵴以不同角度、不同深度量抽取 骨髓约160ml-200ml;采集脐血在手术室进行,量约80ml-100ml。 1.3 干细胞分离在层流室的超净工作台上操作,采用SFDA批准的骨髓、脐带血细胞处理试 剂盒分离干细胞。干细胞数量3.0×106/ml-4.7×108/ml。 1.4 干细胞移植所有32例均在介入室局麻下行股动脉穿刺经肝固有动脉介入后把干细胞输入病肝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21例,异体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1例。 1.5 观察指标随访观察指标包括: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图、腹部B超等。 2 结果 2.1 手术成功率及不良反应 32例患者骨髓或脐血采集、干细胞分离及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术后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出血1例,穿 刺点皮下淤斑4例,穿刺侧肢体感觉不适3例,右下肢水肿2例,呃逆3例,肝性脑病2例(因术后食欲增加后大量进食蛋白饮食而诱发),术中发现小肝癌2例,并行TAE(经导管 肝动脉栓塞)治疗,术后有轻微的肝区不适,所有患者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消失。 2.2 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移植治疗术后1-2周,患者一般情况改善,临床症状开始 好转。2个月后,患者腹胀缓解或消失29例(91%),乏力缓解或消失30例(94%),纳差 缓解或消失29例(91%),精神、体力好转30例(94%),肝病面容好转19例(59%)。 2.3 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肝功能的改变移植治疗术后 1-2周,患者肝功能多项指标开始好转,至治疗术后2个月,血清白蛋白升高26例(81%),血清转氨酶降低15例(47%),血清 总胆红素降低16例(50%),凝血酶原时间缩短13例(41%)。 2.4 治疗术后生存率存活31例(97%),死亡1例(3%),于治疗术后12周合并严重感染(败血症及胸腹腔感染)而死亡。 3 讨论

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

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器官或人工生命支持系统在临床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体外人工肝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肝功能支持治疗手段,已经成为重症肝病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本文将介绍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其应用现状等方面的内容。 一、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历程 体外人工肝技术(Extracorporeal liver support systems,ELS)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只是作为一种透析技术的扩展应用而被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种新型的体外肝替代治疗系统——“MARS”(Molecular Ab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被发明出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MARS可以通过一组高通量吸附树脂材料和一种额外的循环装置,清除血液中的有害代谢产物和调节血液中的一些激素,从而达到支持肝功能和治疗肝衰竭的目的。21世纪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体外人工肝系统,如俄罗斯的“SPAD”、日本的“DLPP”等。 二、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原理

体外人工肝技术是通过模拟人体内肝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 设计出可行的肝替代系统,以代替受损、失去功能的肝脏完成人 体的代谢、排泄、分解与合成等生理功能。体外人工肝大致可以 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肝细胞为基础的构建的培养功能模型;二 是以生物材料和工程结构构建的肝组织支架;三是通过模拟肝功能,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吸附、过滤、离子交换等原理,从全血或 血浆中去除有害物质,以达到支持肝的功能。目前已有一些体外 人工肝生物材料可供选择,如动物细胞、人工细胞、氨基甲酸等。 三、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应用现状 体外人工肝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肝衰竭以及肝移植前后 的支持。对于急性肝衰竭短时间内的作用显著,可以将生命威胁 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平安度过几天、甚至几周。对于慢性肝衰竭, 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治疗,可以使肝功能指标恢复到稍有改善 的水平,然后再考虑肝移植手术。此外,体外人工肝技术还有望 用于治疗严重肝病、肝癌等疾病。 总的来说,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为重症肝病治疗提供了一 种有效的手段。它顺应了现代医学技术对实体人工器官、人工生

