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种分化倾向论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种分化倾向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dde3239ec3d5bbfc0a74b8.png)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种分化倾向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种分化倾向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场追求自由的运动。
尽管这场运动没有直接提出“自由”的口号,但无论是“民主”还是“科学”口号都内蕴着对“自由”的追求,因为“民主”是自由的重要价值及其原则,它规定着自由的主体以及主体实行自由的形式;而“科学”意味着要为自由在中国的实行提供一种理性的构建武器和价值基础。
另外,即使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而导致性质的转变,也不意味着对追求自由的放弃,科学的“自由”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科学的“自由”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和根本价值取向。
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1].“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而从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到1922年5月16位知识分子联名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前后这一时间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由正式形成到最终分裂的时期①,这种分裂根本原因在于民族危机深重所导致的“救亡压倒了启蒙”,以及为了救亡而迫切需要进行的阶级意识与政党意识的提升和社会力量的重组[3];但是如从这一时间段中统一战线内部各派对自由的差异性理解,诸如自由的理论基础、自由的主要内容、自由的重要原则、自由的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统一战线内部实质已经潜伏着极大的分化危机倾向。
为此,从自由观视阈来对1917-1922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分化倾向进行微观的历史解读,有助于深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研究;更重要地在于为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有效地避免对自由“讳莫如深”或过于受惯性的阶级斗争思维影响所产生的极端化行为,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自由观为指导以实现对其他思潮的自由理念的批判和超越,至少能够提供一些启示性价值。
2019年新文化运动范文.doc
![2019年新文化运动范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eed614cacf84b9d529ea7a4a.png)
2019年新文化运动范文篇一:浅析新文化运动浅析新文化运动1840-1945,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年代,百年的屈辱带来了百年的激荡,百年的压迫激起了百年的抗争。
当兄弟姐妹被随意戕害的时候,站起来拼命的是整个民族。
而这个民族觉醒的那声号角,便是新文化运动!一、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概述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也没有理论对革命进行指导,使人们的斗争成效甚微,中国没能摆脱被凌辱的半殖民地的命运,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历史呼唤新的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猛烈冲击,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后期,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
纵观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具有很多原因。
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在此期间,随着中国工人阶级不断成长,工人运动不断发展,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d5f2b3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7.png)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全文如下:作为近代思想文化界的一场伟大变革,这场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思想文化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新文化运动都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影响。
虽然新文化运动发生在 20 世纪初,但是学界对于新文化运动研究和讨论的热情丝毫未减,且研究成果浩如烟海。
本文主要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意义等方面,对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任何事件的形成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历史孤立存在,忽视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的研究,就难以深入理解事件全貌,把握事件发展的规律,从而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价,新文化运动也不例外。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这场运动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有学者认为,一方面,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为这场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 另一方面,清末,废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有异于传统士大夫的新的知识分子阶层,为这场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受众群体。
[1]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不仅可以追本溯源,还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对于全面、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辛亥革命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夯实了思想文化基础。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所宣传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观点,冲破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论文范文
![新文化运动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c2af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a.png)
新文化运动论文范文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主要思想与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与观点,试图引领中国朝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与思想观念,因此他们提出了反对封建文化的口号,试图通过推动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现代化来改变中国的命运。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与特点可以概括为"民主、科学、实用"。
新文化运动提倡人民主权、科学思维和实用主义,主张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积极改变现状。
这些思想与特点体现了当时国际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现代化思想的回应。
在这一时期,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相继涌现,他们通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推动了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其次,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科学、实用等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的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推动了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促进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和个人发展,为中国的青年运动提供了动力。
