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工业化之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特性是剩余少。由于社会剩余非常少, 所以资金就非常少,资本的积累不足。
第二个特性是可供出口的产品少,出口少又导 致赚得的外汇非常少,所以外汇价格 —— 汇 率就会非常高。
第三个特性是资金分散,难以动员集中。农民 的收入很少,一般不会把钱存入银行。
1949年的背景(一):
1949年,农业总产量只有2100亿斤,为战前年 平均水平的75%,粮食减产150亿斤以上,灾民 达4000万人;全国失业的工人和知识分子约为 150万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半失业人口)。1949年 10月国内战争仍在进行,政府不得不动用国库, 并多印发两倍以上的钞票来支付450万军队及 150万国家机关和企业职工的费用。是年,财政 赤字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高达46.4%。
1949年的背景(二):
由于国民党政府撤往台湾时带走了国库全部黄金
储备,新政府大量发行纸币的结果是,新中国建
国伊始物价即出现灾难性暴涨,涨幅高达5-6倍。 尽管政府为稳定物价市场投放了大批粮食,但预 计1950年粮价至少还要上涨一倍。
土地革命与三农的独立性
这些与财政、金融相关的高物价、高失业等严重
明确了渐进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本 方针。
“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方针:
即在城市促进私人工商业,在农村发展中农经 济、保留富农经济,以此构建城乡轻纺产品与 农产品的市场交换,逐步为构建大工业形成资 本积累奠定基础。
毛泽东反对“民粹主义”或农民社会主义,他 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完成工业化、形成社 会化大生产之后,才能跟全国人民商量,并在 得到同意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
产业资本的发展规律
1. 2.
产业资本的发展规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积累
产业扩张
3.
结构调整
中西工业化差异
中国无法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对外转嫁制度
成本和危机代价。所以,为了在总体上维持住
了工业化进程的不中断,只能依靠人为建立城 乡二元对立的体制,成规模地提取农业,把城 市危机转嫁给农村。
农村廉价劳动力的贡献
1978年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
速度不断加快。外出就业农民数量从1983年
的约200万人增加到2008年底的1.3亿人,25 年增长了65倍,年均增长18%左右。
农村廉价劳动力的贡献
以城镇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参照,假设农民工
的劳动生产率与城市非农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
新中国的工业化之路
一、后发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二战期间或战后发生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致力于参照其原来“宗主
国”(后来被称为“发达国家”)的模式实现工 业化,如印度、越南、拉美、非洲国家。
发展陷阱
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会因国内资本和技
术稀缺而陷入“外资依赖”,一旦国际地缘格
局变化下其外部投资援助中断,国内不仅往往 会爆发经济危机,更有可能蔓延成政治危机和 社会动乱,甚至发生大规模的人道灾难,亦即 陷入各种 “发展陷阱”,如拉美国家。
中国的成功之路
在原住民人口超过1亿以上的发展中大国之中,
只有中国完成了工业化初期的资本“原始积
累”,并顺势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产业扩张” 和“结构调整”阶段。
中国工业化的机遇
中国的近代工业化进程,从19世纪70年代的
“洋务运动”至21世纪的融入全球经济一休
化,都深受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1949 年之后当代中国发生的两轮工业化,都因处于 二战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传统产业转 移的国际大潮之中,而获得了空前机遇。
小农经济对工业化的阻碍
在高通胀导致的市场风险打击下的小农经济更
加趋于“风险厌恶”而采取“去货币化”行
为——农民一般情况下都会既存粮惜售,又减 少购买城市工业品。
案例:铁犁难下乡
194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参照苏联通过马拉
步犁提高农业装备系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先
进耕作方式生产了“双轮双铧犁”,俗称“铁 犁”,成本29元,销售价39元。 这是自主性 的民族工业开始有了支农产品的大事!很多报 纸大力宣传。但无论政府如何宣传,始终很少 有农民购买。
1949年建国之初,中国提出对苏联“一边倒” 的外交策略,对苏联多次提出援助请求,但都 没有成果。
直到朝鲜战争爆发,与苏联建立了战略同盟关 系,才有了苏联1950-1959期间合计54亿美元 的工业设备和技术投资(含朝鲜战争期间的军 事开支)的援助。
苏联援建工程
总结:
朝鲜战争导致新中国第一次对外引资,短期内
农村廉价劳动力的贡献
此外,2007年末,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医
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
14.2%、24.1%、8.8%和30.6%,那么,仅节 约社保成本这一项就为城镇经济发展节省成本 达2880多亿元。
土地贡献
农民的贡献还表现在为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提 供了大量的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1949年以 来,尽管进行了大规模垦荒和复垦,但工业化 和城镇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全国耕地面积由 1950年的10035万公顷减少至1995年的9497 万公顷,减少5.36%。根据资料显示,1961-2001年的40年里,国家共征地4530.19万亩, 并且自1983年起,每年的征地规模都在110万 亩以上。
两次工业化
中国在20世纪五十年代因朝鲜战争承接的是
苏联的军重工业转移,而七十年代以后向欧美
日等西方国家开放,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美苏 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争霸,导致中国在亚太领域 中的地缘战略地位上升的机会,完成了对以往 “偏军重”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工业化的独特性——内向型积累
当20世纪五十年代末第一次外国投资(苏联 援建)中辍时,中国并没有如其他发展中家一 样出现工业化完全中断;虽然也诱发了人道主 义灾难,但也历史性地实现了“去依附”—— 打破了第三世界国家中普遍存在的对宗主国/ 投资国的经济和政治依附——主要靠内向型积 累,边推进工业化原始积累,边还债。这就是 六十年代的“艰苦奋斗”。
率之比是1:1.45,据国家统计局的年度统计 结果。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 工资为24932元,那么当年农民工应得的年平 均工资应为171上,2007年农民工的年平均工资为
