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书笔记
哲学经典读书笔记
哲学经典读书笔记
本文是对哲学经典著作的一些读书笔记和心得总结。
1.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作者:卢梭
- 卢梭通过对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讨论,探讨了人类不平等
的根源和基础。
- 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起因是私有财产的出现,而私有财产的
形成则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和竞争。
- 卢梭强调了人类社会的不公正性,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契约,旨在减少不平等和不公正。
2. 《论自由》
作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 哈耶克在《论自由》中探讨了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和优势。
- 他认为自由市场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 哈耶克强调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主张限制政府权力,让市场在经济交流中起主导作用。
3. 《论伦理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的《论伦理学》是一部经典的伦理学著作,探讨了人类幸福和道德行为的关系。
- 他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于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所带来的,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
-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伦理学的理论,主张每个人应该追求中庸之道,实现自我完善和幸福。
4. 《存在与时间》
作者:马丁·海德格尔
-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涉及到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探讨。
- 他认为存在是个体与世界相互关联与交织的过程,辩证地揭示了人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
- 通过对存在和时间的思考,海德格尔试图超越传统哲学的局限,提出一种新的存在主义的观念。
以上是对几部哲学经典著作的简要介绍和读书笔记,每一部作品都涉及到重要的哲学问题和思考。
希望这些笔记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笔记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5.29笔记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先,明白自然状态和自然人的含义才能弄清,哪些不平等是自然状态就有的,哪些是人类社会中才有的通过考察自然状态的不平等来考察社会的不平等——有历史的视野,得益于当时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影响下的人类学的影响对以往的提出自然状态的科学家进行批评,认为他们没有给我们考察社会不平等提供依据,而是把社会中形成的特点误认为是自然状态下的特点。
所以,他把自然状态下的社会性完全剥离来看人的自然状态下是怎样的!“不应当把我们在这个主题上的研究当做是历史现象,而只应是一种假设”——卢梭是抽象地考虑“人”的起源和自然状态,而托克维尔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很大原因是法国那些人根据抽象去考察人和构建政府,导致了···卢梭,自然状态有可能是人们愿意停留在的那个时代,,在一开头就把自然和社会完全地对立起来。
考察的原始人的起点和动物是差不多的,都是低于社会当中的人,这个原始人没有理性、无社会性,完全是孤立存在的,只有自我保存和生存的本能,和动物一样是依靠简单的本能和纯粹的欲望——繁殖,没有精神上的爱,(因为这是在社会中,有了美貌、高雅、情趣后形成的彼此吸引)这不会促使原始人结合成家庭。
这个原始人和动物的差异:人有自由的意志,能摆脱自然划定的范围,能做超越本能的事、自我完善的能力(起因:外界——自然、环境,人走向交往时)、没有像动物一样完全地被自然束缚,其理性的能力是在交往中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亚里士多德——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逻各斯,即理性卢梭认为,人的理性是在社会中产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霍布斯认为人完全被欲望主导、骄傲,为了争夺优势,战争颇频繁。
卢梭,人又自利自保,也有怜悯(自然德性,是“前理性”),所以人在自然状态中是和平的,认为人的理性是最强有力激情的服务者,把自然的情感放在人的理性之上。
(霍布斯把人的欲望和意志放在人的理性之上)。
所有的社会的德性都是来自自然的德性···没有了自然状态中的和平和自由完善化能力、社会美德、以及自然人所能禀受的其他各种潜在能力,不能自己发展起来,必须借助于许多外部原因的偶然会合。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第1章 致日内瓦共和 国
03 第3章 导 论
02 第2章 序 言 04 第4章
05 第5章
07 第7章
目录
06 第6章 08 第8章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 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 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 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 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 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第1章 致日内瓦共和国
第2章 序 言
第3章 导 论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读书笔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读书笔记1755 年,法国第戎科学院发出以“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人类的不平等是否为自然法所认可?”的征文,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卢梭就写下这篇最终奠定其在学术声誉的作品------《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在本论中,卢梭对征文题目进行分析,认为其目的是通过对人自然状态的追溯寻找在事物的演进过程中,是什么样的时机权利战胜了暴力、自然服从了法律,是由什么样的巨大事件使弱者愿意为强者服务、人们愿意牺牲已有的幸福来获得想象中的安宁。
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人类各种能力自然状态的不平等以及人来各种能力的获得过程、政治体制的确立进行的分析过程中,卢梭指出,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人的困苦和奴役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才出现的。
