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
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学习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论述
![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学习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5820656a336c1eb91a375d7e.png)
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异化的论述在德语中,异化一词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
它是由马丁·路德于1522年从希腊文《新约全书》中移植到德语中,用来指疏远上帝、不信神和无知。
在德语非宗教的、世俗的使用中,异化还融汇了剥夺、脱离、权利和财产的转让之意。
在德国,费尔巴哈第一次赋予异化引申的哲学含义,即“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翻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1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看来,异化是人的活动的异化,亦即人的本质的异化。
“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种力量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2。
1、 异化是如何产生的?异化是从来就有的吗?不是的。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自己的劳动,用相互之间联合起来的劳动,取得生存的条件,没有私有制,没有异化。
根据革命导师的论述,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异化,异化只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一个结果。
分工最初只是性别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使得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独立的精神生产成为可能。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
这时,“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分工使得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他不能超出这个给定的(“强加于他的”)范围。
由于分工而导致的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产生了一种统治人们、不受人们控制、使人们的愿望无法实现的物质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些力量并非如人们所愿是人们自身的联合力量,相反地,却“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3713f2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7.png)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威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从19世纪至今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将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两个方面,分别介绍马克思的思想。
一、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和创造力。
人是有意识、有创造潜力的生物,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赞扬人类在发展历程中所赢得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科技成果,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为了不断进步的新知识和经历。
二、异化概念马克思在分析今天的社会条件时,注意到工人在生产中失去他们的人性。
其原因在于生产过程被割裂成许多部分,工人只是某种环节的机器,没有机会全面参与整个生产过程。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受到了异化:工人和生产产品之间的关系被打破,人类失去了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将这种情况称为“异化”。
马克思把异化分四个阶段:一是对自然异化,二是对自己异化,三是对社会异化,四是对人类的异化。
这四个异化的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的异化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形态的异化是异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为人和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提出发展人类能力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能力是重要的,而劳动的异化则是工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认为,解除异化必须从工业生产方式中逐步消灭分工和科学化生产中会出现的机器人化趋势。
三、演变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演变过程。
在青年时期,他主要关注人道主义。
成熟时期,他的思想影响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逝世前的马克思重视自然科学,并倾向于科技的发展。
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冒犯并引起争议。
然而,现在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现代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高度分工和机械化,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具有参考价值,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研究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14a933c59eef8c75fbfb34f.png)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研究作者:解晨扬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1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在马克思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都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阐述出来的,因此它一直以来都是被哲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等被马克思所构建的理论中,异化理论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33-02一、异化及其早期异化思想(一)异化异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近代就在此基础上把其提高到了理论高度,而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更是纳入哲学范畴。
拉丁文 alienatio就是异化一词最早的来源,之后演化成现在英文中的alienation和德文中的Entfremdung。
早在《圣经》中,就出现了因偷吃禁果而沦落成凡人的亚当和夏娃被从上帝的绝对神性中“异化出去”。
人类能够和上帝相通而产生的狂喜之境是中世纪对异化的定义。
而人类的精神和上帝因为原罪有了疏远,即精神死亡就是异化,这是加尔文在新教时期所认可的定义,这个时候的异化并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还只是一个被宗教神学所限制,代表丧失、脱离、疏远的平凡词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近代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对中世界宗教神学进行批判,丰富了异化的内涵和外延,开始在他们的社会学和哲学作品中使用这个词语。
(二)早期的异化思想早在近代前期,异化指的是权力的转让,并没有提高到哲学层次,之后这一词语才在社会政治学领域中被运用。
英国的霍布斯就是最初在政治学领域中运用异化一词的哲学家。
霍布斯表示是人民而不是神给予了国家或君主的权力,这点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阶级对立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国家,国家的产生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和本质。
