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传感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电极的制作
介绍一种超微碳纤维圆盘电极的制备则结 合了熔焊、胶粘和刻蚀三种技术。常把超 微碳纤维与铜丝焊接,用环氧树脂粘合剂封 入玻璃毛细管,露出电极尖端,在煤气灯 下将毛细管尖端烧融使碳纤维密封于毛细 管内,将碳纤维在煤气灯上继续进行火焰 蚀刻,制得图1所示的超微碳纤维圆盘电极。
微电极的制作
应用:
Baller将不同成分的聚合物溶液均 匀喷涂到阵列悬臂表面制成气体 传感器。用于成膜的聚合物分别 是聚乙烯吡啶(PVP)、聚氨基甲酸 乙酯(PU)、聚苯乙烯(PS)和聚甲 基丙烯酸甲酯(PMMA)。当气体分 子扩散进入聚合物修饰层时,引 起聚合物层膨胀,由于气体分子 与不同聚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存 在差异从而导致悬臂不同程度的 弯曲。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将嗅球神经元与微电极阵列(MEA)芯片耦合,构建一种 细胞网络传感器,用于对多点的嗅球神经元电活动进行同步观察与分析
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在硅基底上设计了直径为20~50 μm的20通道金微 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MEA),用以构建能实时、连续、定量跟 踪哺乳动物细胞形态和增殖分化改变的细胞阻抗测试传感器(electric cellsubstrate impedance sensing,ECIS),用于细胞与电极间的阻抗测试研究。
微电极阵列生物传感器
超微阵列电极是指由多个单超微电极组合 形成集合电极,在降低信噪比、提高测量 灵敏度的基础上,不仅获得了n倍单一超微 电极的电流强度(n为电极数目),而且保持 着单一超微电极的优良特性。
当前阵列电极的制备技术主要有模板法、 光刻法两种。模板法又可分为电沉积法和 化学镀(非电镀)法,即分别采用电沉积和化 学镀的方法在模板上获得特定纳米结构材 料。
式中:Δz是微悬臂梁自由端的位移.Δσ为表面应力差,f和t分别是微悬 臂梁的长度和厚度,而E和ν分别是微悬臂梁制造材料的杨氏模量和泊松 比。 在动态模式下,表面吸附的物质改变了微悬臂梁的质量,引起微悬臂梁 共振频率减小,通过测量频率变化值可获知吸附物的质量。
式中: Δ m为微悬臂梁质量变化,k为悬臂弹性常数,f0和fm分别为吸附 物质前后微悬臂梁的振动频率。
微悬臂阵列生物传感 器
微悬臂(阵列)生物传感器
在微悬臂梁为中心的传感系统中,微悬臂梁的工作模态分为弯曲模 态和扭转模态两 种,而按照工作模式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模式两 种。 静态模式也叫形变模式,在这种模式 下,由于温度、湿度以及敏 感层吸附作用等的影响,微悬臂梁受到表面应力的作用产生弯曲, 其弯曲程度便可以反映出被测对象的特点。通过Stoney’s方程可在 悬臂弯曲的幅度与表面应力差之间建立联系。
f kf 2 m A
方程中:Δf —晶 体 吸 附 外 来 物 质 后 振 动 频的 变 化 (Hz);k—常数;f—压电 晶 体 的 基 本 频 率 (MHz);Δm—被吸附物质的质量;A—被吸 附 物所覆盖的面积。负号表示质量的增加导致频率 的下降。将活性物质至于晶体表面测得f1,晶片 置于气体或液体中,当生物活性物质与被测物质 发生反应形成复合物后,再测晶片频率f2,计算 Δ f。
他主要由压电晶体、振荡电路、差频电路、频率 计数器及计算机等部分组成。
常用的压电材料:石英(SIO2)、钽酸锂(LiTaO3) 晶体振动两种类型:体声波(bulk acoustic wave,
BAW)、表面声波(Surface acoustic wave , SAW)
1880 年,Jacques Curie 和 Pierre Curie 首先发现压 电现象。 晶体压电理论首先是由雅克·居里 和 皮 埃 尔·居 里 于 1880 年 提 出 的 ,1959 Sauerbrey 提出了气相中晶体表面所载质量与谐振频移 Sauerbrey 方程:
微电极在生物传感器中应用
•上图介绍的微电极阵列集成生物传感器 ,是一种具有纳米涂层的用于医学诊 断的生物芯片 ,可同时对血糖样品进行多个参数高效 、快捷的检测 。 •Wu等将Pt纳米粒子修饰到超微碳纤维电极(Pt/CFUME)表面,再以辣根过 氧化酶(HRP)为酶底,研制了对安培检测H2O2具有较好电催化还原响应的生 物传感器,对H2O2检出限为0.35μmol/L(S/N=3)。 •Zhu等通过电聚合制备了基于多层叉指型超微阵列电极的吡咯-葡萄糖氧化 酶(PPy /GOx)生物传感器,灵敏度达13.4nA /(mmol /L)。
特点
实验表明,当电极的尺寸从毫米级降至微米或纳米 级时,它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常规电极的特点,如:
(1)电极表面的液相传质速率加快,以致建 立稳态所需的时间大为缩短,提高了测量响应 速度;
(2)微电极上通过的电流很小,为纳安(nA) 或皮安(pA)级,体系的iR降很小,在高阻抗 体系(包括低支持电解质浓度甚至无支持电解 质溶液)的伏安测量中,可以不考虑欧姆电位 降的补偿;
纳米科学与健康
孙卫东
微纳生物传感器
微电极(阵列)生物传感器
超微电极有时又简称微电极,通常是指其 一维尺寸小于100μm ,或者小于扩散层厚 度的电极。微电极的种类很多:
按其材料不同,可分为铂、金、汞 微电极 和碳纤维微电极等等;
按其形状不同,可分为微盘电极、微环电 极、微球电极和组合式微电极。组合式微 电极是由众多的微电极组合而成,具有微 电极的特征,总的电流又比较大。
微悬臂生物传感器还可 用于以下方面:
•细胞检测 •蛋白质检测 •DNA检测 •小分子和药物检测 •有毒气体检测 •有机挥发气体检测 •易燃易爆气体检测
压电纳米生物传感器
利用压电生物传感器对表面电极区附着质量的敏 感性,并结合生物பைடு நூலகம்能分子(如抗体和抗原)之 间的选择特异性,使压电晶体表面产生微小的压 力变化,引起其振动频率改变可以制成压电生物 传感器。
(3)微电极上的稳态电流密度与电极尺寸成反比, 而充电电流密度与其无关,这有助于降低充电 电 流的干扰,提高测定灵敏度;
(4)微电极几乎是无损伤 测试,可以应用于生 物活体及单细胞分析。
微电极的基本电化学性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1.容易达到稳态电流 2.微电极的时间常数很小 3.适用高阻抗溶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