综上所述,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
它通过反对封建文化,倡导民主、科学、实用等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推动力。
关于新文化运动阶段划分的三种观点.doc.doc
![关于新文化运动阶段划分的三种观点.doc.doc](https://img.taocdn.com/s3/m/37b52be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1.png)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阶段划分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
1.两段说。
此说以彭明、吴雁南、杜文铎、肖堂炎等为代表。
彭明认为:“从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办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新文化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五四’以前主要讲启蒙运动,‘五四’以后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吴雁南、杜文铎、肖堂炎基本上也坚持以五四运动为界把新文化运动分为两大阶段,认为“从1915年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是由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和领导的,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范畴。
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才促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2.两期三段说。
孙思白是持此说的代表。
孙思白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应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又可分为两段,即两期三段。
具体划界是:“(一)前期,1915年9月至1919年5月。
第一阶段: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至1918年11月(《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 的胜利》发表)。
第二阶段:1918年11月至1919年5月(五四运动)。
(二)后期,1919年5月(五四运动)至19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前)。
”其理由是:“第一,从1915年9月至1921年6月是这一运动的全部过程”。
“第二,以五四运动为界标把这一全过程区分为前期与后期,显示出新文化运动性质的重要转变”。
“第三,上述过程的各个阶段,各具有自己的特征”:“(1)前期第一阶段的特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向封建复古主义的旧文化作斗争”,“同时,新文化代表中,无论其还有什么急进温和之别和不同流派之分,但在向封建主义文化作斗争上是一致的”;(2)前期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也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但是应当特别重视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已开始孕育”,同时,“新文化的锋芒,也开始指向现实的政治问题”;(3)“后期运动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开始居于主导地位了。
浅谈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浅谈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cd58677eefdc8d377ee3236.png)
浅谈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作者:刘文畅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8期摘要:新文化运动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其目的是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解放中国人民的思想。
在那个国家任人宰割,人民蒙昧无知的年代,这项运动就像黑夜中的电闪雷鸣,干旱时期的暴风骤雨,彻底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甚至在100年后的今天,新文化运动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废除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然而中华民族依然处于非常黑暗的时期——列强侵占大量的国土,国家落后,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的国人,人性麻木、蒙昧无知,深受着封建思想与传统礼教的禁锢。
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需要改变人们的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从而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军阀势力崛起,中国国运日益黑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他们需要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政治。
袁世凯称帝使得封建主义有了复辟的迹象。
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封建思想在广大群众的大脑中已经根深蒂固,而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来剔除封建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
1916年将其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陈独秀受蔡元培聘请,担任北大文科院长,并将《新青年》编辑部迁入北京。
在北大任教的新文化人士李大钊、胡适等人加入了编辑撰稿。
新文化运动要求人权,提倡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提出了人权思想,支持人们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的天赋人权。
他提倡人们,要用科学的法则认识客观事物,反对各种愚昧和迷信。
新文化运动对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吴虞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在《狂人日记》无情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021新文化运动论文(独家整理10篇)范文2
![2021新文化运动论文(独家整理10篇)范文2](https://img.taocdn.com/s3/m/183f68bc312b3169a551a4c8.png)
2021新文化运动论文(独家整理10篇)范文 新文化运动是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一些新文化运动论文,共同来探讨一下新文化运动这个话题。
新文化运动论文独家整理10篇之第一篇:媒介迭代视域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摘要:人类媒介的迭代往往促使社会发生变革。
古代中国的传播媒介由龟甲兽骨和金石鼎碑迭代为竹简木牍和缣帛,之后,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古代欧洲的传播媒介从岩壁石刻迭代为莎草纸和羊皮纸,促进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转型;之后,简牍、莎草、贝叶、缣帛、羊皮纸和桦树皮等传播介质迭代为中国发明的植物纤维纸。
在中国活字印刷思想的启发下,德国古腾堡发明新的机械金属印刷复制技术,由此推动欧洲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蓬勃展开。
由是观之,媒介迭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或不可小觑。
笔者认为,媒介迭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和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媒介技术迭代:新技术促进新思想传播;二是媒介形态迭代:新媒介构建新文化场域;三是媒介制度迭代:新环境孕养新文化队伍。
关键词:媒介迭代;印刷技术;传媒场域;新文化运动; 人类媒介的迭代,往往促使社会发生变革。
古代中国的传播媒介由龟甲兽骨和金石鼎碑迭代为竹简木牍和缣帛,之后,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古代欧洲的传播媒介从岩壁石刻迭代为莎草纸和羊皮纸,促进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转型;之后,简牍、莎草、贝叶、缣帛、羊皮纸和桦树皮等传播介质迭代为中国发明的植物纤维纸。
在中国活字印刷思想的启发下,古腾堡发明新的机械金属印刷复制技术,由此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蓬勃展开。
