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不“随意”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论文莫让“随文”成“随便”

小学语文论文莫让“随文”成“随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浙江衢州市柯城区大成小学(324000)潘甜在实践中,由于对随文练笔意义的理解存在偏差,不少教师片面强调频率和次数,忽视了切入的时机,更有甚者,随文练笔偏离于文本,脱离生活情境。

一系列随便现象导致了随文练笔变了“味”。

因此,只有合理引导学生潜心领会教材,从教材中吸取养料,有效地为学生开拓一条写作之路,才能保证随文练笔的质量。

一、找准落点,事半功倍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好语言知识,并懂得运用,这些能力都来自于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写作素养等在内的诸多知识的积累,而随文练笔正好是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掌声》一课时,就这样设计随文练笔:通过教学两次掌声前后“一摇一晃”的动作、神态,明白其含义,体会掌声对英子的重要作用,然后根据两个“一摇一晃”的不同变化,让学生去体会英子的内心变化,让学生试着把句子补充完整。

然后PPT出示: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一次,她的胸脯 ______________,脸上______________。

这样的设计,同样是“一摇一晃”,但是却通过不同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到了英子上台、下台时的不同心情,学生也在此刻体会到了文字背后深刻的含义。

同时又可以在学生的储备库里积存下一些写作方法,使得我们的随文练笔目标明确,事半功倍,为学生的迁移运用铺好了阶梯。

二、读写结合,笔下生花以读促写,以写促悟,读写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

语文课程的目的定位不是“知”,而是“行”。

读写知识要溶解在读写实践中,学生才能消化吸收。

那么,我们该如何溶解这两个貌似不同的概念呢?1.沉浸文本,情动辞发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反复读书,品味语言。

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文中的人物,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

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我们要选择其中为我们所用的段落,仔细研读,点面结合,把握课文中心,与其“浅挖十条渠,不如深挖一口井”。

巧设随文练笔.论文

巧设随文练笔.论文

巧设随文练笔,提高读写能力关于写作,《语文课程标准》里倡导: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但是,学生却普遍存在着惧怕作文的现象,在“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的景况之下,何以写出好文章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随文练笔不失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桥梁,提高写作能力的阶梯,是达成“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语言凝练,情节生动,每篇课文都有练笔题材,那如何引导、升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体验,把握教学契机,激发学生随文练笔的空间和欲望呢?笔者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一、善用教材,捕练笔时机讲究时机是随文练笔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捕捉练笔的恰当时机,燃点学生的激情,诱发创作的欲望,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随着对课文的层层深入理解,学生都被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折服,当看到老师在黑板上把潮去时的情景板书上时,学生马上发现老师把课文内容板书成几句诗:“潮前塔立江面静,潮来万马飞奔急,潮去余波漫天涌,-----------------”学生兴致勃勃地翘首诵读,这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这首诗不完整!”我故作惊疑地答:“是吗?你真爱思考。

你能帮老师把它写完整吗?”顿时,学生情绪高涨,这个托腮抓耳,那个摇头晃脑,活像一个个小诗人,创作火花涌现:“天下奇观钱塘江”、“气势磅礴人称奇”、“自古人称天下奇”……成功的体验激起了学生创作的热情,正当他们沉醉在欣赏自己创作成果的喜悦中,我捉住这一好时机,向学生提出练笔:“你能再为钱塘江大潮写一首诗歌吗?”这时,我还利用多媒体播出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情景,以及一些有关大潮的资料。

至此,学生被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深深感动了,思维被激活了,表达成了一种迫切的需要,纷纷俯首执笔,写下了不少赞美诗句:“《钱江怒潮》——塔前钱江怒,白马奔盐官。

随文练笔岂能随意而行

随文练笔岂能随意而行

随文练笔岂能随意而行──谈提高随文练笔实效的优化策略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学李林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实践的方式、方法不少,客观地说,随文练笔不失为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文实践的有益之举,得体之法,明智之策。

所谓“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使读写相得益彰。

因此,有意、有心、有志于语文教改的教师们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开展随文练笔。

“忽如一夜一段话。

2。

他时,里穷,17岁之前,儿子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我念点书,所以基础差。

这次考试,平均成绩有45分,已经很不错了。

校长,求求你!给儿子一个机会吧!)3.与提升素养牵手。

学生通过随文练笔不仅要发展语言,同时还要提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思维能力、语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如教学《李时珍》一文时,练写“父亲从不同意到同意李时珍行医的心理变化”,理解李时珍选择行医的艰难。

