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
它描述了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母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主要由无意识的爱和敌意欲望组成。
这种情结表现为儿童对异性父母的性欲望和对同性父母的敌意冲动。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狄浦斯。
据传说,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后来,他知道真相后,承受不了内心的痛苦,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放了自己。
弗洛伊德用这个神话故事来解释儿童对父母的爱恨情绪。
俄狄浦斯情结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儿童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依恋,同时对父母的爱恨情绪也在无意识中形成。
这种情结在儿童3-5岁时达到高峰,然后进入潜伏期。
在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会再次出现,但可以通过对象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
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个体的性格形成、欲望倾向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人在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困扰。
然而,在现代文明和社会规
范的约束下,这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和转化。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开禧元年十二月乙卯务观东篱书。
文中追述了唐大中后诗风的变化,陆游以宽广的胸襟、客观的态度从历史流变中评说倚声的功过。
诗文、别集之后的评论是陆游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
他的论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评思路,即对于任何一种文体,它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流行,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核心话语,那么它就总有了在那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特定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研究意义。
附于经籍之后的短文,记录整理、收藏、校订的情况,颇具考证风格。
如《跋老子道德古文》先叙述了版本流传的情况,接着简要说明了今世罕见的原因,并对自己二十年来的苦求终于得到收获,书籍得以保存感到欣慰。
文章语言严谨,文风朴实。
书画、法帖、碑铭之后的文字则或考证学术问题,或记录流传情况,或阐释艺术特征,或抒发复杂感情,信手拈来,别具风味,从中可看出宋代文人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陆游此类题跋作品,能将多种艺术相结合,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如《跋兰亭序》云:“观兰亭者当如禅宗堪辨,入门便了”,将书法与佛法相结合,以禅宗的妙悟指明了书法欣赏的门径。
而《跋临帖》:“此书用笔,霭霭多态度,如双钩钟王遗书,可宝藏也。
”虽然只有二十字,却将笔法的神态活现出来,通过古今比较肯定了书的价值。
一种文学体裁的形成与确立,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与其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密不可分,但更基本、更直观也是更重要的还是这种文体本身的体式特征。
创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文章的指向,也是体式变化的主要因素。
陆游的题跋文有的只是单纯性地记录,以做材料证据,如《跋Ν庵语》:“乾道庚寅十月入蜀,舟过公安二圣,见祖珠长老,得此书。
珠自言南平军人,得法于庵云。
”短短三十四字,交待了时间、地点、书的来历,叙事平实简单,如行云流水,未掺杂其他抒情、议论成份。
此类只对载体记录而不生发的作品在陆游题跋文中并不多见,他大量的题跋作品都不限于对载体的解释、介绍,而是进行多面生发,力尽其变。
如《跋吕侍讲岁时杂记》中将昔日与今夕对比,反映战乱带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在节物风俗,更在志气人心,“求新亭对泣者”不易,作者唯有抚卷嘘叹。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doc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又译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于是男孩就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⑴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杀父娶母罪过的人物,索福克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是由于受制于双重“上帝”即命运女神和无意识而误入了杀父娶母的绝境,他在尚未出生之前,太阳神就曾预言,他将要杀父娶母,未出生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经历的。
但是他也曾尝试逃避。
在第三场中,俄狄浦斯曾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科林斯国”。
⑵这可以表明俄狄浦斯的理智的,理性的自我战胜了快乐至上的本我。
但是命运捉弄了他,他在无意识来到忒拜的路上,却与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不期而遇,并发生口角致使他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后来又被拥为新国王,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真正的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的,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进行的。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啥是俄狄浦斯情结不?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名词哦!俄狄浦斯情结啊,就好像是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一种纠结又奇妙的情感。