值此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用媒介迭代视角重新审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我们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认知。
一、媒介技术迭代:新技术促进新思想传播 钱存训说:"在古代中国,(雕版)印刷术成为一种维护传统文化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位论文-—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学位论文-—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ce1d1db52acfc789ebc922.png)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艺术、思想大发展的时代。
本文主要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笔者在这里共将其分为四期:一、1915年9月到1917年初,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初步发展时期;二、1917年初到1919年5月,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三、1915年5月至1917年7月,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各种社会思潮并生的时期;四、1921年以后之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是新文化向革命文化、新文学向革命文学发展的过渡时期。
通过上述分期,以期从纵向发展上更为清晰的认识新文化运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关于新文化运动,历来的论述总是将其附于五四运动之下,称作“五四新文化运动”,把它看作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明显是将新文化运动政治化了。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研究,以还历史之真实面目。
要想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新文化运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对其进行分期,而这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弄清楚它的起止时间。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刊,这是学界公认的看法,因而并无异议。
但关于新文化运动何时结束的问题,却有了争议。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称之为“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而这明显是主张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标志。
另一种看法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结束,这种观点也是学界大多数人所持的看法。
但我觉得以上两种观点都太过于政治化了,笔者认为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新文化运动方才告一段落。
首先,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文学运动在1921年以后仍在继续发展,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新文学才开始向革命文学转变。
其次,在思想界,分化后的新文化阵营又在这一时期共同向学衡派等新保守主义宣战。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新文化运动在1921年以后还在继续,只不过不像先前那样轰轰烈烈,而渐趋不如他的尾声罢了。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的反思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55cf624482fb4daa58d4b08.png)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的反思摘要:在今天匆忙的全球化,市场化的政治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有理由停下来思索一些关于文化的东西。
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百年,然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并没有安静地隐退于历史博物馆中。
相反,它一直活跃于学术讨论课题之中。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文化运动、反思、偏激一、什么是新文化运动20世纪伊始,在中国文化界中轰然迸发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声音——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陈独秀称之为“德先生与赛先生”——在今天,我们多数人都可以说出这“两位先生”的真实原本名字——Democracy and Science。
陈独秀解释新文化运动为:“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
”[1] 可见,陈独秀认为新文化运动并非是要于传统文化完全分道扬镳的。
袁伟时论述到:“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介绍现代文明的新成就,介绍自由、法治、民主、宪政这些基本理念,介绍现代社会运作机制,推动中国文化更新和社会变革的运动。
”[2] 袁伟时将新文化运动的概念扩大化,他更广义地把新文化运动理解为近代中国甚至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过程。
“只要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它也不会止息。
”[3]张小红认为:“五四运动又叫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爱国运动,一个是文化革命运动,一个是思想启蒙运动。
”[4] 首先,这种提法看到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联系,然而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说法。
尽管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在时间顺序或者是时代背景上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从运动性质上看二者却是明显区别的(前者为文化运动,后者更侧重于政治运动)。
胡军在《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关于文化改造或一场思想革命运动,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一场以西方思想文化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
”[5] 胡军看到的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差异性。
中国近代文艺革命之新文化运动探析
![中国近代文艺革命之新文化运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524c2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2.png)
中国近代文艺革命之新文化运动探析近代中国的文艺革命,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中的一大特色。
而其中最为卓越的代表,则是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化革命,造就了一批文化名人和革命家,为中国近代文化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时间跨度比较长,一般认为从1915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结束。
在这十二年间,新文化运动的各种思潮密集涌现。
其思想内涵不仅包括了“独立自主、割去封建滞饭、西化具现等内容”,还广泛涉及到了哲学、社会学、历史、文学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胡适的“文学革命”思想、董必武的“马列主义”等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反映了两个方面的文化与思想的需求。
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之上国之下”,国人感到不悦,而自卑感始终存在,因此社会上一些年轻人渴望实现自主独立。
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社会在晚清时期所遇到的种种危机,如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八国联军入侵等事件,把中国推向了更为危难的境地,大家认为,应该从思想和文化方面去更新自己,才能走出困境。
新文化运动没有一個固定的指导思想,但卻有着一些共同的基调,其中之一就是强调“人性解放”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人们认为,中国近代的失败主要在于人们封闭的传统思想束缚,要走出这个困局,唯一的途径就是解放人性,追求自由和进步。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一些文化人物开始了一场掘掉旧礼,立足民权、民主的文化革命。
