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复习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2、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3、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4、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5、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6、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7、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8、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
9、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10、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10、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11、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12、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来进行表示。
13、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
14、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
型。
15、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16、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 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
17、人口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18、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
19、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
20、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21、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22、同期群是指同一年代出生的一群人。同期群的概念把年龄角色、年龄分层和历史环境结合起来了。同期群效应是指一个同期群的人口规模能够建构一个时期。
23、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24、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2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比较低时的状态。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
名词解释
25、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26、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27、婚姻:是男女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它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
28、婚姻制度: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婚姻制度。
29、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婚姻的结果,也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
30、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是整个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1、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一是空间位置:所在地点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社会特征,二是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与人们之间交流的频率。
32、城市化的含义:①动态角度: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②静态角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在城市的比例。③结构的角度: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人口的分布。
33、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34、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恰好能够最充分地利用本国可获取的资源是的人口,或者当某国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时的人口。
35、承载力概念: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个能保持各种种群数量大小的极限,这极限即是承载力
36、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价值属性、有限性、可替代性、可转换性、内涵具有可变性
37、家庭计划:也称为家庭生育计划。这是一项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等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38、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对生育进行预先的设计,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
宏观角度,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变人口结构,使人类自身生产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微观角度看,是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优育,为社会和家庭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39、人口政策是由政府颁布,目的在于影响人口增减、过程、规模,结构或分布的主张和措施。
40、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个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等三方面。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