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文档
梁平法施工制图规则课件.

后面的括号内,以此来区别不同直径的架立筋和通长 筋。 如果梁上部钢筋均为架立筋时,则写入括号内。 当梁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均为通长筋,并且大多数跨 配筋相同时,梁上部钢筋标注项里则加注下部纵筋的 配筋值,并用“;”将上部和下部通长筋的配筋值分 隔开。
c1-腋长 c2 -腋高 h1-根部值 h2 -端部值
(3)梁箍筋
梁箍筋需标注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 密区间距和箍筋肢数。 梁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不同间距及肢数用斜线“/分
隔 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用分隔 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肢数注写一
次 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
排纵筋为2φ 25 且不伸入支座;下一排纵筋为 4φ 25 ,全部伸入支座。
注写为2φ 25+3 φ 22 (-3)/ 5φ 25 则表示上 排纵筋为2φ 25和3 φ 22 ,其中 3 φ 22 不伸入支座; 下一排纵筋为5φ 25,全部伸入支座
(3) 附加箍筋或吊筋 将附加箍筋或吊筋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梁上,用
例如某梁上部钢筋标注为: 2φ 22 表示用于双肢箍
2φ 22+(4 Φ 12)用于六肢箍,其中2φ 22为通长 筋,4 Φ 12为架立筋。
3φ 22;3φ 20表示梁的上部配置3φ 22的通长筋,梁的下 部配置3φ 20的通长筋。
(5 ) 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配置 当梁腹板高度hw≥ 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
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标注值第一项为大写字母G,后面 注写设置在梁两侧的总配筋值,并对称配置。 例如: G 4 Ф 12,表示梁的两个侧面共配置4 Ф 12的纵向构造 钢筋,每侧各配置2Ф 12。
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推荐优秀PPT

重点
钢筋混凝土梁平法施工图。
难点
钢筋混凝土梁平法施工图。
一、梁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
(1)平面注写方式
平面注写方式包括集中标柱与原位标注两部分。
当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和下部纵向钢筋均为通长筋,且多数跨配筋相同时,此项可加注下部纵筋的配筋值,并用分号“;
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 当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和下部纵向钢筋均为通长筋,且多数跨配筋相同时,此项可加注下部纵筋的配筋值,并用分号“;
—————————当——集— 中标注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
当梁上部支座两边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一边标注,另一边可省略标注。
项数值进行原位标柱,施工时原位标柱取值优先。
1)集中标注
①梁截面标准规则。 当梁为等截面时,用b×h表示。当为加腋梁时用 b×h c1×c2表示,其中c1为腋长,c2b×h1/h2。
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 规格的纵筋相联表示,并将角部钢筋写在“+”号前 面。例如2φ25+2φ22 表示2φ25放在角部,2φ22放 在顶梁的中部。
当梁上部支座两边的纵向筋规格不同时,须在支 座两边分别标注;当梁上部支座两边纵筋相同时,可 仅在支座一边标注,另一边可省略标注。
②梁下部纵向钢筋 当梁下部纵向钢筋多于一排时,用“/”号将各排纵向钢 筋自下而上分开。 例如梁下部注写为6φ25(2/4)表示梁下 部纵向钢筋为两排,上排为2φ25,下排为4φ25,全部钢筋 伸入支座。 当梁下部纵向钢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将梁支座下部纵筋 减少的数量写在括号内。例如梁下部注写为6φ25 2(2)/4 表 示 梁 下 部 为 双 排 配 筋 , 其 中 上 排 2φ25 不 伸 入 支 座 , 下 排 4φ25全部伸入支座。
梁、板平法图规则

板平面注写主要包括: 1、板块集中标注 2、板支座原位标注 坐标方向规定: 1、当两向轴网正交布置时,由左至右为X方向,由下至上为Y方向。 2、当轴网转折时,局部坐标方向顺轴网转折角度相应转折。 3、当轴网向心布置时,切向为X向,径向为Y向图规则——平法表示法
一、板块集中标注
板块集中标注内容:板块编号,板厚,贯通纵筋,标高高差 1、板块编号 规定:1)普通楼面,两向均以一跨为一板块; 2)密肋楼盖,两向主梁均以一跨为一板块; 3)所有板块应逐一编号,相同编号板块可择一做集中标注,其他 仅注写圆圈内板编号。
A、集中标注 5、梁侧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必须注写 1)当梁腹板高hw≥450mm时,必须配置纵向构造钢筋,以大写字 母G打头,接续注梁两个侧面总配筋值,且对称配置;
2)当梁侧需配置受扭纵向钢筋时,以大写字母N打头,接续注梁两 个侧面总配筋值,且对称配置;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3.3 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平法表示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点击返回