新文化运动给中国近代文艺革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文化开始翻开新的一页,新思潮迅速发展和扩大,影响范围极为广泛。
文人们开始大力主张文化自觉,认为一个有民主意识的人,必然有文化自觉的要求。
诗歌、小说、戏曲、歌谣、报刊等各种文艺形式的创作也更好地展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赞扬辛劳、勇敢、创新。
从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潮中来看,民族文化的选择就是其中最为吸引眼球的。
民族文化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具较晚因素的一个思想潮流,它是一场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和发掘自我特征的文化复兴巨潮。
论新文化运动论文3000
![论新文化运动论文3000](https://img.taocdn.com/s3/m/42130ce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5.png)
论新文化运动论文3000论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我认为这一段历史是开天辟地的,所以我是肯定不可能在一周内的时间内把这部分历史讲好的,所以我们的愚见还请大家见谅理解。
首先,我认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是有着一个递进的关系的,但是性质上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大家去想一下,新文化运动中,我们的那些开拓者们,他们所追求的是个人主义的方向,是像英美方向发展。
而五四运动中,所提到的以工人和学生为主要革命力量的方法,便与新文化运动中有差别了,依我愚见,五四运动是追求的群体主义的方向,这些是想苏俄方向发展。
因此我认为要将两个运动分开来理解和看待。
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要敬佩开拓者的勇气,他们敢于去挑战几千年所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秩序,敢于去用自己的呐喊来抨击孔子和文言文。
大家要知道,孔子所建立起来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是中国自古代以来维系起来的信仰。
他们敢于像秩序发起挑战,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去敬佩的。
正所谓不破不立。
这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我们看出,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颠覆中国中心主义,否认自身的文化价值,认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欧洲中心主义。
而他们的思想受西方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我认为是当今思想前列的人了。
经过中国国内数几次的改革之后,都以失败告终深深的刺激了他们,所以才会有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要想彻底改变国人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个根本,开拓者们认识到,便是牢固到他们心中的儒家封建思想、不破不立,只有将这个思想所打破,中国人才会有新的剧情发展。
新文化运动所具有的开放意识、反思意识、进化发展观、科学、民主和语言改革都是它与此前"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相联系的思想因素。
而上述几次的失败,也是有反应出国内改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快”。
大家都想着短时间内解决国内的所有问题,幻想着通过几年的变革跟上西方几百年的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新文化运动论文
![新文化运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43ef3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b.png)
新文化运动论文新文化运动论文1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它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道路。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
尽管1920年后意识形态的要求日益强硬,知识分子言论的内容日益政治化,但不能把新文化现象仅仅轻视为开场或结尾时的一个插曲。
它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思考和新鲜政治社会观念的普及化,创造了一个相宜的环境。
它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民国初年的幻灭感中失落了的自信和自尊。
因此,一方面,它为有计划地继续追寻目的和方向准备了道路;另一方面,它确立了对新文化思想极为重要的价值——自由探索和自我表现的价值,务实判断和合理瞻望的价值。
这些价值的确立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判断标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他们据此继续严格地评估后来政治的合法性,直至1949年的巨大转折,甚至延续到这以后。
“这个新世界与我们的文明如此不同,身处其中,我们怎能安然无动于衷?”1917年,胡适准备回国承担大任,他在美国已为此做了多年的准备,他写道,“我们如何吸收现代文明,以使它跟我们自己创造的文明互相融合,协调发展?”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包括胡适的.批判者和敌人,都会认同这样的态度。
甚至那些怀旧情绪很浓的人,都很清楚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时代的形态和制度。
只有极少数康有为的追随者,支持清廷于1917年7月短命而愚蠢的复辟。
对于五四前后的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例如胡适来说,问题在于,如何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保持或创造一种连续性,以使中国的存在具有意义。
新文化运动论文2在新文化运动中,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里的民主是指“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还是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呢?要想正确理解民主的含义,有必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f3ddd6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8.png)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中国近代史】邵芳分享《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论文标题】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论文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学术名家218——229共11页【论文作者】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分享者】湖北邵芳【论文提纲】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再认识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1文学革命运动造成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利器2新教育渐臻成熟3在中西文化沟通中产生民族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精神条件4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进一步扩展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影响【摘要概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 不时出现相关的争论。
近年来有人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启蒙运动, 也不是文艺复兴。
文章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具启蒙运动的性质, 也带有文艺复兴的意味, 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
同时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作用作了切中实际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文化转型【精彩摘抄】1.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当时躬与其事的人们, 有过“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等不同的提法。
后来, 人们渐渐地都习惯于使用“新文化运动”的提法。