生物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一例报告

生物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一例报告 【病例摘要】 高××,男,43岁,湖北省随州市人,职业:干部。主诉:肝病史26年,乏力、腹胀4个月,加重10天。 现病史:26年前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功正常,无不适,未予治疗。此后间断复查,ALT波动于100 U/L左右,间断服用“保肝”药物。 2年前,无诱因自觉明显乏力,尿黄,黄疸进行性升高达400μmol/L,HBV-DNA为3.32×106 copies/ml,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 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乏力、尿黄如浓茶、进食后腹胀,于当地医院及武汉协和医院治疗,总胆红素最高达400μmol/L,HBV-DNA106 copies/ml,PTA最低为23%。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先后行5次血浆置换治疗,总胆红素波动于199.5~375μmol/L之间,并予贺普丁抗病毒治疗,复查DNA定量7.434×103 copies/ml。患者自觉乏力腹胀逐渐加重,为进一步治疗于2006年5月25日入院。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情,精神弱,面色晦暗。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蜘蛛痣阴性,肝掌阳性,未见淤斑。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饱满,肝脏肋下未及,脾脏肋下可及2 cm。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入院后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常规: WBC 6.5×109/L, N55.3%,HGB 97 g/L, PLT 120×109/L; 凝血项: PT 24.6 s, PTA 23.97%,

INR 3.28, FIB<140 mg/dL; 肝功及生化: ALT 84 U/L , AST 120 U/L, TBIL 595.7μmol/L, DBIL 268.8μmol/L, D/T=0.45, ALB 41.8 g/L, A/G=1.91, GGT 213 U/L, AKP 236 U/L, PA 81 mg/L, TBA 234μmol/L, CHE 3 929 U/L, BUN 7.7 mmol/L, Cr 41μmol/L, Glu 3.15 mmol/L. K+ 4.56 mmol/L, Na+ 123 mmol/L, Cl- 126 mmol/L; 超声:肝脏包膜成波纹状,回声粗糙,脾厚径4.0 cm,PV 11 mm,sv 7 mm,腹水阴性。 HBVM:HBsAg,HBeAg,抗HBc阳性。 HBV-DNA<103 copies/ml。 初步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中期,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 诊断依据: 乙肝病史26年,多次查乙肝五项、HBV-DNA阳性、肝功反复异常。查体面色晦暗,肝掌阳性,脾大,超声示弥漫性肝病表现,包膜

人工肝的研究与发展

人工肝的研究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肝脏疾病的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毒素和废物,并将有效的成分输送到身体其他 部位以供利用。然而,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肝病,尤其是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疾病,这 些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于是,人 工肝的研究与发展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一、人工肝的概念及意义 人工肝是指通过外科手术或体外排毒技术等手段,将病人的血 液引流出来,并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再注入患者体内,以达到代替 或辅助患者肝脏功能的治疗方法。人工肝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肝脏的生理和病理机制,发现治疗肝病新方法,同时也 为肝病患者提供了一种生命救助的手段。 二、人工肝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肝的研究与应用也在不断发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人工肝: 1. 生物人工肝:利用动物的肝脏,通过外科手术将其移植到患 者体内进行替代性治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完整地保存肝脏 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费用和手术风险。 2. 化学人工肝:通过体外修饰和处理,利用化学吸附材料去除 血液中的毒素和代谢产物。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并且可以有效去除血液中的毒素和废物,但同时也存在局限 性和副作用。 3. 细胞人工肝:通过利用人造或自体来源的细胞培养技术,建 立肝细胞模型,再将其应用于体外或体内治疗。这种方法的优点 是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肝脏功能,但现阶段还存在困难和挑战。 三、人工肝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科技的快速进步,人工肝的研究和应用也 将得到迅猛发展。未来,人工肝将会朝着更加智能化、高精准度

人工肝的应用范文

人工肝的应用范文 人工肝(Artificial Liver)是一种通过模拟或替代天然肝脏功能, 对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技术手段。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急 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前肝支持以及肝移植后肝功能恢 复等。 首先,人工肝在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急性肝功能衰竭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的肝功能急剧减退,严重危及患 者的生命。人工肝通过代谢物的清除、代谢产物的代谢、支持患者的能量 代谢等,能够暂时替代受损的天然肝脏功能,降低患者的肝毒性物质负荷,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其次,人工肝在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慢 性肝功能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功能进行性减退,无法维持机体正 常生理功能。人工肝可以通过肝细胞的携带代谢活性酶、产生胆汁以及合 成凝血因子等功能,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凝血功能。 此外,人工肝在肝移植术前肝支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肝移植是目 前治疗肝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由于供体资源的有限性,很多患者等待 肝移植的时间较长。在此期间,人工肝能够暂时替代患者的肝功能,延长 患者等待肝移植的时间,并避免因肝功能衰竭而导致患者生命的威胁。 最后,人工肝在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肝移植后,由于新肝脏的排斥、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原因,患者常常会出现肝功能不全 的情况。人工肝能够对新肝脏起到支持作用,帮助新肝脏恢复功能,减少 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总而言之,人工肝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手段,能够在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替代天然肝脏的功能,支持患者的生命,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凝血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人工肝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会逐渐扩大,为更多肝病患者提供治疗的希望。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王笑笑, 黄建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基于肝细胞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者延长肝移植患者等待肝源的时间。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及混合型3种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利用物理化学的原理,应用吸附、透析、滤过、置换等方法清除有害代谢产物,补充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型人工肝以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为基础构建体外生物反应装置,具有肝特异性解毒、生物合成及转化功能,进而起到清除有害代谢产物的作用;混合型人工

