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西部城 市要 高,而由其 带动的武汉城市 圈的外 贸状况对其 产业结构的调 整也具有很强 的相 关性 ,近期 国家外贸重心的转移对武汉
城 市 圈产业结构 的调整影 响 巨大。武汉城市 圈在经济迅速发展 的 同时 ,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 结构近年 来 出现 了趋 同倾 向 ,这 种趋 同在某方 面进一 步带动 了武汉城 市 囤的经济繁荣 ,在 另一 方面也产 生 了不少 负面效应 ,如重复建设 、恶性竞争 、资 源浪 费等 , 这些 负面效应会导致 经济发展 不协调 ,对武汉城市 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 产生许 多障碍 ,成为发展的 “ 瓶颈” 。国家贸易重心的转 移正好给武汉城 市圈产业 结构调整机会 ,贸 易转型主要在 引进 外资、技 术创新等方 面对武 汉城 市圈的产 业结构产生较 大的影响。 贸 易模式转 变能加快 引进 引资结构 ,改变优 化产业结构升级 ;贸易模 式转变促进技术创新 ,促进产 业结构升级 。武汉城 市圈的发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es 8@1 .r m9 6 c 5 6 o 3 n
时代人物论坛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汪长球 方齐 云 ( 中科技 大学经济 学院 华 湖 北武 明 ,经济发展 是在产业 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中实现 的 ,产业结构在整 个经 济结构 中处于主导地
方 齐云 :华中科技 大学经济学院经济 学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华 中科技 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 中心 ( 湖北省高校人 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 究基地 )常务 副主任 ,中华外 国经济 学说研 究会发展 经济学分会理事 ,湖北省 外国经济学说研 究会理 事 ,湖北省农业经济 学会常务理事 ,武汉市 内部 审计师协会副会长 ,武汉仲裁委 员会仲 裁 员。研 究方 向:发展 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差异性大 ,武汉市 “ 一城独 大” ,周边城市经 济实力普遍
级市 ( 石 、鄂 州、黄 冈 、仙 桃 、潜 江 、孝 感 、成 宁 ) 黄
和 1个 县 级市 ( 门)在 内 的城 市 密集 区。截 至 20 天 06
较弱 ,短期内还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地方 利益 的影响,使区域协调机制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表 1 武汉城市 圈三次产业产值 单位 :亿元
易背离比较优 势原则。本文以武汉市城 市圈产业 结构为例 ,发现从 20 02年 开始的产 业调整战略 并没有
使 城 市 圈 内部 摆 脱 三 次 产 业 比例 和轻 重工 业 比例 失 调 问题 。且 受宏 观 经 济 影 响 ,城 市 圈 内部 的 产 业 结 构
缺乏竞争效率现象有加剧 的趋 势。针对这些问题 ,本 文提 出建立统一市场环境 ,加速城市 圈内的产 业重
第2卷 8
2 9 第月期 0 年44 0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18 N. 总.. o 0 第 2 4
16期 8
武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构 调 整研 究
傅 莹 卫 ・ 平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407 ) 304
( 摘
( 浙江大学,杭州 305) 108
要] 城 市圈是 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的主要形 式,但是在政 府主导下 的城 市圈产业结 构调 整容
论也得到 了很大 发展 ,如董 晓峰等 (05 20 )对相关 理论
三产业 构 成为 :l.6 ;4 .3 25 % 0 6 %;4 .1 ,仍存 在 着 68 %

产 比重较高 ,二产 比重偏低 ,即农业 比重过 高 ,工 业
比重过低 的问题 ,进 而说 明工 业对 农业 支持 力度 不够 、 带动作用不强 ,则 城 乡二 元结 构 矛盾 较 为突 出。另 外 ,