3)当梁中间支座两边上部纵筋不同时,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当 梁中间支座两边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一边标注,另一边省去不 注。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3.3 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平法表示法
B、原位标注 2、梁下部纵筋: 1)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以斜线 / 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2)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以+将两种直径纵筋相联,角部纵筋 写在前面。 3)当梁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将梁支座下部纵筋减少的数量 写在( )内。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3.3 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平法表示法
(23)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二)

的下部配置3 20的通长筋。
3 22
3 20
(5)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配置——必注值
当梁腹板高度hw≥450mm时,需配置 纵向构造钢筋。此项注写值以大写字母G打 头,接续注写设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 值,且对称配置。
举例:G4φ12——表示梁的两个侧面
共配置4φ12的纵向构造钢筋,每侧各配置
下部 梁侧构 受扭 纵筋 造筋 钢筋
4 20 2 10
梁顶面 标高高 差
-0.100
L2 3 250x φ10@
650 100(2)
4 22
4 20
L3 1 300x φ8@
550 200(2)
2 16
2 16 -0.100
L4 1 250x φ8@
450 200(2)
2 14
3 18
-0.100
举例
2 22——用于双肢箍,为通长筋 2 22+(4 12)——用于六肢箍,其 中2 22为通长筋,4 12为架立筋。
Hale Waihona Puke 4 122 22当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为全跨相同 时,且多数跨配筋相同时,此项可加注下 部纵筋的配筋值,用分号“;”将上部与 下部纵筋的配筋隔开。
举例:3 22;3 20
表示梁的上部配置3 22的通长筋,梁
100/200(2)
4φ10
KL5 3 250x
700
φ10@
2 22
100/200(2)
4φ10
KL6 1 250x
500
φ8@
2 22
100/200(2)
4φ10
-1.200
作业——集中标注
梁编 跨 截面 箍筋 号 数 尺寸
梁柱平法新版

柱表注写内容
1、注写柱编号,编号由代号和序号构成。
2、注写各段柱旳起止标高,至柱根部往 上以变截面位置或截面未变但配筋变化处 为界分段注写。
3、截面尺寸: 矩形柱……注写截面尺寸b ×h及与轴
线关系旳几何参数代号b1、b2和h1、h2旳 详细数值,需相应于各段柱分别注写。 (b=b1+b2,h=h1+h2)
• 3、当梁中间支座两边旳上部纵筋不同步,须在 支座两边分别标注,不然只注一端即可。
(2 )梁下部纵筋
• 当梁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将梁支座下 部纵筋降低旳数量写在括号内。
• 例 梁下部纵筋注写为6φ25 2(-2)/4 ,则 表达上排纵筋为2φ25 且不伸入支座;下一排纵 筋为4φ25 ,全部伸入支座。Biblioteka 第2章 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
柱平法施工图旳表达措施:
1、列表注写方式 2、截面注写方式
2.1 列表注写方式
• 在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同一编号旳柱中 选择一种(有时需要选择几种)截面标注 几何参数代号;
• 在柱表中注写柱号、柱段起止标高、几 何尺寸与配筋旳详细数值,
• 配以多种柱截面形状及其箍筋类型图旳 方式,来体现柱平法施工图 。
(5 ) 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 或受扭钢筋配置
•
G 4 Ф12,表达梁旳两个侧面共配置4
Ф12旳纵向构造钢筋,每侧各配置2Ф12。
•
N 6 φ22,表达表达梁旳两个侧面共配置
6 φ22旳受扭纵向钢筋,每侧各配置3φ22 。
(6) 梁顶面标高高差
• 当某梁旳梁顶面高于所在构造层旳楼面 标高时,其标高高差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例如:某构造层旳楼面标高为44.950m 当某梁旳梁顶面标高高差注写为(-0.050)
13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2)

平法的表达形式,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 示方法的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 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
平法设计的注写方式:在平面布置图上表示各构件尺寸
和配筋的方式,分平面注写方式、列表注写方式和截面 注写方式三种。
例:2 ϕ22+(4 ϕ 12),其中2ϕ22为通长筋,4ϕ12为架立筋。