(学生写道:……这真是一块当医生的料,我一时想不出的药方,儿子却知道,真是知音难觅啊!如果不让儿子行医,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损失!)再如教学《说茶》时,随文练笔分以下几步进行:a、引思: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茶文化、酒文化和烟文化举世闻名,如何向世人介绍呢?b、引读:读一读,看看《说茶》一文时如何介绍茶文化的。

(从种类、好处、茶具三方面介绍,其中饮茶的好处又分实用价值、精神享受和增进友谊三方面介绍)c、引写:走进生活,通过向家长等大人调查了解或上网查找资料等形式收集有关酒文化和烟文化的情况;模仿课文写写《说酒》或《说烟》。

太深奥,看不大明白---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阅读教学论文随文练笔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与研究

阅读教学论文随文练笔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与研究

阅读教学论文随文练笔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与研究摘要: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把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写作训练得到的知识及相关能力有机融合于课文学习之中。

随文练笔能让学生融入文本,书写心得和发现,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在生长语言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

鉴于这一点,随文练笔已成为语文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笔者以为要想真正把随文练笔落到实处,提高训练的实效,首先必须以文本为依托,找准训练点。

笔者结合学习和实践,认为随文练笔的有效落点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选择。

关键词:阅读教学;练笔;想象;仿写1.练在经典段落处。

所谓经典段落是指在遣词造句方面、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一定独创性的段落,大家耳熟能详,或能熟练背诵。

初中语文教材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段落,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雪后捕鸟”一段,《社戏》一文里“月夜行船”一段,都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描述了雪后捕鸟和小伙伴们驾船的情景。

在赏析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之后,可让学生练一练,用上一系列的动词,仿写一个片段。

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了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如爬树“我先紧了紧裤腰带,往手心里吐了点唾沫,两手搓了搓,然后双手抱树,两只腿也紧紧地夹住,脚用力一蹬,往上耸身,噌的一声就上去了一截”。

还有的写打篮球、摸鱼、投沙包等,写的都很是传神。

2.练在情动处。

在初中语文教材里面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动人,语言真挚感人。

紧紧地抓住这些,你就能让学生的心与文字直接对话,聆听着文字的呼吸,感受着文字的张力,从而能够达成深刻思维、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

捕捉住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使他们语言的内化、情感的积淀、思想的领悟喷薄而出,并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随文练笔论文:随文练笔,打开学生写作的闸门

随文练笔论文:随文练笔,打开学生写作的闸门

随文练笔论文:随文练笔,打开学生写作的闸门随文练笔论文:随文练笔,打开学生写作的闸门摘要当前的作文课作文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练笔的时间少、次数少,而且当前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费时、费劲、低效的问题。

而随文练笔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结合了课堂教学的实际做法介绍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同时也介绍了随文练笔的一些注意点,旨在提醒我们老师要花心思找准切入点,找准时机,让阅读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随文练笔训练写作一、随文练笔的意义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小学作文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写作能力的发展,我认为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

因为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它的主要功能是理解、积累和运用。

阅读中的“理解”不单是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还有对文章写法的领悟;阅读中的“积累”不单是对文中优美词句的记储,还有对文章写作方法的习得;阅读中的“运用”主要是对文本相关信息的吸收、内化后的输出过程,多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呈现,它是检验学生阅读效果、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因此,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真正贯彻《新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的精神。

二、随文练笔的切入点(一)模仿写作法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

因为这些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有的更是出自名家之手,这些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着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写作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把最基本的字词、结构等学会运用。

仿写随堂完成,操作简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模仿力,可谓事半功倍。

(二)填补空白法语文教材引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名家经典,很多作品中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延伸的空间,让学生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

小学语文论文让练笔真正随文精编版

小学语文论文让练笔真正随文精编版

小学语文论文让练笔真正随文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让“练笔”真正“随文”【摘要】“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

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出当下随文练笔的几处误区,整理及提出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随文练笔误区对策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

