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铁矿采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和任务由来
1.1.1 项目背景
新疆xxx市大名铁矿隶属于xxx市大名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xxx市东南4km,距xxx市约40km,属xxx市管辖。
大名铁矿从1958年起到2000年前,一直有人断续进行露天开采,2000年xxx市大名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买断该矿区采矿权,注册资金5199.5万元,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
大名矿区共5个矿体,前期开采以2号、5号矿体为主,采用竖井开采,开采规模为27.86万t/a(2002年以完成其环境影响评价),后陆续对矿山其他矿体进行了开采。
2007年该矿铁矿石产出为34.9272万t。
目前矿山正在生产的有1号井、5号井、2号矿体露天开采;建设中的有2号新井、5号新井和5号露天开采。
矿山扩建时未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1.2 任务由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xxx市大名铁矿扩建的采矿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受新疆宏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xxx进行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托书附后)。
由于本项目的各项主辅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毕,因此本项目属补做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报告的编制要求,我单位经现场调研、收集资料完成了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工作,在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将作为该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依据。
1.2编制依据
1.2.1 环保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04.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
(7)《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06]);
(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11.18];
(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4号令,2002.10.13);
(10)《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环发[1999]107号,1999.4.2);
(11)《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计价格[2002]125号,2002.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2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29);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08.2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11.07);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1996.10.30);
(17)《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2003.12.23)。
1.2.2 评价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
1.2.3 项目有关文件资料
(1)《xxx市大名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xxx市大名铁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乌鲁木齐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XF047-2007]工程2007年4月);
(2)《新疆xxx市大名铁矿生产地质勘查报告》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西北局乌鲁木齐地调所(2006.11);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新国土资储评[2007]第096号《新疆xxx市大名铁矿生产地质报告》评审意见书;
(4)新国土资储备字[2007]096号关于《新疆xxx市大名铁矿生产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5)其他与本项目有关的资料。
1.3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1.3.1 评价目的
(1)通过评价弄清本项目周围环境特征、污染源分布及农牧业生产状况,了解拟建项目所处区域的功能区划和当地环保要求;
(2)通过分析采矿工艺技术特点,说明采取的工艺流程及产品方案和污染物治理措施的可行性;
(3)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制定避免污染、减少污染和防止破坏环境的对策措施,实现“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的要求;
(4)通过对各环境要素的评价,结合国家及地方环保政策的要求,最终从环保角度回答工程的可行性,为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2 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各项环保法规,坚持“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的原则,始终贯彻“清洁生产”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2)根据采矿对环境的破坏和排污特征,认真做好工程分析,弄清污染物排放点、排放量、排污特点等情况;