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布局研究开题报告

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布局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布局研究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布局研究
课题目的:
从广义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知识产业结构的外向型、生态、有机结合的演变过程集成,并从城市空间的扩张、新的发展、城市的变化,逐步演变城市功能体系的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城市响应理论支撑。从武汉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分析了针对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的制约因素,未来的产业结构长春市响应和趋势分析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升级、城市性质城市功能区空间结构优化和建设都市区一体化,促进县域经济突破、城乡一体化系统和区域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五方面应该对产业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的未来武汉市审判体制的战略重点。通过城市副核的培育与壮大,增强城市分区核心的聚合能力,促进城市、产业与职能在城市各分区的重新组合,真正分流成城市的要素、产业与职能,促使城市消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3.拜访在这些方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了解,使自己的思路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联系导师,听取导师的建议使自己对论文的结构和框架能够很好的把握
5.利用现在的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来获取资源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摘 要】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和人们态度的改变生活和工作需求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变化一方面城市内部功能和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形态变化,城市规模实现绝对增长;另一方面,城市的边界框架的模糊扩展,城市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对城市群的城市区,宏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的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对城市资源和环境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减少资源、环境退化、空气污染、失业率提高,社会不稳定等“城市病”,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它是在每个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状态。目前,我国城市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也是“城市病”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旨在优化城市空间经济结构为研究对象,对人口迁移和经济集聚从两个角度对城市空间经济研究,一个经济地理学科融合、区域经济学、人口学、结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重力模型法,聚集维数模型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手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在动态变化和趋势的发展现状发现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希望能为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现实提供有益的参考。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空间扩展的互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方面,从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功能区调整结构、产业结构和对城市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机制分析城市空间优化调整,并以长春市为例,研究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长春市演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提出了两个未来互动趋势。

武汉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与研究

武汉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与研究

武汉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与研究学号:095231005 姓名:刘云凤一、摘要: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其力度决定了今后武汉市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利用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数据分析该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同时结合该市的经济发展环境透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区位优势和增长极等区域发展理论为基础探究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以期为该市在中部崛起中的应有作为提出建议。

并提出了武汉市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为武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国民经济整体质量的重要标志。

武汉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为主导,优势产业为重点,建立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低耗能、低污染、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扩张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关键词:湖北武汉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位优势增长极三、正文(一)区域概况:【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全国特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平面直角坐标上,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面积】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

【海拔】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

双尖峰为武汉市境内最高点,海拔873米。

【人口】 2009年常住人口达910万。

【自然资源】(一)地质、地貌: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几乎控制全市地质构造的轮廊。

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武汉市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武汉市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武汉市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来源:武汉统计局作者:武汉统计局时间:2013年09月16日点击率:1097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抓住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等战略机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012年,我市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城市化率79.23%,这意味着我市经济已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更是跨越发展的攻坚期。

要实现跨越发展,率先崛起,必须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一、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国有经济比重高。

2013年上半年,我市国有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49.2%。

特别在工业经济中,我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在65%以上,全省平均水平不足50%,东部沿海先进城市平均水平不到30%,重庆(50%左右)、西安(60%左右)等老工业基地城市也低于我市。

民营经济发展不足。

2013年上半年,我市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只有42.3%,低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与东部沿海城市差距很大,宁波在70%以上,其他东部城市在50%以上。

我市民营经济仍然以传统第三产业为主,制造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更少。

从2012年我市民营企业150强的初步数据看,收入过10亿的有44户,过百亿的仅有3户。

(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高传统产业比重大。

2013年上半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6:46.3:51.1,按照理论标准判断,我市产业结构已经升级,但实际上工业化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产业结构是低水平、低层次的。

在工业方面,工业化水平不高。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7%。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62.74亿元,只有上海的四分之一,深圳的二分之一。

