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

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25.学者张国刚认为,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类是大小“股东”,他们被分封分为诸侯王。

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

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汉初郡国并行制是顺势而为
B.刘邦分封诸侯符合历史潮流
C.汉高祖未实现皇权高度集中
D.两类帮手推动田庄经济产生
26.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27.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A.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28.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9.(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30.“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31.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32.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3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34.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决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
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

这表明中共()
A.工农红军的长征已经胜利结束
B.民主革命纲领的任务已经实现
C.已将民族利益让位于阶级利益
D.对国内外局势有较清醒的认识
35.下表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出的主要结论是()
A.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B.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
C.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
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0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4题~第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踏上了近代化的征途。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西式工业化的改良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材料二
蒋介石1935年4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

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

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场“自救”运动的背景。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两场“自救运动”的历史影响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说明两场运动的
结果。

(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

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

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
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
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1)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4年清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

(9分)
45.(历史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曾纪泽(1839年—1890年),曾国藩次子,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

面对西方各国“越海道数万里以与中国相通,商釉循环于海上”的局面,他认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

在向西方寻求富强根源的过程中,他认为:“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希者也”。

因此,“至商贾管什之利权,子母盈馀以蓄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岐而视之。

”“欲拒绝通商,屏斥洋货,言中国修德力政,而远人自然宾服者,此迂远而阔与事情者也。

”为改变中系统上中“吾华之金钱日流于外洋,有出而无入”的不利局面,他极力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

——据唐月民《论曾纪泽的近代开放观》(1)根据材料概括曾纪泽“开放观”的具体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的“开放观”。

(6分)
答案
24~28.CACAA29~33.BAACA34~35.DD
40.(1)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

(4分)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经济基础薄弱;国共对峙政局动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深重。

(8分)
(2)前者: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创办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4分)
后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增加了国民收入;一定程度上为全面抗日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5分)
结果: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打断了中国起步的近代化进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摧毁了中国再次起步的近代化运动。

(4分)
41.(12分)观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2分)
论证: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

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社会风俗发生改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评分标准:①紧扣论证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从多角度进行论证。

每个要点2分,共10分)44.(1)形成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学制系统完整);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

(6分)
(2)背景: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末新政”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与内容的传入;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科举制弊端的日益暴露。

(9分)
45.(1)主张:反对闭关锁国;主张重视商业,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团结一致,与外商争利。

(5分)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

(4分)
(2)评价:体现了曾纪泽的爱国主义精神;适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但对西方富强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没有从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挖掘。

(6分)
解析
24.【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推断“差序格局”是宗法制的体现。

宗法制产生于商周时期,早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故D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被秦朝之后的官僚政治取代,宗法制并没有使其延续,故B项错误;宗法制带来的世卿世禄,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建立后,宗法血缘关系不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故A项错误。

25.【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

据题干“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担任中央和地方郡县各种职务;另一类是大小‘股东’,他们分封为诸侯王”可知汉初郡国并行制是汉建立前两类官吏体制自然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分封制导致割据和动乱,不符合历史潮流,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是否实现皇权集中,故C项错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两类帮手和田庄经济产生无关,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26.【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是决定意义,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故C项正确,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27.【解析】
试题分析:本材料“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反映了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故A项正确。

推翻皇帝制度在纪年改革之前,故C项排除。

当时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没有实现,故B项排除。

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不可能完全消除,故D项排除。

28.【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明清之际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区域化,如上海的织布、纺纱,广东的丝织、陶瓷业,故本题选A。

B指的是国内贸易,排除;C中的国内市场扩大从题中无法体现,排除;D 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

29.【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体现了很多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而土地的自由买卖破坏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B。

30.【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联系所学,所谓“经世思想家们”指地主阶级抵抗派,以魏源为代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引导国人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确。

B只是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C派别属性错了,排除;D不符合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属性,排除。

故选A。

31.【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重要考察的是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时间“1919年”分析材料中的参议院议员属于北洋军阀政府,因此他批评的北京大学教授“离经叛道之鼓吹”指的是其当时违背儒家伦理道德,因此该参议员应是抨击的当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思想领域,BD两项分别是政治和经济,不符合材料;提倡科学与材料不符,故C项排除。

所以答案选A。

32.【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33.【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A。

34.【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瓦窑堡会议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中共对当时的时局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D。

35.【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北部地区的农村消费中自给自足的比重较大,中东部地区的农村消费中自给自足的比重较小,这反映了民国初年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

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过于片面,故A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故B项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环境影响,故C项排除。

40.【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历史背景的能力。

结合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回答“洋务运动”的背景。

联系20世纪20、30年代的国共关系、中日关系及世界局势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合洋务运动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具体内容及在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其影响。

联系甲午战争及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全面侵华分析其结果。

41.【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观点,即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然后学生从经济、思想、外交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阐述其历史进步性,其中要求学生史实正确,并且一定要多角度进行概括。

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较好的概况分析能力。

44.【解析】
45.【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