当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均为通长筋,且多数跨配筋相同时,此项可加注下部 纵筋的配筋值,用分号“;”将上部与下部纵筋的配筋值分隔开来。 例:3ϕ22;3ϕ20表示梁的上部配置3 ϕ 22的通长筋,梁的下部配置3 ϕ 20的通长 筋。
3.5.2 梁平法施工图
在梁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 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 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当集中标注中的某项数 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项数值原位标注。施工时, 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梁编号
梁类型 楼层框架梁 屋面框架梁 框支架 非框架梁 悬挑梁 井字梁 代号 KL WKL KZL L XL JZL 序号 XX XX XX XX XX XX (X X)、 (X X A)或(X X B) 跨数及是否带有悬挑 (X X)、 (X X A)或(X X B) (X X)、 (X X A)或(X X B) (X X)、 (X X A)或(X X B) (X X)、 (X X A)或(X X B)
第五项: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第六项:梁顶面标高高差
第一项:梁编号,该项为必注值; KL2(2A)表示第2号框架梁,2跨,一端有悬挑;
梁平法施工图识读

上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纯悬挑梁与悬挑梁端配筋 构造
• 一、悬挑梁上部纵筋的配筋构造
• 悬挑梁的上部纵筋是全跨贯通的,所以悬 挑梁上部纵筋是在悬挑端上部跨中以原位 标注的方式进行标注的,悬挑梁上部纵筋 的配筋构造,如图5-25 所示为纯悬挑梁配 筋构造,图5-26所示为悬挑梁端配筋构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抗震框架梁钢筋构造
• 三、梁侧面纵向钢筋和拉筋
• 梁侧面纵向构造筋和拉筋,如图5-20 所示。 • 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 mm 时,在梁的两
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梁侧构造钢筋,且间 距不宜大于200 mm,并用拉筋拉接。当梁 侧面配有直径不小于构造纵筋的受扭纵筋 时,受扭纵筋可以代替构造钢筋。当梁配 置侧面纵向钢筋时,梁内设置拉筋,拉筋 同时勾住纵筋与箍筋,一般情况下,当梁 宽≤350 mm 时,拉筋直径为6 mm;当梁宽
• (3)当端支座截面尺寸hc≥laE,且≥0.5hc+5d 时,抗震楼层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可以在 端支座进行直锚。如图5-12 所示为端支座 直锚,当不能满足直锚要求时,可以进行 弯锚。
• (4)当梁上部通长筋与非贯通筋(支座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抗震框架梁钢筋构造
• (5)当梁上部通长筋与非贯通筋(支座负 筋)直径不同时[图5-13(b)],非贯通 筋(支座负筋)伸出长度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i/3,搭接长度 为llE。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梁平法施工图识读
1 第一节 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 2 第二节 抗震框架梁钢筋构造 3 第三节 纯悬挑梁与悬挑梁端配筋构造 43 第四节 非抗震梁 、非框架梁钢筋构造
梁柱平法

注: (XXA)为一端有悬挑,(XXB)为两端有悬挑,悬挑不计入跨 数。 例 KL7(5A) 表示第7号框架梁,5跨,一端有悬挑。 L9(7B) 表示第9号非框架梁,7跨,两端有悬挑。
(2) 梁截面尺寸
• 等截面梁:b×h • 加腋梁:Yc1×c2 c1-腋长 c2 -腋高 • 不等高悬挑梁: b×h1 /h2
(4) 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
• 当同排纵筋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 “+”将通长筋和架立筋相联。如 2φ22+(4 Φ12)用于六肢箍,其中2φ22 为通长筋,4 Φ12为架立筋。 • 当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均为通长筋时,如 3 φ22;3φ20表示梁的上部配置3φ22的通 长筋,梁的下部配置3φ20的通长筋。
(3) 附加箍筋或吊筋
• 将附加箍筋或吊筋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梁上, 用线引注总配筋值(附加箍筋的肢数注在括号 内)。
(4)当在梁上集中标注的内容不适用
于某跨或某悬挑部分时,则将其不同数 值原位标注在该跨或该悬挑部位,施工时 应按原位标注数值取用。
当在多跨梁的集中标注中已注明加腋,而该 梁某跨的根部却不需要加腋时,则应在该跨原位 标注等截面的b×h,以修正集中标注中的加腋信 息。
4、注写柱纵筋:当纵筋直径相同、各边根数 相同时,将纵筋注写在“全部纵筋”一栏中; 除此之外,柱纵筋分角筋、截面b边中部筋和 h边中部筋三项分别注写。
5、 注写箍筋类型号及箍筋肢数 。
6、注写柱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与间距。 例如 Φ10@100/250,表示箍筋为Ι级钢 筋,直径Φ10,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 间距为250。
例如:某结构层的楼面标高为44.950m 当某梁的梁顶面标高高差注写为(-0.050) 时,即表明该梁顶面标高为44.900m。