规模以上传统工业产值与高新技术产值的比例为56:44,深圳为43.5:56.5。

在服务业方面,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比例为48.5:51.5,深圳为32.5:67.5。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 摘 要】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是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继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调整是关系城 市圈内形成合理产业结构的核心问题。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涉 及产业本身的规模经济状况也涉及城市间的比较优势的利用。依据各城市主导产业差异,发挥区域 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主导产业链和产业发展带。 【 关键 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产业调整
武 汉 城 市 圈 目前 已 经 形 成 较 为 完 备 产 业 体 系 , 武 汉 在 光 电 子通 信 产 业 、钢 铁 产 业 、 商 贸产 业 等 有 巨大 的人 才 ,技 术 优 势 ; 黄 石 、鄂 州 ,其 生物 医 药 、金 属 深 加 工 、汽 车 零 部 件 、专 用 机 械 及 港 口物 流 业有 极 大 的 拓 展 ;黄 冈 、咸 宁 ,农 、林 、水产 品及 特 色 农副 产 品 生产 加 工 有 优 势 ;仙 桃 、潜江 、天 门,汽 车 制 造 、 I T 设备 、精 细 化 工 、轻 工 食 品 、 出 口加 工 等 为重 点的 产 业有 发 展 潜 力 ;孝 感 , 汽 车零 配 件 、 食 品 工业 、 农 产 品加 工 及 盐 、磷 化 工 等 为 重 点 的产 业有 发展 潜 力 。 武汉 城 市 圈 内各城 市 产 业 底 子较 为雄 厚 ,各城 市 产业 各有特 点 ,产业 结构较 为合理 。 武 汉城 市 圈产 业结 构 问题 目前武 汉 城市 圈 的产业 结 构 问题 ,主要 表现 三 个方 面 。 第 一 , 产 业 同 构 现 象 湖 北 工 业 一 直 属 于 偏 重 型 。 除 了仙 桃 、天 门这 两 个 传统 “ 乡 ”外 ,城 市 圈 中 的其 他 城 市 ,重 工业 水 都 明显 高于 轻 工 业 。 比如 ,钢 铁 、汽 车 、 冶 金 、石 化 、烟 草 、建 材 等 是武 汉 市 的 支柱 , 同样 是 鄂 州 、黄 石 、 襄 樊 、十 堰 、 随 州等 市 的支 柱 。 其 结 果 是 , 产 业 结 构 同构 现 象 突 出 。武 汉 除 了在 科 技 、 贸 易等 方 面 拥有 一定 领 先 优 势外 ,其 他 产 业领 域 周 边 城 市基 本 上 处 于 同级 水 平 ,城 市 圈在 产 业分 工 中并 未 形成 梯 度 层 次 ,存 在 同构 竞争 现 象 。 第 二 ,偏 重 的 工 业 结 构 , 即 国有 大 中 型 企 业 多 。 重 _ 业 领 T 二 域 的 国 有企 业 是 实现 国家 战 略 目标 的重 要 生 产 单位 ,在 严 格 的 计 划 控 制 下 ,其 特 点 就 是企 业 自成 体 系 、大 而 全 ,完 全是 一 种 持续 的 完 全 的 内部 关 联 交 易 ;整 个 区 域经 济 ,也 呈 现 内 向性 。即 使在 改 革 开 放后 ,仍 然 存 在这 种 路 径 依赖 。 比如 钢 铁 , 尽管 湖 北 省 有 武 钢 、 鄂钢 、冶 钢 等钢 铁 企 业 ,但 它们 过 去 都 各 自纵 向关 联 。如 武 钢 是 采矿 一 烧 碱~ 炼铁 一 炼 钢一 轧钢 “ 条 龙 ” 式 的生 产 ,所 一 谓 鄂 东 冶金 走 廊 其 实 各 成体 系 汽 车 、纺 织 服 装 业 也是 如 此 。因 此 ,产 业 趋 同或 产 业 生 产 区段 趋 同 , 直接 导 致 了城 市之 间的 “ 独

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武汉7月1日电(记者俞俭)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战略机遇。

高级经济师、武汉市统计局局长苏建平认为,新一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同于上世纪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创新相关体制和机制,破解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发展道路苏建平认为,新一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相比,有三大不同之处,一是改革的广度不同。

以往的改革试点,主要是以经济体制变革为主导,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旧体制,进行有限度的革新。

而国家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以及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是国家(或区域)现代化的缩影。

二是改革的深度不同。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一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在深层次展开,可能会是一些经济、政治、社会、法制等制度的再造过程。

