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先生的思想史三部曲,对中国哲学界、文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我就其中的几章谈谈我的感想。根据李泽厚先生的思路,探讨中国启蒙的道路何以在上升阶段突然中断,这和文革的发生是否有关系;思考新文化运动三员大将胡适、陈独秀、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影响。按照李泽厚先生的理解,他将20世纪的文学界划分为六代学人的奋斗史,按照这条思路我们不断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和特质。
在书中的第一章,李泽厚先生提出他理解现代思想史形成的两个关键词:启蒙与救亡。书中详细得分析了本是同时出现的两种思潮,为何救亡一次又一次得压倒启蒙,进而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思想走向。1915年的《新青年》的发行,掀起了文化界的启蒙浪潮,提倡“多数国民之运动”、“伦理之觉悟为最后觉悟之觉悟”,因此新文化运动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是运动的目标里潜藏着政治的因素,这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心理的作祟:以天下为己任。这与西方的追求“天赋人权”纯然个体的自由、独立、平等在本质上相区别。当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上的失败,五四运动的兴起,使得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纠缠在一起,救亡把启蒙带到了各处,而启蒙又反过来给救亡提供了思想、人才和队伍。启蒙所到之处,人们开始冲破就宗法大家族的束缚,要求人性解放、婚姻自主、打破伦理纲常,追求民主自由。除了个体的反抗之外,当时流行的另一种行为模式,是青年一代自发地相互联系,通过构成团体、组织来追求真理和实践某种理想,最有名的是“工读互助组”。这种群体理想的现实建构最终还是失败了。当新文化运动的高潮落幕后,人们开始反思改革社会要用急进的激烈的方式,钻进社会里去,从根本上谋全体之改造。转了一圈,从新文化运动的着重启蒙开始,又回到进行具体、激烈的政治改革终。这时具有成功经验的俄国十月革命传入国内,一批激进的青年人由此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于是毫不犹疑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此,虽然在20、30年代还有在提倡自由、民主,但终因中国战争的先状、提倡者声音的微弱,救亡占据了中国的思想界,直到1979年纪念五四运动时,各方面人士突出的是它的思想启蒙方面,到八十年代全国重新掀起了启蒙思想的运动。这就是中国历史的讽刺剧。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诶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启蒙运动和自由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启蒙和救亡的双重主题的关系在五四以后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甚至在理论上也没有予以真正德探讨和足够的重视。所以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人道主义才会又一次得到思想界的重视和肯定。
五四运动中是一个思想争鸣、人才辈出的年代。从胡适到陈独秀再到鲁迅对现代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起到了重大的影响。胡适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三个巨大的贡献:提倡白话文、提倡新的学术研究范式以及引进杜威的实用主义。白话文的提倡和使用,加速了启蒙新文化运动的宣传鼓动力量和社会影响局面,也极大地帮助了学生爱国救亡运动与民众的大联合,在文学方面,也促进了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创作热情,文学作品开始走下神坛,走进人民中。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为历史考证做出了榜样示范作用,他在学术上细密考证的科学精神、实证态度和微观方法,影响了顾颉刚等人的研究。第三个方面是他企图在哲学上介绍和提倡一种认为能普遍适用的方法论即杜威的实用主义,他的“十字真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影响很大。与胡适一生基本上是学者不同,陈独秀一生是革命
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的主要兴趣是政治。陈独秀一直以其勇猛坚决的态度和明确急进的思想,把文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与题材内容的变革创新紧紧连在一起,与改造国民性和革命政治紧紧连在一起,从根本上突破了胡适的“八不主义”。其次陈独秀指出孔教儒学中的民本主义和近代西方的民主主义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陈独秀追求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启蒙思潮,以西方近代的理性主义、乐观主义和怀疑精神,以生活进步和个人幸福为基础的社会改革作为其奋斗的精神。鲁迅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思想最深刻的学者,他在发掘古典传统和现代心灵的惊人深度上,几乎前无古人,后少来者。最让人深思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所展现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鲁迅对世界的荒谬、怪诞、阴冷感,对死和生的强烈感受是那样的敏锐和深刻,不仅使鲁迅在创作和欣赏的文艺特色和审美兴味上,有着明显的现代特征。胡适、陈独秀、鲁迅都开创了思想范式,从而都指导、决定和影响了很大一批人。胡适在学术领域内,陈独秀在革命领域内,鲁迅在文学领域内,都各有一大批继承者、追随者、景仰者。他们作为先驱在现代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书中《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中。李泽厚先生通过文艺创作者的心态,观察所展现的近现代中国所经历的思想和的逻辑,由心灵的历程折射出来时代的历程。第一代是以林纾、苏曼殊和李叔同等为代表的辛亥革命钱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最先接受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在理智上认识、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而在情感上和心态上却拒绝其进入。如在清末民初,与革命并行的是佛学的昌盛。冷热两级的文化心理是这批学人的矛盾的反映,这一时期的小说等似乎远离现实,但正是那个新旧时代在开始纠缠交替的心态先声,现实任在不清楚的黑暗氛围中,但已透了黎明的气息。第二批学人是以冰心、郭沫若和郁达夫等为代表五四一代人,他们的作品带有多愁善感的敏锐的特色,对自我、对人生、对自我的探索、追求,带有新鲜性、多样性和朦胧性。第三代学人是以巴金、茅盾、老舍和沈从文等为代表的现实写作的一批作家,现实生活得到了最大的写作,出现饿真正的社会、现实和生活,有了比较确定、具体、复杂的态度和体验,出现了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生命的人物、情景和故事。第四批学人是一批经历痛苦转型的学人,以瞿秋白和艾青为代表。他们在走向工农兵有着痛苦的挣扎;一面急切的追求人民、追求革命,那是火一般炽热的情感和信念;另一面却是必须放弃自我个性中的那种纤细、复杂和高级文化所培育出来的敏感、脆弱,否则就会格格不入。这带来了真正深沉、痛苦的心灵的激荡。第五代知识分子出现了两种模式:一种是歌颂一种是忏悔,分别是以贺敬之和张贤亮为代表。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差错,能了某种职能的代名词。第六代的知识分子出现了多元走向的可能性,如诗歌中的朦胧诗,小说中的现代主义,这是一个开放的思想界,他们远比五四沉重、绚丽和丰满。中国六代知识分子艰难悲惨的走过了五分之四的二十世纪,从文艺上反映出与历史主流紧密的心态,着值得人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