咱就说啊,这就好比你特别特别喜欢一个东西,明明知道可能不应该去追求,但就是忍不住心里痒痒,想要去得到它。
就像小时候,你特别想吃那颗摆在柜子最高处的糖果,明知道大人不让拿,可就是心心念念,这差不多就是那种感觉啦!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呢。
它说的是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的时候,对于幼儿来说,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哎呀呀,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急,听我慢慢说。
比如说,小男孩可能会对妈妈有着特别的依赖和喜爱,看到爸爸和妈妈亲近就会有点小吃醋呢。
女孩呢,可能会觉得爸爸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想要独占爸爸的爱。
这其实都是很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哦。
“哎呀,那这不是很奇怪吗?”你可能会这么问。
嘿嘿,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呀!这就像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想想看,我们小时候谁没有过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情感呢?而且哦,这种情结如果处理得当,并不会对我们的成长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反而可能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呀。
就像有些孩子会特别黏着一方家长,有时候还会表现出一些小小的嫉妒。
所以啊,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它就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
我们要正确地去认识它,理解它,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碍。
我觉得呀,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复杂又有趣的心理现象,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杀父娶母来 实现 ,也 不一定只 能通过性来 实现 ,有 时候只 以具有那样 强大 的生命 力 ,是 因为,她从小就种 下 了对他 要 得到快乐 ,愿望得到 满足 ,本 我就实现 了。比如观众看 的 “ 俄狄浦斯情 结 ”,这 种情结埋藏在 她的潜意识 里,盘
行为 动机 产 生 的原 因 ,人的 本能 分 为生 之本 能和 死 的本 的 影 响 :
能,而生 的本 能 由自我 本能和性本 能两 部分构成 。弗洛依
i . 觉得 自己会害 人。因为神谕这样 说他会 杀父 娶母 ,
德特 别重视性 本能 ,他 主张人的性本 能背后 的动机 性源泉 他就很害 怕,本身说 明 自己对于 自己没有信心 ,对 自己是
一 一
次 曲折地体现了乱伦和俄狄浦斯情结;郁达夫则在创作中 《 伏 羲伏羲》再现 了弗洛伊德 式的 “ 男性 中心 ”,而 自称 “ 没读 过弗洛伊德 ”的王安忆 ,其 “ 三恋 ”系列被批评 家
做 出给 予 自我 的 奖 励 或 惩 罚 。 由于 这 种 恋 母 情 结 本 身 就 是 有 意 识 地 实 践 弗 洛 伊 德 的性 欲 升 华 理 论 :刘 恒 的 中篇乐 。与之相反 , 自我发泄过 响,众多作家 的作品 中都 带有弗洛伊德 的印记 ,不仅 国外
后 ,剩下 的可能只有痛苦和 煎熬 。这 也正是恋 母情结表现 著名 作家 ,国 内名作 家如鲁迅 的小说 《 补天 》也取 法于弗 出来的特征 。因为观众 本体 中存在 另外 的一种 “ 我 ”—— 洛伊德的学说 ,解释了人和文学的缘起 ;曹 禺的 《 雷雨》第 超 我,它根据 本我需要被满 足 的情况 对个体进 行监督 ,并
拉康之俄狄浦斯情结
S1
S2
S3 - - - - -- SN
S
• “杀死DICK”(P286)
“
在此输入标题
谢谢“您的耐心输阅入读文字!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拉康:
他是如此解释Freud的Oedipus情结的, 他认为与其从生理的现实角度去批驳,还更 不如说可以用一种象征的意味去加以理解 Oedipus期的作用.父亲的出现起到了一个 综合的作用,把孩子与母亲,孩子与理想的 自我以及孩子与潜在的阉割者进行了必要的 分离. 这么说,Oedipus冲突中的阉割焦虑 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而并非真的就是生理上 的恐惧。
拉康的评论:
• “这就是那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幼儿把 一个他其实不关心的物件移到他的视线之 外;然后再把它拿回来,随后又使它消失; 同时他以不同的音节来统制这个交替变化----我们要说这个游戏一起根本的性质表现 了人类从象征辖域所得到的规定。”
拉康把这个例子的重点放在语言 方面。拉康认为, Fort / Da 游 戏的时间正是18 个月的孩子进入 象征界, 也就是进入语言的时间。
• 在传统诗学研究中,隐喻是指语言运用中, 通过一种比喻使一个事物的某些特性和方 面带到或转移到相近似的另一个事物上。 比如:拉马丁的诗句:“人是无港的船, 时光是无岸的河。。。”
2.能指的转喻和所指的隐喻
• 拉康说:“一个词对另一个词的取代,这 产生了隐喻的效果。”一个与另一个词的 组合,这产生了转喻的效果“。
2.能指的转喻和所指的隐喻
转喻:拉康说,所谓转喻就是作为能指的 “词与词之间的联结”,这种,这种连接的 本质是“局部代替整体”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作者: 安安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25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6-127页
主题词: 俄狄浦斯情结 心理学 《俄狄浦斯王》 解读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中心思想 剧作家
摘要:精神分析学派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器期(大约3~6岁)的后期,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王子,讲述了他没有逃脱预言而弑父娶母,最后落魄流浪的故事。
而狭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中心思想就是男性儿童(或成人)内心弑父娶母的欲望。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引言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