平法施工图的制图规则(精)

平法施工图的制图规则
为了确保施工人员准确无误地按平法施工图进行 施工,在具体工程施工图中必须写明以下与平法施 工图密切相关的内容: (1)选用的图集号; (2)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3)抗震设计时,抗震设防烈度及抗震等级, 非抗震设计时也应注明,以明确相应的标准构造详 图; (4)各类构件在不同部位所选用的混凝土的强 度等级和钢筋级别,以确定相应纵向受拉钢筋的最 小锚固长度及最小搭接长度等;
平法施工图的制图规则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 法),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传统设计表达方法 作了重大改革,它避免了传统的将各个构件逐个 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大大地减少了传统设 计中大量的重复表达内容,变离散的表达方式为 集中表达方式,并将内容以可重复使用的通用标 准图的方式固定下来。目前已有国家建筑标准设 计系列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 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11G1012、11G101-3)可直接采用。
平法施工图的制图规则
(5)在何部位选用何种构造做法; (6)接长钢筋所采用的连接形式; (7)结构不同构件不同部位所处的环境类别; (8)后浇带的相关做法及要求; (9)上部结构嵌固部位位置; (10)柱、墙或梁与填充墙的拉接构造; (11)当具体工程需要对图集的标准构造详图做 局部变更,应注明变更内容; (12)当具体工程有特殊要求时,应在施工图中 另加说明。
平法施工图的制图规则
按平法设计绘制的结构施工图,一般是由各 类结构构件的平法施工图和标准详图两部分构成, 但对于复杂的建筑物,尚需增加模板、开洞和预 埋件等平面图。按平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时, 应将所有梁、柱、墙等构件按规定进行编号,使 平法施工图与构造详图相一一对应。同时必须根 据具体工程,按照各类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在 按结构层(标准层)绘制的平面布置图上直接表 示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出图时,宜按基础、柱、 剪力墙、梁、板、楼梯及其他构件的顺序排列。
梁平法施工图制图

11G101-1混凝土 结构施工图平面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
11G101-1混凝土 结构施工图平面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pdf
Ⅱ .对于以边柱、角柱为端支座的屋面框架梁,当能够满足配筋截面面积要求时,其 梁的上部钢筋应尽可能只配置一层,以避免梁柱纵筋在柱顶处因层数过多、密度过大 导致不方便施工和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 P28
2.梁下部纵筋: P29 (1)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2)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角筋写在 前面。 (3)当梁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将梁支座下部纵筋减少的数量写在括号内。
11G101-1混凝土 结构施工图平面表示方法制图规则
4.2.6 井字梁的端部支座和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伸出长度αo值,应由设计者在原位加注具体数值 予以注明。 当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时,则在原位标注的支座上部纵筋后面括号内加注具体伸出长度值(图 4.2.6-1); P31
11G101-1混凝土 结构施工图平面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
当抗震设计中的非框架梁、悬挑梁、井字梁,及非抗震设计中的各 类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间距及肢数时,也用斜线“/”将其分隔开来。 注写时,先注写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数、钢筋级别、直 径、间距及肢数),在斜线后注写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间距及肢数。 P27
11G101-1混凝土 结构施工图平面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
• 表见图集表4.2.2
11G101-1混凝土 结构施工图平面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
第三讲,梁的平法制图规则

集中标注——4、通长筋
• 4、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通长筋可为相同 什么情况下有架立筋? 或不同直径采用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对焊接连 接的钢筋),该项为必注值。 • 当同排纵筋中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加 号“+”将通长筋和架立筋相联。注写时须将角部 纵筋写在加号的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括 号内,以示不同直径及与通长筋的区别。 • 当全部采用架立筋时,则将其写入括号内。 • 例:2 22 + (4 12)
•
2
22 + 4
20
有什么不同?