但是深入课堂,我们却遗憾地发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

那么,怎样才能力求“练笔”真正“随文”呢?一、课堂中“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当下课堂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存在着很多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误区一:有读必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关注“言语形式”的习得在语文课堂上被一次次激情演绎。

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将学生引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引领学生揣摩言语形式,寻找文章表达上的秘妙,成了我们一线教师解读文本、演绎课堂的执着追求。

更有甚者,将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作文训练课,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叶绍翁《夜书所见》时,粗浅理解诗意后,就让学生花二十多分钟进行古诗改写,这显然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不能只是以写作为核心目标。

每节课都寻找读写结合的点,进行课内的写作训练,那样会占用学生很多的阅读感悟时间,致使阅读教学半生不熟。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浅谈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浅谈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浅谈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叶福燕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近期观摩了不少课例,发现大家的一个共性,课堂上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较多的随文练笔,小练笔成为“光明的尾巴”。

不时还会出现一些随意让学生写一写诸如“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对人物说说你的心理话”等低效的练点。

可见随文练笔,随意不得啊。

对于怎样找准读写训练点,让学生练得适时,练得适当,练出效果,是一个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好好去探讨的话题。

下面就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叶福燕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新城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4
【相关文献】
1.随文练笔,随意不得r——五年级上册指向语用的随文练笔例谈 [J], 孙苓琦
2.走出随文练笔的误区--谈随文练笔的有效实施策略 [J], 刘吉才
3.给随文练笔降降温——谈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误区 [J], 杜雪英
4.随文练笔:随心而不随意——中年级随文练笔中写景状物的案例反思 [J],
5.随文练笔须“随文”——以说理文为例反思随文练笔的文体意识 [J], 徐莉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随文练笔:随心而不随意

随文练笔:随心而不随意

随文练笔:随心而不随意作者:周晶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03期【摘要】有效的随文练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言语运用的能力。

但在随文练笔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困扰笔者的问题:一是设计的随文练笔随意性大,缺少系列的、整体的训练目标;二是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致使训练低效甚至无效。

那么教师如何利用课本中经典写景状物文章涵盖写作知识,随文练笔呢?笔者认为,可以将难度拆分,一课一个突破口。

写景状物文章主要从“颜色、姿态和形状”三个方面进行描写,辅以想象就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

接下来用笔者平时课堂上三个随文练笔片段粗浅说说笔者的思考。

【关键词】随文练笔写景状物【背景:你留给世间的每一点星光,我都倍加珍藏】翻开中国近代散文里,写景状物的文章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朱自清笔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荷塘月色,还是徐志摩心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的康桥,都令读者沉醉。

笔者不禁在想,是怎样的文学素养令这些文豪笔耕不辍,文思如泉呢?作为小学阶段习作中一个教学难点,写景状物作文一直令学生和教师头疼。

作文教学时,教师经常花费苦心找优秀范文,讲解习作要求,但孩子写出来的文章要么像白开水一样“苍白无力”,要么像碳酸饮料一样“有气无力”。

笔者认为,如果能有效提高平时课堂随堂练笔的能力,在教学作文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一: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石榴》第三小节的时候笔者安排了如下练笔:师:出示“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

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大家明白这“青中带黄,黄中带红”的意思吗?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小学语文论文:“随文练笔”训练规范例谈

小学语文论文:“随文练笔”训练规范例谈

“随文练笔”训练规范例谈“随文练笔”,旨在通过练笔活动促进言语形式与写作方法的迁移,加深课文内容与思想意蕴的理解,从而达到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的效果。

这种练笔属于专题式的单项训练,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又有文本阅读为依凭,因而学生容易上手,练习兴趣浓厚,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读写水平的理想途径。

然而,目前随文练笔设计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基本上处于教师各自发挥的状态。

这不利于随文练笔教学的普及推广。

本文试就随文练笔的规范化问题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随文练笔训练内容规范随文练笔可以练些什么?综合本人教学实践以及见诸报刊的优秀经验,主要有以下四块内容:1、言语形式的仿写言语形式的仿写包括句式仿写与段式仿写。

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反问句式、“复说”句式等既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

段式仿写对象为排比句段、承接句段、复沓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

通过大量的形式仿写构成意义集合,帮助学生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2、言语材料的仿用所谓“言语材料的仿用”就是一种“移植”,即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