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
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虽然这不够精确。
1910年,弗洛伊德在对精神分析所作的五次演讲中,首次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神经症的核心情结”提出。
之后,克莱因在英国开展了客体关系理论工作,鉴于儿童精神分析的观察和个人理解,强调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一周岁内,并将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石解释为好客体和坏客体的整合所造成的。
这导致了客体关系学派和古典精神分析激烈地争论。
1981年,忠实于弗洛伊德早期环境创伤论的科胡特,再次对俄狄浦斯情结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承认俄狄浦斯情结的确存在,并且是构成冲突性神经症核心情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俄狄浦斯情结其实是父母对于儿童同理失败的结果。
阿奢世王情结是由日本的精神分析分析家小泽平作(Heisaku Kozawa)提出,他应用了流传在东方的古代传说,来对应解释于西方社会的俄狄浦斯情结。
之后,小此木齐吾(Keigo Okongi)、河合隼雄(Hayao Kawai)对此也作了讨论。
但这在西方人占有主导地位的精神分析界,很少为精神分析界所注意。
人类学家对俄狄浦斯情结也曾有各种讨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在相对西方文化的异文化田野工作背景下,质疑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全球普遍化的观点,但有学者回应道,田野工作的经验只说明俄狄浦斯情结表现的差异,而对于俄狄浦斯情结三角结构的叙述上并没有动摇,这引申更广泛的讨论,来促进俄狄浦斯情结的认识广度。
例如中国云南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制度下,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存在的。
本文试图简介索福克勒斯的古代文本、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视角、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学派、以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运用
俄狄浦斯情结的运用
《俄狄浦斯情结的运用》
《俄狄浦斯情节》是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讲述了一位英勇的国王俄狄浦斯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揭开了自己的悲惨命运的故事。
这个情节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心理学以及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中,成为了一种经典的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俄狄浦斯情节常被用来展现主人公追求真相的决心和命运的不可逆转。
通过揭示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谜团,剧作家们常常利用这个情节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同时,俄狄浦斯情节也常常被用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伦理的问题,使读者对自身的道德选择和人生哲学进行思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将《俄狄浦斯情节》定义为一种心理机制,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
他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段时间对父母的性爱感受,这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据弗洛
伊德的理论,这种心理状态会对个体的后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人们常常在谈论心理问题时使用《俄狄浦斯情结》这个词来形容某种复杂而深刻的心理状态。
除了文学和心理学领域,俄狄浦斯情节还广泛应用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戏剧和绘画。
通过使用这个经典的情节,艺术家们可以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观念,打动观众的心灵。
同时,俄狄浦斯情节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自身存在和命运的机会,引发了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俄狄浦斯情结的运用》是关于这个经典情节被广泛应用的一篇文章。
不论是在文学、心理学还是其他艺术形式中,这个情节都展示了其深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它不仅帮助我们洞察和理解人类的复杂心理,而且能够激发我们对存在的哲学思考。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的看法
弗洛伊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看法1. 弗洛伊德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对于人类心理和潜意识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其著名的作品《俄狄浦斯情结》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阐述。
2.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俄狄浦斯综合征,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潜意识的心理现象,主要涉及到儿童时期对父母关系的情感和性别认同的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段与父母的情感关系,特别是与父亲的竞争和母亲的亲密关系,这种情感纠葛会对其后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主要表现为儿童对于父亲的敌意和对母亲的亲密追求,这种心理挣扎会在日后的个体心理发展中产生潜在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性别认同和个体人格的形成,这种潜意识的情结会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4. 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结不仅仅是一种个体心理上的冲突,更是对于父母关系和性别认同的一种潜在表达。