2.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早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还是近年来在争论中否认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的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都是拿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作比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3.“当十五六世纪时, 欧洲诸民族间发生一种运动, 起源于意大利, 传播于英、法, 而终极于日尔曼。
是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 历史家名之曰Renaissance, 意者再生也, 东人则译为文艺复兴。
”——蒋百里4.我觉得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最主要的性质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它的人文主义精神。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7333a95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d.png)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一场深刻的文化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运动,时间跨度大致为1915年至1923年。
这场运动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创办刊物等方式,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武器来指导革命实践。
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一场旨在批判封建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在这一背景下,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弊端,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文化来拯救国家。
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成为他们的灵感来源,他们希望通过引入这些思想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仅是对封建文化的反叛,也是对西方文化的积极吸收和再创造。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推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这些主张旨在打破封建文化的束缚和禁锢,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
●●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民主和科学是救治中国各方面黑暗的关键。
他们通过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等方式,积极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迷信盲从。
在这一过程中,陈独秀等人通过《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调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民主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提倡个性解放:新文化运动强调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对个人的束缚。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毕业设计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毕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d6181db52acfc789ebc92a.png)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艺术、思想大发展的时代。
本文主要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笔者在这里共将其分为四期:一、1915年9月到1917年初,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初步发展时期;二、1917年初到1919年5月,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三、1915年5月至1917年7月,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各种社会思潮并生的时期;四、1921年以后之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是新文化向革命文化、新文学向革命文学发展的过渡时期。
通过上述分期,以期从纵向发展上更为清晰的认识新文化运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关于新文化运动,历来的论述总是将其附于五四运动之下,称作“五四新文化运动”,把它看作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明显是将新文化运动政治化了。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研究,以还历史之真实面目。
要想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新文化运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对其进行分期,而这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弄清楚它的起止时间。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刊,这是学界公认的看法,因而并无异议。
但关于新文化运动何时结束的问题,却有了争议。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称之为“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而这明显是主张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标志。
另一种看法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结束,这种观点也是学界大多数人所持的看法。
但我觉得以上两种观点都太过于政治化了,笔者认为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新文化运动方才告一段落。
首先,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文学运动在1921年以后仍在继续发展,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新文学才开始向革命文学转变。
其次,在思想界,分化后的新文化阵营又在这一时期共同向学衡派等新保守主义宣战。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新文化运动在1921年以后还在继续,只不过不像先前那样轰轰烈烈,而渐趋不如他的尾声罢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_自然科学论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_自然科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09fc05ba1aa8114431d9e3.png)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作者】龚书铎如何认识、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益的。
因为无论是主张全盘西化还是主张复兴儒学的人以及那些对现在的文化建设有着种种意见的人们都经常回头讲五四新文化问题要从新文化运动讲起。
现在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造成了依附于传统中的道德尊严及其社会规范性被摧毁激发出全盘西化的空想指责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造成了中国传统价值的断层导致现在中国价值失范由此产生了各种思想混乱。
还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过激主义造成了文化传统的断层等等。
对此只想着重谈两点看法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归之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情绪主义的产物显然是不妥当的把问题简单化了。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当然是有感情的在他们对当时社会、文化状况的是非判定、好恶选择中本身就有着感情问题。
但不能把这种感情因素归结为情绪主义更不能因此就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
他们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对新文化的提倡都是在经过对社会现实的严肃思考后所做出的抉择这种抉择是感情的更是理智的。
新文化运动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
当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搞帝制复辟。
而与政治倒退相伴随的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1912年袁世凯下令尊崇伦常要全国人民恪守礼法。
1913年他又颁发尊崇孔圣的通令。