这种言语“移植”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移植”过程是两种情境叠加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与判别;其次,“移植”过程也是两种情境比较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

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3、文本内容的重构所谓“文本内容的重构”,就是提取文本信息进行概述,变换叙述方式进行改写,对后续事件进行续写,对行文简略处进行扩写,对文本未尽之意进行补写,还有对文本内容进行评述以及对文本主题进行多角度的内容重构。

通过种种言语实践,深化文本理解,训练语文思维,满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燃起的表达欲望。

4、写作方法的迁移写作方法包括段法和篇法。

段法分总分结构、并列结构、概括具体结构、按时间顺序构段、按方位顺序构段等;篇法与段法具有对应性,是在其基础上的扩展,旨在习得文章作法。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作者:傅忠诚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2年第05期随文练笔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进行中相机引导学生利用有关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方式。

如能实现“无缝链接”,就能发挥课文“典型”优势,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为练就生花妙笔提供可能。

一、年段不分,拔苗助长当前,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阅读教学要“意言兼得”,也就是说,不仅要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这项要求只有到了小学高年段才是最合适的,这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阶段性要求。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有些中低年段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已经对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如一位三年级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苏教版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布置了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因为低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训练重在抽象思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属拔苗助长。

对策:依据年段,循序渐进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训练应依据不同的年段进行适当要求,低年段重在模仿,以句子训练为主。

中年段,以段的训练为主,依然重在模仿。

高年段,才能从整体的表达顺序和方法上进行迁移、训练,引导学生仿中有创。

这样循序渐进,才能使随文练笔的训练落到实处。

二、遍地开花,泛滥成灾任何东西只有适量才是最佳的,多了便会“泛滥成灾”,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有的教师为了增加练笔机会,一课设计多次练笔,让学生应接不暇。

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三次随文练笔:(1)教学完第一小节后出示:20年的努力,5 年的等待,15天的航程,当他踏上祖国的那一刹那,内心感慨万千,那一刻他会说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写。

(2)在课堂尾声时,出示了这样一道练笔题:读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颁奖词,读后模仿着写一写。

(3)下课铃响后,又布置如下练笔: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还有郭永怀、李四光、华罗庚等,请收集这些著名科学家的有关资料,仿照前一篇课文后面的“作家卡片——巴金”,为你喜欢的科学家制作卡片。

随文练笔,“随文”不“随意”

随文练笔,“随文”不“随意”

随文练笔,“随文”不“随意”摘要: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做练笔范例的。

如果我们的练笔设计不脱离文本,既“取其法”,又“用其材”,在读中发展写作,用写作深化阅读,就能做到两全其美,实现读写共赢。

在阅读教学中就有意识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学生练笔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自然乐于书面表达,对习作也不再畏惧。

关键词:随文练笔随文随意读写结合所谓“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

它就文取材,把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组织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常常偏离文本,随意安排,处理失当,不仅没达到读写相互促进的目的,反而为练笔所累,阅读与练笔皆不达标,“两败俱伤”。

一、教学目标“随意”,逢读必写。

案例一:《狼牙山五壮士》师: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场景读一读。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诱敌上山”这部分。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部分。

学生齐读。

师:注意红色部分的关键词,你发现了什么?生:“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是对副班长葛振林的动作描写。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神态描写,比如“把脸绷得紧紧的”。

……师:作者在这部分抓住了动作、神态等描写把人物写得很传神。

上个周,我们刚刚召开了运动会,让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

分析:《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是一篇红色经典课文,其中饱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感,与我们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单元导读中也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面对精神情感如此厚重的课文,案例中的教师舍弃了品读,绕过了感悟,在学生情感即将被点燃的时刻,舍本逐末,去追求“时尚”——读写结合,结果因教学内容跳跃性过大,学生无所适从,课堂出现了骤冷的局面,既没有读出温度,也没有写出高度,读写都未达标。

所以,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做练笔范例的。

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承载着厚重思想内涵的课文,我们应该集中火力,精读细品,感受人物之美,品味文字之趣,读出其中之情。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论文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论文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论文概要:小学语文课堂随文小练笔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一定要珍视学生感受,让学生喜欢练笔。