在其精神分析治疗中,弗洛伊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并试图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个体心理上的这种困扰。
5. 虽然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当代心理学界已经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批评,但其对于个体心理发展和性别认同的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尤其是对于儿童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些观点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6. 弗洛伊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看法,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注,为后世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尽管其理论在当代的心理学界已经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但其对于个体心理和性别认同的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俄狄浦斯情结不仅仅是一种个体心理上的冲突,更是对父母关系和性别认同的潜在表达。
弗洛伊德相信,儿童对父母之间的关系产生的心理挣扎会影响其性别认同和后续的个性形成。
这种情结会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成为个体心理状态的一部分。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由维也纳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一种心理现象和理论,用于解释儿童期发展中的一种性心理冲突和人类性心理发展的模式。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主角俄狄浦斯。
在这个神话故事中,俄狄浦斯自己杀了父亲,并与母亲结婚生子,而在得知真相后感到极度的内疚和困惑。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3岁到6岁之间,孩子会对父母的性别和角色产生浓厚的兴趣。
男孩会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注,而对父亲抱有敌意和竞争心理。
这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类似地,女孩也会经历一个类似的情绪和心理冲突,被称为“厄丢兒情結”。
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式对于性别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男孩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和接受,但他意识到这与父亲的存在产生冲突。
因此,他会将父亲视为对手,并试图与之竞争,以获得母亲的青睐。
这一过程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的阵痛”。
最终,男孩们会接受现实,放弃与母亲的竞争,并在父亲的引导下迈向社会。
在女孩的情况下,她们也会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和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意识到只有与母亲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获得父亲的支持。
因此,在儿童期,女孩渴望与母亲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而与父亲之间的竞争较少。
这一过程被称为“厄丢兒情結的寂静”。
最终,女孩们也会放弃与父亲的竞争,并在母亲的引导下,向社会迈进。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式对个体的性格发展和情感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解决方式不当,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和性格障碍的出现。
例如,男孩可能对同性性别有一定的敌意和竞争心理,而女孩可能会对自身的性别角色表达不适应或困惑。
然而,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心理学界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太多的实证研究支持,并且对性别角色和发展的解释过于简化和狭隘。
总的来说,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理论,用于解释儿童性心理发展中的一种心理冲突。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如下:
“俄狄浦斯情结”也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这个术语源于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
弗洛伊德以此分析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
他说,《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三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
这三部作品都出自大手笔,同为世界文学名著,分别出现在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类精神中普遍存在的恋母仇父倾向的无意识升华。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也是其重要学说之一。
该词源于希腊底比斯英雄俄狄浦斯的传说,他无意杀死了生父,娶生母为妻。
弗洛伊德1900年在《释梦》一书中解释道:Oedipus Complex是指“子女对异性生身亲长的性卷入欲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同性亲长的敌对态度感,始见于3-5岁。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的这种恋母情结只发生在潜意识状态中,并不为男孩自己所察觉、承认和肯定,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执行。
