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教堂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美学意蕴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
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
罗马风(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是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原义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
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教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结构体系,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首先是采用了尖券、X形尖肋拱等建筑形式来减轻屋顶的重量,比罗马式半圆形拱顶更稳固,所以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更高旷、轻巧。
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
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
另外,哥特式建筑的窗户尺寸大大的增加了,一起应运而生的还有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
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
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
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
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在中世纪欧洲人的观念里,罗马式建筑属主流范畴、居正统地位,其后兴起的建筑形式则被贬斥为“哥特”(野蛮)。
但哥特式建筑逐渐为宗教界所关注和青睐,并强调哥特式教堂是上帝的居所,将人在空间上对神圣的向往,变成上帝对人显示他存在的场域,因此,哥特式建筑最早体现于天主教堂。
随着社会心理的变迁和审美风尚的流转,哥特式也渐趋向世俗建筑扩展和渗透。
欧洲著名的教堂多是某一时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
譬如,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巴黎圣母院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杰作;而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则堪称中、晚期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再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是巴洛克时期哥特式建筑的顶峰,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是古典主义哥特式建筑的代表。
这些教堂的建筑由于工程浩大,从奠基到竣工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少则几十年、百余年,多则数百年。
科隆大教堂1248年奠基,1880年最终落成,前后经历了六个世纪;米兰大教堂始建于13世纪,到1965年安装完最后一扇门,历经700余年。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之美令人赞叹,而它又透出何种的文化讯息和人文秘笈呢?兴建于12世纪至13世纪的巴黎圣母院,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与雕刻的代表,其正面一对60余米高的塔楼巍峨壮观,上面雕有内容丰富而精美绝伦的宗教故事。
而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屋顶,每个塔尖上都有人像雕塑,这些雕像如同守护神一样日夜守卫着教堂。
哥特式教堂带给人的,不在于寻索,乃在于静候。
正如罗丹所说:“人们从大教堂带走的记忆,使人不由得不肃静;正是在这种肃静里,灵魂才能体验无上的欣慰和思想的快乐。
”所以,教堂建筑并不在描绘任何的东西,在它那里,开放着一个世界,一个通往神圣之域的世界。
今天当我们面对哥特式建筑所呈现的力量时,我们会认为它们肯定是一个独特的宗教社会的产物。
一座大教堂无疑是由宗教人士为上帝而建的,但是与之矛盾的是:它的建造却依靠资产阶级——这个与教堂在道德观念上存在冲突的阶级提供的金钱,依靠非基督教数学和建筑的知识,依靠许多石匠的天赋和才能,而他们的教育和经验却在教堂限制之外。
1145年,修道院院长海蒙热情洋溢地描写了夏特尔的教徒共同重建他们的教堂的背景,他的描写使得一种关于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社会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的成果的传闻广为流传。
然而事实上,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是由一群专业的能工巧匠完成的。
他们是用一种理智和分析的方法来设计和建造的。
哥特式教堂的历史意义,它通过建筑本身的构造,让建筑有了存在的意义,让一座建筑达到真正的与周围城镇联系,它被看做是一个城市的衍生点,将周围的居住建筑看作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它建筑的内部,用建筑的构造将光引入室内,用高耸垂直的室内空间,于是上帝走进了,不仅仅是照亮了教堂室内的空间,更照亮了人们的爱与仁慈。
从大教堂看来,基督教的存在意义被整个的渗透到人类的环境之中,而城镇变成了一个场所,在那个整个城镇空间都在模仿自然宇宙的有序表现。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它关系着周围的环境,周围的居住人群的生活习性,这样才会让建筑有存在的意义,建筑最终是要为人所使用。
如果它没有被人所使用,就会降低建筑存在的意义,所有的建筑都应该要其存在的意义。
而在现在的建筑中,我们所设计的建筑更应回归建筑本身,如何让他有存在的意义,如何让它更好的为人所使用。
就像妹岛和世的理念意义,关注人的生活习惯,建筑应回归其功能的本意。
巴洛克和哥特式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在很多建筑上都有表现。
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些具有巴洛克或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下面以中国建筑为主详细介绍。
自1840年以来,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许多新建筑出现了,有外国人把本国的建筑原封不动的搬进来,也有中国本土建筑学习一些西方建筑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特色发展起来的混合型。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一些建筑特征和装饰手法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哥特式建筑教堂在中国的运用在中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石室”上表现明显。
由于它由纯花岗石砌筑,所以被当地居民称为“石室”。
它位于广州市越秀山一德东路,是一处纯花岗石建造的哥特式教堂,是国内最大的一座以高直尖顶为特色的哥特式建筑。
因奠基日是圣心瞻礼日,故又称“圣心大教堂”。
教堂系用花岗石砌筑,局部用青砖,故又称石室。
参照巴黎圣母院设计,工程浩大。
正立面为东、西塔楼,高58.8米,中部为大门。
教堂南北长78.69米,东西宽35米,东西两侧用飞券,内部为十字形尖券拱顶,两边用侧高窗。
整座教堂气势宏伟,装饰精美。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建筑席卷全球。
但这些建筑都过于千篇一律,缺乏艺术感染力。
于是便出现了“后现代建筑”。
建筑师重视研究各民族的、各地方的传统文化,从历史式样中去寻求灵感,密切结合当地环境,以便做出为群众
喜闻乐见的建筑来。
中世纪诞生于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与十九世纪的末期诞生于美国的芝加哥高层建筑有类似的产生背景、结构逻辑和形式观念。
哥特建筑和高层建筑对于他们所产生的时代都是革命性的,然而他们却又是深深的扎根于他们所存在的时代的,它们有着本质上的共通,它们都是结构艺术的先驱。
哥特式建筑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即从教堂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早期向自由的世俗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转变,可能正是由于这一事实使得它们成为西方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
以挺拔、动感、飞扬而著称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在欧洲各地流行了近4个世纪之久,虽然最终走向了落寞,并曾经一度被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评论为是野蛮的象征,但是哥特式建筑艺术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巨大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那一座座哥特式教堂以及具有哥特式风格的绘画和雕刻便是最好的证明。
哥特式建筑承袭了罗马风格建筑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创新,综合了各时期和多地域的建筑文化赋予了其新的艺术特征,因此,辉煌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可以被看做是中世纪时期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欧洲历史上始终都占据着举足轻重且不可磨灭的地位。
庄卓
1313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