1914年袁世凯在其正式颁发的祭孔告令中声称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国纪民彝赖以不坠。
他诬蔑辛亥革命以来纲常沦弃人欲横流儿成为土匪禽兽之国《政府公报》1914年9月26日。
随即他亲率百官到孔庙祭孔。
其后又下令正式恢复前清的祭天制度并亲自到天坛祭天。
祀孔祭天的活动是复辟帝制的先行正如鲁迅所说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也相继出现了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如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宗圣会、经学会、读经会等等。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da8f6327284b73f3425017.png)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富有民主共和色彩的资产主义革命。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具有其缺陷,并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人物,结果以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衰落。
辛亥革命以及之前的各种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失败的原因都可以归因到没有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以少数知识分子领导的革命并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中国的革命道路应该以人民群众为切入点,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动员群众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去。
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地陷入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社会。
为了光复中华民族,振兴炎黄子孙,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能够拯救中华民族的各种救国之路。
从林则徐的开眼开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维新运动,无不透露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抱负。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爱国救国的运动未能达到其预想的效果。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更令人们对之前所作出的各种努力产生了怀疑,同时反思其失败的原因。
当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以少数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分子展开的救国方式,往往是得不到理想的结果,甚至是以失败告终。
因此,他们把原因归纳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上。
他们认为中国国民长期处在封建统治下,其思想顽固愚昧,若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改变国民这种劣根性,就必须解放国民的思想,必须打破封建思想的囚牢。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
创刊之后,《新青年》的编辑部迁至北京大学,与此同时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参加编辑部并担当撰稿人,这意味着《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一、动摇国民的劣根性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国民的劣根性,因此在《新青年》中提出了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孔家儒学在封建统治中占有正统的地位,直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把孔家儒学当作思想统治工具。
浅谈新文学运动
![浅谈新文学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74313f343968011ca3009102.png)
浅谈新文学运动一.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蓬勃发展,使民主的思潮势不可挡。
同时,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以及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面对尊孔复古的谬论,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革命运动的高涨,新文学运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
二.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诞生了一大批专门的文学团体和文艺刊物,文学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发展,以及新文学作品的不断涌现。
文学革命初期,几乎没有研究宣传新文学的团体和刊物。
1921年到1923年,新文学团体和文艺刊物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全国有40多个文学社团和50多种文艺刊物。
其中影响较大的和存在时间较长的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其所创办的刊物。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运动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文学团体,由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周作人朱希祖等人于1921年1月在北京发起成立。
该组织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文学团体,主要为联络感情,增进知识而成立,所以无统一的纲领和文学观点。
但在创作方法上都趋于写实,即文学要反映时代精神,表现社会和人生,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曾对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已经出版了11年的《小说月报》进行改革,使它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
此外“文学研究会”咳创办了《文学旬刊》、《诗》月刊、《戏剧》月刊等。
“文学研究会”汇集了中国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个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由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田汉等人于1921年7月在上海发起成立。
其成员大多数为留学生,他们长期旅居国外,对帝国主义有较深的感受和了解,同时对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的落后极为不满,所以在创作上激越悲愤,尤为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提倡灵感和天才,都趋于浪漫主义。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c5f1b1f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2.png)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之交发生的一次以启蒙为显著特征的文化启蒙运动。
这次启蒙运动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
新文化启蒙运动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开展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先秦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那么,五四运动就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源头。
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文革时期对学术的摧残,关键词:五四运动研究;回顾;前瞻;新方法:新视野;五四;一、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王韬、马建忠、薛福成等就率先提出了变法主张。
但1898年“戊戌六君子”的鲜血证明: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只进行制度改良是行不通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把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也搬到了国内,但是在民主政制的外壳下却潜藏着封建的意识形态。
北洋军阀窃取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不断出卖国家主权以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屡遭挫折。