三是改革的路径不同。

以往的改革试点是“政策优惠牵引、开放搞活拉动”的初级循环,过分依赖政策的势能差和开放的时间差,是一种“外来型”的发展模式。

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则强调“内源式”的现代化模式,不依赖于特殊的优惠政策,而侧重于自主创新的历程,探索新的改革动力、新的改革思路和新的改革示范,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综合改革起示范作用。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运行过程与资源运行过程、生态环境运行过程、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苏建平认为,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重工业和制造业集中的老工业基地,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趋势,要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即: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以全方位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试先行为动力,以加快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五个一体化”为途径,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大胆试验、率先突破。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研究内容摘要:本文从武汉城市圈2009年经济发展现状出发,运用数理统计、区位熵、结构相似系数等分析法研究得出: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产业结构类型分三二一结构和二三一结构,圈内各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城市圈各中心城市产业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和贡献率看,已初步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九城市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产业同构现象突出,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综合体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区位熵结构相似系数比较优势分析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九城市,占全省面积的31.2%,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7936.3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1.85%,第一产业增加值786.13亿元,占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1.0%;第二产业增加值3708.49亿元,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2.76%;第三产业增加值3441.78亿元,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8.75%。

2009年底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40.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38.84亿元,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5%。

外贸进出口额170.43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额的82.9%,实际利用外资33.57亿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81.6%。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分类第一大类Ⅰ。

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

属于这一类的城市只有武汉,其GDP和人均GDP均远远高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三大产业比例为3.2:47.0:49.8,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二一结构,呈现出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升级换代趋势,表明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主要原因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节点,在教育科研、商贸金融、交通通讯、信息服务等行业具有区际意义,属于典型的经济较为发达的产业比例模式。

第二大类Ⅱ。

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

200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研究

200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研究

摘要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内容和水平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和层次的具体体现IlJ,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背景下,武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据此,研究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发现其产业结构所存在的I'.-J题,用于“十二五’’规划中指导武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这是文章写作的理论基础,接着整体分析了武汉市2000.2010年间产业结构变化特征,然后从制造业与服务业方面详细阐述了各自的变化特点与趋势,指出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对策。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武汉市200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基本上符合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并且增幅明显。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波动变化,基本保持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并逐渐居于首位。

第二,武汉市与发达城市在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三次产业比例分配与人均GDP方面差距还很大,因此其在各个方面还有待积极发展。

武汉市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并不协调,就业结构的发展步伐落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节奏。

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武汉市是一个重化工业城市,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大。

制造业在工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制造业单位总量不断增加,行业门类齐全,且各行业产值在2000.2010年大都保持增长趋势,行业投资力度较大。

但是,武汉市制造业在科技含量、产业关联度、资源配置等方面与合理的标准还有不少差距。

武汉市制造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新兴制造业发展不足。

第四,武汉市服务业增速较快,但是在发展水平、产业贡献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城市还有很大差距。

武汉市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投资力度集中于传统服务业,且新兴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表现不足,政府要加快传统服务业向新兴服务业转变的速度。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研究(上)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研究(上)

《城市发展论坛》(网络刊物)2010年卷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城市发展论坛”征文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解洪涛1金荣学2(1.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60)摘要:城市圈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形式,但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容易背离比较优势原则。

本文以武汉市城市圈产业结构为例,发现从2002年开始的产业调整战略并没有使城市圈内部摆脱三次产业比例和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

且受宏观经济影响,城市圈内部的产业同构企业缺乏竞争效率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建立统一市场环境,加速城市圈内的产业重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统一市场1.引言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地方经济盲目扩张、城乡二元经济对立以及区域间的资源和环保合作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促使城市圈经济概念在中国的提出。

其相关理论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董晓峰等(2005)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

在实际操作上,如武汉市经济圈在2002年首次提出,其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7个地级市(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和1个县级市(天门)在内的城市密集区。

截至2006年,武汉城市圈人口占湖北省的51.5%,面积占31.2%,GDP占61.3%,地方财政收入占52.1%,固定资产投资占60.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63.5%。

其已成为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是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继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定位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的关系,将产业链条在空间上合理分布,通过重新布局实现资源节约和规模经济。

城乡统筹的财政政策如何实施。

其中,产业调整是关系城市圈内形成合理产业结构的核心问题。

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即涉及产业本身的规模经济状况也涉及城市间的比较优势。

城市圈的产业调整往往会在短期内有损当地的财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绩压力下对产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并不持积极态度。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战略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战略研究

