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雪城》中的孤独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5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5,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3期)

Total No .293

收稿日期:2012—03—15

作者简介:杨丽(1982—)女,山西柳林人,山西吕梁学院中文系,助教,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研究。

论梁晓声

《雪城》中的孤独感杨

(山西吕梁学院中文系,山西吕梁033000)

摘要:梁晓声《雪城》中主人公所饱含的孤独感,无时无刻不存在,这种孤独是平民意识的孤独,这种孤独有独特的价值和内涵,这种孤独是阻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隔膜。梁晓声有过一段知青情结,懂得他们内心的纠结与惆怅,给孤独赋予了崇高的灵魂,是他们那一代人命运的共鸣,从而铸就了一代人无声的辉煌。梁晓声笔下的孤独,读之惊心动魄、难遣心结,读完则有一股热血的孤独感从心底涌上来,久久不能散去。

关键词:知青;孤独感;北大荒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009—02

孤独感乃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

的情感。

《雪城》发表后,许多知青流着泪给梁晓声写信:你写得好,我们当年从北大荒回来时,就是这种感情,你写出了我们的愤怒!

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效果呢?是因为梁晓声把他们那份炽热的知青情结用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凝聚了一股力量,写出了知青们的心理、愿望,当然,还有孤独感。

梁晓声也是下乡知青,他也有知青才有的孤独感,所以他能饱含情感地把他的孤独感写出来,写到《雪城》中,也就是把他的知青情结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梁晓声笔下的孤独感有其自己的内涵特色,他的核心是要求理解。他是从自身经历和情感出发,带着他对兵团战友独特深厚的感情去写孤独感的。这种孤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孤独,而是通过对孤独人生的抒写,达到人物对于孤独的驱灭和战胜,表达人生追求的壮美。

《雪城》着力表现北大荒大自然的人格象征力量,通过朴素的英雄气质和感人的现实画面来表现这种积极浪漫的意向。作品中的人物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平民意识的孤独,他们在冷酷的城市面前一面作正面的理想显现,一面作反面的情感宣泄,这

种孤独感是有独特价值和独特内涵的。是精神也

好,是显示需要也罢,这反映了他们思想意识出现了断裂,他们的精神同他们的物质一样达到破产的境地。《雪城》中的孤独感是梁晓声赋予的一种崇高的灵魂的孤独,它与寂寞无关。这种孤独感是他们从社会思想的突然转折与社会情感的剧烈变化中,在返城之后遭到被排斥、被拒绝、被误会的情况下产生的,并非是他们做错了什么,也并非是他们无事可做得空虚无聊,相反,是他们在理想不能实现,在种种苦闷、彷徨、困惑中倔强地坚持着对理想、希望、爱情、友情的追求,蕴涵了他们的自信、拼搏、追求及不甘落城市之后而表现出的矛盾中的孤独感,他们在反思,在现状与过去的双重挤压与选择中,表现出费解的孤独,他们力图寻找一个生存的起点,一个生存的位置,寻找一片属于他们的天空。他们返城后一方面面临着嘲讽与不公正的对待,另一方面又总结经验,希望凭自己的满腔热忱与拼搏奋斗而获得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包含着精神压抑与思想进步的孤独感,而且这种孤独感是通过善与恶、高尚与卑鄙、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来写的。“他们和当年是多么不一样!”的确,不一样,当严晓东、刘大文率领20万返城知青游行的时候,他们的希望仅仅是要求被接纳、被关注、被理解,他们在遭受了太多歧视与忽略之后,无可奈何地用非常

·

行为,用壮烈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孤独心理。城市与知青之间的隔膜感太大了,被一种命运嘲弄了11年的知青们再次被城市所嘲弄,这种隔膜感大大挫伤了知青们的幻想、自尊和积极性。他们成了城市中的另类,两重“被抛弃感”成为一种沉重的人生枷锁,使知青们艰于呼吸、难于生存。这种孤独感是一种弥漫于整个知青群体的社会性骚动情绪。梁晓声与他的兵团战友一样有着浓厚的知青情结,他们把这种情结写进孤独感,写进他们的生活中。