肝是将非生物型及生物型人工肝装置结合应用,兼有二者的功能。现将上述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 NBAL为目前技术最成熟、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人工肝。主要用于肝衰竭早中期,凝血酶原活动度介于20%~40%的患者;晚期肝衰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慎重选择人工肝治疗。 在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资助下,本院联合全国十余家单位在“十二五”期间入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096例,探索了在肝衰竭早期应用人工肝和不用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在肝衰竭中晚期用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人工肝治疗重型乙型肝炎安全有效。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人工肝治疗能改善肝功能,但短期生存率与综合内科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对乙型肝炎肝衰竭中期患者采用选择性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的人工肝治疗方法较单纯的选择性血浆置换疗效更好。对乙型肝炎肝衰竭中期患者治疗2次以上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目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NBAL类型是血浆置换/选择性血浆置换。血浆置换在治疗过程中丢失大量血浆,需等量新鲜血浆补充,但国内血浆制品供应紧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血浆置换治疗的开展。因此新型NBAL模式应运而生,如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连续白蛋白净化系统(CAPS)、血液透析滤过、配对血浆置换吸附滤过等。 无血浆模式的NBAL治疗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 血浆灌流是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血浆分离技术滤过血浆,再经灌流器进行吸附。特异性胆红素吸附的本质是血浆灌流,不过所应用的灌流器对胆红素有特异性的吸附作用,而对其他代谢毒素则没有吸附作用或吸附作用很小。近几年临床推广应用的DPMAS模式对设备要求低、兼容性好,在胆

人工肝常用治疗模式

人工肝常用治疗模式包括血浆置换/选择性血浆置换(PE/SPE)、血液灌流(HP)/血浆灌流(PP)、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透析滤过(PDF)、血液滤过(HF)/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人工肝各种模式特点详见表1。 人工肝组合模式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组合模式。 1.DPMAS+PE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血浆置换 应用要点:DPMAS一般单次治疗剂量为2-3倍血浆量,与常规治疗量PE或半量PE序贯进行。对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偏低但≥20%的患者,建议先行DPMAS,再以血浆为置换液行PE或SPE;对于PTA<20%的患者,建议先以血浆为置换液行PE或SPE,再行DPMAS治疗;对于PTA正常的患者,可先以血浆代用品,如白蛋白溶液等为置换液行

PE,再行DPMAS。治疗频率取决于原发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所清除致病因子的分子量和血浆中的浓度,应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优点:DPMAS既可以特异性吸附胆红素,还可以清除炎症因子及其他毒素,同时又不丢失自体血浆,同时联合PE可补充凝血因子及白蛋白,改善DPMAS所致凝血物质及白蛋白的少量消耗,缓解血浆资源短缺问题。与单独应用DPMAS或PE相比,可增加对胆红素等毒素的清除力度,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缺点:无法改善肾功能。以血浆为置换液行PE时可能会加重肝性脑病。 适用人群: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肝衰竭前期、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尤其是胆红素水平>500 μmol/L者。 2. PE+HDF 血浆置换+血液透析滤过 应用要点:两种模式可同时进行或序贯进行。序贯治疗时建议先行PE再行HDF,这样有助于纠正PE可能引起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两种模式同时进行时,体外循环血量较大,可先行HDF治疗,待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PE。 优点:PE的主要作用是清除血浆内的大分子量毒素,对血氨、肌酐等中、小分子量的毒素清除能力较弱,而这些毒素易通过血管壁在组织中广泛分布,并可透过血脑屏障在神经细胞内积聚导致脑水肿,加重肝性脑病症状;HDF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PE联合HDF能够清除各种分子量的毒素,有效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改善肾功能不全与肝性脑病,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人工肝治疗护理常规