(3)对工程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污染治理措施进行分析和评述,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补充措施;
(4)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报告书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评价结果明确可信,防治对策切实可行;
(5)评价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实用性,考虑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特点,规定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
1.4 评价重点
根据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结果,确定本次评价的重点为:以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重点,环境空气、地下水和噪声进行一般性影响分析。
在项目分析方面,重点评价建设项目的工艺特征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
1.5 评价级别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T2.4-1995)的要求,并根据项目的排污特征、污染物排放量及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如下:
(1)环境空气:本项目所在地区地形为复杂地形(山区),但污染物种类单一(主要是颗粒物)根据选择的大气污染评价因子,由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统计手册计算得出的污染物排放量数据,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推荐的计算公式:
9
10⨯=oi
i i
C Q P
计算结果P <2.5×108,同时结合项目的污染特性和周围环境状况,确定本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三级。
(2)水环境:本项目废水排放主要为矿井涌水,水体评价工作等级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2.3-93)的有关规定,确定水体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3)声环境:本项目噪声主要由凿岩、爆破、运输等作业活动产生,噪声值在85~116dB(A)。
本项目最近居民点离矿山距离为4km(xxx乡),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4-1995)声环境的有关规定,确定噪声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4)生态环境:矿山所在地区不属于敏感地区,无珍稀濒危物种,矿山开采影响范围小于20km2,不会导致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锐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中的有关规定,确定生态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1.6 评价范围
根据本项目特点及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结合现场调查,确定本次评价范围。
1.7 评价标准
1.7.1 环境质量评价
(1)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见表1-2。
3
(2)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标准值详见表1-3。
(3)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见表1-4。
(4)环境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3096-93)中2类区标准,见表1-5。
1.7.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生产废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见表1-6。
表1-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2)生活污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表4二级标准,见表1-7。
(3)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2类标准,见表1-8。
(4)《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Ⅱ类标准。
1.8 环境保护目标
项目区属xxx山中部中低山区,无旅游资源等特殊环境敏感因素,结合项目特点,确定主要保护目标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水环境等。
1、生态环境:项目运营期间,项目所在区域自然体系的生产力和稳定状况不会因本项目而退化到低一级别的自然体系。
控制对地表植被、土壤、原有地貌的破坏程度和范围,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减轻采矿带来的生态影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区内植被。
2、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保护项目区内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在现有基础上不受明显影响,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水平内。
3、声学环境:厂界噪声达到2类标准。
4、水环境: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项目区所在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原有功能及水质不变。