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

要充分肯定和展示發自学生内心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要鼓励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捕捉内心瞬息变化,把握情感活动走向。

要提倡学生写“放胆文”,鼓励学生随感而发,随情而抒,不拘形式,不管章法。

让学生“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

”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

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从典型句式、构段方式、写作顺序、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仿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如学习《草原》时,我让孩子们找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孩子找到了这些句子“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孩子说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的,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是太形象了。

我让同学们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孩子们进行仿写:“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其实我们只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也可以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一、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些空白是文章内容的深化,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随文阅读潜心预设,课堂练笔巧妙生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随文阅读潜心预设,课堂练笔巧妙生成

随文阅读潜心预设,课堂练笔巧妙生成摘要:随文练笔,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读写相结合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笔者认为,若要使“随文练笔”更能发挥效用,那么,教师在课前预设中,要敢于大胆的突破局限进行设计,并在阅读教学中随文而动笔,直至达到“文止笔不停”的境界。

关键词:随文练笔突破局限有效提升随文练笔的“随文”的特性,能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写”的密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

同时,我们也发现,人教版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

许多鲜活的教学实践证明,“随文练笔”能有效地将解读的结果进行梳理、定格和提升。

显然,从这个意义上说,随文练笔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一、突破教材的局限,巧妙预设“练笔点”。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的“随文练笔”常常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来的。

教师凭借教学经验确定每课的训练重点,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因此,这也造成一个弊端——“学生的所练之笔,永远无法逃脱老师的五指山。

”当教师的思想机械化,缺乏敏锐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味围绕着“教参”“教案集”设计练笔,可想而知,学生的练笔,也只能是刻板和呆滞,干涩寡味。

学生鲜活灵动的思想感情套在千人一面的形式里,使思想僵化,个性泯灭,让练笔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因此,要让随文练笔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认为,打破教师对教参,教案集的依赖性,进行彻底的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寻找到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练笔设计。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提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贡献。

”何谓突破教材的局限设计“随文练笔”?笔者认为并非是一味寻思“另辟蹊径”,更不是“特立独行”。

随文练笔不“随意”

随文练笔不“随意”

随文练笔不“随意”作者:方文军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66期“随文练笔”,即通常所说的“课堂练笔”、“小练笔”,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让学生融于文本,并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

可以说,随文练笔熔读书、表达于一炉,融思维、想像、情感于一体,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着重从精心设计“写”点、正确把握“写”机、巧妙点拨“写”法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希望能使随文练笔更有效。

一、精心设计“写”点1、练在知能转换处。

如教学《我爱绿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该文的写作结构,优美的语句,对比的层次,音韵的和谐美,让学生学完后,依照课文第一、六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思维发散点。

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法创设情境,使他们心情激动、心灵震憾,将对语言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填空:春天到了,大地从沉睡中苏醒出来了。

冰雪消融,草长莺飞,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大自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你踏着明媚的春光,漫步于田间小道,看到眼前的景象-----如果你是游客,你会吟诗句_____;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画下诗句____所描绘的景象;如果你是农民,马上会想到诗句_____;如果你是学生,你会用____的诗句来描绘眼前的景象。

3、练在情节空白处。

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呼了几枪。

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正确把握“写”机1、练在情感共鸣时。

课文中,有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当学生与课文的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时,学生会有许多话要说,此时练笔,能达到“情意相融、人文合一”的境界。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燕子过海》一文时,先从语言入手,师生共同直接与文本反复对话,在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燕子的辛苦、艰辛,接着,教师请学生写:假如你是水手,你想对燕子说点什么?此时,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顷刻便化为语言流淌在笔尖。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训练方法论文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训练方法论文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训练方法论文概要:随文练笔的形式还有很多,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对语言拥有“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定能找准读写结合点,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使读写无痕,相得益彰。

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学会读写结合,就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最终切实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因此本人着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随文练笔,尝试着把阅读和写作协同共奏,以减轻学生的习作负担,减缓学生的习作难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以下是本人曾经尝试过的几种较为有效的随文练笔的方法。

一、练在典型句段处,学会语言的迁移运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随文练笔,仿写佳句,从中体会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式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仿写佳句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还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

