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风俗之婚丧喜庆
陕西渭南婚礼习俗
![陕西渭南婚礼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de8e489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e.png)
陕西渭南婚礼习俗
陕西渭南的婚礼习俗有:
1. 婚宴:在新郎新娘的家中举办婚宴,举办当地的传统美食,当地的饮料,提供宴会礼品。
2. 婚礼彩排:新人及家庭成员参加彩排,安排婚礼流程,演奏彩拜和宣誓仪式,以及新娘出嫁时的歌舞表演。
3. 新房装修:新婚夫妇要进行新房的装修,以及交换床品,冰箱等必需品的准备。
4. 结婚礼物:新郎新娘的家人为他们准备礼物,如红包、戒指、衣服等,以示祝福。
5. 拜堂:新郎新娘要同时出席家长面前的拜堂仪式,互相进行宣誓,并从新人家长处接受赠礼。
陕西人结婚风俗
![陕西人结婚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2d8797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b.png)
陕西人结婚风俗陕西省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地域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陕西人结婚风俗也是独具特色,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氛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陕西人结婚的习俗和传统。
一、红盖头陕西人结婚的第一步是红盖头。
这是一种象征祝福和吉祥的仪式。
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新娘会戴上一顶红色的头巾,象征着新娘即将进入婚姻的阶段。
红盖头是由新娘的母亲或婆婆亲手为新娘戴上的,寓意着家庭的祝福和对新婚生活的美好期待。
二、迎亲在陕西的传统婚礼中,新郎一般要带着一群亲戚朋友前往新娘家迎亲。
迎亲队伍要穿过一道门,门口由新娘的朋友或姐妹们拦住。
她们会向迎亲的人提出一系列关于新娘的问题,以考验新郎的诚意和智慧。
只有回答正确,才能通过门口,迎娶新娘。
三、上头在陕西的传统婚礼中,新娘会被抬过一块红布,象征着她进入新家的门槛。
这个环节叫做上头。
在新娘被抬过红布之后,新郎会亲自搀扶新娘进入新家的大门,寓意着他们将共同进入婚姻的殿堂。
四、敬茶在陕西的传统婚礼中,敬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
在敬茶仪式中,新郎和新娘要向双方父母敬茶,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和对新婚生活的承诺。
双方父母接受茶后,会给新人一些祝福和嘱咐,希望他们能够幸福美满地生活。
五、喜酒陕西人结婚的另一个重要仪式是喜酒。
在传统婚礼中,新人会为亲朋好友准备一桌酒席,邀请他们共同分享喜庆的时刻。
在喜酒中,新郎和新娘会向宾客敬酒,并接受宾客的祝福和礼品。
同时,宾客也会在新人的婚礼上给予一定的红包作为祝福。
六、过大门在陕西的传统婚礼中,新郎和新娘要经过一道门槛,这个环节叫做过大门。
在过大门的时候,新郎要挑起新娘,然后一起跨过门槛。
这寓意着新娘成功进入新家,开始新的生活。
七、新房洞房陕西人结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新房洞房。
在新房洞房中,新郎和新娘会进入新家的卧室,开始他们的新婚生活。
在这个时刻,新郎会亲自为新娘解开红盖头,并展示给大家,象征着他们正式成为夫妻。
陕西人结婚风俗丰富多样,每个环节都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陕北民间结婚习俗
![陕北民间结婚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981bb6f5cc175527062208d1.png)
陕北民间结婚习俗之五兆芳芳创作今非夕比,我刚记事时男女亲事,听凭“怙恃之命,媒妁之约”而定,自己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名利性质.婚姻进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婚礼等程序,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找到心跳的(择亲),求爱(提亲),求婚(订亲)订婚(商话),最后举行婚礼,程序根本差未几,区别就在与现在是自己做主,以前是怙恃做主.......那时,男女自17~18岁起,怙恃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底子(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腋臭者、外地人、吹鼓手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欠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等情况.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适合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见.一般是男标的目的女方提亲,即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饰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正面了解其底子、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适合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明有小妨害,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谷旦举行订亲仪式.