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生态工程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畜牧业生态工程
作者:柳翔升
摘要: 本文在分析我国国情和畜牧业发展后认为,发展生态畜牧为,建立畜牧生态工程,是实现高效节粮型畜牧业的必由之路,并昆出,整体论、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生物金字原理、生态位和计量营养学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主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畜牧生态工程概念理论基础
l 问题与出路
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组资料,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人口每年以 1500~ 1700 万的速度增加,而可耕地却以每年46.7~66.7hm 的速度减少。西此,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一个相当长时内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将可能一直在 400kg左右徘徊,甚至可能低于350~360kg。基于上述国情今后不可能用更多的饲料粮去发展畜牧业,这将导致饲料粮供给在未来畜产品增量中的作用趋于减少。那么,发展中国畜牧业的出路在哪里呢?
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畜牧界的有识之士,针对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制约,畜牧业继续发展将面临饲料 (主要指饲料粮)严重紧缺的情况,提出我国畜牧业发展出路只是减少畜牧业对粮食的依赖,建立“节粮型”畜牧业新体系。
什么是节粮型畜牧业的正确内涵?笔者认为,所谓节粮型畜牧业,就是要用整体论作为指导原则,把畜牧业生产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在人们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控下,用尽可能少的粮食(或饲草 ),在尽可能短的周期内生产尽可能的畜产品,以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更准确地说,节粮型畜牧业应是生态畜牧业。
2 畜牧生态工程的概念
要知道什么是畜牧生态工程,首先应了解生态畜牧业的基本概念,关于生态畜牧业国内已有许多学者作了论述。暴庆五(1986)认为,生态畜牧业是生态工程在畜牧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它是模拟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把多种现代生态技术组合对接,充分挖掘生产潜力,进行无废物、无褥染生产,以获取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王正周(1986)认为,生态畜牧业就是要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生态规律指导和组织畜牧业生产。要求畜牧业生产符合生态规律:一是要根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使生物适应环境。二是耍按照生态学“食物链”的理论来安排生产项目,使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朴偿,组成一个高效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杨再等(1988)认为,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
以畜牧业为中心,农牧草林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统一的畜牧业生产体系。
3 畜牧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
生态金字塔亦即食物链,它揭示生物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指出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转化到另一种生物时,后者(高位营养级)的生物量约为前者(低位营养级)生物量的十分之一。这样,组成食物链的各级生物,按照这一定量关系,由大到小排列成数字金字塔。食物链应用畜牧业生产时,有以下基本观点。
营养层次的多少与能量消耗密切相关食物链越长,营养层次越多,食物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决不是链条越长越好。因此,在畜牧生态工程设计上,切忌盲目性,注意使食物链的低级营养和能量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尽早从生态系统中取出产品。
尽量扩大食物链的“源头”——第一性生产(植物)的生物量。如充分利用一切土地,尽量扩大饲粮(草)种植面积;建立多层次多种类的立体植物群体结构,发展能量转化高的饲料作物(如苜蓿和甘薯等)。只要有了丰富的“源”,才能有充足的“流”。
饲养动物的数量必须与能够提供饲料的数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使之相互动态平衡。如各种类型草地应有不同的合理载畜量,才能取得更佳经济效益。
因为不同畜禽对不同饲料的转化率不同,在食物链的模式设计上,应根据饲料资源条件,尽量选用对某一饲料转化率高的畜禽作为主要组分,以期获取得最佳效益。如设计利用作物秸秆类饲料时,应选择牛、羊和兔等草食家畜作为主要畜种结构。
4 总结
我认为,所谓生态畜牧业就是耍在整体论的指导下,根据家畜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和利用生态学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全面而又系统地进行畜牧业生产活动,使畜牧业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和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因此,生态畜牧业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成分、多层次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基于上述对生态畜牧业的认识,所谓畜牧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畜牧学原理,参与人工辅助能量和物质,建成以畜禽为其基本组分的畜牧业生产工艺体系。这种工艺体系是一种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地域性。集约性、高效性、调控性等特点,力争实现饲料(草)萤最大、畜禽产量最高、物质和能量转化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好和生态平衡最佳等目标。
5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目情分析研究组·生存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89年
2.中国科学报社编·国情与决策·北京出版社,1990年
3.承发·整体论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意义·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年
4.张光辉·论我国畜牧业发展道路·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年
5.杨再等·九十年代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的讨论·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 年
6.沈长江·从生态观点看我国畜牧业当前发展中的几十问题·家畜生态,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