对父亲有一定敌意也属正常,这都是由于对母亲不同程度依赖和眷恋所引起的。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他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感动的情景来印证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
由此又演绎出了另外几种情结,即母子之间的“恋子情结”和父女之间的“恋父情结”、“恋女情结”。
在西方文学批评中谈论最多的是杀父恋母情结。
这一情结的内容是指一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伦理倾向:即儿子偏爱母亲,拒斥父亲;女儿偏爱父亲,疏远母亲。
在儿子看来,父亲是社会权势的象征,父亲要儿子必须服从他的意志,特别是妨碍自己早期的性快乐和对财产的享用。
母子的关系似乎更为纯真,不为任何自私的意念所干扰;女儿则把母亲看作是限制她意志取向的权威人物,特别是严厉管教她,要求她必须遵守社会公认的关于性自由的禁制,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就是她的情敌。
当然,这种情结是由原始意识逐渐积淀为潜意识的。
在意识中,它仅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亲昵,爱抚的愿望以及同性父母不在时的欢喜与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我(受道德约束的行动)的逐渐形成,这种潜意识被压入意识深处,但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情结却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很多文学名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这一情结: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王子及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杰出的作家,他运用精神分析进行文学创作,虽然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但在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上,他们可谓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俄狄浦斯情结与作品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与作品分析在⽂学作品的⼼理分析中,“情结”是⼀个常⽤的术语。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情结,或“情意综”,指⼀种⽆意识的⼼理纠葛,是被意识压抑在⼼灵深处⽇积⽉累形成的具有本能冲动与情绪倾向的某种意念群。
情结由被压抑的早期创伤性经验组成,是⼼理疾病的⼀种原发性病因,存在于个体潜意识之中,它影响⼼灵主体的思想⾏为,使之沉溺于某种情绪⽽不能⾃拔。
精神分析治疗的⽅法是分解、消融这种情结,促使当事⼈从其阴影笼罩中解脱出来。
弗洛伊德⾸创“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荣格最先使⽤“情结”术语,并且曾经提出“情结⼼理学”。
美国学者赫根汉的《⼈格⼼理学导论》在介绍荣格的⼼理学时解释说:“情结,指⼀组相互联系的观念,它们受到个体的⾼度重视,并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
例如,⼀个具有权⼒情结的个⼈会花费⼤量的时间和精⼒去获取权⼒。
”①这种说法⽐较注重社会意识对情结的渗透,得到⼴泛的接受。
在⽂学艺术领域,情结也可能成为灵感的动⼒源泉,沉迷于艺术境界的作家执着地创造某种最⾼的美,这种完美的追求往往源于⼀种强有⼒的情结。
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结在⽂学作品中有着种种表现,因⽽成为作品⼼理分析的对象。
经常提到的情结有:俄狄浦斯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恋情结、⾃卑情结、权⼒情结、⾦钱情结、⽣命情结等。
⽂学⼼理学俄狄浦斯情结与作品分析前⾯有关⼈物⼼理分析的部分,已提到“俄狄浦斯情结”。
它既得名于古希腊悲剧艺术⼈物,⼜不断地被⽤于解说⽂艺作品的奥秘,可以说与⽂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提出者弗洛伊德认为 “俄狄浦斯情结”是⼀种普遍存在的⽆意识⼼理现象,世界著名的艺术作品如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莎⼠⽐亚的戏剧《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样,都蕴涵着共同的“俄狄浦斯情结”。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个术语,它是指男孩在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恋母忌⽗的⼀种本能倾向,故⼜称为“恋母情结”、“惧⽗情结”或“仇⽗情结”。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探讨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探讨概要:“俄狄浦斯情结”情结的提出丰富了弗洛伊德个人的研究成果,拓宽了精神分析领域乃至人文领域的研究视域。
从这一点上看,“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是独特的文艺批评理论,更是弗洛伊德献给艺术长河的一朵奇葩。
按照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观点,“力比多”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
在第一阶段,性本能与婴儿的口腔刺激有关,即婴儿本能地通过吮吸乳头获得奶水,同时获得口腔的快感。
在不饥饿的情况下,婴儿也会习惯性地重复吮吸动作,从而获得性意义的满足。
到了第二阶段,婴儿将性的快感中心转移到肛门,通过排泄粪便来获得满足。
而第三阶段,儿童将快感中心转移到生殖器。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尚未形成伦理道德观念,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当成性爱对象。
与此同时,儿童身上会发展出恋母情欲综合感,使得儿童爱恋自己的异性亲人,讨厌、敌视自己的同性亲人。
于是,男孩把母亲视为性爱对象而敌视父亲,女孩则反之。
弗洛伊德根据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原型,将这两种特殊的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又称“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非常重视这一阶段,认为这个阶段是性欲的潜伏期,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到了第四阶段,这一时期个体已成长为成人,随着心智的发展和性器官的成熟,个体会将性欲转向外来的对象。