这也正是本书的思想精髓所在。
他在第二部分中写道:“但是,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灭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劳动就成为必要的了、广大的森林就变成了要用人的血汗来灌溉的欣欣向荣的田野;不久,人们就会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卢梭对不平等起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辩证法的娴熟运用,词藻华美,慷慨激昂,大胆使用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把所有论点的论述建立在原始人的基础上,这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纵观不平等从起源到进展,卢梭认为,可以从革命的历史中认识到其有三个阶段:法律和制度的建立是第一个阶段,它使富人和穷人的形式被认可。
私有制产生后,人们“便开始按照他们彼此各种不同的性格而产生统治和奴役或者暴力和掠夺。
”有产者继续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扩大自己的财产,无产者不得不接受或窃取富人的生活资料来维持生命。
特别是富人们一旦知道统治的快乐,一切其他的快乐就立刻被摈弃。
“他们好象饿狼一样,一经尝过人肉之后,便就摒弃一切其他食物,而只想吃人。
”;官职的设置是第二个阶段,强者和弱者的形式在这里被认可,即政治上确立富人对穷人的统治。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读书笔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读书笔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十八世纪法国的著名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代表作之一。
其实这是一篇应征1753年第戎学院所举办的一次征文竞赛的论文,于1755年出版。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由献词、序、本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附注组成。
其中重点是第一和第二部分。
全书要是针对第戎学院提出的两个问题:“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人类的不平等是否为自然法所认可?”所做的研究和阐述。
一.作者简介卢梭1712年出生于日内瓦共和国,一生以“日内瓦公民”的头衔为自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日内瓦的共和制推崇至极。
但是,他受到的是地道的法国教育,并在法国的文学,思想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一般认为卢梭是属于法国的。
童年的卢梭失去父亲,开始漂泊流浪的生活。
除去在牧师朗拜尔西埃家寄居的一段日子,卢梭基本没受过正规教育。
他曾经流浪,当过学徒,仆从,儿童教师,剧作家,外交大使秘书,还有相当一段时间内靠情妇爱伦夫人生活。
在当威尼斯大使秘书时卢梭第一次对政治产生兴趣,萌生写作的念头。
1740年卢梭开始和哲学家有接触。
后来他结识同为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青年作家狄德罗,开始进入上流社会的沙龙。
然而生性羞涩讷言而过于严肃的卢梭在思想上与沙龙的氛围有极大冲突。
置身于权贵之中的卢梭深深体会到了穷人与富人,第三阶级与贵族的不平等,他自然地产生了敌对贵族的情绪。
在自传中卢梭坦言自己“憎恨显贵的人”,他的气质也为沙龙中的贵族所不能容忍,被称为“病态的敏感”。
卢梭认为自己是人民的代表,在人民中间,他永远感到亲切。
真正开始写作也是第戎科学院的一次征文,探讨科学与艺术的作用。
卢梭记载“好像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也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
虽然《论科学与艺术》只是一篇宣扬道德词藻华丽的作品,卢梭自评很差,但是他学说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萌芽。
由此(1750年)卢梭进入了著作高产时期。
他远离沙龙,开始“精神改造”,像小资产阶级应该的那样独立地生活。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读书笔记
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有感在自上大学至今三年来,很遗憾自己并没有看多少的书,甚至于与高中时期相比,现在的自己仿佛连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一本书都显得十分艰难,心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躁动和不安,这样的心态让我自己都感觉到感慨和羞愧。
而这次在老师课堂上又再一次的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推荐书目,又因为老师说在阅读书籍的同时应写好并上交一份读书报告,这让我自己做了一个决定:我想或许我应该静下心来努力的去读一本书。
这不仅是为了完成老师课堂上的作业,或许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在书目单上徘徊许久之后,我决定选择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一书作为我此次阅读的书籍。
卢梭的这本《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可能并不像《社会契约论》那样被世人所熟知,也不像其第一次向第戎科学院提交的《科学与艺术》一样使他获奖,但是这本书却同样对后人的思考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该书中,卢梭沿袭其他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发展经历了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两个不同的阶段。
但是与其他自然法学派不同的是,卢梭认为人类的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这两个阶段是完全不同的,人们在社会状态下的所作所为皆是只有在该社会状态下才会存在的,并不能追溯至自然状态之中。
因此,卢梭认为,正是由于这两种不同的在某种程度上称得上是相互独立的阶段的存在,使得人类的不平等在两个不同的阶段中展现出不同的效果。
对于人类的不平等卢梭在书中有这样的概括:“我认为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我把它叫做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起因于一种协议,由于人们的同意而设定的,或者至少是它的存在为大家所认可的。
第二种不平等包括某一些人由于损害别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譬如:比别人更富足、更光荣、更有权势,或者甚至叫别人服从他们。
”从这段话可以发现,在卢梭眼中人类的不平等与其说是在自然状态下由于造物者赋予每个人的在生理方面的不同造成的,不如说是人类在社会状态下由于知识见第以及身份地位的不同而造成的一种在精神上和外在物质条件上的一种优越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摘抄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笔记人们将热爱公民而不是热爱领土当作爱国自由正像那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和醇酒一样,对于适应它们的强壮的人来说,可以增加它们的营养,强健他们的体魄,但是对于那些不适合它们的体制虚弱的人,就会摧毁他们的身体或者使他们沉醉。