集中标注——通长筋
• 当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为全跨相同, 且多数跨配筋相同时,此项可加注下部纵 筋的配筋值,用分号“ ;”将上部与下部 纵筋的配筋值分隔开来,少数跨不同者, 按原位标注处理。 • 例 3Φ22;3Φ20
集中标注——5、侧面纵筋
• 5、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配置,该项为必注值。 • 当梁腹板高度 hW≥450mm 时,须配置纵向构造钢筋,以大写 字母 G 打头,接续注写配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且对 称配置。例 G4Φ12。 • 配置受扭纵向钢筋时,以大写字母 N 打头,接续注写配置在 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且对称配置。例 N6Φ22。 • 注:1、当为梁侧面构造钢筋时,其搭接与锚固长度可取为 15d。 • 2、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其搭接长度为 ll 或 llE(抗 震);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钢筋。
下部纵筋为3根直径18的二级钢,全部伸入支座,;第二跨跨距5800,下部纵
筋为4根直径18的二级钢,全部伸入支座;以后类推
原位标注——梁下部纵筋
• 梁下部纵筋: • 4、当梁的集中标注中已注写了梁上部和下部均为通长筋的 纵筋值是,则不需要在梁的下部重复做原位标注。 • 5、当梁设置竖向加腋时,加腋部位下部斜纵筋应在支座下 部以Y打头注写在括号里。 • 当梁设置水平加腋梁时,水平加腋内上下部斜纵筋应在加腋 支座上部以Y打头注写在括号内,上下部斜纵筋之间用“/”分 隔。 • 当多跨梁的集中标注中已经注明加腋,而该梁某跨的根部却 不需要加腋是,则应在该跨原位标注等截面的b×h,以修正 集中标注中的加腋信息。
任务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2(精)

抗震框架梁箍筋的构造
(4)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
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 所注钢筋规格与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 造要求而定。
例:2C22+(4φ12)用于六肢箍,其中2C22 为通长筋,位于角部,4φ12为架立筋。 2C22+(2φ12) (用于四肢箍) 例:3C22 ;4C20 表示上部配置3C22 的通长筋, 下部配置4C20 的通长筋。
例:N6C22,表示梁的两个侧面共配置 6C22的纵向钢筋,每侧各配置3C22。
(6)梁顶面标高高差
梁顶面标高高差,该项为选注值。 当梁顶面高于所在结构层的楼面时,其标高高差 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框架梁钢筋
任务 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
• • • • 梁集中标注内容? 构造钢筋以什么打头? 抗扭钢筋以什么打头? 某梁的梁顶标高高差注 写为(-0.050m)时,说 明其含义。 • 箍筋标注内容包括哪些 内容?