异化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并且开始频繁在政治、道德和经济中被使用,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首先提出的。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观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观](https://img.taocdn.com/s3/m/ac570c6c1ed9ad51f01df269.png)
[ 中图分类号 ]F 1 、 [ 献标 识码 ]A [ 04 5 文 文章 编号]10 -- 3 (0 8 1 5_ 0 04- 63 20 )O—0 3 _3 - 0
பைடு நூலகம்
( ) 一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认 为 ,消 费 本 来 只 是 人 满 足 需
要 的 手 段 ,但 在 当 代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消 费 的功 能 异 化 了 ,它 成 为 “ 们 为 补 偿 自 己 那 种 单 调 乏 味 的 、 人 非 创 造 性 的 且 常 常 是 报 酬 不 足 的 劳 动 而 致 力 于 获 得 商 品 的 一 种 现 象 ” 以 及 在 劳 动 过 程 中 失 去 自 由 的 … “ 偿 ” 和 逃 避 现 实 痛 苦 的 “ 难 所 ” 补 避 。
我 表 达 的 自 由 和 意 图 ,就 会 使 人 逐 渐 变 得 越 来 越 柔 弱 并 依 附 于 消 费 行 为 。 【 但 人 们 在 消 费 过 程 中往 往 ”3 J 并 不 思 考 这 种 消 费 是 否 是 自我 真 实 的 需 求 。 其 次 ,异 化 消 费 的 产 生 与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人 们 整 个 异 化 的 生 存 状 况 息 息 相 关 。 异 化 在 当 代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中 具 有 普 遍 性 与 总 体 性 ,人 们 不 仅 在 劳 动 中 是 不 自 由 的 ,而 且 在 日常 生 活 中也 遭 受 压 抑 ,缺 乏 快 乐 与 幸 福 。 “ 化 的 人 是 没 有 幸 福 可 言 的 ”4,但 因 异 【 J 为 消 费 具 有 虚 假 的 自 由 特 性 ,所 以 ,消 费 表 面 上 好
异化的“物化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乌托邦
![异化的“物化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乌托邦](https://img.taocdn.com/s3/m/b51437c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0.png)
第41卷第1期2021年2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1Feb.2021异化的“物化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乌托邦李巍(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惠州516007)摘要:20世纪初,卢卡奇依据商品拜物教等诸多马克思后期的理论和概念推断出物化理论,并迅速产生广泛影响力。
当青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再次问世时,物化被认为是异化的进一步拓展,异化不可避免地被“物化化”。
这导致与异化紧密相连的劳动本体让位于与物化相连的精神本体。
西马学者由此逐渐脱离劳动实践,开始向后寻找革命迟缓的理由,并专注于民众意识形态的转化。
革命与异化的勾连导致实践行动的日渐消沉,审美救赎成为唯一出路,最终演化成各种形式的审美乌托邦。
关键词:异化;物化;马克思;卢卡奇;革命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1-0013-05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1.00320世纪前期,新的革命环境催生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正统之外的异类,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思想的锐利,但这一流派很快堕入“学院”状态,脱离革命基础,失去其实践维度。
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此种发展现状,其引领者卢卡奇难辞其咎,由他提出并迅速传播的物化概念为此种现状预埋了种子。
因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重新问世时不可避免地被拉进物化的理论轨道,并迅速被其同化,异化的普遍化和意识形态化是“物化化”异化的关键特征,它严重影响到西马学者未来的理论建构及其革命实践。
本文将着重考察物化与异化之间不可化约的内核,分析这种异质的内核中所包裹的迥异理论指向和时间维度。
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指认“物化化”的异化通达艺术乌托邦的具体路径。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异化的“物化化”处理在马克思那里,异化的主要发生场域是劳动。
对异化的“物化化”思考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异化被无限扩大并将异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异化论
![异化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f4c184cc22bcd126ff0c2c.png)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
“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揭露和对异化新特点的分析,得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型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理论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性质。
一异化本属哲学范畴,最早将异化概念引入社会政治学说中,作为考察社会政治问题“概念工具”的是卢卡奇。
早在20年代,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就已通过对物化与商品生产内在联系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必然性。
他认为,物化是商品社会固有的现象,它必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是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商品交换的原则成为社会活动的最基本原则,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披上了“物—物”关系的外衣。
因此,商品交换以及由此产生的物化,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异化成了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普遍的社会存在范畴”。
卢卡奇还分析了物化在主、客观两方面的表现形式。
从客观方面看,物化表现为:一个充满客体的世界拔地而起,控制这些客体的规律虽然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人们仍将它视为与自己力量相对立的异在的隐蔽的力量。
尽管人们能掌握其规律,但却无法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这一客观的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这种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进行的。
总之,卢卡奇指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的稳定发展时期,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了福利国家政策,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的内涵和危害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的内涵和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170454345727a5e9856a6156.png)
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的内涵和危害摘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领域出现了异化的现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本文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的内涵,并指出了消费异化的危害。
关键词:消费异化;危害一、消费异化的内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看来,异化消费就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1]。