演进 而成 的。产业结构 高级化的实质就是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 要 发达 国家 历史时期 劳动力在三 大产业之 间的转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实证 研 深化 , 产 业结构不 断向深加 工和 高 附加 值化 发展, 从 而更 充分 究得 出结论 : 随着经济 的发 展, 随着人均国 民收入水平 的提高 , 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更好地满足 市场 与社会 需求 的一种趋 势。产 劳动 力首先 由一产业 向第二产业 转移 ,进而 再 向第三 产业 转
区域 经济
武 汉城市 圈产业结构 高级化 - 的战略研 究
龚清华
( 武汉 工程 大学法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2 0 5 )
【 摘 要】 经济结构调整 已成为我 国经济在新世 纪进 一步发 展和迈 向新 台阶的关键 因素 , 产业结构在整 个经济结构 中又处于 主导地位 , 它的变动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 了产业结构 高级化 的定义及 其与产 业结构合 理化的 关系: 通过
合理化 。
1 .产 业结构高级化的定义。产业 结构 高级化是在一 定的
3 . 产 业 结构 高级 化 的理 论 依 据 。 产 业 结构 是 动 态 发 展 的 ,
经济 发展阶段 , 由市 场 需 求 、 科 学 技 术 和 竞 争 因 素 共 同推 动 下 随着经济 发展水平不断高级化 。威廉 ・ 配 第和克拉克通过对 主
业 问 合理 配 置 并 有 效利 用 的 过 程 。产 业 结 构 是 否 合 理 的 关 键 在 天 门等 8个 周边城市。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 , 也 是 于: 各 产 业 之 间 相 互 作 用 后 是 否 产 生一 种不 同 于 各 产 业 能 力 之 我 国中部地 区人 口密度、 经 济密度最 大的区域 之一 。随着经 济 和 的整 体 能 力 。产 业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越 是 协 调 , 结 构 的整 体 能 的 发 展 , 其 产 业结 构也 不 断 高 级 化 。2 0 1 0年 武 汉 城 市 圈 三 次 产 力就越 高, 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 反 之 亦 然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产 业 业 结 构 为 9 . 9 : 4 6 . 5 : 4 3 . 6( 如下表所 示) , 相 比较 2 0 0 2至 2 0 0 8年

谈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

谈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

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扮演着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角色。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建设已成为湖北省的重要发展战略。

本文将探讨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

1. 基础设施的改善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武汉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升级。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加强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人员流动和物流运输。

这为湖北省各个地区的产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优化湖北省的产业布局。

2. 产业集聚效应的增强武汉城市圈建设带来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增强。

作为湖北省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市聚集了大量的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众多的企业总部和创新企业。

这为湖北省各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湖北省各地的企业可以通过与武汉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创新成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1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推进,湖北省的制造业也在加速转型升级。

传统的重工业正在向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

武汉市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兵工产业基地,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上具有优势。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湖北省的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2.2 服务业的发展除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武汉城市圈建设也推动了湖北省服务业的发展。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武汉市拥有完善的金融、科技、文化等服务业体系。

湖北省各地的服务业企业可以通过与武汉市的合作,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实现共同发展。

3. 人才流动的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使得人员流动更加便捷。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选择在武汉市工作和生活,湖北省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这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湖北省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同时,人员流动也促进了湖北省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200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200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200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武汉市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和长江中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

本研究旨在探究200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武汉市经济的变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一)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分析;(二)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三)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四)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和措施探讨。

三、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法:收集、梳理2000年以来武汉市有关产业结构变化的文献、报告等资料,全面了解其演变历程和现状。

(二)统计分析法:利用武汉市统计年鉴等资料,将武汉市的产业结构演变以及与经济相关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纵向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确定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等。

(三)案例分析法:针对武汉市的三大主导产业——汽车、航空、轨道交通,进行分析,了解其成长历程、现状以及对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的涵盖影响,探究其引领和推动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和意义。

四、研究可行性分析(一)资料充足性:通过武汉市统计年鉴等多种渠道获取了大量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资料充足。

(二)研究方法合理性: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客观。

(三)可操作性: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时间和资金预算合理,可操作性较高。

五、研究预期成果(一)对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关键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二)阐述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为武汉市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三)结合实际,提出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有助于武汉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武汉产业园趋势分析