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设计这样的随文练笔:伯牙善鼓琴,请你想象一下,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景色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物来写一写。

随文不随意 收获大效益

随文不随意  收获大效益

随文不随意习作好利器——随文练笔的误区及有效实施的探究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方芸【内容摘要】“随文练笔”是指在阅读教学进程中,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

随文练笔在学生的写作天地里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很难把握好随文练笔的切入点,设计的随文练笔随意性大,不能有的放矢,缺少系列的、整体的训练目标;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以及评价方法也把握不当,导致实施的随文练笔失败。

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找准合适的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就能达到阅读与写作的互惠互利,走出为写而写,背离文本、学段不明、层次不分的误区。

一、随文练笔存在的一些误区1、随文练笔的时间过短2、随文练笔的切入点不当3、随文练笔只写不评或是草草收兵4、随文练笔形式单一5、随文练笔难度过大二、注重随文练笔的形式多样化1、有感而发时练笔2、片段仿写式练笔3、课文直白处练笔4、旁批注解式练笔5、变换体裁练笔6、利用插图练笔7、课程整合练笔【关键词】随文练笔误区有效实施“随文练笔”是指在阅读教学进程中,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读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随文练笔在学生的写作天地里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很难把握好随文练笔的切入点,设计的随文练笔随意性大,不能有的放矢,缺少系列的、整体的训练目标;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以及评价方法也把握不当,导致实施的随文练笔失败。

“随文练笔”在很多时候变成了教师在公开课上锦上添花的环节,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其实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制定多种随文练笔的形式。

如果我们能根据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找准合适的点,组织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就能达到阅读与写作的互惠互利,走出为写而写,背离文本、学段不明、层次不分的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文练笔不“随意”
“随文练笔”,即通常所说的“课堂练笔”、“小练笔”,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让学生融于文本,并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

可以说,随文练笔熔读书、表达于一炉,融思维、想像、情感于一体,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着重从精心设计“写”点、正确把握“写”机、巧妙点拨“写”法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希望能使随文练笔更有效。

一、精心设计“写”点
1、练在知能转换处。

如教学《我爱绿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该文的写作结构,优美的语句,对比的层次,音韵的和谐美,让学生学完后,依照课文第一、六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思维发散点。

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法创设情境,使他们心情激动、心灵震憾,将对语言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填空:
春天到了,大地从沉睡中苏醒出来了。

冰雪消融,草长莺飞,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大自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你踏着明媚的春光,漫步于田间小道,看到眼前的景象-----
如果你是游客,你会吟诗句_____;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画下诗句____所描绘的景象;如果你是农民,马上会想到诗句_____;如果你是学生,你会用____的诗句来描绘眼前的景象。

3、练在情节空白处。

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呼了几枪。

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正确把握“写”机
1、练在情感共鸣时。

课文中,有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当学生与课文的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时,学生会有许多话要说,此时练笔,能达到“情意相融、人文合一”的境界。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燕子过海》一文时,先从语言入手,师生共同直接与文本反复对话,在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燕子的辛苦、艰辛,接着,教师请学生写:假如你是水手,你想对燕子说点什么?此时,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顷刻便化为语言流淌在笔尖。

有的学生写:“燕子,祝你们一路顺风.”
有的学生写:“燕子,你们是最勇敢的战士,为了追求,不怕辛苦,不怕牺牲。

”.”
有的学生写:“燕子,飞累的时候就到船上来。

这是你歇息和停泊的港湾。


有的学生写:“燕子,风雨中的你最美丽,飞翔着的你最美丽。


可以说,此时的学生,已完全理解了文本、超越了文本。

2、练在理解深入时。

每一个优秀的文本,都有许多“闪亮的眼睛”。

它可以是文本的“文眼”,也可以是文本中写得最精彩的语言
亮点,也可以是文本中凝聚情感最强的一个或是几个关键性的词语等。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这样一个片断:请同学们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学生联系前文,联系当时的社会,写出了许多精彩语段。

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到:“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

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

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

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于永正老师引导学生借具体情境理解“饱经风霜”的内涵,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辛。

“饱经风霜”给予学生的不是抽象模糊的含义,而是具体生动的形象,丰富细腻的情感。

孩子用心感悟了车夫的“沧桑人生”,用情描绘了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衰老容颜”。