消费的本来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一种更满足更舒适的生活。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中的人们单调乏味、不自由,他们试图通过“自由消费”来补偿“不自由的劳动”——只要有钱,可以买到我想买的任何东西,可以做任何事情,只有在这里,人才成为积极主体。
表面看来消费者是自由的消费,实际是厂商、广告商的意图的体现,因而实质上是“被迫性消费”,即使是闲暇的消费也是不自由的。
因此,消费异化是一种“虚假”的自由补偿。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高生产、高消费的政策,通过广告制造出源源不断的“虚假的需求”去实现“强迫性的消费”。
他说,“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息、玩乐、按照广告来处世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憎,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2]。
在各式各样的消费广告中,“当人们有了两个喇叭的收录机后,就刺激人们去购买四个喇叭的,继而又引诱人们去购买六个喇叭的……总之,它会想出新的花样,促使人们追求更新型的。
”[3]这种“虚假的需求”,不断膨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最终使人一直沉迷在商品的消费中,没有了精神上的追求,消费成为了一种无形受操纵的消费。
因此,消费异化是一种对物品的无度的索取和占有。
弗洛姆描述了消费异化的表现:“如果我有钱,即使我对艺术没有鉴赏力,我也可以得到一幅精美的绘画;即使我不懂音乐,我也可以买最好的留声机;我可以买下一座图书馆,尽管只是为了炫耀之用;我可以买学问,尽管除了作为附加的社会资产之外这学问别无它用。
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cd1a9c82cc58bd63186bdc3.png)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蕴含的和谐 思想为我们提供 了一种 和 谐 思维 , 他是一种 系统思维实践性思维 , 运用和谐思维形成 和谐 意 识, 对 当代社会不仅具 有深远理 论意义 , 而且具 有重 大现 实意义 。 在理论上 , 可 以使 我们 队人 与人人与 自然人与 自我 等关系更加 深 入认识 , 在 现实 上 , 能够为 当代 中国发展 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提供 理 论基础和和谐思想 。 是树立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的生态观 。正确认识人与 自然这 种相互依 赖在实践基 础上辩证统 一的关 系 , 对于 我们 构建人 与 自 然和谐相处 的和谐社会 , 解决 当代 生态危机 , 正确理解和贯彻科 学 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 。 自然界资源是有 限的, 许 多资源不可再生 , 随着生 产规模扩 大 , 人类对 自然界损 害程度和范 围也不断 加深和 扩大 。人类要想持续生存 和发展 , 就不 能 以牺牲 环境破 坏生 态 自 然平衡为代价来求 的生产发展 , 保持 自然界 良性循环 , 全 面建 设 自 然界 。应放弃那种 以经济 增长 为唯一 目的的发展 观 , 依 靠科技 进 步 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是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 。 二是立 足劳 动实践 , 实现 人与人 人与社会 全面 和谐发 展 。当
思想 。
【 关键词 】 西方马克思主义; 劳动异化; 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 根据 马克 思《 1 8 4 4 年经 济 学哲 学手稿 》 的 劳动异化思想来展开劳动异化理论 的。马克思通过对工人 劳动特 性分析 , 得 出私有制条 件下 , 工人劳 动具有 异化性质 的理 论 , 并 依 次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 判。西方 马克思 主义认 为 , 虽然 在 当代 资 本主义社会 , 工人 的劳动与马克思生活时代的工人劳动相 比, 具有 许 多新特点 , 但在仍 然是 一种异化劳动这一点上却是一致 的, 只是 其具体表 现形式 , 以及对工 人阶级在 肉体和精 神上所造成 的恶果 有所不 同而 已。所 以他们认 为 , 马克思 的劳动 异化范 畴仍适 用与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 但必须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的新发展 , 加 以 修正发挥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 劳动生产过程 机械 化 自动化 程度 提 高 , 技 术 分 工越来 越 细, 加剧 了工人劳动的破碎化程度 , 从而对工人生 理心理造 成严重 后果 。在 2 0 年代 , 卢卡奇在 《 历史 和阶级 意识》 一书 中 , 已经意识 到 自动化程度提高 , 必然是劳动 日益抽象化合理化 , 其 结果是使工 人分裂成 了孤立抽象 的原子 这一事 实。卢卡奇 认为 , 自动 化程度 提高 , 必然是劳动 日益抽象化合理化 , 其结果 是使 工人 分裂成 了一 个个碎片 。一方面工人 的工作被归结 为一个 专门的固定的机械 重 复动作 , 另一方面 , 工人失 去 了同他 的劳动最终 产 品的接触 , 他对 这个最终产 品一无所知 , 也就漠不关心 。卢卡奇指 出, 劳动 的这 种 破碎化 无论对工 人阶级整 体还是对工 人个体都 造成严重 恶果 , 对 整个工人 阶级来说 , 他作为一个有机 的阶级整体也破碎 了 , 对工 人 个体来说 , 它是去 了独立 的人格而成 了一种孤立抽象 的原 子。 弗 洛姆从心 理分析角度 , 指 出破 碎化 劳动是导 致工人 心理 变 态, 导致神经官能 的一个 重要原 因 , 他说, 劳动过程 被分离 成许 多 细小 的部分 , 每个工人 的工作成 为机械 的工作而不需 要他 的积 极 配合 , 所 以它能够沉溺 于 白 日梦 和幻想 中。 白 日梦是工人 逃避 物 料单调 劳动的一 种方法 , 白日 梦本质上是一 种逃 避 , 是 同逃避相 伴 随的消极结 果。 二、 劳动者并不是生产 过程 的主人 , 而只是 被动 的机 器零件 , 在 劳动 中工作的积极性创 造相依 完全丧 失。在劳动 中, 由于 自动 化 生产规律 的制约 , 工人不仅 丧失 了工作 的积极性 主动性甚 至连 自由都 没有 。霍 克海默将现 代化生 产 中工作 所享有 的 自由 , 与手 工 生产 中旧式工 匠所 享有 的 自由做 了对 比 , 认为 虽然现在 工人劳 动 强度大大减轻 , 但 与此 同时他们所 享有 的 自由也 大大减 少。他 认 为 旧式 工匠 尚有 为制作工件选 择合适工 具的 自由, 而现代 工人 至多只能在众多控制杆和开关按钮 中选择一个操作 的。 三、 对工人来说 劳动是一 种外 在的劳动 , 是谋生 的手 段。马尔 库塞说 , 对 大多数人来 说 , 满足 的规 模和方 式受制 于 自己的劳 动 , 然而他们却是在为某种设施而劳动 , 并对这种设施无法进行控 制 , 这是一种个 体若想 生存就必须 去从于他独 立的力量 , 而劳 动分工
马克思的异化观
![马克思的异化观](https://img.taocdn.com/s3/m/8ac21110c281e53a5802ffa4.png)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
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
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又称劳动异化。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其具体表nj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njk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mjkujik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这跟人的本质要求是大相径庭的。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这种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
在劳动中,工人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慧,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9f994ce9ec3d5bbfc0a7401.png)
《传承》2008年第9期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
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
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
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博士论文中的哲学异化理论⑴现象是本质的异化。
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辨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认为现象是本质的异化,单个原子同他的“纯本质”(原子概念)不是直接符合而是各有差异,这就是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作用使现象世界产生了。