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按照提前与双方家长辨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商话)、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婚礼,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婚礼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朋老友前来道贺或辅佐,称“聚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八人组成,其中有两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在南方,结婚的女人叫婆姨,没结婚的叫女娃娃,不管多大岁数..... ).(民间讲求“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猪肉、离母糕(其实就是块大的米糕)、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桥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奁,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送,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代,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代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奁,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大荡出村.若遇功德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刚才放行.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一种长刺的落叶乔木,果实为圆形有核)耱路,示意为先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应交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进村时,速度须加快.吹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村人围不雅,热闹不凡.此时,公公婆婆入洞房,夹起枕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喜宴).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拜席口”.饭后举行上头仪式.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佳耦常和蔼,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像杨宗保,新媳妇仿佛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接着,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类亲热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扮演,令不雅者捧腹大笑.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把馒头用纸包住从窗户扔进去),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今夜不熄.我结婚时(不是在老家,是在我任务地方的一酒店举行的婚礼)母亲特意从她住的宾馆赶到我新房给我扔馒头,因为以前我不知道有这端方,三更三更,咚的扔进来,吓我一跳,我才知道先前为什么嘱咐让我睡前不要关窗户,呵....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饺子),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给公婆和丈夫看看嫁奁).是日,男家送客,新娘新郎回门(新郎回拜地主).翌日,小两口又由岳父(地主)送回,谓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现在好些风气端方都简化了,原来那么庞杂是因为穷,一点点东西都要斤斤计较,现在所有的风气端方都是为了热闹婚礼局面才有的。
陕北的结婚风俗礼节
![陕北的结婚风俗礼节](https://img.taocdn.com/s3/m/d4227e1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b.png)
陕北的结婚风俗礼节陕北的结婚风俗礼节在中国陕北地区的新人结婚的风俗习惯是怎样的呢,关于陕北结婚风俗礼节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希望可以帮到您!陕北结婚风俗礼节有哪些陕北人结婚办喜事既大方又喜庆,既隆重又讲究,很有特色。
虽然有些与新时代不太适合的婚俗已被革除(如:蒙盖头、踩红毡、拜天地、端宝斗、上头、撒帐等),有些也已改革(如:新郎可以亲自去迎娶新娘,并直接参与围儿女等陕北人结婚办喜事既大方又喜庆,既隆重又讲究,很有特色。
虽然有些与新时代不太适合的'婚俗已被革除(如:蒙盖头、踩红毡、拜天地、端宝斗、上头、撒帐等),有些也已改革(如:新郎可以亲自去迎娶新娘,并直接参与围儿女等仪式),但大多婚俗还是被原汁原味传承下来,沿用至今。
陕北婚俗主要是由择亲、订亲、迎亲、回门四部分组成。
择亲:经媒人说合介绍后,男女双方的家长首先就要打问对方“门备”好不好,(意思是看对方家族及间家有无狐臭遗传。
)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如对方“门备”没问题而且男女双方都看对时,就又要看对方生年八字,看犯不犯月,(犯月是“正蛇、二鼠、三牛、四猴、五兔、六狗、七猪、八马九羊头、十月的虎满山吼、十一月的鸡架上抖,十二月的龙海底游”。
)看大相是不是相合,(如:“若要富,蛇盘兔。
”“虎马享荣华,鼠牛两兴旺。
”“二龙不相见。
”“鼠羊相逢一旦休,兔子见龙不长久;老虎见蛇如刀断,不叫白马见青牛;金鸡不与犬相见,金猴见猪泪长流”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迷信说法,绝不能相信。
订亲:男方先请阴阳(风水先生)看好吉日,再由谋人传达给女方。
到时双方被请的房头(伯、叔、)、间家(外爷、舅舅)及姑姑、姨姨等代表都到男方家(或酒店)去参加订婚仪式。
宴席上先是由未来的新郎新娘给“娘家(女方家)”父母和众亲戚敬酒,这时娘家人要给红包。
下来新郎新娘再给“婆家(男方家)”父母和众亲戚敬酒,这时婆家人也要给红包。