根据这一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植根于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带有普遍性的意义。
放眼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也可以找到这一情结的产物。
弗洛伊德认为正是这种情结驱使人类进行艺术创作,如他在《图腾与禁忌》中所言:“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起源都汇集在俄狄浦斯情结中。
”[1]而在弗洛伊德为数不多的文艺论文中,他在这一概念着墨颇多。
他通过结合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力证“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
一、弗洛伊德的文艺解读(一)《俄狄浦斯王》——神谕力量与内心欲望的角逐从弗洛伊德对这一概念的命名上看,似乎已注定了与文学的渊源。
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
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这可是心理学领域中相当有趣且复杂的概念呢。
俄狄浦斯情结最初源于古希腊神话。
俄狄浦斯这个人物啊,他的命运那叫一个曲折离奇。
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还娶了自己的母亲。
哇,这在我们现代的伦理观念里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从这个神话故事出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里,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是指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对异性父母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对于男孩子来说,他会对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爱恋,同时呢,又把父亲视为竞争对手,会有嫉妒父亲、想要取代父亲的心理。
女孩子则相反,她会对父亲产生爱恋,而对母亲有一些复杂的情感。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哦。
你看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幼儿时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
家庭中的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本能地寻求亲密感和安全感。
比如说,小男孩可能会特别黏着妈妈,不希望爸爸和妈妈过于亲密,看到爸爸和妈妈拥抱或者表现亲昵的时候,他可能会表现出不高兴,甚至哭闹。
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很微妙的体现。
这种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它不是一种病态的东西,而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
不过呢,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那可能就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能看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
比如在一些家庭关系中,如果父亲角色长期缺失,男孩子可能会过度依赖母亲,在他成长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后,在寻找伴侣或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困惑。
他可能会不自觉地寻找像母亲一样的女性作为伴侣,而且在与同性竞争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攻击性或者不自信。
女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关系过于紧密或者过于疏远,在她未来的恋爱关系中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俄狄浦斯情结虽然是从西方的理论体系中发展出来的,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类似的现象。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引言俄狄浦斯情结是由古希腊文学中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角色所引发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一情结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反抗。
本文将探讨俄狄浦斯情结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起源俄狄浦斯情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
在《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中,主人公俄狄浦斯杀死了他的父亲拉奥斯,并娶了他的母亲约克忒,而他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
当真相揭示后,他感到极度的愤怒和绝望,并最终自杀。
特点俄狄浦斯情结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母亲情结: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人们开始重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情结表现为对于母亲的情感依赖和无法解脱的迷恋。
2.父亲反抗:俄狄浦斯情结中,主人公对于父亲的反抗表现为对父权的抗拒和对父亲的敌意。
这是由于对父亲的竞争和对父亲权威的反感所导致的。
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俄狄浦斯情结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1.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情结可能导致个体在日后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甚至产生一种对母亲的迷恋。