梁类型 楼层框架梁 屋面框架梁 框支梁 非框架梁 悬挑梁 井字梁 代号 KL WKL KZL L XL JZL 序号 XX XX XX XX XX XX 跨数及是否带悬挑 XX、 XX、 XX、 XX、 XX、 XX、 XXA、 XXA、 XXA、 XXA、 XXA、 XXA、 XXB XXB XXB XXB XXB XXB
(2)梁截面尺寸
矩形截面梁用b×h表示,(如250×600、300×650) 加腋梁用b×h Yc1c2, 其中c1为腋长,c2为腋高,
当悬挑梁根部和端部高度不同时,用斜线分 隔根部与端部的高度值,即为b×h1/h2。
()梁箍筋
梁箍筋,包括: 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当存在 不同间距需要用斜线“/”分隔,箍筋肢数写在括号内。 • 例:φ8@100/200(4),表示箍筋为一级圆钢筋、直径为 φ8,加密区箍筋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为 200mm,箍筋为4肢箍。 • 例:18φ12@150(4)/200(2),表示箍筋为一级钢筋, 直径为φ12,梁的两端各有18个四肢箍,间距为150mm, 梁的跨中箍筋间距为200mm,双肢箍。此种表示方法一般 用于抗震结构中的非框架梁、悬挑梁、井字梁。
梁平法施工图

“+”将两者相联,注写时须将梁角部纵筋写在加号的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内。
当全部采用架立筋时,则将其全部写入括号内,因为架立筋与支座纵筋的搭接与纵筋之间的搭接长度是不同的。
如2 20+(2Φ12)常用于四肢箍时,2 20为梁角部通长筋,2Φ12为架立钢筋。
单跨非框架梁时的架立筋不必加括号。
当梁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均为通长筋,且多数跨相同时,可同时标注上部与下部通长筋的配筋值,用分号“;”将上部与下部通长筋隔开来,少数跨不同时,采用原位标注。
例如2 18;2 20表示上部配置2 18通长筋,下部配置2 20通长筋。
e)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配置。
当梁腹板高度 450mm时,须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所注规格与根数应符合规范规定。
此项注写以大写字母G打头,紧跟注写设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且对称配置,如G4Φ12表示梁每侧各配置2Φ12纵向构造钢筋。
当梁侧面需配置受扭纵向钢筋时,此项注写值以大写字母N打头,紧跟注写配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且对称配置并同时满足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要求而不重复配置。
如N4 14表示梁每侧各配置2 14受扭纵筋。
受扭纵筋应按受拉考虑锚固与搭接,而架立钢筋锚固与搭接长度可取15 。
f)梁顶面标高相对于该结构楼面标高的高差值,有高差时,将其写入括号内。
如(-0.100)表示梁面标高比该结构层标高低0.1m。
D)梁原位标注内容为梁支座上部纵筋、下部纵筋、附加箍筋或吊筋及对集中标注的原位修正信息等。
a)梁支座上部纵筋,指该部位含通长筋在内的所有纵筋,标注在梁上方该支座处。
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角部纵筋写在前面。
如6 22 4/2 表示上排为4 22,下排为2 22;2 22+2 18表示支座上部纵筋一排共4根,角筋为2 22,2 18置于中部。
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配筋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图集号:03G101-1)第1节梁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第4.1.1条梁平法施工图系在梁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
第4.1.2条梁平面布置图,应分别按梁的不同结构层(标准层),将全部梁和与其相关联的柱、墙、板一起采用适当比例绘制。
第4.1.3条在梁平法施工图中,尚应按第1.0.8条的规定注明各结构层的顶面标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
第4.1.4条对于轴线未居中的梁,应标注其偏心定位尺寸(贴柱边的梁可不注)。
第2节平面注写方式第4.2.1条平面注写方式,系在梁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不同编号的梁中各选一根梁,在其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梁平法施工图。
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
当集中标注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项数值原位标注。
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如图4.2.1所示)。
第4.2.2条梁编号由梁类型代号、序号、跨数及有无悬挑代号几项组成,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注:(XXA)为一端有悬挑,(XXB)为两端有悬挑,悬挑不计入跨数。
例:KL7(5A)表示第7号框架梁,5跨,一端有悬挑;L9(7B)表示第9号非框架梁,7跨,两端有悬挑。