武汉产业园趋势分析

武汉产业园趋势分析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省会城市,近年来在产业园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武汉产业园正日益呈现出一系列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和产业链的重构,传统产业不再具备竞争力,而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得到了迅速发展。

武汉产业园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将逐渐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新设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例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打造高科技产业园,推动产业升级。

二、全球化布局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需求。

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物流和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未来,武汉产业园将进一步加大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引进海外优质产业资源,吸引外资企业入驻,推动产业园的国际化发展。

三、创新驱动创新是产业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武汉产业园将进一步加强创新环境建设,通过打造创新研发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同时,产业园还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激励,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保障。

四、绿色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资源的日益紧缺,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关注和追求的目标。

武汉产业园将加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尾气排放的控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此外,产业园还将加强与生态农业、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合作,打造绿色示范园区。

五、协同发展武汉产业园将不断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产业园的合作和交流,形成合力,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共享平台等合作机制,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六、人才引进人才是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支撑。

武汉产业园将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和创业团队到武汉创业就业。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摘要】在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条需求导向下高技术化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即需求拉动、技术推动、空间联动、制度促动的“四位一体”的模式。

这一优化路径从四个方面得到体现: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空间布局、产业高技术化、制度创新。

其中,主导产业引领城市圈发展的未来,空间布局整合促进产业规模化以及同类产业集群化,技术创新是优化的驱动力,制度创新释放活力,也是顺利促进产业优化的保障。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类型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龙头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型”,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三二一”结构,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比重偏高,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型,服务的产前和产后部门相对薄弱;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重工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以商贸服务业为主,交通运输业比重较之商贸服务业要小得多,与武汉的区位优势不吻合。

同样作为龙头核心城市,武汉市经济规模为上海的1/3,财政收入为1/2,平均工资为上海的70%;经济规模过小导致辐射力不强,财政收入少带来投资弱化,工资收入低导致人才外流。

2、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主导产业选择缺乏优势;现有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如下演进路线:“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的产业交替。

目前武汉城市圈基本上是处于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这显然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圈以金融业、信息业为主导产业无法比拟。

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产值比重、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都明显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这说明武汉城市圈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3、技术创新不足武汉城市圈技术创新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农业自主创新缺乏;第二产业技术落后;第三产业优势不明显。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部崛起战略摘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有利于集中资源、要素、市场等规模优势,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建立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平台,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必须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开始。

本文在介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并根据产业结构上存在的明显缺点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优化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pooling of scale advan-tages about resources,factors and market,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nd also build basal platform of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mpetition,besides it will put effort to build the fourth grad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But the goals of the premise is must be started from the optimiz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is article,on the basic of introduc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eply,according to the obvious shortcoming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Keywords: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evolvement;optimization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武汉城市圈由1个副省级市(武汉)、5个地级市(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3个省管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所组成的城市区域集合体,圈内总人口约3141万,国土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提供了全省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62%的财政收入,它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武汉城市圈发展中若干问题及政策分析

武汉城市圈发展中若干问题及政策分析

武汉城市圈发展中若干问题及政策分析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武汉城市圈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问题一:城市规模过大,交通拥堵严重随着武汉城市圈的不断发展壮大,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市区主干道交通压力巨大,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政策:1.加强道路交通建设。

增加道路宽度、改善交通流线,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2.推广公共交通工具。

加大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增加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数量,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捷性,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鼓励非机动车出行。

增加自行车道的建设,鼓励市民骑行或步行出行,减少机动车的数量,缓解交通拥堵。

问题二:城市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率低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

例如,武汉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明显,而其他城市则相对较弱。

这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推动城市间合作。

通过加强城市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促进城市间的均衡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资源利用较低的城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升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引导产业转移。

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将武汉市的一些产业优势向其他城市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的均衡发展。

问题三: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损随着武汉城市圈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尤其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

为应对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加强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武汉城市圈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圈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圈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朱雪洁; 詹望
【期刊名称】《《中国证券期货》》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区域经济综合体合理发展的基础。

我国目前已形成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等较完善协调的区域经济综合体,为东部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带动作用。

