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管理学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19世纪末20纪初,教育管理学已有了雏形并且有了理论形态。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教育管理学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淀和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教育管理学的认识,促进人们对教育管理学性质的全面、深入了解,本文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管理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酝酿阶段
1862年,中国近代教育在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中拉开了序幕。
由于新式教育机构如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的出现,激发了国民对现代教育管理知识的渴望。
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在不断传播西方近代教育机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人们开始重视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
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社会对近代教育制度的认识逐步提高,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在九十年代初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诞生阶段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中国政府与广大人民积极向日本学习。
清末民初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完整的近代教育制度;同时,有关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的系统知识也从
日本引进进来。
1901年,我国第一本中文《学校管理法》编著完成;随后,国家规定“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等课程为师范学院课程;同时,部分学者也开始研究当时的新式教育管理问题。
从此教育管理学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了。
民国后,国人所著的教育管理学著作,都会包含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三个部分的相关内容,这就是我国教育管理学教材最早的构成方式了。
这一时期的教科书注重实用,少理论研究,大量引用国外教育法令作为管理参考。
主要是作为新式学堂办学指南,缺乏创新能力,学术水平并不高。
虽然就学科发展整体水平而言,这一时期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科学,不够创新,主要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但实际上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兴起阶段
1916年后,中国教育开始发生转向,已不再拘泥于向日本学习,当时,美国的教育管理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到美国学习的留学生传播到国内,宣起了向美国学习的热潮,从美国引进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给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随着教育管理学在大学的学科里有了建制,开展以学校管理为主的学科,我国的教育管理学呈现出兴起的局面。
自发阶段
教育管理学在经历了学习日本、仿效美国的初步发展
后,学术界提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的呼声越来越高。
当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十年发展时期,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进入了自发阶段。
以1927年开始的教育行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标志着一个学科发展高峰时代的到来。
随后进入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处于中华名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但战前形成的学术精神没有被摧毁,并体现出了新的面貌。
总体来说,教育管理学在近代中国的发生与发展,既属于中国教育与学术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也与当时世界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脉搏相一致。
二、教育管理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管理学在本世纪初已出具雏形,20年代至40年代发展较快。
解放战争后,由于受到了苏联教育学模式的影响,我国放弃了对教育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研究与探索,使教育管理学成为了一门被遗忘的科学。
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稳定成熟的环境,再加上社会对教育管理学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管理学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理论与实际的脱离是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固疾
在教育管理学中理论与实际的脱离,并不是只有我国教
育管理学会出现的问题,世界各国也都面临这样的处境。
我国教育界在理论与实际这一问题上,困扰已久。
特别是今天,这种争论和冲突显得更加尖锐。
教育管理学者更多的注重了理论研究,而脱离了实际社会的需求。
本来,教育管理学积极向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吸取养料,用来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这是新兴学科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符合学科发展观的。
但是,如果教育管理学仅限于这一范围,而不能主动向前再跨一步,把理论的研究和前景深深植根于中国广阔的教育管理实际和改革的背景之中,那么,教育管理学有可能会成为空洞并且没有内涵的一门学科。
认识仅限于经验上,理论性不强、过度注重解释、论证,忽略了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性
从观念上来说,教育管理学者缺乏将著作中日常用语提炼成为专业术语的意识,表示过于口头话.以至于概念表现的过于单一,现象出的理论水平较低,导致整个教育管理学的概念群呈现出缺乏抽象度的群体特征.并且,一些教育管理学著作中出现随意使用概念,偷换概念.破换了教育管理学的学术形象.从体型上看,教育管理学过于分散没有体现出科学的严谨性.总体上说,教育管理学在研究过程中重解释和论证轻反思和批判。
教育管理学从本质上看,应该是反思性的。
反思性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的最为珍贵的品质。
三、教育管理学发展趋势
教育管理学既包括教育又包括联盟管理,对于教育和管理的发展,不但需要科学理论的推动作用,同时需要人文观念的引导。
因为教育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中必须使用既科学又人道的方法,关注个体的存在,关切生命,尊重他人,并能对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持理解的态度。
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国家的责任,同样也是学生、家长、社会的责任和权力。
教育事业是人类的公共事业,直接关系到个人发展,国家强大。
因此,教育管理学既因吸收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也应该积极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力量。
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要求人们在竞争的同时更要学会合作。
在教育管理学上,同样如此,竞争意味着效率,合作意味着发展,只有把竞争与合作联系在一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综合实力,发挥教育的整体优势。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提倡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在合作基础上产生竞争力,既增强了团结协作又提高了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育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性活动,它是客观的,有意识的。
指导教育管理活动的意识的发展状况,标志着教育管理的自觉程序。
当指导教育管理活动的意识达到了哲学境界,也就标志着教育管理的自觉性达到了最高程度。
尽管教育管理哲学思想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不同时期不同的教育管理者
的管理哲学思想也有水平高低的不同。
但比之一般意识。
就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总是属于意识的高层面。
要使中国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就必须掌握面向21世纪的教育。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强化教育管。
强化教育管理的实质在于提高各级教育管理者进行教育管理的自觉性的程度。
必须以现代教育管理哲学为思想武器和根本方法。
反思自身教育管理思想之演变,端正自己办教育、管教育的指导思想。
正确认识教育管理和指导教育管理实践。
以保证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的最终达成。
让教育管理学在新的时代发展的更加快速,让教育管理者学为所用,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