人们一旦适应了主人就很难离开他们,即使他们挣开枷锁,他们也只会离自由更远,因为他们错误地把与奴役对立的那种过度的放纵当做自由。
它的所有公民,由于长期习惯于独立决断,不仅是自由的,而且值得拥有自由。
我愿意选择这样一个国家,在这里,立法权属于所有公民。
人们很快就学会鄙视那些朝令夕改的法律,而政府,一旦放纵自己以改革为借口无视旧制,往往会因小失大。
雅典共和国在平民中实行直接民主,由全体平民进行投票决定国家事务。
一旦出现政策失误就会出现人人有责而人人不负责的情况。
讨论的结果都只不过是计划和摄像,之多不过是讨论可能性而已。
因此,你们应当毫无保留地相信你们的执政官,这种有益的信任是理智的人们应当给予有德行的人的。
一旦法律失去效力,它的捍卫者失去权威,那么安全和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
卢梭讽刺宗教人士自以为是为上帝服务的人,对人间事物漠不关心的可笑态度。
——《献给日内瓦共和国的致辞》序言:因为,如果不从了解人类自身开始,我们如何能够了解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呢?人类又如何能够区分哪些是人类原初的本性哪些是人类由于环境和人的进步带来以改变自身原始状态的那些变化呢?希腊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戴尔菲神庙里供奉着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到那里可以向阿波罗神询问自己的人生命运。
人类越是研究,就越不能了解自身。
人与人之间原本是平等的。
一些人的处境好转或者恶化,他们获得或好或坏的品质,而另外一些人则长期保留着他们的原始秉性。
这无疑就是人类不平等最初的源头了。
自然法学派:布尔马拉奇认为,在文明社会建立之前,存在着一个自然状态,在这个状态中,自然赋予人类以基本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书笔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书笔记-读后感大全卢梭在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一经典著作中论述了人的不平等,集中阐述了从自然人到文明人的不平等是如何产生,发展以及解决的。
关于如何看待自然人从平等状态到不平等的状态,文明人在这最初的不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更大的不平等,以及由不平等引发的不自由,卢梭的论述极大的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充分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但是,在某些地方,他仍然保留余地,无法科学的解释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
毕竟有些内容是他采用浪漫主义式的猜测,一个人在幽僻的林间的思考,当然也受到当时的不发达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限制。
但他通过“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来表达自己对当时法国封建专制的反抗和不妥协的革命精神,呼吁此时的法国社会中的第三等级中的各个阶层的人民团结起来反抗暴虐的封建王朝。
一、不平等的种子一直存在卢梭在书中是从自然人,也可称为野蛮人,来论述人的不平等的,尽管我们很难将“平等”这一文明时代意义的抽象的概念用于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类。
但不可否定的是,不平等就像一颗种子,在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被埋藏在人类社会中的每个人的身体里,这便是生理作用下的人所拥有的身体。
在人类长年累月的活动中逐渐萌芽发展,当自然人即将进入文明时代之时,人类的不平等已经发展到和每个人积累的劳动成正比了。
这一过程是漫长的,而且处于自然状态的自然人,这种状态是接近于动物的,甚至可以等同于动物,在这种状态下,人对外界和自身的认识是纯粹的感觉,当他看待一棵树的时候,在他眼里,这仅仅是一个直立的存在物,不会像现在的我们看到一棵树时,会想到关于这棵树的我们所能想到的种种因素。
因此,对于此时的自然人来说,他们对外界和自身都没有自主的认知,更不可能说平等这一现代意义上的抽象词语。
在他们的世界里无所谓平等与不平等,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平等这一概念,尽管已经出现了不平等的现实。
这样的现实正是存在于人类本身之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社会历史观的代表作。
1755年4月初版于阿姆斯特丹。
此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述了自然状态以及在自然状态中发展起来的、导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因素;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状态中人类的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堕落的发展。
此外,卢梭在该书出版后有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做了附注。
——引用于百度文库我们由书名就可以知道,卢梭在这本书里想要论述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他从原始的自然人进入主题,而他所描述的自然人是处在史前一个虚构的时代,他认为,自然人与野兽的区别不在于理性,而在于自由。
野兽只受本能驱使,而自然人则是个“自由施动者”,尤其是它能够自我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给出了一大堆论据和推理来证明某些学者认为的自然人要更野蛮的论断是错误的。
相反,原始社会的人类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过的是最自由的生活。
而随后,卢梭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可供两个人使用的生活必需品,并且掌握了他人的生存手段,就出现了不平等。
因此,直到有一天,私有制产生了,人人都开始考虑自己,这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乍一看,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可思议,为什么人类越进步,人类就越不平等呢?这简直就是违背我们的常识啊。
卢梭认为是人类在心灵和精神告别的原始状态后得到了活跃,开始关注别人,也期待受到别人的关注,人开始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足,想改变,于是开始变得勤奋,在财富出现以后,自然也就出现了穷人和富人。
而财富的先占者之间、先占者和一无所有者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
人们进入了“最可怕的战争状态”。
此时,富人们相处了“一个人类头脑中前所未有的绝妙主意”。
他们向穷人提出了一份联合契约,于是就产生了国家。
国家不过是由富人对穷人实施的一场骗局所产生的结果,它允许富人利用穷人的力量来反对穷人,保护富人的财产。
对于国家层次,我赞同卢梭关于国家间关系的一些描述。