5、水土保持:保持矿山开采区地表稳定,减少采矿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做好排土场的防护、防洪工程、排水工程。
1.9评价工作重点
根据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性质及其排放方式、排放特点,结合矿区周围环境特征,确定本次评价的重点是工程分析、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环境风险分析、废石场合理性分析等内容。
第二章工程分析
2.1 项目概况
2.1.1 项目名称性质、建设单位、建设地点、项目投资
项目名称:xxx市大名铁矿采矿项目。
性质:扩建
建设地点:xxx市大名铁矿采矿项目位于新疆xxx市建设单位:xxx市大名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总投资5199.5万元,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
2.1.2 建设规模
2.1.2.1原有生产规模
大名铁矿包括5个矿区。
矿山开采原有规模为年产原铁矿27.86万吨,其中2号矿区(2号井)采矿规模15.2万t/a,5号矿区(5号井)采矿规模12.66万t/a。
其中2号井以停产,2007年实际生产开采原矿12万t。
2.1.2.2扩建工程生产规模
xxx市大名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对矿区进行扩建,包括正在开采的有1号矿体(1号井)、2号矿体露天开采;建设中的有2号新井、5号新井和5号露天开采。
设计采矿生产规模为30万t/a。
2007年实际生产开采原矿22.9272万t。
矿山开采现状见下表。
2.1.3产品方案
产品为铁矿石,块度≤500mm,采出矿石品位28.13%。
铁矿石运往山下大名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大名选矿厂。
2.1.4工作制度和职工定员
矿山建设规模40万t/a,根据矿区气候条件,年工作210天,每天1班,每班工作8小时。
根据调查,矿山现有工作人员200人。
2.1.5 矿区范围及矿体特征
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新国土资采划“划定矿区范围批复”,矿区面积:0.8998km2,批准开采深度:1060—754m。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2-2。
区内有5个铁矿体,各矿体特征见表2-3。
(1)1号矿体
矿体赋存于变流纹岩与变粒岩界面处的变流纹岩中,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
沿走向长150m,最大厚度9.35m,最小处厚度只有2.78米,平均厚度6.43m,沿倾向延深达105m。
矿体形态为透镜状。
倾向南—南西,倾角75-84º,局部倾角稍缓。
(2)2号矿体
矿体赋存于变流纹岩与变粒岩界面处的变流纹岩中,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接触面平滑,呈舒缓波状。
沿走向长502m,最大厚度达45.62m,最小厚度只有0.59m,平均厚度10.33m,沿倾向延伸达220m。
矿体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中部厚大,端部变薄,矿
体中部下盘与东端有分枝现象。
倾向南—南东,倾角78-86º,局部倾角稍缓。
(3)3号矿体
3号矿体赋存于绢云母石英片岩中,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呈透镜状。
矿体沿走向长130m,最大厚度3.45m,最小厚度为2.19m,平均厚度2.82m,沿倾向延伸不大。
倾向南西,倾角83-85º。
(4)4号矿体
4号矿体赋存于变流纹岩中,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
矿体呈舒缓波状,有分枝。
沿走向长398m,最大厚度6.09m,最小厚度只有1.39m,平均厚度3.40m,沿倾向延伸为78m。
矿体形态为脉状。
倾向南西,倾角75-85º,局部近于直立。
(5)5号矿体
矿体赋存于变流纹岩中,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接触面平滑,下盘呈阶梯状。
沿走向总长度300m,最大厚度为18.06m,最小厚度为3.12m,平均厚度7.85m,沿倾向延深140m。
矿体形态为透镜状,有分枝复合现象。
倾向南西,倾角80-86 º,局部地段稍缓。
2.1.6 矿区储量
在大名铁矿区内,对1、2、3、4、5号等五个矿体共估算(333)铁矿石量506.13万吨。
其中,采空区摊销铁矿石量292.78万吨,保有铁矿石量213.35万吨(表2—4)。
2.1.7服务年限
按地质提供的矿体地质储量:213.35万t,经采矿损失贫化后采出矿石189.6444万t,可服务4.74年。
2.1.8 扩建项目组成
本项目扩建工程已基本完成,主要由主体工程(采矿工程)、配套工程(废石对场)、辅助工程(包括给排水、供电、供气、通讯、通风、交通运输等)、环保工程(包括防尘、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处理、噪声防治和矿山生态复垦等)等部分组成。
详见表2-5
所示。
2.2 工程分析
2.2.1 原有采矿工艺
大名铁矿采矿均为地下开采,采矿方法为有底柱留矿采矿法。
2.2.2 扩建工程采矿工艺
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相结合。
1、露天开采
根据矿体赋存条件及地形特点,采用山坡-凹陷露天开采方式,开拓方案为公路开
拓——自卸车运输方式。
采矿工艺流程及污染源分布情况详见图2-1。
2、地下开采
地下开采采用竖井,有底柱留矿采矿法,落地出矿,人工装矿,矿车运输,竖井提升,自卸车外运。
(1)提升系统:竖井最大提升高度130m 。
竖井井筒内装备一套1#单绳单层罐笼与800mm×300mm 单绳平衡锤互为平衡提升系统。
提升机布置在地面机房,提升容器导向采用刚性罐道 。
竖井提升系统选用2JTP-1.6×1.2型单绳缠绕式提升绞车,电动机为JR115-10型交流电动机,电动机功率N=45KW 。
(2)运输系统:采区坑内中段的运输线路铺设9Kg/m 的钢轨,600mm 的轨距,采用3号道岔,采用钢筋混凝土枕轨。
YFC0.35-6 矿车运矿,人工装矿,罐笼一次提升一辆矿车,人工卸矿。
(3)通风系统:矿山采用对角式通风系统,提升竖井进风,通地表天井出风。
采用抽式机械通风方式,采用K45-6-No.9型风机,通过调整风机的叶片工作角度来满足通风的要求。
风机安装在风井井口,风机能反转返风,返风效率不低于60%。