这算是两家新亲戚初次认识。
等吃过饭,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财礼钱(都是带八的好数)。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6: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6:北方农村丧葬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500b898f6529647d27285200.png)
丧葬习俗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
陕北农村结婚风俗(上)
![陕北农村结婚风俗(上)](https://img.taocdn.com/s3/m/c1617d1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5.png)
陕北农村结婚风俗(上)陕北农村结婚风俗(一)前段时间发了一组陕北的婚俗连拍,是反映的榆林市北部的佳县农村的真实婚俗。
本期的同样是榆林市,但确在榆林南部的靖边县的农村。
两者婚俗差异很大,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这里的复杂,民俗文化风俗更是多样化。
这里的男女自17~18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等情况。
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
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
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
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有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
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举行订亲仪式。
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
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商话)、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元月16日,在我们单位附近的一家村民家,正在为明天准备嫁女儿和娶媳妇忙碌着。
之前,这家主人就邀请我为他们娶媳妇拍照,我为了取全陕北婚礼风俗全过程的镜头,也就很爽快的答应为他们免费服务。
16日下午,为了了解当地在结婚前的准备情况,一人来到这家,看到他们的亲戚正在忙碌做着准备,几个人围成一圈,正在剥蒜皮、剥葱皮。
这是这家二女儿和他的亲戚正在忙绿着。
这家的老奶奶也闲不住,也在帮忙剥蒜皮几个人一边剥蒜,一边聊天,非常开心,老奶奶笑的嘴都合不拢这是该家的全貌,院子里面,小鸡在悠闲地寻找食物,男人们在院子里也是谈笑风生,非常开心。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5d08e366be23482fb5da4c09.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村婚丧嫁娶礼仪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陕西农村结婚风俗
![陕西农村结婚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d2e9081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1.png)
陕西农村结婚风俗结婚是人们一生中的大事,对于陕西农村来说,结婚更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涉及到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陕西农村的结婚风俗吧!一、聘礼和彩礼在陕西农村,结婚的第一步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聘礼。
聘礼通常包括一些食品、酒水和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
而女方家庭则会准备一些彩礼,如衣服、鞋子、首饰等,作为回礼送给男方家庭。
聘礼和彩礼的多少通常取决于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地区习俗。
二、过堂和婚礼在陕西农村,结婚的仪式通常会在男方家中进行。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一身华美的婚纱,由亲友陪同,乘坐花轿或车队前往男方家。
到达男方家后,会进行一场盛大的过堂仪式。
过堂仪式是陕西农村结婚的重要环节,代表着新娘正式进入新家庭。
三、鞭炮和酒席在过堂仪式结束后,新娘会进入新房,而新郎则会在门外放鞭炮,以示喜庆。
随后,双方亲友会在一起举行婚宴。
陕西农村的婚宴通常非常丰盛,酒席上会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如蒸羊羔、炖狗肉、炖鸡、炖鸭等。
而在宴席上,还会有一些娱乐节目,如舞狮、歌舞表演等,以增加喜庆气氛。
四、拜堂和祭祖在陕西农村,结婚后的第二天,新娘和新郎会一起回到女方家,进行拜堂仪式。
拜堂仪式是向女方家族的长辈行礼,表示尊敬和感恩。
而在拜堂之后,双方还会一起前往祖坟,进行祭祖仪式,祈求祖先保佑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
五、新房和迎娶在陕西农村,结婚后,新娘会随新郎回到男方家,开始新的生活。
新房是新婚夫妻共同生活的地方,通常是由男方家庭提前准备好的。
而在迎娶的仪式中,男方家庭会准备一些礼品,如糖果、饼干等,以表示欢迎。
总结:陕西农村的结婚风俗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凝聚着人们对婚姻的美好祝福和对家庭的重视。
聘礼和彩礼的交换、过堂仪式的庄重、鞭炮和酒席的喜庆、拜堂和祭祖的敬重、新房和迎娶的喜悦,每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的结婚风俗不仅丰富了陕西农村人们的生活,也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瑰宝。