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岌岌可危。
(二)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关于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根据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内容流变、性质转化,以把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分为前后两期为宜,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自1915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兴起,至五四运动为前期;自五四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结束为后期。
(三)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特征外源性1、外源性当中国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文明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就导致了传统文化本能的抗拒、工商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
近代史纲要—前期新文化运动
![近代史纲要—前期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7744e85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7.png)
近代史纲要—前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几点思考1006121205 陈文滨学习研究“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即是“新文化运动”分为两个阶段,这里我们需要讨论和学习的是它的前期阶段,具体是指1915年——1919年之间的新文化运动,与我们通常所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这是了解和认识这个主题的基础和必须定位精确的风向标,若是方向发生了偏差,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那么对于这个主题来说,一切认识都毫无意义了,所以说要特别注意。
社会变革是时代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也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后,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全国没有顺利统一,反而进入了黑暗的军阀统治时期;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被选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后,开始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1914年8月—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趋势下,许多革命的先行者感到失望,他们分明感觉到辛亥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一条救亡的道路夭折了,自然而然要去寻找新的道路,历史规律总是如此,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去探索和尝试各种新的方法,以求在当前新的、严峻的社会形势下,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救中国”的途径,实现“救中国”的终极梦想。
面对这股反动逆流,革命者们作出改变,由历史去选择和淘汰。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企图依附封建势力探索道路,有的偃旗息鼓,静息待变,他们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意识到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完成辛亥革命未完成的革命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艺术、思想大发展的时代。
本文主要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笔者在这里共将其分为四期:一、1915年9月到1917年初,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初步发展时期;二、1917年初到1919年5月,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三、1915年5月至1917年7月,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各种社会思潮并生的时期;四、1921年以后之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是新文化向革命文化、新文学向革命文学发展的过渡时期。
通过上述分期,以期从纵向发展上更为清晰的认识新文化运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关于新文化运动,历来的论述总是将其附于五四运动之下,称作“五四新文化运动”,把它看作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明显是将新文化运动政治化了。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研究,以还历史之真实面目。
要想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新文化运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对其进行分期,而这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弄清楚它的起止时间。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刊,这是学界公认的看法,因而并无异议。
但关于新文化运动何时结束的问题,却有了争议。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称之为“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而这明显是主张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标志。
另一种看法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结束,这种观点也是学界大多数人所持的看法。
但我觉得以上两种观点都太过于政治化了,笔者认为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新文化运动方才告一段落。
首先,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文学运动在1921年以后仍在继续发展,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新文学才开始向革命文学转变。
其次,在思想界,分化后的新文化阵营又在这一时期共同向学衡派等新保守主义宣战。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新文化运动在1921年以后还在继续,只不过不像先前那样轰轰烈烈,而渐趋不如他的尾声罢了。
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革命文艺开始兴起,新文化运动结束。
本文在这里主要是对1915—1927年的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不足之处,请予指正。
一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到1917年初《新青年》前往北京之前这一段时间,为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资产阶级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初步发展时期。
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此年更名为《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这是学界共同的看法,并没有什么异议。
但为什么其所代表的文化就可以被称作是新文化,其被认为是一场运动呢?很明显,这就是说《新青年》之前的文化大都是旧文化、旧思想了。
的确如此。
中国的封建社会比之于外国,延续的时间特别得长,有两千多年,封建主义旧思想根深蒂固。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北洋政府仍厉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民国只剩下了一个空招牌。
正如鲁迅先生在《忽然想到》(一九二五年二月十五日)一文中所写到的:“我觉得已久没有所谓的中华民国……我希望有人好好的作一部民国的建国史给少年看,因为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虽然还只有十四年!”①同时,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传播,辛亥革命虽然很不彻底,但它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这必然会对旧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造成冲击,从而引起新旧思想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