生活在21世纪,我们自诩是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文明的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常常困扰着我们,为什么文明的国家却还要引发恐怖的战争的呢?当然,高中政治书中就有答案,那是因为国家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
读卢梭论人类不平等之基础及起源有感
读卢梭论人类不平等之基础及起源有感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及基础之评论人类的进步史也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及其后果的关键。
卢梭,可以说是提出这样观点的第一人。
在古希腊传说中,伊甸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但是自亚当夏娃偷食禁果明辩是非之后,便被神赶出了伊甸园,而后人类开始在不断增长的欲求中沉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亦有类似的传说。
原始人类,是一个混沌的群体,勇敢、纯真、宁静、温和、自由、平等,是原始人类拥有的美好品质(尽管他们眼里是看不见这些品质的),因为这些品质生在他们的本能之中。
他们也有着他们的野性,在自然的环境下面,自然的生活着。
本书,沿着人类的不平等究竟是如何产生这个问题开始论述。
卢梭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把人还原为一个自然的人,才可能知道原本平等的人类,怎么会产生了不平等。
原始人类的需要仅仅是生存及延续的需要,希望得到的越少,所以越平等。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心和怜悯。
所谓自爱心,也就是保存自己生命,维护自身的生存的本能;而怜悯即是对同类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
在卢梭看来,“野蛮人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
”由此,卢梭证明了,“自然的人”不存在不平等现象,他们有的只是自爱与怜悯,过着自给自足、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
那么,究竟是什么产生了不平等?在卢梭看来,社会发展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导致社会不平等。
从第一个原始人类圈地开始,私有制便开始了。
私有制开始,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需要,也正是这些越来越不能满足的需要,最终使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状态。
卢梭认为,私有制导致社会不平等,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富人与穷人的对立;第二阶段是强者与弱者的对立;第三阶段是专制统治下主人与奴隶的对立。
这些种种对立,体现出的是人性的堕落,灵性的沦丧。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5则范文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5则范文第一篇: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1算是读书史上第一次拜读一篇长篇论文了。
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本书,而是卢梭面对法国第戎学院一个标题回复的论文。
从最原始初始的自然人类状态,通过语言、工具、群居等关键节点推演到最后儿童指挥老者,白痴操控智者的现代文明。
学术的严谨和深厚的逻辑推演能力让我咋舌,看来我以前误解了两百多年前的法国启蒙思想了,以为还是很原始的愚民觉悟了是否应该有权利选举,而非世世代代被国王当作个人财产一样治理。
仅就卢梭的一篇论文就彻底打消了我这个幼稚到极致的误解,这些思想家是极其严谨有深度有建设性的,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特别是薄弱科学技术环境下,能够有这样在今人仍旧佩服的学识能力,在那个时空环境中绝对属于一骑绝尘了,更别提这样的一骑绝尘有一连串,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孔狄亚克等等,划时代的大革命诞生于法国这么看来真是顺理成章了。
好话说完了,因为剩下的,只有但是了。
全书的逻辑固然主线清晰,但在我看来避重就轻了,最关键的节点诸如个体活动到群居社交、语言产生的社会要素和技术要点、私有权和支配欲的产生本因等等,我都没有看到直接针对性的见解,当然我理解是基于当时的考古学、生物学、人类基因学、社会行为学全学科的不足导致,实则不能全怪卢梭,可是不知者无罪,知其不知者还要大包大揽全方位论述这个标题就有些不妥了吧。
某种程度上我相当赞同伏尔泰的评价,这是一本全新的反人类力作。
人类的认知反映到个体上也是这个道理,在我们一穷二白之时对物质无所追求,视金钱为粪土是由于对于物质的魅力完全没有概念,对于富裕奢华的边都没摸着,有什么权力说是金钱如粪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笔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笔记第一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笔记读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之后感触很大,让我思考了很多,卢梭在200多年前就已经发现我们现在人的烦恼来源。
卢梭从原始人的生活开始一步步推断出我们人类社会出现不平等的根源。
首先讲到了人类语言的发明,其实发明语言就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人类用发明的语言来交流实现互相交流。
然后就说明了人类一开始就有同情心,人的同情心要早于人类的思考,人类通过同情心互相帮忙,从来不伤害其他人或者所有动物,人类的同情心是善良的,通过同情心人类就有了眼泪,自然赋予人类以眼泪,那是因为他赐给人类以最慈悲的心,原始人就是这样,从来不伤害他人,不伤害动物,不伤害任何生灵。
在自然状态中,原始人也可以说是人们几乎感觉不到不平等的存在,他们过着身心自由的生活。
人类渐渐有了思考,渐渐有了想法,就这样人们开始有了欲望在这种欲望之下人类就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就这样人们慢慢发展起来了,发展起来就有了幸福感和追求幸福感。
人类的不平等也就悄然而然的形成了,为了实现自己的幸福感人们开始伤害其他人,同情心渐渐浮云,为了自己的幸福人们什么事都做出来了即使这种幸福建立在其他人的痛苦之上。
在社会中那些最能歌善舞的人,最漂亮的人,最强壮的人,最灵巧的人或口才最好的人会受到最多关注,这就是不平等的第一步,也是迈向罪恶的第一步。
然而,在人们需要他人帮助的那一刻起,从一个人发现拥有两份食物的好处时,平等就不存在了,就这样私有制产生了。
在私有制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了富人和穷人之分,富人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开始用各种方法压迫穷人,就这样人类社会开始出现政府了,有了政府他们就用各种权力来获取财富,这种权力最终导致专制权力的出现,权力又导致各种法律的出现,他们用法律手段获取更多的财富,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幸福,过得舒服。
卢梭在书中提到如果我们追踪不平等的发展就会发现,第一阶段的不平等是法律和所有权的建立,第二阶段不平等是官员制度的设立,而法制权威向专制权威的转变则是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的不平等。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在书中以严密的逻辑思维去思考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