异化的批判和批判的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变化
![异化的批判和批判的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ad0fe450722192e4436f62f.png)
《长江丛刊》2018.03197异化的批判和批判的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变化■吕 敏/赣南师范大学摘 要:异化劳动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状况基础上,创立的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这一理论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发展。
但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逐渐脱离了马克思所开创的批判路径,异化批判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异化。
关键词:异化 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异化的概念“异化”一词来源于法语“alienation ”,其本意是“转让”或者“出卖”。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独立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状态,即人们创造出来的产品总是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
在近代西方,异化是作为“转让”来解读的。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就使用了“转让”意义,这种转让是政治权力的转让,异化概念在政治领域探讨。
继卢梭之后,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从经济、伦理等层面进行了探讨。
异化概念最初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内使用,并没有普泛化。
将异化概念普泛化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费希特是第一个使“异化”概念具有普遍的、抽象的思辨意义的哲学家。
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是“自我”创造和异化的产物,是“非我”。
世界就是一个“自我——非我”的异化过程。
在费希特笔下,异化具有了哲学内涵。
异化概念在黑格尔那第一次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在客观唯心主义者的黑格尔看来,异化就是一种客观化、对象化。
异化是一个中性概念,是用来描绘精神自我演化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继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精神异化思想,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本质。
“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宗教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将自己的本性交于宗教,人的价值与尊严发生了异化只能匍匐在上帝的脚下。
费尔巴哈的异化具有强烈的道德批判与人本主义色彩,异化成为了一个价值范畴。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提出了劳动异化,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
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a4b924d767f5acfa1c7cd64.png)
社会观察
Legபைடு நூலகம்l System And Society
20 08. 11(上)
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乔亚俊
摘 要 西方马克思的代表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化理论进行了阐释和发展。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法
兰克福学派的总体异化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和超越,具有全新意义。当前,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的研
形的、病态的社会。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是“不健全的社会”(弗洛 姆)、“患了社会健忘症的社会”(雅各比)、“总体异化的社会”(列斐伏 尔)、“单面性的社会”、“病态社会”(马尔库塞)等。用马尔库塞的话来 说就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关系(它的结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 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地发 挥出来,这时,这个社会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阐释是有病 的。”此外,他们还认为,同马克思的时代相比,今天的异化现象更加严 重,它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在法兰克福 学派看来,今天的异化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为普遍。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80fa53b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1.png)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马克思的手稿发表之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首先撰文加以阐释的是马尔库塞;他迅速发表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源泉一文来阐释手稿,并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解释为人的本质异化,认为异化的根源就在人的本质之中;在爱欲与文明1955一书中,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补充马克思的思想;他认为爱欲是人的生命本能,因而是人的本质;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的本能——爱欲受到文明的压抑;“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因为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进步的加速似乎与不自由的加剧联系在一起;在整个工业文明世界,人对人的统治,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率上,都日益加强;……况且,人对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时刻”10;在单向度的人1964一书中,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惹识已消失殆尽,统治成了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性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人在物和科学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了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按照技术合理性行动,而没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思想变成了“单向度的思想”;“异化的主体被它的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存在一个向度,它以各种形式无所不在;”11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的满足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商品作为自己生活的灵魂;“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12;这样,商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被人生产出来,而是人为了使商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拜倒在物面前,把物作为自己的灵魂;人不仅异化为物,而且进一步异化为物的奴隶;人过的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是失去灵