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常见的碱知识点及习题练习(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 常见的碱

【考纲解读 】

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用常用的碱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3.用PH 试纸及酸碱指示剂检验酸碱性.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1、碱的组成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 3·H 2O )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2 ΔCuO +H 2O 2Fe(OH)ΔFe 2O 3+3H 2O

②常见沉淀:AgCl ↓ BaSO 4↓ Cu(OH)2↓ F e(OH)3↓

Mg(OH)2↓ BaCO 3↓ CaCO 3↓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3

(2)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CO2 +Ca(OH)2== CaCO3↓+H2O (不是复分解反应) (2)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Fe2O3+6HCl== 2FeCl3+3H2O

5、中和反应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3)用于医药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

pH<5.6的雨水为酸雨

【典型例题】

问题1:酸碱的反应

例1:如图所示,小娟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娟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____ __。

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进行判断。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可结合中和前后溶液的酸碱性变化或者主要成分,利用酸碱指示剂或者酸、碱的性质进行中和反应程度的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中和或者盐酸过量的区别在于中和后溶液的成分和酸碱性不同。显然小娟的结论不正确,

答案:(1)不正确如果盐酸过量,滴如酚酞也不会变色(2)NaOH+HCl=NaCl+H2O (3)(以下方法任写一种均可得分)

①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盐酸过量

②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试液不变红恰好中和

③取样,滴加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盐酸过量

④取样,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气泡产生恰好中和

⑤取样,加入锌粒等活泼金属有气泡产生盐酸过量

⑥取样,加入锌粒等活泼金属无气泡产生恰好中和

例2: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架子处于关闭状态.现将NaOH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待充分反应后,打开夹子,试管中刚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了.对上述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试管内的气压减小,沸点升高 B.试管内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C.试管内的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D.试管内的气压增大,沸点降低

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理化综合题,融NaOH与CO2的反应、液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的考查于同一实验装置中。由图示实验装置,滴入NaOH溶液后,广口瓶中CO2气体被吸收,广口瓶和试管中气体的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故试管中刚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

答案:C

例3: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下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B.重力差C.压强差D.浮力差

(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现象为,B现象为,C现象为。你认为以上设计能达到实验要求的是(填序号)。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现象为;第二组同学滴

加,现象为。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解析本题是对NaOH与CO2反应现象的探究,将化学反应和压强原理相结合,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装置的创新、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等能力。

第一组实验中由于NaOH与CO2发生反应使试管中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溶液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进入试管中,液面上升。同理,第二组实验A中塑料瓶在大气压下作用下变瘪,B中熟鸡蛋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进入集气瓶中。C中由于烧瓶内气压减小,气球胀大。

根据CO2的性质,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可能为CO2溶于水或与NaOH发生反应。对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证实,可利用反应产物Na2CO3(实质为CO32-的性质)的性质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答案:(1)C (2)A现象:塑料瓶变瘪了,B现象:鸡蛋进入(或部分进入)瓶中,C现象:气球胀大。ABC(3)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消耗了CO2(4)稀酸,冒气泡;CaCl2溶液(含Ca2+或Ba2+的溶液均正确),产生白色沉淀。

例4:人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会引起很胃病。下图为某抗酸药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药“嚼啐后吞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为测定该药中氢氧化铝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操作:取一片药片(药片质量为0.5g)研碎后加20mL蒸馏水,然后用质量分数为5%,密度为1.02g/mL的盐酸进行反应(假充其它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测得实验中反应掉的盐酸体积为6.0mL,通过计算:

①判断该药片中氢氧化铝的含量是否达到标注?

②确定该药片中氢氧化铝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本题以抗酸药中成分含量测定为载体,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化学计算的能力。将药物“嚼啐后吞服”,主要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与胃酸作用。

设药片中氢氧化铝质量为x。根据测定的化学反应:Al(OH)3+3HCl=Al Cl3+3H2O,结合反应消耗的盐酸的量,有:78:3×36.5=x:1.02g/ml×6.0ml×5%

解得x=785 1.02/ 6.0

336.5

g ml ml

⨯⨯⨯

=0.218g

因为氢氧化铝的实际质量为218mg,小于标签所标识的250mg。故药品中的氢氧化铝含量没有达到标准。

药品中氢氧化铝的质量分数为:0.218

0.5

g

g

×100%=43.6%。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与胃酸作用(2)①没有达到标准②43.6%

问题2:PH值

例5:甲、乙、丙分别是酸或碱的水溶液,pH值依次为1,5,14。下列图形合理的是()

A.图(1)表示甲中滴入丙B.图(2)表示乙中滴入丙

C.图(3)表示丙中滴入乙D.图(4)表示甲中滴入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