人工肝治疗护理常规 人工肝是一种对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手段,而人工 肝治疗护理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下面,我就人工肝治疗护理 的一些常规进行详细介绍。 一、人工肝前的准备工作 1.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包括疾病的起因、病程、治疗经过等。 2.检查和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肝功能、 肝功能衰竭的程度、合并症等。 3.相关检查:如抽血、心电图、X线检查、肝脏影像学检查等,为人 工肝治疗做好准备。 二、人工肝治疗的操作和监测 1.导管置入:将人工肝治疗所需的各种导管(动脉插管、静脉插管、 胆管引流管等)安全、快速地插入患者体内。 2.治疗设备设置:连接各种治疗设备,如人工肝机、监测设备、输液 泵等,并进行调试和监测。 3.治疗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监测并调整各项治疗参数,如透析流速、药物输注速度、动脉血气分析检测等。 4.治疗时间和频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调整人工肝治疗的 时间和频次,以保证治疗效果。 三、人工肝治疗后的护理工作

1.术后监护: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和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意识状态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保持导管通畅:定期观察导管周围情况,及时更换并处理导管堵塞 和感染,保持导管的通畅和无菌状态。 3.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通 过静脉或口服途径给予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保证患者的营养 需要。 4.并发症的防治:特别关注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 血液透析并发症等,及时处理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5.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四、人工肝治疗的康复护理 1.康复评估: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能力,为 制定合理的康复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2.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能力,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 3.心理护理:持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 心理问题,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 难和挑战。 五、人工肝治疗的病情观察和记录 1.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 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护理分析论文(全文)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护理分析论文(全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9例均为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其中,男86例,女13例,年龄15-77岁,平均42.5岁。其分类及诊断标准按2000年第10次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标准。其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23例,慢性重型肝炎76例。 1.2方法 1.2.1仪器应用日本产全电脑自动控制PLASAUTO-10型血液净化机及日本产单人用透析装置DBG-02,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其中血浆置换175例次、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11例次,每次血液回路管、血液透析器、血浆分离器等均一次性应用。 1.2.2治疗本组病例中173例次采用外周动一静脉或静一静脉直刺建立血管通路,13例次采用单针双腔导管经股静脉穿刺建立通道,每次血浆置换量为2600-3000ml,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时,在血浆置换完成后换透析血路管透析器用透析装置进行血液透析滤过,其置换液量为6.4-9.6L。 2护理 2.1心理护理 人工肝是一项病情危重状态下的特殊治疗,患者及家属对治

疗方法不了解,心理上存在巨大的压力,担心手术失败或术中意外。加之费用昂贵,患者及家属对其疗效、安全性多持有怀疑态度,且重型肝炎患者因病情较重,易有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因此,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工肝治疗的必要性、工作原理、操作过程、术中注意事项及所能达到的效果,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工肝治疗成功的例子。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 2.2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2.2.1低血压低血压是人工肝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并发症,本组186例次中,发生低血压32例次,占17.2%,多发生在治疗开始阶段,为一过性低血压,表现为头昏、恶心、血压偏低,主要是由于建立体外循环致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护理对策:在治疗开始时血流量不宜过大。约为50ml,然后根据血压及患者的反应逐渐增加至目标流量。有助于减少低血压的发生。术中注意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一旦有血压下降趋势,立即减慢血流速度,取头低足高位,增加回心血量。当上述处理无效时。经静脉血路快速注入生理盐水100-200ml,考虑有效血容量不足时给予一定剂量的血浆或白蛋白。 2.2.2过敏反应异体血浆的输入是人工肝治疗中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J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畏寒、寒战,口唇发麻等,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本组病例中发生过敏反应23例次,占12.4%;其中过敏性休克2例次。护理对策:正确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 【关键词】人工肝;血浆置换;并发症;护理 血浆置换是通过血浆分离器滤出并丢弃含有毒素及致病物质的血浆,同时补充患者缺乏的白蛋白,凝血因子,保持内环境稳定;代替肝功能,赢得肝细胞修复时间,使患者过度到肝脏再生而康复[1],使患者生存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但术中、术后存在并发症。临床上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积极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血浆置换的安全性。本文就并发症的护理进行文献综述如下: 1中并发症 1.1低血压 1.1.1原因 血浆置换过程中导致低血压的原因有:实施血浆置换的重型肝炎患者合并有腹水、纳差、恶心、呕吐等,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致血压降低,血管内水分移入组织中造成血容量减少和血浆置换过程中血液输出速度过快,输出量过多等原因造成血压下降。 1.1.2临床表现 患者在体外循环开始后1h之内出现血压下降, 表现为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心动过速等。 1.1.3护理措施 患者行血浆置换术前应测量基础血压,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心电监护每30分钟测心率、血压一次;当血压低于90/60mmHg时应立即给氧,同时注意血浆分离速度不宜过快,应控制在20~30ml/min,保持补液速度与血浆分离速度相等。 1.2 寒战、发热 1.2.1产生原因 与大量血浆输入引起的过敏反应有关。 1.2.2临床表现 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寒战及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