希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这些传统风俗能够得到保留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这些美好的习俗。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5e9df92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6.png)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农村婚丧嫁娶礼仪是中国农村地区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是在农村社会中进行婚姻、丧葬和嫁娶等重大事件时所遵循的一套仪式和规范。
这些礼仪在农村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尊重和传统,也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和信仰。
除了婚礼,农村社区也非常重视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被认为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同时也是给予生者一个机会来表达他们的哀思和悲痛。
在丧葬仪式上,家人和亲友通常会穿着白色或黑色的衣服,戴上白色花圈或鲜花,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祝福。
在仪式期间,亲友们会一起哀悼,并为逝者献上纸钱和供品。
在丧葬仪式结束后,通常还会进行相应的纪念活动,如为逝者建立纪念碑或墓地,以便人们随时前往纪念和悼念。
另一项重要的农村礼仪是嫁娶仪式。
嫁娶是指一个女子离开自己的家庭成为别人的妻子。
嫁娶仪式通常由男方家族筹备和主持,包括聘礼、迎亲和回程三个环节。
聘礼是男方家族给女方家族的礼品和金钱,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和支持。
迎亲是男方亲友前往女方家庭迎接新娘,之后一起返回男方家。
回程则是新娘正式加入男方家庭的过程,她需要向家庭长辈们行礼,并参加由男方家族筹备的迎亲宴席。
嫁娶仪式在农村社区中被视为一种尊重和传承的表现,也是两个家庭之间团结和友谊的象征。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农村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体现了对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尊重。
这些礼仪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变化。
尽管现代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社会产生着一定的冲击,但农村人们对婚丧嫁娶礼仪的重视和尊重仍然根深蒂固。
这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既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对农村社会和社区稳定的一种保障。
户县风俗之婚丧喜庆
![户县风俗之婚丧喜庆](https://img.taocdn.com/s3/m/0b7e550d79563c1ec5da71c8.png)
户县风俗之婚丧喜庆一、婚俗清末以前,订婚全赖父母之命,媒约为言,男女双方不见面,民间戏称“布袋买猫”。
辛亥革命后,订婚经红叶(俗称媒人)牵线,女方用红纸开具庚帖,交给男方,压在灶神香炉下。
过三日诸事顺当,拿出庚帖请风水先生“合八字”,两人的庚帖如有冲犯,叫“咬婚”,庚帖退回,从此不提,如不冲不犯算“合婚”。
然后红叶来往于男女双方之家,研商财礼。
由女方开具订婚“礼单”(包括索要的财礼、穿戴衣料什物等),待财礼商妥备齐后,即行“过礼”(也叫“套亲”、“照书”),再由男方设宴招待媒人和女方家长,将财礼和衣物过往女方。
从此婚事即订,年节时男女双方间或有互相往来拜年的。
男方准备结婚时,差媒人带礼品,去女方家商讨,叫发媒。
如获允,便收下发媒礼,不允,即退回。
双方都同意结婚后,再择良辰吉日,作为婚期。
结婚日,男方备花车(大车罩席棚),午夜一过,前往女家迎娶。
迎娶时去7人(6男1女),抬上什盒,内装大肉一吊,全鸡一个,酒一壶及香烛之类。
到后,先敬女家祖宗,然后下三封书。
书是用红纸做成的大信封,内装红纸书柬,意为请女方三代人。
其中一封叫龙凤书,给新娘本人,内写明下车方位、拜堂时间、新年辰忌及入洞房后的坐向等。
新娘上车,不少村社习惯由平辈哥抱车,脚不沾土。
上路后撒买路钱。
遇到别的花车要换花。
花车到后,先放大炮(有地方放3个,有的地方放5个),后放鞭炮。
再用铁铧烧红,激以水醋,绕车一周,叫“打醋炭”,用以避邪。
此时新郎出来迎车,向车口施礼,新娘下车进门时,由执事人撒草、料、核桃、枣于新娘盖头上,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如:“一撒草、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新媳妇、好脚手、走路好像风摆柳……”。
或即兴编说些夸赞新娘,祝愿吉利的话。
新娘下车后,踩着芦苇或布匹,由陪送人搀扶,行至堂前,行拜堂礼。
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父母),然后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入洞房时,新郎要抢先进入,有先入为主之意,迅即脱鞋上炕,用脚在炕的四角各踏一脚,叫“踩四角”,然后等新娘进来后,用擀面杖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二人即同吃缘法面,喝交杯酒。
农村婚丧礼仪
![农村婚丧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3d98bad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3.png)
农村婚丧礼仪农村婚丧礼仪篇一:栾城婚丧习俗省亲古时叫归省,即女儿出嫁后,在节日或闲暇时期回到娘家探亲。
栾城早有此俗。