自然状态下人们的心里的生存状态,然后接着在时间的推移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从个体走向群体。
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不再是无知无意识的散漫的状态,他们开始组成小群体。
这个时候的群体的活动,因为是不固定,无严密的组织生活联系。
所以称为潜在的群居型。
因为配合食物居住等劳动配合的需求或者是因为男女两性之间组建家庭产生的分工合作。
总之从需求开始的合作,一方面令他们可以得到他们因个人无法满足的需求,另外一个方面,他们会失去个人生存状态下的散漫的自由和必须遵守约定的束缚。
后来这样的短暂的联合,渐渐固定下来。
因为交流的需要,所以慢慢开始有了语言的出现。
就是合作所需而组成的群体开始,人类由于合作之后得到的如果是不一样的份额。
不平等的概念开始出现。
随着人们由于需要更多的物质满足他们的欲望,无穷无尽的欲望。
从寻找食物,到以生产为主的经济活动。
最重要的是,当人们开始占领土地,这一行为开始。
就注定了会出现阶级。
由于土地的耕种,促使占领者必须要雇用其他无地者耕种。
这样的就产生了地主与奴隶。
后来由于富人需要一种体制保护他们的财产,于是提出要建立一种社会契约。
所以就出现了政治权力为经济掠夺服务。
这样随着政治权力落入到世袭者的手里。
这些统治者更加变本加厉为自己本来的统治阶级制定政策,保护以及增加他们本阶级的财产。
因为这样,贫富差距会更大。
卢梭提出,在社会状态下,人们能满足自己真正需要的财产为一个限度,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满足的同时,不会产生贫富差距。
但是什么是“个人的真正需要”?是指衣食住行的满足?基本生存资料的满足?还是说不要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满足。
但是从人性本质上看,如果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满足他们想要满足的需求,他们会放弃么?真正的需求是无休止的需求。
所以只有到了一个生产力极高的状态,每个人在这个状态下,轻易就能获得他们的需求。
这样的话,他们就根本不会考虑自己的财产有多少。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笔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书笔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此书成书于1753年,是卢梭阐述政治思想的一部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于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
在书中,卢梭认为,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人的困苦和奴役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才出现的。
他认为,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但是人们力求生活的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类为此既是在进步,也是在退步,因为文明的美前进一步,不平等就向前一步。
到了专制暴君的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了极端。
但是这个定点同时就将转化成像新的平等进发的起因和基础。
也就是说在卢梭看来,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轨迹是一个抛物线的发展态势,两端不平等表现的最小,而中间,以专制的出现为标志,就达到了巅峰。
这个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启迪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同时在此书中很多的关于原始状态的描述,也和马克思认为的人类发展初期的设想也是不谋而合的,或是卢梭在一定的程度上启迪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史的认识。
卢梭在献词中有这样的一段论述:人民一旦过惯了在首领的统治下的生活,就不可能从这样的一个状态中走出来。
如果他们试图摆脱枷锁,他们将给你国家的远离自由:他们将把与自由背道而驰的恣意行事和胡作非为当成自由:他们的革命最终将使他们落入蛊惑家的手里,使他们身上的枷锁更加的沉重。
的确,纵观整个中国的帝国史(也就是现在的一些史学家一直以为的所谓的封建史),这样的一个论断是再为正确不过了。
在封建社会的草创时期,也就是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是那样的薄弱,秦汉的郡县制相比于唐宋的府道制,再到后来元明清时期的行省制度,无一不是一步步的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这样的一个发展脉络,就是卢梭说的枷锁一步步加重的过程。
从汉唐的盛世,再到帝国的巅峰时代两宋夏金元时期,再到明清的万马齐喑,思想界死气沉沉,文字狱屡见不鲜的现实,也无一的不是在说明这个枷锁在不断的加重。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之(卢梭)读书笔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书笔记经05 邹芸2010012538 当人们试图寻找一件事物的起源时,往往习惯回到事物最本初的状态,即开始的那一点上,并以之作为基础,将自己的理论推展开来。
显然,卢梭也是这样做的。
但是由于他研究的命题必须追溯到人类的起源,而真正起源之初的种种以不可考究(因为人类起源之初不可能有语言文字的记载,即使我们从考古学中发现一些原始的工具,但这些残留的文物由于以存在某种文明的迹象,故显然已不属于卢梭所讨论的自然状态的范畴),所以即使他的论述的确参考了当时许多旅行家对野蛮部族的描写,并基于此给出自己进一步向前回溯的推论,我们在读到这篇论文时还是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只是作者纯理论的推想。
与其说他在描述过去,不如说是在构想一种他自己也承认也无法达到的最纯粹、完美的生存状态。
在这篇论文前的《献给日内瓦共和国》一文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作者这种乌托邦式想象的运用。
在日内瓦真正的共和体制中,一切并不如作者认为的那样自由、民主而幸福,但仍不妨碍作者借此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即人们应遵守由大家公共认可的质朴的法律,任何人不得挑战法律的权威,在这种不同于自然的平等下,人们摒弃虚伪、浮夸、奢华,以达到真正的幸福。
其实什么是最完满的,谁也不知道。
哲学家往往在自己所处时代的弊端中,以自己最迫切的需求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理想社会构造。
这往往导致非客观的结果,但是在特定的时代,这些特定的思想仿佛又真切地体现出一种革除弊端,推动某种变革的作用。
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定理等,尽管它们不可避免的被后来的理论推翻,但仍有其本身的适用性。
我知道这样类比很不恰当,因为科学的进步时毋庸置疑的,但哲学却不一定,我们很难说后人的理论一定就比前人的更好。
(这点我们在课堂上就已讨论过)但是,我想两者的共同之处即在于完美的不可达到和暂时适用性的存在。
所以尽管我在阅读中觉得卢梭的许多理论都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实际上其他的哲学著作也同样不能使我完全信服。
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有感