11000元左右,即剩余的6194元就都留给了城
镇。如果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取1.3亿,则2007 年农民工仅工资差额一项就留给城镇8052亿 元资金。改革开放以来,若按我国GDP的年 均增长率9.6%计算,农民工以工资差额的方 式就为城镇经济发展节省成本达85495亿元。
工业化的途径
工业化不仅是一个不断追加资本和技术投入的 经济过程,更是一个首先需要完成资本原始积 累的剥夺过程。因此,任何发展中国家只要不 能像其西方宗主国那样搞殖民化掠夺、向外转 嫁矛盾,就只能从“三农”领域或资源环境提 取剩余。同理,其城市化也属于资本集聚的经 济过程,一般也是从农业、农村、农民提取剩 余,形成积累。
开放”吸引国外资本,才能推进国家工业化;
并且,只有按照国外资本的制度要求改造本国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才能运转外资经济。而 这,对于通过百年浴血奋斗才重新获得主权的 中国人而言,无疑要支付更大的制度成本。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之路
毛泽东在1947年提出新民主主义论和在1950
年颁布相当于宪法的《共同纲领》的时候,都
农民对新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贡献
除了农业自身的贡献外,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
献尤其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为非农产业提供 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为城镇化提供土地 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仅通过这三种方式 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就至少达到17.3万亿元。 (相当于2005年的GDP)
工农业的“剪刀差”
“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产品交换过程中,工业
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
由这种不等价交换形成剪刀状差距。
“剪刀差”的贡献
据估计,1952-1997年的45年间,农民以工农
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为国家工业化提供
资金积累12641亿元,平均每年174.8亿元。 自1993年起,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相 对量逐渐下降,到1997年已降到2.3%,但绝 对额仍高达331亿元。
总结:新中国是在几乎不具备工业化 内外部条件的情况下开始工业化的
一方面,要在国内人口与资源关系紧张和外部
地缘环境紧张的“双重紧张”约束下,内向地
实现资本的集聚和积累;
另一方面,又要在反对冷战封锁和后冷战控制 中外向地谋求与外界的资本、技术乃至市场合
作的机会。
三、打开局面: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 的援助
原因:
因为,土改之后全面恢复的传统小农经济,仍
然是一种资本潜化的经济类型:一是村里的木
匠打个架子,铁匠打个犁桦,套个牲口就可以 耕田了,并不需要再去购买一个“铁犁”。二 是长期以来,村社内部包括工商业在内的多种 经营并不走现金交易,因而村民没有购买的习 惯。
资本极度稀缺的困境
中国在资本绝对稀缺的条件下,只有靠“对外
的基础,同时也造成1950年在总人口中占比
88%的5亿农民回归到对立于工业化逻辑的传 统农业文明中的局面。
小农经济对工业化的阻碍
全国高达1亿的高度分散的、种养兼业的“粮
猪小农”,与因工业化原始积累必须成规模地
占有农业剩余的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在城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势必由于从高 度分散化的小农经济提取农业剩余而产生极高 的“交易费用”。
土地贡献
从我国的征地补偿标准来看,农民出让土地所 获得的补偿非常低。2005年全国共有偿出让 土地165584公顷,取得土地出让收入5883.8 亿元,每公顷土地出让金收入355.3万元;出 让金纯收入2184亿元,每公顷131.9万元。据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土地用途转变而发生的 增值收益中,地方政府大约获得60%-70%, 村级集体组织获得25%-30%,真正到农民手 里的已经不足10%。
总结(一):
西方发达国家克服经济危机主要是向殖民地和
发展中国家转嫁成本,这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
困的主要原因。而后发国家在资本短缺的条件 下,要实现工业化就只能对内转嫁。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三农承载城市资本危机 代价,客观上成为中国工业化完成原始积累进 入产业扩张的主要“比较优势”。
总结(二):
形成了国家全面掌控的军重工业基础。但在引
入苏联设备的同时,斯大林经济模式开始占据 主导地位:形成了土地、劳动力、资金的国家 所有。完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过渡。
四、1958-1960年的危机
中苏因主权问题爆发论战,苏联停止了对中国
的援助,使得“二五计划”中辍,由中央财政
投资的国家工业化难以为继。中央只好下放财 权、计划管理权和企业管理权,号召地方大办 工厂。同时,中央为了继续投资工业,只好增 发货币,导致财政赤字,引发了危机。
重工业有三个基本特性
第一个特性是建设周期长,而收效相当慢的。
第二个特性是对于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生
产重工业的机器设备必须依靠进口。
第三个特性是重工业一次性投入非常大,经常
人力代替资本的工业化途径
在资本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工业,中国
政府动员起了几乎所有的官员、知识分子和光
大民众,一起参与到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过程,遂有了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和“大 跃进”。
大炼钢铁
当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进入了
“大炼钢铁”的工业化劳动。据记载,1958
年年底全国用于钢铁行业的劳动力达到了 9000万人,加上直接间接的援助人员,全国 投入的劳动力超过一亿。
的经济危机都发生在城市,而那时候的农村却要
稳定得多。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战 争”的名义给4亿农民以自然村为产权边界来政 治性地均分土地,客观上既使中国的“三农” (农民、农村和农业)实现了对高风险城市经济 的“去依附”。
农民高度分散与工业化的鸿沟
通过三次土地革命,中国奠定了国家政治建设
纵观中国六十年的工业化历史,凡是能向农村
直接转嫁危机代价的,产业资本集中的城市工
业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也就得以 维持;凡是不能向农村直接转嫁的危机,就在 城市“硬着陆”,也就导致了国家的财税制度 乃至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二、新中国工业化的背景:
1. 2.
农民高度分散
资本极度稀缺
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有三个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