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盖,是指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例 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称为二次覆盖。
多次覆盖的具体做法是:为了了解界面上R点的情况,不只在 O1点激发、在D1点接收,还分别在O2点激发、D2点接收,O3点 激发、D3点接收等。它们以O1D1的中点M对称分布。如果界面水 平,则R点在地面的投影与M点重合,并且每次观测到的都是来自 R点的反射。R点就是这些道的公共反射点。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R 点的共反射点道集。
0
xi
x
M
S1 S2 S3 S4
A 共反射点反射波时距方程为:
ti
1 4h 2 xi2 V
Xi-共反射点道集中各道的炮检距; h-M点处的界面法线深度。
共反射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为一条双曲线。
共反射点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在形式上完全相同,都是双曲线。 不同点: (1) 共炮点时距曲线反映地下一个界面段,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反映一个 点; (2) 二者的t0时间含义不同。共炮点t0表示炮点处界面法线方向反射时间, 共反射点t0表示共反射点A的垂直反射时间,即M点的回声时间。
2
(a) 地质模型
图5.21 共反射点叠加模型 (b)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c) 动校正 (d) 叠加
xi2 v有效 2
xi2 t0 2t0v有效 2
剩余时差:
xi2 1 1 t t干扰 t有效 2 2 2t0 v干扰 v有效
t干扰 t0
地质模型
剩余时差曲线
多次波的叠加效应
对时距曲线t及tD按一次波的速度进行动校正:
一次波:t被拉平到t0;
多次波:tD不能拉平(为δ tD),校正量不足,校正后仍上弯, 叫剩余时差曲线。 水平界面多次反射波各道叠加为非同相叠加,叠加后一部分 能量相互抵消,振幅显著减弱。
3.绕射波的叠加效应
x2 共反射点道集的一次波的时距方程: t p t0 2t v 2 0
一次波:tp校正成t0,曲线被拉平; 绕射波波:tD校正成 t 2d ,曲线也被校成一条直线。
2 0
2t0 v 2
水平界面绕射波各道叠加为同相叠加,叠加后振幅随叠加次 数n成比例增加n倍。
4.随机干扰波的叠加效应 随机干扰波在各道上的出现是不规则的,出现的时间、波形 均不一致,因而叠加后各道的不规则噪声总要抵消一部分,这种 作用称为叠加的统计效应。 当各叠加道之间的距离大于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认为各 道记录的随机干扰是互不相关的。根据统计学规律,互不相关的 随机干扰经过n次叠加后,总振幅增加 n 倍。 水平界面互不相关的随机干扰波多次叠加为非同相叠加,经 n次叠加后振幅增强 n 倍。
压制干扰波的类型不同 组合检波主要压制面波及随机干扰波,共反射点多次叠加主要压 制多次波及随机干扰波。
第五章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
一、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的基本原理 二、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叠加效应 三、影响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效果的因素 四、共反射点多次叠加与组合检波的关系 五、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五、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二、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叠加效应
1.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的叠加效应 理想情况下,经正常时差校正后参与叠加的各地震道的反射 时间都将被校正到共中心点处界面的法线反射时间t0,这种校正 是把一次反射波的同相轴完全拉平,使参与叠加的各道记录的反 射时间完全相同,相位一致,没有剩余时差,即
x2 x2 t t t t0 t0 t0 0 2 2 2t0v 2t0v
x2 r sin 2 8h0
倾角越大,炮检距越大,界面埋藏越浅,反射点向界面上倾 方向偏移就越大,即反射点分散越厉害,叠加效果受影响就越明 显。
3.界面倾斜动校正剩余时差的影响 当地层为倾斜界面时,动校正量为:
x 2 cos2 t 2t0v 2
按照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动校正速度进行校正,由于实际地 层的倾斜造成的剩余时差为:
第五章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
一、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的基本原理 二、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叠加效应 三、影响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效果的因素 四、共反射点多次叠加与组合检波的关系 五、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一Biblioteka Baidu共反射点叠加法的基本原理
t
A点: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
ti
t0
M点:A的投影点,共中心点。 S1、S2、S3…地震道:共反 射点或共深度点叠加道。集 合称CDP道集。 O4 O3 O2 O1
共反射点道集的绕射波的时距方程: t D t p
2d
2
2t0 v 2
绕射波时距方程与一次反射波时距方程仅差一个常数项,也就是说, 绕射波时距曲线可以通过平移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得到。这个常数 项的大小,决定于绕射点与共中心点之间的距离d、共中心点法线 反射时间t0、上覆层的速度v。
在动校正时,按一次反射波动校正叠加,有:
当叠加速度等于有效波的真速度时,动校正量合适,动校正 后同相轴被拉平成为一条直线; 当叠加速度大于有效波的真速度时,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 后出现动校正不足,同相轴向上弯曲; 当叠加速度小于有效波的真速度时,动校正量偏大,动校正 后出现动校正过量,同相轴向下弯曲;
2.界面倾斜共反射点分散的影响 当地层为倾斜界面时,反射点发生分散,各叠加道的反射信 号并非是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即各反射点将分散在一段界面上。 如果将各道动校正后叠加,必然影响叠加的实际效果。 各实际反射点偏离中心点的距离r与界面倾角大小有关:
因此,各共反射点道叠加的总振幅等于各道反射信号振幅之 和,即
A Ai nA
i 1 n
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各道同相叠加后,振幅随叠加次数n成 比例加强n倍。
2.水平界面多次反射波的叠加效应
如图示,在水平界面R1上产生二次全程反射,在R2界面上产 生一次反射,假设一次波的t0时间等于二次波的t0时间t0D。具有 相同t0时间的二次波曲线比一次波弯曲。
四、共反射点多次叠加与组合检波的关系
相同点: 二者均是地震道的相加。 不同点: 利用地震道之间的时差规律不同 组合检波是把球面波看成平面波,组合的时差规律为线性关系; 多次叠加是将地震道进行动校正处理,然后再进行叠加。一般来 说,经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规律为一抛物线关系。
地震道所得到的反射点不同 组合检波是共炮点叠加,各道反射点均不相同,因此组合检波是 对一个反射界面段上的波相加,将产生平均效应。 水平多次叠加是共反射点叠加,各道来自公共反射点,避免了平 均效应,只有当界面倾斜时,因反射点分散才会产生平均效应。 压制干扰波的原理不同 组合检波压制干扰波的原理主要是根据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传播方 向(视速度)不同。组合检波能够压制视速度较低的干扰波,而 不能压制视速度接近于有效波的干扰波。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压制干扰波的原理主要是根据有效波与干扰波 在经动校正后剩余时差的差异不同。有效波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为 零,而干扰波动校正后存在剩余时差。
六次覆盖观测系统 24道接收,炮点位于排列的一端,偏移距为一个道间距,每 放完一炮,炮点随接收点一起向前移动三个道间距,这样就组成 了四次覆盖观测系统。 野外施工中,每放 一炮,排列和炮点向 前移动的道数为:
N S 2n
n是覆盖次数,端点 放炮时S=1,中间放 炮时S=2。
t t
ti
t0
ti
t0
0
xi
x
R1 R2 R3
O
R4 R5 R6
O4 O3 O2 O1
0
xi
x
M
S1 S2 S3 S4
A
B
A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共炮点时距曲线
正常时差:反射波旅行时间与t0时间之差。
2 2 x x ti t0 2 i2 t0 i 2 v 2t0v
动校正:消除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时差的处理过程。
动校正前
动校正后
动校正的实质是把各道的反射时间校正到M点的t0时间,双曲线 拉平成为一条直线。
对于一次反射波,动 校正后,均校正为t0 时间,时距曲线被拉 平,叠加后一次反射 波加强。 对于规则干扰波,动 校正后,仍存在剩余 时差,叠加后,总有 一部分能量相互抵消, 从而受到了压制。
t有效 t0
第五章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
一、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的基本原理 二、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叠加效应 三、影响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效果的因素 四、共反射点多次叠加与组合检波的关系 五、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三、影响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效果的因素
1.动校正速度误差的影响
x2 一次反射波的动校正量: t 2t0v 2
x2 sin 2 t 2t0v2
当倾角不大,且炮检距较小时,剩余时差值就很小,对叠加 效果影响不会很大。如果倾角较大,使剩余时差值大于反射波的 半个周期时,叠加效果就会变差。
第五章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
一、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的基本原理 二、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叠加效应 三、影响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效果的因素 四、共反射点多次叠加与组合检波的关系 五、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2
xi2 v干扰 2
xi2 t0 2t0v干扰 2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基本原理: 利用有效波(一次反射波)与规则干扰波(多次波)经动校 正后存在剩余时差的差异,来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从而提 高资料的信噪比。
第五章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
一、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的基本原理 二、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叠加效应 三、影响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效果的因素 四、共反射点多次叠加与组合检波的关系 五、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