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与心理学根源,在心理学上的研究尤为突出。从哲学层面来看,最早的建构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维柯的“真理即创造”,“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等理论。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建构主义思想的萌芽源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康德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无法被真实反映的,更没有必要花精力去揣测它,人们所能知道的东西都只是自己的经验而已。故此,康德被诸多学者认为是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则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演变的直接动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建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他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构建,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一种个人

经验或社会经验,从而使新旧知识逐渐达到平衡的过程。在该理论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和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卡

茨等人则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在知识构建的过程钟起着关键的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认知代表人物布鲁纳吸取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构建理论”,并将其宣传到了美国,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自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被认为是学习理论界一场革命性变革,它是继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拓

展。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诠释上有着其独特的一面。

(一)知识观――知识是不确定的

行为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反应,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客观世界是不能够被人真实地反映。因为每个个体的认知图示即个体经验不同,加之其对事物的认识也

只是一种暂时的解释,而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又会出现新的解释。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任何客观的实在,所以知识是不确定的。

(二)学习观――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的过

程。与其不同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经验与认知之上,主动建构、意义生成的过程,是与外部世界协作活动的过程,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也非简单的信息输入、积累和存储。

(三)学生观――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

传统教学观点认为,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在该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了一定的压抑,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非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也并非空着脑袋就走进了教学情境,在进入教学情境之前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原有经验上生成新知。因此,知识的建构最终还得取决于学生。

(四)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与组织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的同时,也将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与组织者。该理论强调,要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同时教师也不能在一旁冷眼旁观,要不失时机地予以点拨与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协作与会话、学会倾听、学会吸收与借鉴。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理论,对我国素质教育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应得到确定

对于课堂教学主体的认识,学界持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一些学者认为是教师与学生;还有一些学者则主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从我国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主张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的呼声较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与指导者。鉴于此,应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优势,激发其建构知识的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如可提供各种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或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内化知识、顿悟知识,从而不断监控与协调内部的知识结构,使其知识的逻辑结构能够日趋成熟,并实现一种平衡的状态。

(二)应高度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或经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一味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实践证明,这与人类认识规律是不相符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个体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旧的知识或经验是新知识的起点或生长点。旧知识或经验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含义,它可能与新知识或经验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可能包括相关的领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够创设出适合学生的情境,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应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

传统教学一般遵循的是“一讲到底”、“满堂灌”。说到底,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或是教师自己的经验硬生生地传授给了学生,而学生却没有融会贯通。近年来,为追求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形式主义的端倪逐渐呈现,学生出现“一问到底”的倾向,看似具有生气的课堂实则只是图热闹,走马观花。如何走出传统教学“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误区,是学者亟待思考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创作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如教师可以创设小组讨论、游戏、辩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协作、会话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