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女儿带领子女到娘家拜年,礼品贵重,以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娘家称女婿为娇客,酒宴极丰盛。
初六,弟弟到姐姐家拜年,为回拜之礼,弟弟再次邀请新婚姐姐、姐夫到自家过节。
清明节前,女儿都要回娘家上坟,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缅怀。
麦收之后,农活不多,趁此清闲之际,女儿多回娘家探视,互庆麦收。
十月初一为寒衣节,女儿们要回娘家上坟焚化纸钱、纸剪彩衣,让已故亲人在九泉之下免受饥寒之苦,极富人情味。
婚丧(一)婚嫁解放前,通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定亲完婚,称为明媒正娶;换亲、转亲、娃娃亲、指腹亲、童养媳、纳妾、殇婚、冥婚等均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1.定亲明媒正娶的婚姻礼仪最为隆重。
结亲注重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属相和谐,方位吉利。
先换小帖,男方向女方赠送聘金或聘礼,即为定亲。
到成婚年龄,送娶帖,请媒人等。
女方家境贫寒者,由男方付给女方购置嫁妆费,预购陪嫁品。
结婚日的前一天,男方长辈召集本家人员商议安排结婚事宜;派人到女家联系娶亲注意事项,以免娶亲过程发生争端,商定娶亲路线;同时,待嫁姑娘要请人将脸上茸毛用股绳绞掉,叫做“开脸”.表示处女生活结束,新生活开始。
开脸由长一辈的婶娘或舅母担任,她们须是夫妇双全,子孙昌盛的全福人。
待嫁姑娘身后垂一条大辫子,结婚后梳纂盘于脑后。
2.婚礼结婚日,新郎头戴礼帽,身穿礼服,插花披红,在乐声中给父母长辈行礼,三声起身炮响迎亲队伍排开,执事在前,依次三眼枪、七面鼓、八面锣、飞龙、飞风、飞虎、飞豹各旗紧跟,金瓜钺斧朝天镫,旗牌伞扇红蓝轿。
新郎乘红轿,娶客乘蓝轿。
栾城有“姑不娶,姨不迭”之说,娶客多是姐姐,姐姐娶来的媳妇发家。
过村过街.鸣锣开道,唢呐高奏。
好事人凑热闹,路中横放一长条板凳,上备茶烟,乐队暂停行进,吹奏答谢。
遇寺观庙堂都要放炮,以驱妖邪。
迎亲仪仗队到女方村,派人到女方家中递一投亲帖,以防错迎。
西安鄠邑区家中过会民俗探究
![西安鄠邑区家中过会民俗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99901cf910ef12d2af9e748.png)
西安鄠邑区家中过会民俗探究作者:王昊来源:《新西部》2017年第11期顶神是“村庄时间领域与地方性”、“社会的文化圈”、“社会职能和地方情境化”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散落在西安市鄂邑区各个角落,以家中过会的方式展演着它们与乡村之间血脉联系,生成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回环流转,从而形成了一个交换的市场。
顶神家会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具有显著的特点,即在空间上具有世俗性和神圣性,在时间上具有仪式性和娱乐性。
顶神家会在世俗权力默然和漠然的态度下,以隐性文本的方式,与乡民的精神诉求相形而生,形成了独立运作的逻辑体系。
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日渐丰硕,其中有关灵媒的研究尤以岳永逸为代表。
他深入研究了河北梨区“家中过会”,指出家中过会“是由没有血缘关系的次生群体围绕特定神神、香道的,年度性定期举行的开放性群体敬拜活动,香道的和被附体的神神是主角,行好的和求助者是主体”,在其出版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一书中,提出了“以香道的为核心的信仰和仪式行为的家中过会也就成为梨乡庙会体系和乡土宗教的息壤”的观点,明确了“乡土宗教”这一概念,开启了乡土宗教研究的新天地。
但是,学术界关于关中民间信仰的研究还相对比较匮乏,本文即立足于此,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西安市鄂邑区灵媒的家中过会为研究中心,试图展现关中乡土宗教的仪式与特点,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灵媒家中过会进行分析与解读,探究它与乡民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世俗性与神圣性:家中过会的空间表达鄂邑区的灵媒,又称为“顶神”,即神灵在人间选中的代言人,是一种“非人”——“非常贴近生活的神”。
鄂邑区的顶神一般为一位,据目前的调研顶神最多的为三位。
顶神会强调所顶之神的主次关系,如主顶药师佛的顶神,其受众多为重疾求治者,信徒们宣扬的也多为起死回生的灵验。
而次顶神出现,即迎合了当下乡民的精神诉求,具有着全的神力。
鄂邑区顶神家中过会一般是两天,所顶之神的寿诞为正日,加上前一天。
农村文明婚丧嫁娶规章制度
![农村文明婚丧嫁娶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2cc5f3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1.png)
农村文明婚丧嫁娶规章制度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变迁,农村人们的婚丧嫁娶习俗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规范和促进农村婚丧嫁娶活动的健康进行,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社会情况的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农村文明婚丧嫁娶的规章制度,为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村婚礼规章制度1、婚礼准备阶段在农村举办婚礼是一项重要的家庭仪式,因此在婚礼准备阶段,一定要提前做好安排。
首先,双方家庭要商定好婚礼的时间和地点,确定参加婚礼的亲友名单,并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和财物。
其次,要根据当地传统习俗选择合适的婚礼乐器和曲目,以及安排好聘礼和嫁妆的准备工作。
2、婚礼仪式流程农村婚礼一般包括迎亲、接亲、举办婚礼和送亲等环节。
在婚礼仪式中,要按照传统礼仪和规定的程序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或省略。