魂的、没有目的的动物般的生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过的是一种“痛苦中的幸福生活”,得到的是一种“虚假的满足”;马尔库塞还进一步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一种新型的统治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随着劳动的机械化和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在劳动中越来越丧失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零件、一种工具在起作用;人们的劳动是一种痛苦的异化劳动,人成了劳动的工具;人们不仅在劳动时间,而且就是在休息时间也不得不把心挂在劳动上,不得不为掌握某种技术而冥思苦想,人已不再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由于劳动的异化所带来的精神痛苦不仅仅充斥于人们的劳动时间,而且占据着人的全部生命活动;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美籍德裔哲学家、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弗洛姆对以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思想、异化理论进行过认真研究,并试图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加以“综合”;逃避自由1941是弗洛姆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综合”的奠基之作;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双重影响,自由又意味着不自由;“自由给人类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同时又使人陷于孤独、充满忧虑、软弱无力;”13 在健全的社会1955一书中,弗洛姆写道:“所谓异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经验方式,人在其中把他自己当作一个陌生的人;他变得……同他自己相对化,他并不觉得他本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他自己的行为的创造者——而倒是他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后果成了他所服从或他甚至可以加以崇拜的主义;”14由于主体和客体分离使主体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变得与自己疏远了,这就是人性的异化;在1961年出版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代表了一种对人的异化、对人的失去自身、对人变成物的抗议,”“而人之所以沦为奴隶,不是被资本家奴役,而是人包括工人和资本家被他们自己刨造的物和环境所奴役;”在今天,“异化已经变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特别是那部分人数愈来愈多的居民的命运;这部分人主要不是与机器打交道,而是与符号和人打交道,说起来,职员、商人和行政官吏在今天的异化程度,甚至超过了熟练的手工劳动者的异化程度;”所以,“马克思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是通过恢复一切人的未异化的、从而是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15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同马克思、弗洛伊德的遭遇1962一书中,弗洛姆认为精神性疾病也是自我异化的一种结果,“甚至在那些和精神性错乱相比较不极端的形式中,也可以把作为自我的一种疾病的异化,看作是现代人精神病理学的核心;”16弗洛姆认为人性异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现象,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变得更加突出和严重;人性的异化和丧失“渗透到了人和他的工作,所消费的物品、国家、同胞以及和他自己等这些关系中”17;在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主体作用丧失了;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受物和商品的支配;在人与人关系方面,表现了一种疏远和利己主义的关系;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表现出那种完全受“市场倾向”的调节和人格的商品化;综上所述,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触目惊心的政治异化、经济异化、日常生活的异化,特别是人的异化现象,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必须用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然而,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马克思早期着作中所运用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即不是站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这就使他们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注: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2 同上书,第54页;3 同上书,第73页;4 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5 同上书,第224页;6 同上书.第96-97页;7 同上书,第110页;8 同上书.第111页;9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10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1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12 同上书,第9页;13 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14 转引自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15 同上书,第165页;16 同上书,第167页;17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第75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a0652108e9951e79b8927de.png)
第二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异化的理论一.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的表现1. 劳动(的)异化西方思想家认为虽然今天工人的劳动与马克思时代的劳动不同,但一样是异化的劳动,只是表现形式及影响不同。
1 劳动的“破碎化”由于劳动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技术分工越来越细,加强了工人劳动的破碎化,对工人技能、生理、心理造成严重后果。
卢卡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工人分裂成“孤立的、抽象的原子”,成为一个个碎片。
一方面工人的工作被归结为一个个专门的、固定的机械重复的动作;另一方面工人失去同他劳动最终产品的接触,他对最终产品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
这样一种“碎片化”导致有机的阶级整体破碎,工人失去个人独立的人格。
弗洛姆:从心理分析角度指出劳动的破碎化是导致工人出现心理问题、神经官能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劳动过程被分离成许多细小的部分,每个工人的工作成为机械的操作而不需要他的积极配合,所以他能够沉溺于白日梦的幻想之中。
”2 劳动者的“工具化”由于劳动的“破碎化”和资本家对劳动过程控制的加强,工人不是生产过程的主人,只是被动的机器零件,成为被动的“劳动工具”,毫无自主性可言。
卢卡奇:由于生产过程服从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规律,生产过程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工人只需按事先规定的动作,在预先计算好了的时间内进行操作,完全不需要发挥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反还有服从机械体系的规律。
这样工人在劳动中完全沦落为无生命、无情感的“机器零件”了。
如:按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工人的动作、动作程序以及完成动作所需时间,都经过精确计算而严格规定,人完全是“机器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作为机器的积极力量”,沦为机器的奴隶。