1.2.3护理措施 首先减缓血浆置换速度,及时通知经治医师,注意室温的恒定,治疗中室温应维持在22~24℃,密切观察恒温箱的温度在37℃,严格控制置换液的输入速度,不宜过快。注意给患者保暖,可足底置热水袋,及时给予抗过敏治疗。 1.3过敏反应 1.3.1产生原因 赵惠、李贴文认为其一是释解冰冻血浆含有各种异型蛋白,其二是由于一次性大量异体血浆的输入,加之患者身体极度虚弱所致[3]。 1.3.2临床表现 重肝患者血浆置换量在2300~3000ml时[4],会出现皮肤瘙痒、面部、躯干、四肢充血性皮疹,其发生率在1%~12%。其中荨麻疹通常是过敏性休克最早出现的症状,而呼吸困难、咳嗽、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等皮肤外症状犹应引起注意,因这往往是呼吸道及消化道粘膜水肿导致的,是严重过敏反应预兆之一[5]。 1.3.3护理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过敏情况,并告知患者出现上述异常症状应及时报告。术前可常规肌注盐酸异丙嗪25 mg [6],李桂香认为可预防性使用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7]。术中出现过敏反应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减慢血流速度和血浆置换速度,并及时为患者轻轻按摩皮肤,缓解皮肤瘙痒,保持舒适体位,严重反应者应暂停血浆置换。利用PE机的血泵快速补充糖盐水或高渗糖扩容,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素,升压药收缩血管,密切监测血压及心率[5]。此外,治疗前应认真执行三查七对,核对血浆,正确保存血浆。高晓辉、宋丽雪认为备好的血浆在6小时内输完,天气炎热时4小时[8],输入速度控制在40~50ml/min,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1.4 低血钙 1.4.1产生原因 血浆置换采用的抗凝剂为复方枸橼酸钠,大量的枸橼酸钠结合患者血液中的钙离子,使血浆游离钙离子浓度降低,导致低血钙。 1.4.2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为口周麻木、肌肉痉挛、手口抽搐等症状。 1.4.3护理措施

肝衰竭患者的人工肝支持

肝衰竭患者的人工肝支持 1背景 在血液透析的一个新概念出现20年后,体外白蛋白透析(extracorpo real albumin dialysis ,ECAD)仍然是主要的人工肝支持手段。白蛋白透析设备可以大量地移除晚期肝病患者体内的水溶性分子、白蛋白结合的分子、药物、毒素等。在三种常用的吸收再循环系统中(MARS、百特、Dee rfield),成分血浆分离吸附系统Prometheus(Fresenius)和单通道白蛋白透析(single pass albumin dialysis)MARS是最常用的系统。最近,血浆置换也用于肝衰竭患者。 MARS用于各种肝衰竭,包括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慢性肝衰竭急性发作(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肝移植和肝切除后的肝功能不全和肝衰竭、难治性瘙痒、药物过量和继发性肝功能不全。采用MARS的白蛋白透析用于各个学科,包括内科ICU、外科IC U、肾病科、肝病科、移植中心等,临床实践差异也很大。尽管有很多临床RCT和meta分析,关于ECAD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最佳的治疗流程等都不明确。对于重症患者,多器官支持治疗(multiorgan support therapie s,MOST)可以同时支持衰竭的器官。这里主要探讨终末期肝病和器官功能不全如ALF和ACLF应用白蛋白透析的适应证和模式等。 科学委员会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⑴肝支持治疗白蛋白透析的原理。 ⑵哪些患者适宜白蛋白肝透析。⑶白蛋白肝透析的最佳时机。⑷白蛋白肝透析的最佳技术方案。⑸白蛋白肝透析时安全性的监测问题。 1.肝支持治疗白蛋白透析的原理