为了迎合北洋政府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维护传统的以孔丘思想为主体的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的主导地位,康有为等旧的维新派人士掀起了“尊孔复古运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复古派。
1913年,康有为等创办《不忍》杂志,接连发表文章大肆攻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宣扬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文学,鼓吹“尊孔复古”,其中便这样说道:“欲中国之不亡;必自至诚至敬,尊孔子为教主始。
”②而袁世凯政府则于1914年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
宜尊孔尚孟,以端其基而致其用”③。
尊孔复古逆流喧嚣一时,以文化复古派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等反动组织,企图全面复活旧的封建主义制度。
针对此种情况,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则针锋相对地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文化思想,像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文化宣战,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出一系列彻底反封建的思想文化主张,新文化运动就此开始兴起。
其实呢,在《新青年》创办之前,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刊物也已经出现,如《东方杂志》和《甲寅》杂志。
《东方杂志》于1904年在上海创刊,是国内较早创办的刊物。
辛亥革命后,《东方杂志》也曾介绍和宣扬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其主张和平改革,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新旧折衷,中西调和,对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文化主张不要完全破除,这其实是对守旧势力的妥协和偏袒。
而《甲寅》杂志则创办于1914年,主编为章士钊,协助章士钊担任编辑工作的是陈独秀。
《甲寅》创刊后,也进行了一些反对袁世凯的宣传,因而具有一定的进步。
但在对待封建主义旧文化的问题上,《甲寅》则与《东方杂志》的态度一样,不主张完全破除,故而,陈独秀则会在第二年另起炉灶,创办《青年杂志》,申述自己的思想文化主张。
因而,较早出现的《东方杂志》和《甲寅》等资产阶级性质的刊物所代表的思想文化主张根本就不能算作是什么新思想、新文化,而在真正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它们开始反对新文化,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封建保守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2卷其更名为《新青年》)——这个当时国内最为进步的刊物,新文化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新青年》在其创刊之时,便打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便已鲜明地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危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④。
讲人权,也即将民主。
此文提出了六条新旧思想之间的不同,新思想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矛头已经指向了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思想的核心——孔家店,虽然它没有第二个阶段里那么激烈和彻底。
新文化开始之①鲁迅:《忽然想到》(一——四),见《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2、13页。
②转引自汪士汉著:《五四运动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页。
③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0页。
④陈独秀:《敬告青年》,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时,正赶上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因而,尊孔与反孔,自然成为新旧文化之间斗争的焦点。
在这一时期,《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易白沙的《孔子平议》、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进行反孔宣传。
在这一时期,《新青年》共出了两卷。
首卷从1915年9月15日到次年2月15日,共出了六期,刊物名称是《青年杂志》。
首卷完刊后,中途停刊半年。
1916年9月1日复刊,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发表了名为《新青年》的文章,同期发表的还有李大钊的名文《青春》,文中表达了作者创造青春中华的美好愿望。
《新青年》第二卷到1917年2月终刊,这刚好是其迁往北京之时。
《新青年》前两卷的作者除了陈独秀之外,主要还有高一涵、易白沙、刘叔雅、谢无量、汪叔潜、苏曼殊、李大钊等人。
总而言之,在这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大为兴起,它初步发展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主义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开启了青年人的智慧,激发了青年人的爱国热情,为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发展作了铺垫。
二从1917年初《新青年》迁往北京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期。
1917年1月,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开始出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一职。
上任伊始,蔡元培便开始着手整顿北大,并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陈独秀便在此时被聘为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其主办的《新青年》也随之迁往北京,此外,蔡元培还聘请了一大批新文化人来北大任教,如刘半农、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而钱玄同、沈尹默等则在此前便已在北大任教,这些人都成为新文化运动全面发展时期的健将。
《新青年》在迁往北京后,开始了它新的一页。
自此,“在北京,以北京大学为基地,以《新青年》为中心,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起来”①。
首先,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革命运动开始大为兴起,其宗旨是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此促进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文学革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上的发表。
文中作者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②以上所说到的这八点,其实也正是白话文所要求的基本文法。
虽然胡适在文中并没有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封建的主张,但其所倡导的文学改良思想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因而具有首创精神,就连陈独秀也这样评价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③不久,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曰,推翻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立明了的、通俗①姚维斗、黄真主编《五四群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②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③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生活·读书·新知的社会文学。
”①此外,作者还明确提出了要革新政治,必须要革新文学,因为新文学是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的。
文学革命的口号一出,立刻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钱玄同便是当时白话文的热烈倡导者。
“他第一个写白话文章在《新青年》发表,并且建议《新青年》‘作为白话文的试验场’,号召大家都来写作白话文。
”②而《新青年》也自四卷一号起,开始大量使用白话文。
此外,其他新文学健将也在此时为文学革命做出了贡献。
刘半农、沈尹默创作了一些白话诗和白话文。
而鲁迅则在1918年3月在《新青年》四卷五号发表了中国当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又接连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了《孔乙己》、《故乡》等小说和《我之节烈观》、《随感录》等杂文或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