第4.2.3条梁集中标注的内容,有五项必注值及一项选注值(集中标注可以从梁的任意一跨引出),规定如下:一.梁编号,见表4.2.2,该项为必注值。
其中,对井字梁编号中关于跨数的规定见第4.2.5条。
二.梁截面尺寸,该项为必注值。
当为等截面梁时,用b×h表示;当为加腋梁时,用b×h YC1×C2表示,其中C1为腋长,C2为腋高(图4.2.3a);当有悬挑梁且根部和端部的高度不同时,用斜线分隔根部和端部的高度值,即为b×h1/h2(图4.2.3b)。
三.梁箍筋,该项为必注值。
包括箍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
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
加密区范围见相应抗震级别的标准构造详图。
例:10@100/200(410,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均为四肢箍。
8@100(4)/150(28,加密区间距为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为150,两肢箍。
当抗震结构中的非框架梁、悬挑梁、井字梁,及非抗震结构中的各类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间距及肢数时,也用斜线“/”将其分隔开来。
注写时,先注写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数、箍筋级别、直径、间距与肢数),在斜线后注写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间距及肢数。
例:1310@150/200(410;梁的两端各有13个四肢箍,间距为15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四肢箍。
1812@150(4)/200(212;梁的两端各有18个四肢箍,间距为15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双肢箍。
四.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该项为必注值。
所注规格与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而定。
当同排纵筋中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加号“+”将通长筋和架立筋相联。
注写时须将角部纵筋写在加号的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内,以示不同直径及与通长筋的区别。
当全部采用架立筋时,则将其写入括号内。
例:222用于双肢箍;222+(412)用于六肢箍,其中222为通长筋,412为架立筋。
当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均为通长筋,且多数跨配筋相同时,此项可加注下部纵筋的配筋值,用分号“;”将上部与下部纵筋的配筋值分隔开来,少数跨不同者,按第4.2.1条的规定处理。
例:322;320表示梁的上部配置322的通长筋,梁的下部配置320的通长筋。
五.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该项为必注值。
当梁腹板高度h w≥450mm时,须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所注规格与根数应符合规范规定。
此项注写值以大写字母G打头,接续注写设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且对称配置。
例:G 412,表示梁的两个侧面共配置412的纵向构造配筋,每侧各配置212。
当梁侧面需配置受扭纵向钢筋时,此项注写值以大写字母N打头,接续注写配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且对称配置。
受扭纵向钢筋应满足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要求,且不再重复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例:N 622,表示梁的两个侧面共配置622的受扭纵向钢筋,每侧各配置322。
注:1.当为梁侧面构造钢筋时,其搭接与锚固长度可取为15d;2.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其搭接长度为L1或L n(抗震);其锚固长度为L n或L n E。
六.梁顶面标高高差,该项为选注值。
梁顶面标高高差,系指相对于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值;对于位于结构夹层的梁,则指相对于结构夹层楼面标高的高差。
有高差时,须将其写入括号内,无高差时不注。
注:当某梁的顶面高于所在结构层的楼面标高时,其标高高差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例:某结构层的楼面标高为44.950m,当某梁的梁顶面标高高差注写为(-0.050)时,即表明该梁顶的标高为相对于44.950m低0.05m。
第4.2.4条梁原位标注的内容规定如下:一.梁支座上部纵筋,该部位含通长筋在内的所有纵筋。
1. 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例:梁支座上部纵筋注写为625 4/2,则表示上一排纵筋为425,下一排纵筋为225。
2. 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将角部纵筋写在前面。
例:梁支座上部有四根纵筋,225放在角部,222放在中部,在梁支座上部应注写为225+222。