TBRR、PTARR对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的临床探讨

TBRR、PTARR对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的临床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后总胆红素的反弹率(Total bilirubin rebound rate,TBRR )、凝血酶原活动度反弹率(PTA rebound rate,PTARR) 对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 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 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20例,随访3个月,分为生存组(73例)和死亡/移植 组(47例)。收集患者第1次人工肝术前、术后当天及第3天的临床资料,计算总 胆红素反弹率(Total bilirubin rebound rate,TBRR)、凝血酶原活动度反弹 率(PTA rebound rate,PTARR)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慢性肝衰竭-序贯 器官衰竭(CLIF-SOFA)评分、CTP(Child-Turcorto-Pugh,CTP)评分的分值, 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上述指标及评分系统对ACLF 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死亡/移植组的TBRR、PTARR均明显高于生存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RR、PTARR、MELD、CLIF-SOFA、CTP预测 ALCF的AUC为0.642、0.829、0.792、0.703、0.899,截断值分别为35.85%、17.91%、28.5、7.5、11,其中,PTARR、MELD、CLIF-SOFA、CTP的AUC>0.7, 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PTARR及TBRR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预后有意义。 关键词 HBV-ACLF;非生物型人工肝;TBRR;PTARR;预后 Linicalobservationsof TBRR、PTARR of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OUYANG Bing,GAN Dakai, The No.9 Hospital of Nanchang, Hepatology Department,JiangXi,Nanchang330002

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版)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在肝衰竭救治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在其他疾病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拓展。该技术在我国多省市开展已有数十年,覆盖范围广,但各地区对治疗时机、治疗模式的选择、血管通路的建立、抗凝剂的使用、常见机器报警处理、治疗的流程与管理乃至人工肝治疗室的布局等,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差异。 尽管我国已颁布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对规范与提升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针对目前临床的实际问题,仍需要结合重症肝病及人工肝特点,进一步突出临床实用性,从而有助于该技术的普及与提升。撰写该共识的目的旨在突出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操作与应用要点,强调规范性与临床实用性,从而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的临床应用。鉴于肝衰竭的复杂性,以及新的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不断涌现,该共识无法涵盖涉及的所有问题,仅是提供基本规范,便于临床上基于疾病特点、人工肝血液净化原理以及医疗资源可及性等因素制订合理的方案。随着人工肝技术不断完善与成熟,该共识也将不断进行更新。 1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相对禁忌证及时机选择 1.1 适应证 (1)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前、早、中期;晚期肝衰竭患者也可进行治疗,但并发症增多,治疗风险大,患者获益可能减少,临床医生应权衡利弊,慎重进行治疗,同时积极寻求肝移植机会。

(2)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肝移植术后出现排异反应、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 (3)严重胆汁淤积性肝病,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者。 (4)其他疾病:如合并严重肝损伤的脓毒症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 ODS)、急性中毒以及难治性重症免疫性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症肌无力等。具体不同人工肝模式的适应证详见第3部分。 1.2 相对禁忌证 (1) 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 (2)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肝素和鱼精蛋白等严重过敏者; (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4)心脑梗死非稳定期者。 1.3 时机选择 人工肝治疗时机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疾病病理生理特点、人工肝模式原理及治疗目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确定,总体原则为“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亚急性肝衰竭及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前、早及中期患者,建议在针对病因及发病诱因等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开始人工肝治疗,以阻断病情进展、促进肝功能恢复;对于上述晚期患者,因其一般并发症多、总体预后差、人工肝治疗风险大,应详细评估风险,治疗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各种应急预案),同时积极寻求肝移植机会。对于急性肝衰竭,因其合并肝性脑病且病情进展快,建议尽早选择适宜模式开始人工肝治疗,同时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