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数据的集中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
6.1 平均数(1)
[教学目标]
1.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能说出“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除课本创设的情境外,也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其他材料作为问题情境.
2.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一: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一些判断的含义并组织讨论:
问题1 当你听到,“小明的身高在班上是中等偏上”,“甲球队队员比乙球队队员更年轻”……你思考过这些话的含义吗?你知道人们是如何做出这些判断的吗?
问题2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反映两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指标?怎样理解“甲球队队员的身高比乙球队队员更高?”
探索活动二:
根据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探索活动三:
对课本“思考”中小明和小丽的做法展开讨论.目的是给学生搭建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过渡的台阶.
3.例题教学
课本没有配置例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必要时可自编例题.在自编例题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表达的条理,书写的规范.
4.小结
通过问题情境,体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与描述的必要性,思考日常生活中一些判断的含义与依据,掌握算术平均数的简化算法与公式,培养了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了统计意识.
6.1 平均数(2)
[教学目标]
1.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能说出“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情境创设
除了课本提供的情境外,也可以学生熟悉的计算学期总评成绩作为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会发现通常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是总是适用的. 例如,每学期我们的总评成绩就不是简单地将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加起来除以3,一般是按3:3:4的比例来计算的.
2.探索活动
通过课本设计的“讨论”,使学生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3.例题教学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除了课本上的例题外,可考虑选用如下例题:
小凯家上月用于伙食的费用为720元,用于教育的费用为240元,其他费用为1100元.本月小凯家这三项的费用分别增长了9%、30%和6%.小凯家本月的总费用比上月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小明的算法:
%15%)6%30%9(31=++ 小丽的算法:%8.91100
2407201100
%6240%30720%9≈++⨯+⨯+⨯ 小明和小丽的算法哪一个正确?为什么?
目的在于了解日常生活中很多的“平均”现象并非算术平均,大多数情况应视为加权平均.教师还可以举一些这样的事例,例如,彩票的平均收益,不是各个等次奖金额的算术平均数,而应考虑不同等次奖金的获奖的比例.
4.小结
举例说明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各项的权相等.
某班同学平均身高1.66m ,小明身高1.68m ,你认为他的身高是中等偏上吗?如果说小明的身高中等偏下,你相信吗?
6.2 中位数与众数1
[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3.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与现象做出一定的评判.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1)课本提供的情境,是为了说明“平均数”不能准确反映“平均水平”,教学中也可设计其他的情境,只要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有很大的差异即可.
(2)结合课本中的“讨论”,还可选用以下的情境: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111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销售量如下:
这些数据的平均数约等于39.6码,中位数等于 39.5码.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39.6码和39.5码的鞋子,此时平均数和中位数并没有什么意义.在这个问题中,鞋店比较关心什么?
2.探索活动
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此时平均数和中位数并没有什么意义,从而引进众数.一般来说,商店应多进众数所对应的尺码的男衬衫.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可考虑补充一些应用众数的实例.
3.例题教学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安排例题.
4.小结
(1)一般地,设有n个数据,首先将这n个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若n是奇数,则把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若n是偶数,则把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一般地,在一组数据中,我们把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6.2 中位数与众数2
[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3.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与现象做出一定的评判.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情境创设
除了课本提供的情境,以下设计的情境可供选用:
下表是某公司月工资(单位:元)的情况:
(1)该公司经理说:我公司收人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500元;
(2)该公司职员B说:我的月工资1 500元,在公司算中等偏上;
(3)该公司杂工C说:我们好几个人的月工资都是1 200元.
怎样看待上述月工资的3种说法?这个公司的员工的收入到底怎样呢?
2.探索活动完成课本上的活动并讨论相应的问题.
3.例题教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安排例题.
4.小结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们都有一定的优缺点.
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它不受最大、最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而平均数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因此它会因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体操比赛中,为了避免个别裁判不正常打分的影响,一般是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个最低分,然后求余下分数的平均数,这样就能减少极端数据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影响.中位数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优点,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众数也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例如,我们用众数的方法,能够统计出一般人所穿衬衫或裤子最受欢迎的尺寸.日常生活中诸如“最佳”、“最受欢迎”、“最满意”等,都与众数有关系,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最普遍的倾向.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有各自的的优缺点.
平均数
(1)需要全组所有数据来计算;
(2)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中位数
(1)仅需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即可确定;
(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众数
(1)通过计数得到;
(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