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有感《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卢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从而他得出结论: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人类的不平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是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还是源于社会?在卢梭看来:“人与人原本是平等的,就像其它各类动物,在种种自然因素使它们身上发生我们目前尚能观察到的变异之前,同类的动物从来都平等一样”。
那么,原本平等的人类,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平等呢?卢梭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把人的社会性剥掉,把人还原为一个自然的人,才可能知道人和人的自然本性是如何在社会中一步步地演化为我们现在的这样的,才可能知道原本平等的动物界,怎么会形成了这个充斥着不平等和压迫社会。
为了区别“人为的人”与“自然的人”,卢梭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论述“自然的人”的生存状态。
自然人,或者说野蛮人的需要仅仅是填饱自己的肚子,由于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过活,而能够自给自足,他们也就不用交流,也就不可能建立稳定的联系纽带,就像我们所见的动物界一样。
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既然没有组成社会,也就自然没有社会关系。
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美德、恶习,还有竞争与压迫,在野蛮人那里,都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心和怜悯。
自爱心,就是保存自己生命,维护自身的生存的本能;而怜悯即是对同类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
它认为这两种情感是动物界所共通的本能,而不仅仅是人类。
另一方面,原始的人类还处在自然的蒙昧状态,他们并没有我们今天所见的社会上的各种恶习与压迫。
在卢梭看来,“野蛮人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笔记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笔记1.人类为了建立社会必然运用了许多智慧,而这些智慧即便是在社会之中也是要费尽心血才能发展起来的,并且只能为极少的人所拥有。
2.人类之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不平等:一种我称之为自然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这种不平等是自然确立的,包括年龄、健康、体力、智力或精神素质方面的不平等;另一种可以称之为伦理或政治的不平等,因为它依赖于某种契约,是经过人们的同意而建立,或者至少说是许可的不平等。
3.每种动物都只有各自的优势,人类可能并不拥有任何自身独具的优势,但是,他的优势在于,他将所有动物的优势纳为己用,同时食用大部分其他动物分享的各种食物,因此,他比其他任何动物都更容易找到生活必需品。
4.所有的一般概念都是纯粹智性的,只要想象力介入,概念就会立刻变得特殊。
5.人类唯一的本能中已经具备了他在自然状态中生存的所有条件,而培养出来的理性只为他提供在社会中生活的才能。
6.理性孕育了自尊心,思考强化了它;理性使人自我封闭,使人远离拘束他、折磨他的一切。
7.欲望越是强烈,就越是需要法律来加以抑制。
8.肉体之爱是促使两性之间彼此结合的一般欲望,精神之爱则确定了这一欲望,并且将之排他地锁定在某个单一的对象之上,或者至少在这个偏爱的对象上倾注更加强烈的热情。
9.教育不仅将有教养的人和没教养的人区别开来,而且还根据文化程度的差异,在有教养的人之间进行区别。
10.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自然状态中必定比在社会状态中要小得多,而制度的不平等则大大地加深了人类自然的不平等。
11.人类最初的意识是对自身存在的意识,第一关心的是自己的存续。
12.人类第一次将目光投向自己时,就产生了最初的骄傲之情。
13.从经验中得知,对于福利的追求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
14.从共同生活的习惯中产生了人们所熟悉的最为温柔的情感,那就是夫妻之爱和父子之爱。
每个家庭都成为一个微型社会,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依恋和自由是其唯一的纽带,这个微型社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团结。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书笔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笔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十八世纪法国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此书成书于1753年,是卢梭阐述政治思想的一部着作。
卢梭认为,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人的困苦和奴役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才出现的。
他认为,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但是人们力求生活的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类为此既是在进步,也是在退步,因为文明的每前进一步,不平等就向前一步。
到了专制暴君的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了极端。
但是这个定点同时就将转化成像新的平等进发的起因和基础。
也就是说在卢梭看来,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轨迹是一个抛物线的发展态势,两端不平等表现的最小,而中间,以专制的出现为标志,就达到了巅峰。
这个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启迪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同时在此书中很多的关于原始状态的描述,也和马克思认为的人类发展初期的设想也是不谋而合的,或是卢梭在一定的程度上启迪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史的认识。
卢梭在献词中有这样的一段论述:人民一旦过惯了在首领的统治下的生活,就不可能从这样的一个状态中走出来。
如果他们试图摆脱枷锁,他们将给你国家的远离自由:他们将把与自由背道而驰的恣意行事和胡作非为当成自由:他们的革命最终将使他们落入蛊惑家的手里,使他们身上的枷锁更加的沉重。
的确,纵观整个中国的帝国史(也就是现在的一些史学家一直以为的所谓的封建史),这样的一个论断是再为正确不过了。
在封建社会的草创时期,也就是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是那样的薄弱,秦汉的郡县制相比于唐宋的府道制,再到后来元明清时期的行省制度,无一不是一步步的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这样的一个发展脉络,就是卢梭说的枷锁一步步加重的过程。