武汉城市圈作为后起的区域经济综合体,与这三个城市群(圈)相比,在产业结构合理性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的现状,然后分别从产业结构比例不平衡、产业同构化、主要产业缺乏竞争力这几个方面详细论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最后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总页数】1页(P150)
【作者】朱雪洁; 詹望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积极创新,持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J], 杨睿宸;秦海林
2.关于武汉城市圈发展中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 [J], 童俊
3.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J], 王覃刚
4.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J], 王覃刚
5.关于武汉城市圈发展中人力资源问题的探究 [J], 谈玉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

本文从武汉城市圈的基本概况入手,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可行性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千米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6万平方千米,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来看,结合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考虑,9个城市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武汉。

在“1+8”城市圈中,武汉“鹤立鸡群”,其中心城市龙头老大地位突出,这是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圈的一个显著特征。

2010年,武汉的面积不到城市圈的15%,人口不到城市圈30%,但主要经济指标占城市圈的50%以上。

第二层次是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这一层次的地区较具发展活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层次是仙桃、潜江、天门,发展较为迟缓。

9个城市中有5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撤县(地)建市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的历史积累还不够深厚。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总体来看,城市圈内部差异性较大,周边城市实力较弱,短期内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城市圈内产业结构偏重工业。

2009年,武汉重工业产值4737.94亿元,轻工业产值1580亿元,重轻工业比达3∶1。

从2000年至2009年,城市圈内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1.2个百分点。

由于重工业对资源、能源消耗较大,因而城市圈偏重的工业结构会使得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城市圈内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功能单一、商贸、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金融、信息、咨询、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同时,服务业的行业分布、企业层次还不够合理。

2.产业关联度低
尽管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的行业集聚程度较高,产业集聚现象明显,武汉市工业总产值占城市圈总体比重的59%,但这种集聚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整个城市圈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分工体系。

产业同构是导致各城市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的直接原因。

钢铁、汽车、冶金、石化、烟草、建材等既是武汉市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鄂州、黄石、襄樊、十堰、随州等市的支柱产业。

武汉除了在贸易等方面拥有一定领先优势外,各相关产业与周边城市基本上处于同级水平,具有较大的雷同性。

城市圈是老工业基地,圈域内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存在着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遗留问题。

例如企业自成体系、大而全等等。

例如,城市圈内有武钢、鄂钢、冶钢等
钢铁企业,但它们都各自纵向关联。

如武钢集采矿—烧碱—炼铁—炼钢一轧钢“一条龙”式的生产于一身,从而导致圈域内钢铁企业缺乏联动,未能形成梯度发展的格局。

3.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可通过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润率等指标来反映。

由湖北省统计局给出的各城市相关产业指标来看,仅有黑色金属冶炼、金属制品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3类利润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其中黑色金属冶炼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城市圈的主导产业如纺织、食品加工、医药行业等近60%的产业的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某些产业利润率为负。

这说明武汉城市圈主要产业仍然缺乏竞争力。

城市圈的产业竞争力较低的原因有如下几种:一是城市圈产业附加价值低,圈域内大多数制造企业均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目前大中型企业仅有15%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到5%。

二是企业缺少核心制造技术,企业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生性的。

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5%左右,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仅为1∶0.27。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够,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目前武汉市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2.15%。

武汉市大中型企业平均每家每年申请专利1.71件,其中发明专利0.48件,分别是广东的44.5%和23%。

三、推进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路
在城市圈未来经济发展中,合理开发武汉的资源禀赋优势、强化特色,是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实施“遇水而兴”,以水孕城的战略,形成淡水业、水利业、水运业、水产业等庞大的水产业群,发展水景特色旅游,结合科教文化底蕴,打造城市圈“水上之都”的形象。

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整合城市圈域内港口、铁路、公路、航空,发展完善物流信息网络,使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和集散中心,借助物流仓储业实现产业升级,增加产业附加价值,再现新时期“九省通衢”的新风采。

参考文献:
[1]吴云雁.国际金融危机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影响.载商情,2010年第32期
[2]武汉市商务局.武汉商务经济运行情况,2009-2-19 http://
[3]湖北省统计局.2009年湖北省国民经济统计公报,2010-2-11 http://
[4]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2008年》
作者简介:
吴云雁(1975- ),女,武汉人,博士,就职于江汉大学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