同时,要尊重长辈和文化习俗,保持礼仪的庄重和尊严,不得出现任何不良行为或语言。
3、婚庆礼品规定在农村举办婚礼时,参加者要准备一定数量和种类的礼品,以示尊重和祝福。
礼品的种类包括酒、茶、糖果、瓜果、家禽等,要根据当地风俗和习惯选择合适的礼品。
此外,礼品的包装要整洁大方,不得使用过期或损坏的物品。
4、婚礼费用分配农村婚礼的费用一般由双方家庭共同承担,不应由一方承担全部或过多的费用。
在费用分配上,要根据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不得操办奢华或铺张的婚礼。
同时要注意节约开支,避免因婚礼费用过高导致家庭负担过重。
5、结婚登记规定农村居民结婚登记是合法婚姻的重要程序,必须按照当地行政规定和法律法规进行。
在结婚登记时,双方必须提供符合要求的身份证明和户口本等材料,确保婚姻的合法有效。
同时要遵守婚姻法和相关法律规定,不得进行假冒结婚等违法行为。
二、农村丧葬规章制度1、丧葬仪式安排在农村进行丧葬仪式时,要根据逝者的身份和地位选择适当的丧葬仪式。
一般来说,丧葬仪式包括告别仪式、出殡仪式和安葬仪式等环节,要按照传统礼仪和行规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或省略。
户县的风俗作文
![户县的风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1a31d7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a.png)
户县的风俗作文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户县的风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趣味。
先说说户县的春节吧。
一进腊月,这年味就像被点燃的鞭炮捻子,“刺啦”一下就冒出来了。
大人们开始忙活着蒸馍馍,可不是那种普普通通的馍馍哦。
户县的馍馍可有各种造型,就像一场面塑大赛。
有的做成鱼的形状,寓意着年年有余;还有的做成花朵模样,看着就喜庆。
蒸馍的时候,那蒸笼一揭开,热气腾腾的,满屋子都是麦香味儿,这时候小孩子就像小馋猫似的,围着蒸笼转,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白白胖胖的馍馍,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王爷的日子。
灶王爷的画像就贴在厨房的灶台上,这一天得给他老人家供上甜甜的糖瓜儿。
为啥是糖瓜儿呢?这是为了让灶王爷吃了糖瓜儿,嘴甜一点,好到玉皇大帝那儿去汇报的时候,只说这家人的好话。
我就想啊,灶王爷肯定也抵抗不了这糖瓜儿的诱惑,一口咬下去,粘得牙齿都快动不了啦。
再说除夕,这一天全家老小都得聚在一起。
贴春联可是个重要活儿,那红红的春联往门上一贴,感觉整个家都喜气洋洋的。
贴完春联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户县的年夜饭那叫一个丰盛。
各种特色菜都摆上桌,像户县软面,这面啊,又长又劲道,就像生活一样,长长久久,顺顺溜溜。
吃年夜饭的时候,长辈们先动筷子,然后大家就开始热热闹闹地吃起来,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大年初一可讲究了,不能扫地,为啥呢?因为老人们说啊,这一扫就把财气扫走了。
所以哪怕地上有点瓜子壳啥的,也得留着。
小孩子们可高兴了,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户去拜年。
一进门就脆生生地喊着“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新年好”,然后就能收到红包啦,那感觉就像中了小彩票似的,心里美滋滋的。
户县的婚俗也很有趣。
当有新人结婚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
迎亲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唢呐声传出去老远。
到了女方家,还得经过重重考验才能把新娘接走呢。
什么猜谜语啦,找鞋子啦,新郎官和伴郎们被折腾得晕头转向,但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新娘出门的时候,那可是哭得梨花带雨的,虽然是喜事,可这离别父母的不舍也是真真切切的。
陕西人结婚风俗
![陕西人结婚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2bdbaa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d.png)
陕西人结婚风俗陕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省份,其结婚风俗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陕西,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因此结婚风俗也非常注重。
一、婚礼前的准备在陕西,一般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亲。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就会开始准备婚礼。
在准备过程中,男方家庭需要给女方家庭送上聘礼,以示诚意。
聘礼包括金银首饰、红布、茶叶等物品。
二、请喜帖在确定好结婚日期后,男方家庭会制作请喜帖并发给亲戚朋友。
请喜帖上通常会写明新郎新娘的姓名、结婚日期和地点等信息。
三、迎亲在结婚当天,新郎会率领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中接新娘。
迎亲队伍通常由鼓手、锣手和喜乐队组成。
到达新娘家后,新郎需要通过一系列“关门”、“闯门”等环节才能得到新娘的“准许”。
四、婚礼仪式在迎亲之后,新人会前往婚礼现场进行正式的结婚仪式。
在陕西,结婚仪式通常包括三个环节:拜堂、敬酒和送客。
1. 拜堂拜堂是结婚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新人会先向祖先和天地行三鞠躬礼,然后再向父母行三鞠躬礼。
接着,新郎会牵着新娘的手走向主持人,并进行交换戒指、敬茶等环节。
2. 敬酒敬酒是结婚仪式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新人需要向亲戚朋友敬酒,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在陕西,敬酒时通常会有一些特别的规定,例如男方家庭需要用陕西特产“石榴”代替红酒。