“机器没有成为人力的代替物,人倒成了机器的代替物”(《健全社会》182页)3 劳动的“外在化”劳动本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因此是一种“内在的劳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内在性荡然无存,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是被强制的老动,是谋生的手段。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febd601ca26925c52cc5bf61.png)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马克思的思想内容深广而富有内涵,今天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试着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求理解视角。
异化概念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马克思是通过工人的劳动这一范畴来阐释其异化概念的。
异化(alienation):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其英文本义是偏离主体性、相异性,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高到哲学的层面,被理解为主体自身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象,而反过来反对、奴役主体自身。
从一定程度上它是指主体与自身所创造的客体生产出的矛盾。
当人类快速迈入21世纪的大门时,为了更好地追求与享受生活,在人类日常的生活中的种种现状也表现出了种种异化现象。
这些现象真实的发生在我身边,对于这些现象,我将从自己对异化理论的理解与认识予以描写。
学了马克思的异化论以后,从某种程度上,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异化现象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无处不在,可以想见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广泛、之深远。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心思想是“异化劳动”,它作为一个以否定形式肯定劳动的本质意义的范畴,被马克思用来表达人的生命活动的真实性的疏离与相即。
就劳动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性质而言,它体现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因而是人的某种无愧于他的本质或本性的真实的实现;就劳动在现代的具体社会情境中只是被人们有意识地用作谋生手段而言,它获得的却是一种与它的本质意义相悖的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愿而是被迫的,在劳动过程中也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而是沉浸在被迫劳动的痛苦之中。
自己整日为了生活辛苦的劳动,没钱去购买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
这样劳动成果就会反过来支配劳动者的自身生活,整日为购买劳动产品而奔波、劳动。
二、现实生活中异化现象的不同体现(一)消费行为的异化消费是人为了满足日常生活必要的行为之一,日常生活所需是推动消费行为的动因之一。
但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很多时候是不必要的消费,带有一种异化的心理,进而产生异化行为。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5ed8c90242a8956bece4a1.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所谓的异化,是指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逐步走向对自身的否定。
因此,异化实际上指的就是杨弃。
因此,异化有两个特征:1、异化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异化必然走向异化的异化。
即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是提出最早异化理论的人;黑格尔承认,先有自然界,然后有人,有人的精神。
他认为自然界之前还有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叫做理念阶段,或者叫做逻辑的阶段。
这个阶段变出了自然界,这就叫异化。
费尔巴哈把这个概念接过来解释宗教。
以前18世纪唯物论批判宗教比较肤浅,光说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
人怎么会信上帝?这是愚昧无知,不懂科学!这种批判很简单,费尔巴哈用异化解释宗教的起源,就比以前深了一步,进了一步。
圣经说,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创造了亚当、夏娃。
费尔巴哈指出来的却正好相反。
他说,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
不仅如此,人还把自己的本性也放到上帝里去了。
上帝有无比的智慧,这智慧是什么东西?是人的本性。
上帝爱世人,爱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上帝有意志,意志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所以,是人把自己的本性赋予自己创造的上帝,并且把它无限夸张,成了个上帝。
但是在创造出上帝之后,却跪倒在上帝的脚下,向它哀求:伟大的上帝啊!你创造出我啦!请你救苦救难。
我什么都不是,我是卑微渺小的,你是伟大全能的。
一切好的东西都归到上帝那里去了,顶礼膜拜。
这个过程,费尔巴哈把它叫做异化,叫做人性的异化,或者叫做人的本质的异化。
上帝哪里来的?神哪里来的?都是人自己造的。
自己塑菩萨自己拜,不认得了,反而倒过来,让上帝支配自己。
修道士为什么不结婚?因为天国里有个新娘,叫圣母玛利亚。
他把自己需要的,异化成圣母,他就不要新娘了。
修女在天上也有个新郎,就是上帝。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15513a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5.png)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的产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沿着这条线索,对异化理论或提出综述,或提出阐释,或提出新的见解,极大地丰富了异化理论,也给异化理论带来了新的思考点。
我们要通过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来正确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并正确认识中国在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标签: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异化理论;资本主义一、异化的概念分析及异化理论的发展1.异化的概念分析“异化”作为一个成熟的概念最终定型,脱离不了其发展过程的贡献。
在“异化”概念的前期经历了“对象化”和“物化”的阶段。
因此,提到“异化”,不得不提的当然是与之相近的且易相混淆的两个概念——“对象化”和“物化”。
从词源上看,异化的英文单词是:alienation,它来自于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指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分离,精神上升到上帝的层面;其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神性与人性的分离。
由此可见,异化从来源来说就包含着分离、对立的涵义。
这种对立与分离必然派生出主体的概念。
因为只有先设定了主体,才有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与之对立。
这个主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即指人自身。
因此,考察异化,还必须从人的角度来展开。
我们知道,异化概念的雏形实际上就是“对象化”,这种对象化是浅层次的、中性的,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和哲学色彩,是简单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物理学上的客观实在。
对象化的直接含义就是,本质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成为异于自身的对象的过程。
随着人们对这种异于自身的对象的认识加深,以及这种对象化的自在之物对人的影响和制约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象对于自身的奴役。
尤其是进入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简单机械的劳动过程使人丧失了自身的意识。
人成了非人,人变成了一种物品,一种商品。
