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语文年级/册高一年级必修四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雨霖铃·寒蝉凄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竟”“执”及“伤”的为动用法
3、把握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领悟诗歌的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文本细读,重点关注诗歌意象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离别之情,陶冶审美情趣。
2、提升文学素养,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掌握并学会运用“离别”相关的古典诗歌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雨霖铃·寒蝉凄切》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重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体味本词虚实结合手法和离别意象的运用,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并调动所学诗歌理解分析,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
学生大多数十五六岁的学生,在生活经验体验层面缺乏对离别的深刻体验,古
诗文积累储备量有限,所以在诗歌感情上的把握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互动导入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北宋大词人柳永的一首有关离别的词作。
提到“离别”,同学们有没有过相关的经历呢?
学生回答:讲述离别经历时突出“时间”“地点”“人物”。
教师明确:如果让我们来为同学的离别经历配上一条唯美的朋友圈文案,你会怎么写呢?
分享两条网红文案:“我没有送你,但你脚下的路是我的目光铺成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同学们觉得这样的文案美不美呢?想不想学会用这样精彩的文字来装点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学习《雨霖铃》吧!
知识讲解(一)诵读课文
1、齐读:正音,标出不理解之处。
2、明确感情基调:哀婉缠绵。
3、教师范读。
4、补充朗读技巧:关于停顿、拖音技巧。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完成以下问题。
1、请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时间、地点、事件)
2、这首送别词围绕“伤离别”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提示:按照时间线索)
3、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离愁别绪的句子。
教师明确:(1)词的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首句交代了离别之时的时间、地点、天气,即词人在秋季的一天傍晚和一位红颜知己在长亭分别。
(2)本词通过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三幅画面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苦。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三)重点探究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1)可以把“执手”换成“牵手”吗?为什么?
(提示:“执”的甲骨文字形)
(2)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3)“无语”是真的无话可说吗?
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
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你是否能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和大家分享。
教师明确: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含蓄,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执手相看”,蕴含多少深情蜜意,尽在不言中。
说是“无语”,其实有千言万语。
动作神态的细节刻画是情感的集中表现,真挚动人。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此句为想象是虚写,与上片实际的分别实际场景构成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烘托出离人黯淡的情绪,而辽阔的天空则体现了作者茫无边际的忧伤孤寂。
“念”承接上片内容,写出的是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彼此留恋挂念,不忍离去的心情。
同时,又为下片写离别后的孤独及苦闷起到过渡作用。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小组合作讨论:
明代词评家贺裳曾说该句“自是古今俊句”,它“俊”在哪里?(从意象选取、表现手法、特定情景的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明确:联系所学诗句,分析“酒”“柳”“风”“月”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所表达的寓意和思想情感,结合《雨霖铃》探究景物与情感的融合,体会作者分别时刻深切的悲痛之情。
(四)诗歌意象
酒寓意愁,柳意在挽留,秋风是悲凉的象征,而残月是离愁的化身。
“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有天然联系了,后人用“柳”代表惜别。
“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风更冷,心更凄凉。
“残月”意味着恋人之间无法重圆相聚,只能天涯一方,心境凄凉。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
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遣愁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
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心境。
——情景交融
(五)拓展延伸
人生无定,聚少散多。
相聚总是欢悦的,离别是痛苦的。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挥手回眸,兰舟催发,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
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之间的“壮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
白居易与朋友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
小结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雨霖铃》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上阕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长亭骤雨—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楚天辽阔—惆怅伤感
下阕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清秋冷落—愁意浓浓
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惨不成欢
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作业布置1、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尝试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融入古典诗歌意象,写一篇关于离别的小作文。
板书设计别前:饮酒饯别实写借景抒情环境
别后:依依不舍实写细节传情情态
别后:遥想相思虚写想象写景传情心理酒→愁、柳→挽留、秋风→悲凉、残月→孤独离愁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
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优点:本课教学设计以领悟感受词人细腻的情感出发,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古典诗歌积累,深入品味词作中浓厚离愁别绪,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本课以古典诗歌意象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一首词学会一类词,掌握有关离别的诗歌意象及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环节设置多采用问答、讨论、合作探究等环节,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在品读诗歌中感悟中国古典诗歌之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缺点:1、写作背景介绍较少,学生进入文本情景较慢。
应在诵读讲解情感基调时穿插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诗词积累量有限,课堂回顾有关“酒”和“风”的诗歌时反应较慢。
应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诗句。
3、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学生有更大的施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