从汉唐的盛世,再到帝国的巅峰时代两宋夏金元时期,再到明清的万马齐喑,思想界死气沉沉,文字狱屡见不鲜的现实,也无一的不是在说明这个枷锁在不断的加重。
这两个侧面只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一瞥,有太多的史实可以印证这个样的一个论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人类所有的进步,不断地使人类和它的原始状态背道而驰,我们越积累新的知识,便越失掉获得最重要的知识的途径。
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第一种,我把它叫作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起因于一种协议,由于人们的同意而设定的,或者至少是它的存在为大家所认可的。
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悟性,不如就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
对死亡的认识和恐怖,乃是人类脱离动物状态后最早的“收获”之一。
由于自然状态是每一个人对于自我保存的关心最不妨害他人自我保存的一种状态,所以这种状态最能保持和平,对于人类也是最为适宜的。
另外还有一个原理,是霍布斯没有看到的:由于人类看见自己的同类受苦天生就有一种反感,从而使他为自己谋幸福的热情受到限制。
人类已经古老了,但人始终还是幼稚的。
奴役的关系,只是由人们的相互依赖和使人们结合起来的种种相互需要形成的。
因此,如不先使一个人陷于不能脱离另一个人而生活的状态,便不可能奴役这个人。
这种情形在自然状态中是不存在的。
在那种状态中,每个人都不受任何束缚,最强者的权力也不发生作用。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
追求幸福乃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动力,因而他能够区分两种情况:一、由于共同利益,他可以指望同类的帮助,这是一种稀有的情况;二、由于彼此间的竞争,他不能信任他的同类,这是更稀有的情况。
在第一种情况下,他和他的同类结合成群,或者至多也不过结合成某种自由的团体,这种团体并不拘束任何人,它的存续期间也不会超过促使该团体形成的那种临时需要的存在期间。
在第二种情况下,每个人为了力求获取自己的利益,如果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便公开使用强力,如果觉得自己比较弱,便使用智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笔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此书成书于1753年,是卢梭阐述政治思想的一部著作。
卢梭认为,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人的困苦和奴役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才出现的。
他认为,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但是人们力求生活的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类为此既是在进步,也是在退步,因为文明的每前进一步,不平等就向前一步。
到了专制暴君的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了极端。
但是这个定点同时就将转化成像新的平等进发的起因和基础。
也就是说在卢梭看来,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轨迹是一个抛物线的发展态势,两端不平等表现的最小,而中间,以专制的出现为标志,就达到了巅峰。
这个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启迪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同时在此书中很多的关于原始状态的描述,也和马克思认为的人类发展初期的设想也是不谋而合的,或是卢梭在一定的程度上启迪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史的认识。
卢梭在献词中有这样的一段论述:人民一旦过惯了在首领的统治下的生活,就不可能从这样的一个状态中走出来。
如果他们试图摆脱枷锁,他们将给你国家的远离自由:他们将把与自由背道而驰的恣意行事和胡作非为当成自由:他们的革命最终将使他们落入蛊惑家的手里,使他们身上的枷锁更加的沉重。
的确,纵观整个中国的帝国史(也就是现在的一些史学家一直以为的所谓的封建史),这样的一个论断是再为正确不过了。
在封建社会的草创时期,也就是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是那样的薄弱,秦汉的郡县制相比于唐宋的府道制,再到后来元明清时期的行省制度,无一不是一步步的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这样的一个发展脉络,就是卢梭说的枷锁一步步加重的过程。
从汉唐的盛世,再到帝国的巅峰时代两宋夏金元时期,再到明清的万马齐喑,思想界死气沉沉,文字狱屡见不鲜的现实,也无一的不是在说明这个枷锁在不断的加重。
这两个侧面只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一瞥,有太多的史实可以印证这个样的一个论断。
在序言中,他提出了研究不平等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人本身的认识。
必须坚持的一个线索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他这样写到:如果不首先从对人本身有一番认识开始,又怎么能够找到人与人间不平等的起因呢?如果不从时间的推移和世事的沧桑在人的本质上引起的变化着手研究,又怎么能够了解大自然创造的人是什么样子?他很是强调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影响,他说:“在社会环境的重重包围之下,由于种种不断产生的原因的影响,由于在获得了许多的知识的同时也接触了许多了谬论,由于身体的气质的变化和欲念的不断冲动,可以说,人的灵魂也是被弄得几乎认不出来了。
”他还对自然法的定义的基础是基于人的理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自然法的出现是基于“两个先于理性的原动力,其中的一个就是极力的推动我们关心我们的幸福和保存我们自身,另一个将使我们看见有知觉的生物尤其是我们的同类死亡或是遭受痛苦的时候产生一种天然的厌恶之心”。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卢梭认为,自然法的出现是基于人们的自保之心和怜悯之心的,也可以看出卢梭和众多的自然法学家,尤其是美国的联邦党人有极大的区别,他是坚持人性本善的。
这是众多的自然法学家认为人性本恶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这也是卢梭思想的独到之处。
他在批评自然法基础是理性这样的一个观点时还这样的说:“我们就用不着先把人造就成哲学家,然后才把他们培养成人,他们也不必非要等到理智姗姗来迟的教导启发他们,他们才知道对人应尽的义务。
”人的理性是不断的发展的,但是与此同时,人的天性却因为人的理性的发展而一步步的窒息。
于是制定法就出现了,因此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卢梭认为制定法的出现是因人的理性的发展,但是自然法的出现却是基于人的天性。
在书的小引中,有这样的一段很有意思的话,说:在事物的进步过程中,什么时候权利接替了暴力,天性开始服从于法律;其次,还要阐明是由于什么样的一连串的奇迹,才使得强者决心为弱者服务,才使得人民决定牺牲自己真正的幸福去换取臆想的安宁。
读到这里我不禁在想,我们到底是被法律解放了还是被法律束缚了。
书是分为两个部分的,第一个部分主要的讲卢梭设想的一个原始状态,其中贯穿始终的都有一个观念,那就是人的自保之心和怜悯之心。