主体原来所具有的创造力、情趣、知识都被机械化所泯灭了。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批判理论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批判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3d463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17.png)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批判理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批判理论研究报告概述消费异化批判理论是由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提出的,它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异化与商品交换的批判基础上发展的。
消费异化批判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已成为一种劳动形式,与工业化生产的劳动异化一样,消费过程也是利益被剥夺的表现。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消费异化批判理论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和分析。
消费异化和消费主体消费异化理论认为,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一种虚构的、基于物品金融化的社会实践。
消费被用作商品的一种附加价值,成为了一种商业化的、管理化的活动,这使得消费越来越脱离了消费主体自己的需求和选择能力,成为了规则、标准、习惯的被动执行者。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以西蒙·弗雷泽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消费政治学的概念。
她认为,消费政治学主要涉及到消费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和一种民主性行为的理解,强调了消费主体在消费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
消费文化和文化异化在消费文化和文化异化方面,阿道弗·路易斯·剑桥尔(AdolfoSánchez Vázquez)认为,消费文化是一个社会学事实,是一种社会实践。
消费文化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物质世界的表现,而是一种对西方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
在消费文化方面,格林伯格则提出了“物品梦”(dream of goods)的概念,他认为,这一概念较好地阐述了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具有的产生美学的属性。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恩斯特·曼德尔则认为,文化工业的生产过程曾经为文化的异化奠定了基础。
商品和商品文化商品和商品文化是消费异化批判理论的关键概念之一,这指的是商品所具有的文化和政治意义。
马克斯·胡门和费德里科·詹姆斯·卡兰塞(Federico Jameson)对该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的异化观
![马克思的异化观](https://img.taocdn.com/s3/m/0dd137b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f.png)
马克思的异化观异化观首先由马克思系统提出的。
人们或许以为在提出异化理论的争论问题以前必须对马克思所主张的这种理论作完全客观的展示,而丰富地引证马克思似乎是作这种展示的可靠的手段。
事实上这样一种方法是很危险的:引证往往井不一致——马克思对异化的见解并不总是完全一样的。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所发表的文章里扼要地阐述了异化理论,而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大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已非常批判地谈到异化、自我异化、人的本质和人性,因而看起来他们已开始否定这一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里,他们认为哲学家在把人类历史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的过程时,把全部历史改变为意识发展的过程。
这一点可能意味着异化理论是唯心主义的。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马克思的“成熟的”著作,我们就会发现“被否定的”异化理论不仅含蓄地而且明白地,不仅它的内容而且它的词汇都出现在这些著作里。
例如,在《资本论》第三卷里,马克思谈到异化以及应在未来合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里实现的“人性”。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自我异化的本质是人同时把某种东西由他自身异化出来井把他自身由某种东西异化出来;即把他自己由他自身中异化出来。
这就是马克思的思想的本质,如果我们分析他的著名的手稿《异化了的劳动》——在那里他谈到异化的四个方面或特征——我们就能亲自看到这一点。
马克思首先探讨人的劳动成果、即人所生产的对象的异化。
劳动的实现就是它的对疻化,而对劳动者来说,这个对象化同时就是对象的失去,即异化。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如同他与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
他的双手的产品构成一个分离的对象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他是异己的,统治他,并且奴役他。
人的生产活动成果的异化,它的根基是在生产本身的异化之中。
人之所以异化他的劳动产品,是由于人把他的劳动活动异化,是由于他自己的活动对他来说变成为一种异己的活动,一种在其中他不肯定却否定他自己的活动,一种不解放却压制他自己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
作者:王宣珂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7期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将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相结合,开创性地发展了他们别具一格的异化思想,他们的异化理论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扩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开辟了路径。
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比较典型的异化观进行梳理和探究,以助于我们在掌握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
关键词: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问世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启了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之路。
思想家们发现与马克思所处的生活时代相比,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问题已经远远超出异化劳动的范畴,他们将理论研究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分析不同的异化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生活困境,深化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其经典之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阐述了物化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未正式问世的情况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已经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真可谓是机缘巧合。
卢卡奇将异化批判的角度从政治经济学转到了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他认为物化已经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物化不仅仅作为一种统治人的外部力量而存在,同时也转化为了一种内在的物化意识。
卢卡奇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商品关系具有了对社会和人的支配力量,物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愈演愈烈。
首先,社会分工的加强以及对劳动过程精密的计算不得不使得劳动过程丧失其整体性,而被分割成许多小的部分,从而达到最终的生产的合理化。
包括劳动产品也是一样作为局部操作下的产物,劳动产品失去了有机的整体性。
其次,由于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和合理化,使得人越来越失去其主体性,在这个劳动过程中,人并不表现为是这个劳动过程的主人反而也被机械化了,不管人情不情愿都不得不服从于机械的运转规律中。
人被这样的劳动体系孤立化,原子化了。