3. 送客送客是结婚仪式中最后一个环节。
在宾客离开之前,新人会向他们道别,并送上一份小礼物以示感谢。
五、喜宴在结婚仪式结束后,新人会带领宾客前往酒店或者饭店参加喜宴。
在陕西,喜宴通常会有一些特别的菜肴,例如“凉皮”、“肉夹馍”等。
六、结婚后的习俗在陕西,结婚后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
例如新人要在结婚当天晚上回到新房,并点燃“洞房灯”,表示两人新婚快乐。
此外,新郎还要为新娘准备“三朝衣”,分别是结婚当天、第三天和第七天穿的衣服。
总之,在陕西,结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风俗也非常注重。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陕西的结婚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陕西婚礼习俗有什么
![陕西婚礼习俗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68ee9f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7.png)
陕西婚礼习俗有什么陕西婚礼习俗有什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婚礼习俗吧,那么一般婚礼习俗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陕西婚礼习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陕西婚礼习俗有什么 1陕西婚礼习俗:在结婚前不可避免的是要先订婚,想必各地也都如此吧。
在双方父母选定良辰吉日后,结婚的序幕就该拉开了。
婚礼的前一天,男方父母要去女方家送礼。
据说有双节莲藕(象征并蒂莲,祝福新人永结同心之意)送给未来的儿媳妇。
第二天,婚礼的主角们该上场了。
那一天,堵门是比可不少的,送亲的和接亲的都闹在一起了,当男方接亲的撞开门将堵门第一关攻克后,那么第二关就是新郎喝酸甜苦辣汤,此汤由四碗汤四种味道组成,新郎要不皱眉头的喝下去(这有风俗在里面也自然有女方整治新郎官)。
新郎新娘各吃一个荷包蛋,由于女主角是送亲的保护对象当然就不会受到送亲的在荷包蛋里搁盐或者芥末之类的东西了,当然在吃的时候大家都会给予祝福,这时大家都会看到新郎官皱着眉头吃搁盐或芥末的荷包蛋的哭笑不得的样子了。
第二关便是找鞋。
女方送亲的事先将新娘子的红礼鞋藏起来,如果新郎官及他们接亲的人找不到鞋子的话,可就不能抱走我们美丽的新娘,如执意要抱走的话,女方送亲的会趁乱锁上大门。
对于没有钥匙的男方来说,抱着即将要成为娇妻的新娘子而没办法离开新娘家,这还怎么结婚啊!新郎官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鞋子那么就恭喜了,可以抱着新娘归了。
从新娘家门口到婚车前,新郎可得一直抱着新娘啊。
(所以建议以后要结婚的未来的新郎们早早的锻炼好身体,到时好有力气将自己的老婆抱回家啊!哈哈)到了男方家后,还有一道程序,那就是挂门帘(这个习俗陕西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都有。
)如新房门上没有挂门帘的话,不好意思,新郎你还得抱着新娘等,等着大家把门帘给你们挂上了才能进去。
要求挂门帘的人并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找弟妹辈的来挂就是了。
接下来就是婚礼了,各地千一律,虽内容有所不同,但中间大的环节形式都是差不多的,这个就不用多说。
户县的风俗作文
![户县的风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b403b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f.png)
户县的风俗作文咱今儿个就来说说户县的风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呢。
户县人对过年那是相当重视。
一进腊月,这年味就开始在大街小巷里弥漫开来。
腊月初八,得喝腊八粥。
这腊八粥啊,就像是一场粮食的大聚会,各种豆子、米啊啥的,一股脑儿地在锅里煮着。
我就见过邻居大妈一边熬粥一边念叨:“这腊八粥啊,吃了就把福气都熬进来咯。
”每家每户的腊八粥味道都不太一样,就像每个户县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小幸福。
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这时候啊,家里人就会恭恭敬敬地给灶王爷供上糖瓜。
那糖瓜又甜又黏,据说灶王爷吃了这糖瓜,嘴巴就被黏住了,到了天上就只能说这家的好话啦。
小娃娃们可不管这么多,就盼着能偷偷舔一口糖瓜呢。
我小时候就因为偷舔糖瓜,被奶奶假装生气地追着打,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特别好玩儿。
再说说过年贴春联。
户县人贴春联可有讲究了,一定要用自己熬的浆糊。
大人们把面粉加水在锅里熬啊熬,熬成黏糊糊的浆糊,那味道还有点香香的。
然后拿着刷子,蘸上浆糊,小心翼翼地把春联贴在大门上。
红红的春联一贴,这年的喜气就更浓了。
春联的内容也都是吉祥话,什么“花开富贵家家乐,灯照吉祥岁岁欢”之类的。
过年走亲戚也是户县的大风俗。
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就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走东家串西家。
一进亲戚家门,那热闹劲儿就甭提了。
大人们坐在一块儿唠家常,什么今年收成咋样啊,娃娃们学习好不好啊。
小娃娃们就撒欢儿地跑着玩,等着拿压岁钱。
而且啊,在户县走亲戚,饭桌上那也是满满的讲究。
各种特色菜摆满一桌,像条子肉,那肉肥而不腻,咬一口满嘴留香;还有户县软面,手工擀制的面条筋道得很,浇上臊子,酸辣可口。
户县还有个风俗就是逛庙会。
庙会上那真是人山人海啊。
各种小吃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凉皮、肉夹馍、镜糕,让人垂涎欲滴。
还有那些卖小玩意儿的摊位,五彩的风车、漂亮的头花,小娃娃们拉着大人的手在人群里挤来挤去,眼睛都看不过来。
庙会上还有大戏台呢,吼一嗓子秦腔,那高亢的声音在庙会的上空回荡,听着就特别带劲。
农村的农村婚丧嫁娶