(4)排水系统:根据地质资料提供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矿山开采现状,各矿井井下涌水量较小,正常涌水量为150m 3/昼夜,最大为250m 3/昼夜。
在井下中段水平设水仓及主排水泵房,共配备
D12-50×3水泵6台。
采矿工艺流程及污染源分布情况详见图2-2。
图例:
△废气 ○废水 ☆噪声 □固废
压缩空气
☆4
图2-2 矿山竖井开采工艺流程图及排污节点排污节点说明见表2-5。
2.2.3 扩建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2-6。
2.2.4 扩建工程主要生产设备
工程主要生产设备见表2-7。
表2-7 采矿主要设备表
2.2.5 扩建工程原辅材料及其消耗量
主要原辅材料与燃料使用情况列于表2—8。
2.2.6 原矿的成分分析
大名铁矿矿石主要由磁铁矿和少量的镜铁矿组成。
铁矿石中主要有益元素Fe,有害元素是S、P等,造渣氧化物有SiO2、CaO、MgO等,含矿岩石主要为凝灰质板岩。
矿区品位变化较大,以贫矿为主,铁矿化学成份见表2-5。
2.2.7 总平面布置
因本矿山已生产多年,公用辅助设施、供水、供电、废石堆放及行政、福利设施已初具规模,本次扩建大部利用原有场地设施,其总体布置基本维持原格局。
矿区主要由采场、废石场,生活区、爆破器材库区、矿山运输道路组成。
(1)采矿场
全矿现有2个露天采区,占地面积2.5万m2;5眼地下开采竖井,占地面积0.5万m2。
(2)废石场
矿山总废石量144.5万t(57.5万m3)。
考虑到岩土松散、下沉及有一定的富余容量,全矿需废石场容积约72.73万m3。
全矿目前设3个废石堆场。
废石场布置见总平面布置图。
废石场占地面积5万m2,最大堆高60m,容积约100万m3。
废石场的容积可满足排弃废石的需要。
(3)生活区
为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生活区位于矿区北部1km处平缓开阔场地。
区内建办公室、宿舍、食堂及修理车间等砖混结构房屋,总建筑面积718m2,占地面积1500m2。
(4)爆破材料库区
爆破器材库区位于2号矿井北侧,距离生活区250m。
炸药库储存量30t,储存期30天;雷管库储存量10000发,储存期30天。
炸药库建筑面积80m2,雷管库建筑面积48m2,占地面积800m2。
炸药库和雷管库相距60m,库区设砖混围墙,设避雷设施。
(5)矿山运输道路
矿山运输道路主要沿矿区呈东西走向布,沿山坡展开。
公路起点为矿部,全长5km,平均纵坡6%,最大纵坡8%。
采用三级道路,单车道,土石路面。
矿区平面布置见附图2。
2.3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2.3.1 原有有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2.3.2 扩建工程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2.4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2.4.1 辅助工程合理性分析
(1)本矿山矿区运输道路是根据采场周围的地形条件和采场结构范围设计的,道路沿途几乎没有人流,而且无居民点,无敏感目标,因此,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2)矿石运往选矿厂需经过xxx乡,道路为土石路面,运输过程中易于产生扬尘,同时车辆噪声较大,对该地居民有影响。
(3)本矿山生活区位于矿区北部1km处平缓开阔场地,依托条件较好,便于管理。
(4)炸药库与雷管库布置符合安全要求。
以上分析可知本项目辅助工程中区外运输道路对沿线居民有一定影响,其他工程布局是合理和可行的。
2.4.2 废石场合理性分析
大名铁矿现设置三处废石场,其容积可满足运行期所排放的废土、废石的排放需要。
废石场涉及的地段内无地表水,无人类活动,自然植被稀少。
(1)废石场均采用高位堆储方式,减少了占地面积,并且废石场所处区域、植被稀少,大大减少了草场面积的损失。
(2)废石场由于废石的堆放,在降水和风力作用下,容易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废石场的场址区地质结构好,不存在地质环境灾害,也无大的洪水发生,加之运营期间有效的环保和风险防护措施,发生新的水土流失的几率很小。
(3)废石的堆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表形态导致矿山地貌和景观发生变化。
(4)废石场选址较多,占地面积较大,相应破坏草场面积较多,使得服务期后的复垦工作量有一定增加。
(5)废石场均选在各矿体附近,便于废石堆放。
综上所述,大名铁矿现有废石场较多,占地面积较大,对矿区的生态环境有影响。
虽然废石场就近选址可节省成本,但从废石合理安全处置和环境损失角度考虑,废石场场址选较多,多环境影响也随之增大。
第四章环境质量现状
4.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范围为矿区及其周边2km范围以内的区域。
调查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类型、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土壤环境质量等。
调查方法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遥感解译等。
4.1.1生态系统类型
根据实地调查,评价区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为山地荒漠草原,分布在评价区各处,同时分布有山地荒漠和山地草原。
项目区山顶和山脊基岩和砾石裸露。
4.1.2植被
本项目地处海拔900—1300m的低山丘陵地带,年降雨量221mm,为山地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植被充分发育在山前平原,植被以草原旱生禾本科草占优势,稀疏,盖度约30%,也混有蒿属的荒漠小半灌木。
进入前山丘陵区,沿干旱向阳坡,仍为荒漠草原植被,而在水分条件较好的阴坡和谷地,则出现以狐茅、针茅属等禾本科草为主,并有一些草原杂类草的草原植被,还出现大量中旱生灌木。
主要有兔儿跳、小叶忍冬、锦鸡儿等。
这些灌木也着生在石质性很强的坡地上。
4.1.3野生动物
评价区内野生动物有组成以狍、赤颊黄鼠、五趾跳鼠、小林姬鼠、普通田鼠等。
反映出该区野生动物资源极不丰富,多样性低。
4.1.4土壤
项目区多位于山地荒漠草原带,土壤主要包括山地黑钙土和山地栗钙土等两种土类。
草原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特点是明显的腐殖质积累过程和碳酸钙的移动和淀积过程,土壤剖面分化特别明显。