生产过程的支离破碎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整体性的破坏,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
再次,人们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参与到机械化的生产过程中,而这样的物化过程也渐渐植入了人的大脑,形成了物化的意识。
人渐渐地不自觉地认同了这样的物化结构,丧失了批判的主体性。
最后,卢卡奇将物化延展到国家政治领域,政治领域也如同生产领域一样分工明显,各个职员也像机器一样被程序化了,
他们出卖自己的劳动成为整个机械系统中的一部分,最终不过是为了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
总之,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从外到内地物化了,他坚持用总体性的辩证法来透过资本主义现象看到其内在矛盾,他认为无产阶级意识的自我觉醒是消除物化的有效途径。
二、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支配理论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其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深刻剖析了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沦为奴隶,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破裂,使人从文明倒退到野蛮的状况。
首先,他们指出启蒙理性的初衷应该是要把人从盲目无知、封建迷信中救赎,但是事与愿违,人们虽然不再迷信封建宗教,但却将盲目的迷信转移到了以理性和技术为支撑的启蒙理性中。
科学技术开创了伟大的工业文明,而人们将其视之为理性并毫不置疑,人在这样物欲纵流的时代最大化的追求利益并觉得是理所应当,人被卷入这样的物质角逐中变得麻木不仁而不自省,人被这样的理性支配就像回到了最初的野蛮时期。
其次,机器化大生产使人不得不服从于社会分工,在这样的条件下,小到工具大到经济与社会都越来越复杂和精密,生产工具独立于人的意识并迫使人服从工具理性,人们保持着一致的步调机械地运转着,在机械化生产面前,人变得苍白无力,机器成为了支配人的工具。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直指科学技术理性是异化产生的根源,他们深刻揭露了劳苦人民在资本主义繁荣的面纱下被压制的现实以及人们被工具理性无情支配的悲惨命运。
三、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
马尔库塞继承发展了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支配理论,用“单向度的人”来阐释他的异化观。
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使人们忘记了自身的异化和不幸,获得了一种“不幸中的幸福感”,丧失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应该存在两个向度的即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但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丧失了否定的方面,成为了一个只有肯定方面的社会,同时人也抛弃了否定性,而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促进了生产的高效运转和自动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劳动强度相对减弱,马克思异化理论考察下的身心俱疲的劳动者消失了,因为机器代替了一部分工人的体力劳动。
可以说,机器带给了劳动者愉悦感,工人与机器两情相悦地结合并乐在其中,人们心甘情愿地被这样的技术合理性操纵而不反感,而统治阶级巧妙地利用了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温和地统治着人们,使人们放下了自我,丢弃了批判与革命的精神,甘愿沦为技术的奴仆而不自知,科学技术使人悄无声息地异化了。
马尔库塞在肯定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批判了科学技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使人丧失了批判性和否定性,而沦为了单向度的人。
他看到了人们满足于物质丰富的同时内心的贫瘠,他主张爱欲的解放来实现异化的扬弃。
四、弗洛姆的心理异化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缺陷在于过分注重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因素而忽略掉了人的主观动机和心理机制,缺乏社会心理分析。
于是他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机糅合,以人的心理机制为着手点,探究人的心理异化。
与马克思不同,弗洛姆认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环境下,异化的主体已经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备受压榨的工人阶级而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不仅仅是工人阶级,还有普通职员、行政管理人员甚至资本家也都发生着异化,异化成为了大多数人不可逃脱的宿命。
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人的一种病态的心理,他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存在与其本质之间的矛盾,他称之为“生存两歧”。
在某种程度上人与动物一样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又与动物不同,人是具有理性和主观能动性的。
人一方面要顺从自然的发展规律,比如说面对生(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老病死,而另一方面又想要超越自然,比如说求生的渴望,对生活的创造与发展。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而人又想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无限的潜能,这样的矛盾让人无可奈何。
人从出生之后便割断了与自然的脐带,人要面对独自生存的困境,这样的独立自由给人以责任、恐慌和孤独,人便想要逃离这样的自由以求依赖和慰藉。
这样的心理状态长期发展而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使人丧失了主体性,失去了自我,而去屈服于某种权威之下以求安全的庇佑。
弗洛姆认为想要消除这种异化,必须从心理上根除对自由和独立的恐惧,应该树立积极的生存态度,以爱去生活去工作,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积极实现个人的价值。
五、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
哈贝马斯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双重性质,一方面科学技术发挥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成为了一种潜在的最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意识形态在操控着人的思想和交往行为,科学技术在默默地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做合理的辩护。
哈贝马斯认为人具有两种行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
工具行为就是人按照技术规范来从事生产劳动,这个行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的是效率;而交往行为主要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等行为方式进行的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这个行为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互动,互相的理解。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使得人的工具行为日渐合理化,并且潜移默化的将这种目的理性的合理性转移到人的交往行为当中,使人在交往中失去了情感的规范和主观的价值追求。
人的情感以及价值追求受到了压制,从而在交往中发生了异化。
哈贝马斯认为要想消除这种异化,就要使交往行为的合理性复归,建立正常合理的以人为核心的交往模式。
这体现了哈贝马斯的人本学思想。
六、结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繁荣发达的表象进行了清醒深刻的批判。
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观的探究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异化问题,也为解决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5]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宣珂(1992.10—)性别:女,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学历:在读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