3. 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配筋值,另一边省去不注。
(图4.2.4a)设计时应注意:1、对于支座两边不同配筋值的上部纵筋,宜尽可能选用相同直径(不同根数),使其贯穿支座,避免支座两边不同直径的上部纵筋均在支座内锚固。
2、对于以边柱、角柱为端支座的屋面框架梁,当能够满足配筋截面面积要求时,其梁的上部钢筋应尽可能只配置一层,以避免梁柱纵筋在柱顶处因层数过多、密度过大导致不方便施工和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
二.梁下部纵筋:1、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自上而下分开。
例:梁下部纵筋注写为625 2/4,则表示上一排纵筋为225,下一排纵筋为425,全部伸入支座。
2、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角筋写在前面。
3、当梁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将梁支座下部纵筋减少的数量写在括号内。
例:梁下部纵筋注写为625 2(-2)/4,则表示上排纵筋为225,且不伸入支座;下一排纵筋为425,全部伸入支座。
梁下部纵筋注写为225+322(-3)/525,则表示上排纵筋为225和322,其中322不伸入支座;下一排纵筋为525,全部伸入支座。
4、当梁的集中标注中已按第4.2.3条第四款的规定分别注写了梁上部和下部均为通长的纵筋值时,则不需在梁下部重复做原位标注。
三、附加箍筋或吊筋,将其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梁上,用线引注总配筋值(附加箍筋的肢数注在括号内)(图4.2.4b),当多数附加箍筋或吊筋相同时,可在梁平法施工图上统一注明,少数与统一注明值不同时,再原位引注。
施工时应注意:附加箍筋或吊筋的几何尺寸应按照标准构造详图,结合其所在位置的主梁和次梁的截面尺寸而定。
四、当在梁上集中标注的内容(即梁截面尺寸、箍筋、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纵向钢筋,以及梁顶面标高高差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数值)不适用于某跨或某悬挑部分时,则将其不同数值原位标注在该跨或该悬挑部位,施工时应按原位标注数值取用。
当在多跨梁的集中标注中已注明加腋,而该梁某跨的根部却不需要加腋时,则应在该跨原位标注等截面的b×h,以修正集中标注中的加腋信息(图4.2.4c)。
第4.2.5条井字梁通常由非框架梁构成,并以框架梁为支座(特殊情况下以专门设置的非框架大梁为支座)。
在此情况下,为明确区分井字梁与框架梁或作为井字梁支座的其它类型梁,井字梁用单粗虚线表示(当井字梁顶面高出板面时可用单粗实线表示),框架梁或作为井字梁支座的其它梁用双细虚线表示(当梁顶面高出板面时可用双实细线表示)。
本图集所规定的井字梁是指在同一矩形平面内相互正交所组成的结构构件,井字梁所分布范围称为“矩形平面网格区域”(简称“网格区域”)。
当在结构平面布置中仅有由四根框架梁框起的一片网格区域时,所有在该区域相互正交的井字梁均为单跨;当有多片网格区域相连时,贯通多片网格区域的井字梁为多跨,且相邻两片网格区域分界处即为该井字梁的中间支座。
对某根井字梁编号时,其跨数为其总支座数减1;在该梁的任意两个支座之间,无论有几根同类梁与其相交,均不作为支座(图4.2.5)。
井字梁的注写规则见本节第4.2.1至4.2.4条规定,除此之外,设计者应注明纵横两个方向梁相交处同一层面钢筋的上下交错关系(指梁上部或下部的同层面交错钢筋何梁在上何梁在下),以及在该相交处两方向梁箍筋的布置要求。
第4.2.6条在梁平法施工图中,当局部梁的布置过密时,可将过密区用虚线框出,适当放大比例后再用平面注写方式表示。
第4.2.7条图4.2.7为采用平面注写方式的梁平法施工图示例。
第3节截面注写方式第4.3.1条截面注写方式,系在分标准层绘制的梁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不同编号的梁中各选择一根梁用剖面另引出配筋图,并在其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平法施工图。
(如图4.3.5所示)第4.3.2条对所有梁按表4.2.2的规定进行编号,从相同编号的梁中选择一根梁,先将“单边截面号”画在该梁上,再将截面配筋详图画在本图或其它图上。
当某梁的顶面标高与结构层的楼面标高不同时,尚应继其梁编号后注写梁顶面标高高差(注写规定与平面注写方式相同)。
第4.3.3条在截面配筋详图上注写截面尺寸b×h、上部筋、下部筋、侧面构造筋或受扭筋、以及箍筋的具体数值时,其表达形式与平面注写方式相同。
第4.3.4条截面注写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平面注写方式结合使用。
注:在梁平法施工图的平面图中,当局部区域的量布置过密时,除了采用截面注写方式表达外,也可采用第4.2.6条的措施来表达。
当表达异形截面梁的尺寸与配筋时,用截面注写方式相对比较方便。
第4.3.5条图4.3.5为应用截面注写方式表达的梁平法施工图示例。
第4节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规定第4.4.1条为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a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 n/3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 n/4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