3、练在主题升华时。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

学生的灵性会在这样的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文章的主题也得以升华。

笔者在上《掌声》一文时,在学文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练笔:掌声是()。

学生通过学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富有哲理的话。

有的说:掌声是细细的春雨,滋润了英子的心田。

有的说:掌声是春天的风,吹走了英子的忧伤。

有的说:掌声是冬日的太阳,给了英子温暖。

有的说:掌声是同学们的爱,给了英子信心和希望。

有的说:掌声是给予,给予别人一份爱,自己也能收获快乐。

学生通过练笔,进一步感受了掌声神奇的力量,也懂得了给予的重要。

这一练笔触及了文章的灵魂,感悟了文章的主旨,提升了认识。

三、巧妙点拨“写”法
1、“变角”式练笔。

即转换角色,就是变换人称,从另一个视角写同一件事。

如四上《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它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发,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笔者在上此文时,在学文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练笔: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发,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同学们,通过课前的搜集,你们还知道哪些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呢?
生:杉树是人类的好老师,以前的电视塔不牢固,猛烈的风就可能把电视塔吹倒,人们从杉树身上得到了启示,把电视塔修得像杉树一样的形状,这样就好了,不管风吹雨打,电视塔也倒不了。

师:“杉树”,“杉树”你真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你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本领呀,说出来我们听听吧!(此处引导学生变换角色)
生:我是小杉树舒逸凡,我能为人类净化空气,制造出人类所需的氧气呢!
生:我是小杉树叶佳宁,我还能为人类挡住风沙……
师:教师和学生一起上网搜集“杉树”老师的作用……
师:是啊,杉树“老师”看起来普通,实则身怀绝技呢!相信大家通过课前的搜集,发现大自然中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呢!这不,科学研究院“仿生部”决定招一批这样的老师,你能为它们中的一位写一封自荐书吗?请注意写清楚它们的本领。

2、“叠加”式练笔。

教材中并列式结构的课文很多,它们往往采用相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写了两三个语段。

其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就这两三个情景的,这就为“叠加”语段带来了机会。

六上《山中访友》一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尤其是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语言如诗般美妙!
我校一次优质课赛课中,一老师安排了这样一次练笔:在这美丽的山林中,我们一路走来一路看,除了课文中的这些外,你还看到了哪些“朋友”呢?在学生想象说过后,教师又用课件展现了山林中一些其它的美景,随即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模仿作者的语气风格,尝试用诗化的语言,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

学生笔下灵动的文字也出来了:
你好,苍翠的迎客松!你张开怀抱,是邀请我到你家做客吗?
你好,娇嫩的柳枝!你舞动着长辫,是邀请我一起跳交谊舞吗?
你好,漂亮的野花儿!你打扮得如此艳丽,是要去参加比美大赛吗?
你好,勤劳的小蜜蜂,你整日在花丛中穿梭,是在为我酿造甜品吗?
3、“改写”式练笔。

练笔要“激发思维,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情景”。

古诗词中的名篇佳作为学生自由想象提供了凭借。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这些古诗词改写成别有情趣的现代文。

比如,《语文园地》中《小儿垂钓》这一首诗,很贴近孩子的生活,诗中的小男孩“怕得鱼惊不应人”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引导孩子们说出理解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成了记叙文,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把握原诗内容;借助想象,把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刻画出来。

有位同学这样改写道:
一天,空气清新,阳光明媚。

在一条清清的小河边,有一个长着圆圆脸蛋,头发蓬乱的小男孩正坐在河岸上一心一意地钓鱼。

河岸上绿草长得十分茂盛,遮掩住了小男孩的半个身子。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路过此地,他要去北村却不认识路,就请教这位钓鱼的小男孩,只见小男孩急忙向老爷爷摆手示意,原来是怕惊走了水里的鱼儿。

又过了一会儿,小男孩敏捷地把鱼钩往上一拉,“哇,好大一条
鱼。

”他连忙把鱼放入鱼篓,又热情地为老爷爷指路去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效的随文练笔,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百花园,袒露纯真心灵的芳草地,练就写作能力的大舞台。

这种“小步走,不停步”的“读写持久战”,定能练就学生读写的真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