2.父亲反叛: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父亲反抗可能导致个体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对父权的厌恶和对权威的反抗。
这可能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交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和理解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总结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源自于古希腊悲剧中角色的心理现象。
它表现为对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反抗,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一情结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并指导我们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
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
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
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3 . 1 2
文
原 因 有 很 多 解 释 , 但 不 管 原 因 是 什 么 , 可 以确 定 的 是 ,俄 了一个 始 终认 不 出 自己的 男人 默默 地付 出了一 生 。如 果
澜
狄浦斯 心 中的本我 想通过 杀父娶母或 者近似 的举 动实现心 说她 选 择 了爱 ,那 么这 个 责任 是何 等 的重 大 。茨威 格 受 中被现 实掩盖 的快 乐 ,即使 实现这个 目标的手段 是不道德 到弗洛 伊德心理 学的影响 ,小说里面渗透着 后者的心理 学
或力量可称之 为力必多 ( 1 i b i d o ),或者说称 为性力 ( 欲 否会加 害父 母也不 能确 定;或者是俄 狄浦斯心 中的不安分
力 )。弗洛 依德认 为,力必多是一种心 理本 能,特 别是性 被神谕道破天机,他才狼狈地下 决心要从家里 出来。 本能 。在他看 来 ,在性 的背后存在着一 种潜力 ,不断地驱 使人去寻 找快 感 ,这些 快感与性有着直 接或 间接 的关系 。 2 . 他 觉得 神谕 说 的杀 父娶 母 是个 很难 承 受 的罪 名 ,
的文 学 意 义 及社 会 意 义 。
一
二、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
《 俄 狄 浦 斯 王 》 中 ,对 本 我 的描 述 或 者 解 释 并 不 是 非
、
俄狄浦斯情结形成的原因
弗洛 伊 德的 精神 分 析理 论认 为 ,我 们 每个 人 都可 能 常清楚 ,但 是我们也可 以从俄狄浦斯 离家 出走看 出来这一 会伴 随一种情 结长大 ,表现 为对母亲不 正常 的依恋 ,因为 情 结对他 的本我 的影 响。在得知神谕后 ,他从养父 母家 出 这种情结 出 自古希腊 的戏剧 《 俄狄浦斯 王》 中,所 以被称 走 ,因为怕 自己会害死 自己的养父母 并导致罪恶 。这正说 之为俄狄浦 斯情结 。弗洛依德认为 ,潜 意识 的本 能是人 的 明 了 ,饿 狄 浦 斯 所 谓 的 本 我 已经 在 无 意 识 中受 到 了 多 方 面
行为 动机 产 生 的原 因 ,人的 本能 分 为生 之本 能和 死 的本 的 影 响 :
能,而生 的本 能 由自我 本能和性本 能两 部分构成 。弗洛依
i . 觉得 自己会害 人。因为神谕这样 说他会 杀父 娶母 ,
德特 别重视性 本能 ,他 主张人的性本 能背后 的动机 性源泉 他就很害 怕,本身说 明 自己对于 自己没有信心 ,对 自己是
文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单 静
摘 要:弗洛伊德 的精神分析 美学,对 文学创作或者文学评论都有 着重大的影响 ,而俄狄浦斯情结一直是精神 分
析 美学中探讨的焦点之 一。本文试分析 了弗洛伊德对 古希腊戏剧 ( 《 俄狄 浦斯王》 中的恋母情结的解读 ,并以茨威
格的 《 一封 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阐释 了此种情节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 关键词:弗洛伊德 俄狄 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
《 俄 狄浦 斯 王 》是索 福 克勒 斯 的代 表作 ,它取 材 于 驱 动、所支配 的。 ”弗洛伊 德认为 ,人 的心理活动过程 大 忒拜 系统 的神 话故事 ,讲述 的是忒拜 国王 拉伊俄斯从 神谕 致 应该分为三个 阶段 ,依 次为本我 、 自我 、和超我 。 “ 本 中得 知他 的儿 子俄狄浦斯长 大后将杀父 娶母 ,于是在 俄狄 我 处于无意 识系统 ,是本 能的储藏库 。本 我属于非 理性力 浦斯 出生时 ,忒拜王用铁 丝穿其脚踵 ,令仆人抛 于荒 山野 量 ,奉行快 乐原则 ,总是谋求把本能投 向外界对象进 行发 岭 ,但却被科任拖 斯 国王玻 吕玻斯收养 ,俄 狄浦斯长 大成 泄 。在外界不 具备的情况 下,本我则会把 本能投 向外界对 人之 后 , “ 杀 父娶母 ”的预 言一一应验 的故事 。这样 一个 象 在 内心世 界中的幻像进 行发泄 。本我挪 出一部分 力量把 人物 的命运 ,引起 了人们经 久不衰 的兴趣 ,几乎所有 西方 自身中 的理 性潜 能激活 ,形成 自我 。 自我奉行现实 原则 , 著名 的批 评家 、 美学 家和 哲 学家 都就 其发 表 过 自己的看 运 用理性力 量为本能在外 界寻找发泄对 象 。社会伦 理规范 法 。索福 克勒 斯 也 因此被 称 为是 “ 戏 剧 艺术 的荷 马 ” 。 被同化 ,便 形成超我 。超 我奉行理原 则,负责监督 自我对 《 俄 狄浦斯王 》更 以其独特 的艺术魅力 不仅成为西方 文学 本 我要求 的满足 情况 。超 我严禁本能在外 界对象上 或在 内 批评 史 中的一 个持久 的话题 ,而且也成 为整个人类所 要解 心 幻像上进行 发泄 ,并根 据 自我对这 一禁令的执行 情况对 答 的一个谜 ,即斯芬克斯 之谜 ,一个关 于人 的谜语 。命运 自我进行奖 惩,使 自我或 感到 自豪 ,或感到 内疚 。 ”个体 观 、过失论 、恋母情节 、替罪羊机制是 评论家论述 《 俄狄 年幼时对这 种力 比多 即性本能的压抑 便形成 了俄狄 浦斯情 浦斯 王》悲剧 原因 的四条 主线 。本文将 从弗洛伊德对 俄狄 结即恋母情 结,每个人都 有不同程度 的恋母情节 ,只是在 浦斯 情节 的解 读角度 出发 ,浅析俄狄浦斯 情结 即恋母 情结 成 长过程中超 我压制 了本我的爆发。
说 明他 也 接 受 了 当 时 的观 点 ,既 不 能 杀 父 也 不 能 娶 母 。但
弗洛依德认 为 , “ 人 的行 为都有它 的动机 ,动机 决定人 的 是 ,当他 意识到这是 一种罪名 的时候 ,就表 明他 的本我 已 行 为 ,而 动机 是心理 的,它要是 由力必多心理 的性本能所 经去思考 过这个 问题 ,并被这个 问题 所纠缠 。杀父娶母 的
或 者 是 不 能被 人 类 接 受 的 。
思想 ,如上所述 ,弗洛伊德 的理论重新分析 了 《 俄狄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