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专题讲解与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歌鉴赏专题讲解与训练
第一部分现代诗歌鉴赏讲解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和富有音乐感、形象感的艺术美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诗歌一般来说就具备如下特征:跳跃性、形象性、音乐性、抒情性等。接触了解并学会欣赏诗歌,是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之一。下边,我们就诗歌的一些特征作些总结学习。
一、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抒情”是诗歌的灵魂。俗话说:“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诗人郭沫若说:“诗人是感情的宠儿。”诗歌表达的感情应该是我们心中早就发生的,而不是诗歌自己制造出来的。
试看郭沫若的诗歌《我是一条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诗人强烈的感情,在诗句中喷薄而出。感情是诗人的动力,是灵感的泉源,是文采的魂魄。
二、诗歌是诗人与自然的对话
在诗歌中,“人”和“自然”是一融为一体的,是“物我合一”的。在这里,自然就是人的外化,人就是自然的分子。诗歌里也讲究“比喻”和“拟人”,但这里的修辞已经没有了痕迹,甚至看不清哪是本体,哪是喻体。有人这样描述:
落日下山了,它走了,可是它留下一样东西,就是晚霞。晚霞长长的,好像落日签的名。这是大自然的景色。可是,人间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支票上签名。签名的支票也许必须在一年之内兑现,期限是有限的。那落日签的名,签的很美,可是,也有有效期,有效期间是黄昏。黑夜来到,“签名”就不见了。所以,用人事来解释大自然,这是一种同情的模仿,一种创造的想象。
可见,诗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切。请看诗人宗白华的《春与光》:
你想要了解春么?
你的心情可有那蝴蝶翅的翩翩情致?
你的歌曲可有那黄莺儿的千啭不穷?
你的呼吸可有那玫瑰粉的一缕温馨?
你想要了解光么?
你可曾同那疏林透射的斜阳共舞?
你可曾同那黄昏初现的冷月齐颤?
你可曾同那蓝天闪闪的星光合奏?
“春”与“光”,如何描述?什么颜色?什么温度?什么形状?什么质地?……似乎很抽象,似乎也飘渺,甚或似乎很虚无。然而,只要将它与“人事”相融合,那么其颜色,其温度,其形状,其质地……一切都跃然纸上。
再看陈敬容的《雨后》:
雨后的黄昏的天空,
静穆如祈祷女肩上的披巾;
树叶的碧意是一个流动的海,
烦热的躯体在那儿沐浴。
我们避雨到槐树底下,
坐着看雨后的云霞,
看黄昏退落,看黑夜行进,
看林梢闪出第一颗星星。
有什么在时间里沉睡,
带着假想的悲哀?
从岁月里常常有什么飞去,
又有什么悄悄地飞来?
我们手握着手、心靠着心,
溪水默默地向我们倾听:
当一只青蛙在草丛间跳跃,
我仿佛看见大地在睒着眼睛。
“当一只青蛙在草丛间跳跃,我仿佛看见大地在睒着眼睛。”如此写法,是写蛙跳?还是写地睒?似乎都是,又都不是,那分明是诗人的心在跃动。
三、诗歌的建筑形式的美
闻一多在新诗创作理论中提出了“建筑美”的主张。实际上,诗歌的建筑形式美历来就是诗歌的美学特征之一。古代诗歌,尤其是律诗和绝句,呈现出的就是整齐方正的建筑美;现代诗歌的建筑美就更加丰富多样了。在诗歌的分行形式和断句排列上,诗人都煞费苦心。同学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特别注意一下诗人对诗歌的建筑形式的设计,或许会给我们欣赏诗歌带来更多的愉悦。
请看伊蕾的《黄果树大瀑布》:
白岩石一样砸下来
砸
下
来
诗人为了突出瀑布的飞泻气势,用了一个“砸”字。不仅如此,还在形式上将“砸”“下”“来”三字用分行竖列的方式呈现,其外在形式就是一座“气势恢弘”的“瀑布”了。
有同学可能会认为,所谓诗歌,就是散文的分行排列。这就不对了。请看下边的文段: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倘若分行排列如下,请读一读,感受一下和原文有无区别。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然而,如果我们做这样的排列:
昨天
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
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
死亡
如此形式,就将“时间”“事件”“结果”凸现出来了。整个诗歌的外在形式,就是一辆流线型的汽车正高速右行的样子,其动感十足的形式本身,不正加重了诗歌的主题色彩吗?
因此,诗歌的形式美,不仅是一种可以单独欣赏的美,更是一种能为诗歌主旨服务的无声力量。
四、“意象”是诗歌的生命
周国平说:“诗的使命是唤醒感觉、复活语言。内感觉的唤醒即捕捉情绪,外感觉的唤醒即捕捉意象。复活语言,就是使平常的词在一种全新的组合中产生不同寻常的魅力。所以诗就是通过语言的巧妙搭配把情绪翻译成意象。”可见,意象之于诗歌,何等意义。
我们不妨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说说“意象”之于诗歌的价值: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以“金柳”、“青荇”、“柔波”、“彩虹”、“青草”等几个意象来构成诗作的主体,这几个意象虚实相生,画面感极强,很好地体现了“新月”诗人对诗歌“图画美”的追求。同时,作者在意象熔铸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点化传统”,作者选择了一些传统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又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从而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使形式难懂,增进认知的难度和长度,因为感知的过程本身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延长。”
“那河畔的金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因而柳树在古典诗歌中,往往用来表现离别之情,正所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歌词九首》)。《诗经·采薇》中即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秦观的“西城杨柳弄春姿,动离忧,泪难收”(《江城子》)也是如此。作者选择它来表达离情,当然是准确而富有韵味的。不过,中国古人写柳树,其色彩大多为绿色,而其形态亦多作“垂柳”,很少有把柳树写成金色、比作新娘的。这样写柳树,就在柳树意象的传统含义上涂抹上了一层异域风情,让人既能感受到作者细腻的中国式的感情,又能想象出一幅异域的康河夕照图,比起简单地写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