由于有以禾本科为主的草本植物,可供给土壤以有机质,在剖面上层积累腐殖质,形成腐殖质层,在生物气候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土体中碳酸钙和其它可溶性盐类产生明显的淋溶作用。
4.1.5土地利用现状
参照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及xxx土地利用资料,根据实地调查,将评价区土地利用情况划分为季节性放牧草场、裸岩与石砾地2种类型。
其中以季节性放牧草场为主,约占70%,其余为裸岩与石砾地。
4.2环境空气现状调查及评价
4.2.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项目:根据项目特点,大气环境现状监测项目为SO2、NO2和TSP 3项因子。
监测时间:监测时间为2008年8月17-19日,由新疆xxx 地区环境监测站承担。
各污染因子监测结果见表4-1。
3
1、评价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及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0]1号文“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的通知”标准进行,见表4-2。
3
2、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
公式为:
oi
i i C C I /,
式中:,i I ——i 污染物的分指数; ,
i C ——i 污染物的浓度,mg/m 3;
oi
C ——i 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m 3。
3、评价结果
由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各监测项SO 2、NO 2未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浓度较稳定。
监测点上风向TSP 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
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说明区域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TSP 。
目前项目区所在区域无其它厂矿企业,区域基本处于自然状况,污染源主要为现有开矿作业的物料运输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扬尘,采矿过程采用湿式作业,可有效降低扬尘,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项目区的TSP 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xxx 地区今年降雨较往年低,项目区植被大量枯死,植被覆盖度降低,地表裸露,易于产生扬尘造成的。
4.3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本项目用水为生产用水与生活用水两个方面。
本次环评采用大名铁矿选矿厂监测数据,以xxx 河水作为地表水监测对象,地下水以泉水为监测对象进行评价。
4.3.1 水环境现状监测
地表水与地下水监测项目及结果如下:
4.3.2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1)评价标准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及水功能区划,地表水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见表1-3;地下水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见表1-4。
(2)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
其单项水质参数i 在第j 点标准指数为:
i
i i C C s j ,j ,/S
式中:j ,S i ——某污染物的污染指数; j ,i C ——某污染物的实际浓度,mg/L ; i C s ——某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 。
pH 的评价方法略有不同,其公式为:
pH j ≤7.0时,sd
j pH pH pH S ij
--=
0.70.7
pH j >7.0时,
0.70.7--=
su j pH pH pH S ij
式中:S pHij ——某污染物的污染指数
pH j —— j 点pH 实测值
pH sd ——标准中的pH 值的下限值(6) pH Su ——标准中pH 值的上限值(9)
4.3.3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见表4-5。
表水与地下水监测项目及结果如下:
监测结果表明:项目区地表水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标准限值,水质良好,未被污染;地下水监测项目的污染指数中,除Fe 值超出标准,其余污染指数均小于1,符合标准。
Fe 值超出标准与项目区Fe 天然背景值高有关。
4.4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4.1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布点
根据项目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的平面布置情况,在采矿区2号新井布设4个监测点进行噪声质量现状的监测。
(2)监测时段及监测方法
噪声监测时间为2008年8月17日。
监测方法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T12349—90)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监测,监测仪器为AW A6218型噪声统计分析仪。
(3)监测结果
采矿区噪声环境质量的现状监测结果见表4-6。
4.4.2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的Ⅱ类区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4-7。
(2)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噪声污染指数法,模式如下:
b
eq n L L P
式中:L eq ——表示在T 时段内的等效连续A 声级,dB (A ); L b ——表示适合用于该功能区的噪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