孤独感是与希望的破灭直接相关的。11年了,姚守义等人被时代和历史推向北大荒,用青春和汗水挥洒了热情和希望,当初轰轰烈烈地上山下乡,如今却成了城市中最不起眼、被视为异类的一族,城市对待他们的方式是不公平的,城市给予他们的是一种强烈的排斥与扼杀。他们能够继续做知青或返城,而一旦回到城市,他们每个人都别无选择地为生存而奔波。“没有拼力搏击的快感,只有无始无终的忍耐,没有为之献身的崇高,只有生活无边的烦恼,没有游子还乡的欣慰,只有新的失落和幻灭。”

梁晓声写这种孤独感是把他们人格的尊严、强烈的自尊放于首位的,虽然生活窘迫、生计困难,但他们不屈膝、不卑躬,坚定而执著地守着心灵的自尊这最后一道精神防线,他们自信,有着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生存价值的肯定。这种孤独有着“哈姆雷特的忧郁、唐吉诃德的挑战精神和牛虻的尖刻、毕巧林的玩世不恭”,他们始终固守着知青的净土,始终维护着兵团战友的声誉和兵团战友的命运,有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壮烈。

应该说姚玉慧是梁晓声寄托了对一代人的理解和认识,她完全可以凭着“市长女儿”的特殊地位在城市有一席之地,甚至会有很好的位置,但她不愿抛下自尊和骄傲屈服于世俗,她顽强地守着心中那块不能被玷污的净土———那块属于知青的净土。她选择了孤独,她宁愿孤独,她愿意自己去抗争、去拼搏,而不愿被同情、被施舍。姚玉慧坚决地捍卫知青净土,捍卫知青情结,她甚至愿意远离父母,远离兄弟姐妹。这就是一个典型,将人性的不可辱置于首位,将灵魂看得庄严神圣,将自尊牢牢抱守。这种孤独感闪耀着理想的光芒,有对命运的反叛,也有种倔强的、思辨的、浪漫的理想。他们渴望着生存,渴望着被接纳、被理解,但不会以自尊和人格作代价,他们宁愿孤独着,清高着,这种孤独感是集体的,是包含着一代人那种镂刻着生命印记的深沉思索。

这种孤独感包含有用积极的、浪漫的态度去调和、改造,他们认认真真地从小事做起,像瓣义,二十多岁的男子汉从串糖葫芦开始,这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使他们意识到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成就感。虽然他们越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城市、面对生活,城市就越加一层排斥感给他们,城市就越加一层隔膜感给他们,城市就越加一层孤独感给他们。

梁晓声着力于写这种孤独感,着力于写知青们在城市中的一种莫名的孤独感,着力于写这种落伍感与被抛弃感。城市对姚玉慧等人和对弟妹们不同,所以这两类人对城市的认识也不同,心态也不同,姚玉慧的孤独感充满了负着沉重负担前行的积极的、进取的拼搏态度,虽说有深沉的,明显的孤独,却有着重精神、追求精神超脱的倾向,他们的孤独是时代先知的孤独,是努力改造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必然会有的孤独。

《雪城》中所描写的孤独感是严晓东、王志松的,是属于他们那整整一代人的,当然,也是属于梁晓声的。是梁晓声用他自己曾有的孤独感赋予给了他们那一代人。孤独感流于主人公的性格内核,流于有过“青春无悔”和“知青情结”的知青们,而且这种孤独感也渐化为一种力量,扩散到作品的各个方面,这种孤独感是对于精神世界的无限性的追求的结果,这是一种在现实与理想尖锐冲突中的一种矛盾的心态。这种孤独感是他们自身追求精神的饥渴,是挑战世俗、挑战社会的、深刻的、集体的、崇高的、维护知青尊严与知青情结的孤独感。

梁晓声笔下的孤独是有生命的,它的沉重与辛酸让人无法释怀,它是知青们追求理想、挑战世俗、捍卫尊严的情感,他们面对城市的嘲弄,没有轻言放弃,力图寻找一个生存的起点,去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孤独伴随着他们的行迹去渲染那个不争的时代,即使岁月的洗礼也无法冲淡那种浓重的孤独。

[参考文献]

[1]梁晓声.雪城(上部)[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215-219.

[2]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57.

[3]绿雪.“青春无悔”与“知青情结”———《中国知青梦》读后[J].当代文坛,1993,(2):50-52.

[4]杨丽.论梁晓声《雪城》的悲剧性色彩[J].吕梁学院学报,2011,(3):18-21.

[5]王炳社,曹强.论梁晓声《雪城》创作的误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61-63.

·

0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