同时还有一个观念就是人不会有如自然法学家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判断,因为那是要基于一定的抽象的。
在卢梭的论述中有很多的对现实的不满,在他的这本论著中也不乏对现实的抱怨,在第一部分有这样的一句话,让我不敢小视一个人的写作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思想的影响。
“我们大多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此,只要我们保持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的,有规律的和孤单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痛苦几乎可以避免。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书的译者告诉我们的卢梭写这本书的环境是独自一人在山林里苦思冥想写出来,因为在孤独的状态给了卢梭很多的思想的空间,所以卢梭对作为一个思想家,对安宁的生活是很喜欢的。
于是就会反映在他的书里,但是我要说的是,人的生活焉能只是归于卢梭所说的平淡?同时他还设想了人类智力的发展过程,从而从根源是说明了人类的不平等的起源。
例如他说:“正是由于他认识到了他有这样的自由,所以才显示出他心灵的灵性。
”可见对自由的认知是人类心灵发展的重要一步。
同时他还说明他对语言的发展的认识。
是由概念性词汇,逐步的想抽象性词汇发展。
在他的著述里,还提出了让伦理学家很难接受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人智力的发展是由欲望推动的。
他说:“不管伦理学家怎么说,人的智力在很大的程度上要靠欲望来推动,但是大家也一致公认,人的欲望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靠智力来得到满足。
”可见,欲望和智力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还有,他还说出了什么样的一个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的社会。
他这样的写道: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一位的人的指挥更幸福。
这就话,换言之就是:自由高于一切。
同时他还说出了法律和欲望的关系,他说:“人的欲望越是强烈就越蓄养用法律来约束,但是,从我们的当中每天由此中欲望造成的混乱和罪行就可以看出,法律在这个方面的力量是那么的薄弱。
此外,我们还需要研究这种混乱的状态是不是由法律本身引起的,因为,虽然说法律能制止这样的混乱的产生,但是毫无必要用法律开制止没有法律反倒不会产生的坏事。
”这样的一个矛盾是怎样得到的,我想还是因为卢梭设想的原始状态太过理想了。
书的第二部分,是书中的精华所在,也是论述最精彩的地方。
第二部分一开始就给我们揭示了私有观念的产生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他这样论述的: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硬要说“这块土地是我的”并且找到一些头脑很简单的人相信他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缔造者。
但是,如果有人拔掉他插的界桩或是填平他挖的界沟,并且大声的告诉大家:“不要相信那个骗子的话;如果你忘记了地上出产的是大家的,土地不属于任何人,你们就完了。
”——如果有人这么做了,他将使人类少多少罪恶的事情,少发生多少战争和杀戮人的行为,少收多少苦难和恐怖之事的折磨。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总共有六部分,包括献辞。
序、本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作者附注。
该书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下面几个方面。
1、自然人和自然状态卢梭认为要认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必须从认识人类本身开始。
而认识人类本身又必须从人类的原始状态即从自然人和自然状态开始考察。
在卢梭看来,自然人就是原始人或野蛮人。
他们漂泊于森林中,既没有农业、工业,也没有语言、没有住所。
没有战争。
自然人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于同类既无所需求,也无伤害意图,甚至他也许从来不能辨认他同类中的任何人。
这样的野蛮人没有多少情欲,过着孤独生活,所以他只有适合于这种状态的感情和知识。
他所感到的只限于自己的真正需要,所注意的只限于他认为迫切需要注意的东西。
而且,他的智慧并不比他的幻想有更多的发展。
即使他偶尔有所发明,也不能把这种发明传授给别人和后代,因为他连自己的子女都不认识。
偶尔的技术发明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灭。
在这种状态中,既无所谓教育,也无所谓进步,一代一代毫无发展地繁衍下去。
每一代都从同样的起点开始。
“许多世纪都在原始时代的极其粗野的状态中度了过去。
人类已经古老了,但人始终还是幼稚的。
”(第107不难看出卢梭的自然人概念具有先验的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的道德基础。
卢梭一生始终具有浓厚的宗教道德救赎情怀。
这是他自己认为他和其他启蒙思想家最后分道扬镳的根源。
虽然卢梭一再说明自然人和儿童一样,是非道德的,既不知道善也不知道恶,既不会去侵害别人,也不会对别人加以报复,只知道自我保存,一有危险迅速逃离,但是卢梭认为自然人具有天然的怜悯心,不忍看到其他有感觉的生物、特别是自己的同类遭受痛苦或灭亡的打击。
这种怜悯心其实就是道德当中的善的表现。
而且自然人的孤独也隐含着这样的含义:自然人不会去于涉、侵害其他人的自由,完全服从自己的自然的善良的本性。
因此卢梭的自然人是一种道德理想下的个人的抽象。
卢梭认为社会的发展必须尽可能地保护自然人,其实就是要保存他的道德理想。
在卢梭看来,自然状态也就是人类的“原始状态”,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原子的个体,彼此之间毫无联系。
因此在自然状态,没有奴役也没有屈服,“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
卢梭在此书中多处用抒情的笔凋,赞扬了自然人和自然状态,以致伏尔泰看了卢梭的书后给卢梭写道,看了你的书后真想四肢伏地而行。
显然,自然人和自然状态是卢梭的一种抽象。
因为卢梭认为要认识社会必须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而要从人类现有性质中辨别出哪些是原始的、自然的,哪些是人为的、发生了异化的,并非易事。
卢梭在近代科学影响下想到了实验法。
然而,要达到认识自然人的目的,必须做什么样的实验呢?在社会中,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做这些实验呢?卢梭认为即使是大哲学家也无法进行或指导这种实验,最有力的执政者也不能进行这种实验。
但是卢梭认为,这种方法是解决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真正基础的认识上无数困难的惟一方法、因此,他采取了“理想实验”方法,用想像的方法,剥去了社会加于人身上的一切(正如伽利略在头脑中用想像排除物体运动所受到的阻力一样),设想出了人的自然状态和处于自然状态的自然人。
“所以我们首先要把一切事实撇开,因为这些事实是与我所研究的问题毫不相于的。
不应当把我们在这个主题上所能着手进行的一些研究认为是历史真相,而只应认为是一些假定和有条件的推理。
这些推理与其说是适于说明事物的真实来源,不如说是适于阐明事物的性质,正好像我们的物理学家,每天对宇宙形成所作的那些推理一样。
”(第71页)因此卢梭完全是从思维出发,从想像出发,空想出现在并不存在、过去也许从来没有存在过、将来也永远不会存在的自然状态和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