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课 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鼎湖山听泉》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比喻、拟人、想象等方法运用的含义与作用。3.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一般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抓住一个“听”,找出描写泉声的语句,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4.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合作交流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收集鼎湖山的相关图片和泉水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空山何处来黄鹤,流水无心响白云”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提到泉,人们自然会想到流淌在高山深涧中的汩汩清泉,它不仅清洌甘甜,姿态万千,更是泠泠淙淙,欢快清脆,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和美的感受。今天,让我们跟随谢大光,去鼎湖山听泉,去领会泉声的美妙。
1、学生资料交流:
★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
林中有2000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2.基础字词
肇庆 zhào 一泓hóng 泠泠淙淙 líng cóng
楹联 yíng 怅惘chàng wǎng 万籁俱寂 lài
古刹 chà迥然jiǒng 繁衍yǎn
盎然àng 佯作yáng 菩提 pú
汩汩gǔ污垢gǔ gòu 遐想xiá
3、词语掌握:
肇庆泓泠泠菩提污垢遐想怅惘翩飞礼遇柔曼万籁俱寂楹联
泠泠淙淙:水流的声音。
生意盎然:指生命力旺盛。
新陈代谢:比喻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
万籁俱寂: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4、自学指导——理清行文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作为游记散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划出文中的依据。
2.文中有几次集中描写了听泉?找到相关信息。
明确:作者行踪顺序是:到达鼎湖山——过了寒翠桥——进入山中——行至半山(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
随着作者的行踪的变化,景物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步换景”。
还有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入夜
指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时间、地点:
第一次(近黄昏、过寒翠桥)
第二次(进山后)
第三次(补山亭)
第四次(入夜、寺旁客房)
体会课文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学生讨论后回答:(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枕泉而眠,得到感悟
5、疑难解析
1.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游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这与写鼎湖山听泉有什么关系?
这是散文中常见的欲扬先抑的笔法。游七星岩时心中未免有些怅然,想来到鼎湖山也未必会有太多的收获。这和下文心情一变乃至萌生爱意而“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形成鲜明对照,使文章曲折有致。
2.第2段,作者将山泉必为爱女,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采用了联想的方式,把山泉比作爱女,流露出作者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3.第3段,文中引用楹联有什么作用?
点出了眼前境界清澈透明的特点,也印证了作者自己的感受。
4.第8段,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当载体?
作者用乐声比拟泉声,用提琴、弹拨乐器、低音提琴、铜管作为载体,勾勒出了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为后面进一步做比喻奠定了基础。
5.第8段,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中,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什么见解?
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六、【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游览鼎湖山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让我们感受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又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深刻体验,揭示了人生的内涵,使我们感悟到生命的消长、生生不息的哲理。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教师课堂上布置的网上作业;
2.课后自由阅读谢大光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