![农村的农村婚丧嫁娶](https://img.taocdn.com/s3/m/c270933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4.png)
农村的农村婚丧嫁娶农村是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发地,其中婚丧嫁娶仪式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婚丧嫁娶的仪式,农村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更加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民俗习惯。
本文将从农村婚丧嫁娶的一些基本仪式、庆祝活动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叙述。
首先,农村婚丧嫁娶的基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农村,婚姻被视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因此结婚仪式极为庄重。
在婚礼前,男方会在女方家做迎亲,准备好婚车和喜宴,并向女方家长行礼,表达娶亲的诚意。
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要行三拜九叩,然后交换结婚戒指,接受亲友们的祝福。
此外,在农村的婚礼上,还有一些传统习俗如拜堂、喜宴等,这些仪式在彰显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
其次,农村婚丧嫁娶的庆祝活动也是生动活泼、热闹非凡的。
婚礼上常见的一项活动是“抢亲”,也叫“抢花轿”。
在这一环节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才能和新娘完成婚礼程序。
这个环节代表着男方对女方的真爱和决心,同时也是亲朋好友们的一次欢聚。
在丧葬方面,农村也有丰富的习俗。
一般来说,丧葬活动需要进行三天,期间丧家会举办各种祭祀仪式,邀请亲友前来吊唁并慰问,为死者送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婚丧嫁娶的仪式也在逐渐演变。
现代农村婚礼上常见的融合了城市元素的婚庆形式,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比如,在举办婚礼时,现代农村普遍借助音响设备和舞台灯光进行演出,增加婚礼场面的喜庆氛围。
此外,现代的农村婚礼也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意,有些新人会选择在婚礼上进行特殊的婚礼仪式,例如打扮成古装或者扮演角色,使婚礼更加独特而难忘。
农村婚丧嫁娶仪式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婚丧嫁娶仪式让人们重温和传承着农村的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依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农村婚丧嫁娶仪式也成为了促进社区和睦关系、加强家族凝聚力的有力工具。
通过参与这些庆祝活动,人们得以加强彼此间的感情、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县风俗之婚丧喜庆一、婚俗清末以前,订婚全赖父母之命,媒约为言,男女双方不见面,民间戏称“布袋买猫”。
辛亥革命后,订婚经红叶(俗称媒人)牵线,女方用红纸开具庚帖,交给男方,压在灶神香炉下。
过三日诸事顺当,拿出庚帖请风水先生“合八字”,两人的庚帖如有冲犯,叫“咬婚”,庚帖退回,从此不提,如不冲不犯算“合婚”。
然后红叶来往于男女双方之家,研商财礼。
由女方开具订婚“礼单”(包括索要的财礼、穿戴衣料什物等),待财礼商妥备齐后,即行“过礼”(也叫“套亲”、“照书”),再由男方设宴招待媒人和女方家长,将财礼和衣物过往女方。
从此婚事即订,年节时男女双方间或有互相往来拜年的。
男方准备结婚时,差媒人带礼品,去女方家商讨,叫发媒。
如获允,便收下发媒礼,不允,即退回。
双方都同意结婚后,再择良辰吉日,作为婚期。
结婚日,男方备花车(大车罩席棚),午夜一过,前往女家迎娶。
迎娶时去7人(6男1女),抬上什盒,内装大肉一吊,全鸡一个,酒一壶及香烛之类。
到后,先敬女家祖宗,然后下三封书。
书是用红纸做成的大信封,内装红纸书柬,意为请女方三代人。
其中一封叫龙凤书,给新娘本人,内写明下车方位、拜堂时间、新年辰忌及入洞房后的坐向等。
新娘上车,不少村社习惯由平辈哥抱车,脚不沾土。
上路后撒买路钱。
遇到别的花车要换花。
花车到后,先放大炮(有地方放3个,有的地方放5个),后放鞭炮。
再用铁铧烧红,激以水醋,绕车一周,叫“打醋炭”,用以避邪。
此时新郎出来迎车,向车口施礼,新娘下车进门时,由执事人撒草、料、核桃、枣于新娘盖头上,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如:“一撒草、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新媳妇、好脚手、走路好像风摆柳……”。
或即兴编说些夸赞新娘,祝愿吉利的话。
新娘下车后,踩着芦苇或布匹,由陪送人搀扶,行至堂前,行拜堂礼。
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父母),然后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入洞房时,新郎要抢先进入,有先入为主之意,迅即脱鞋上炕,用脚在炕的四角各踏一脚,叫“踩四角”,然后等新娘进来后,用擀面杖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二人即同吃缘法面,喝交杯酒。
中午席间,新娘新郎以辈分大小,一一向来客叩拜,受拜者除媒人等人外,其他人立即给予赏赐,叫“撂拜钱”。
在新婚头天夜里,新郎家还要选一名身体好、儿女多的中年妇女,给洞房铺床,边铺边念:“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再生女郎,富贵双全,永远吉祥。
”解放前,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富人一般不与穷人家结亲,有的因拿不出聘礼而打光棍。
穷人养女不能糊口者,将女儿从小送人做童养媳,谓之“小送”。
建国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婚姻法,男女双方始有婚姻自由,订婚前必须互相见面,如满意,互赠定情之物,然后扯衣裳(买订婚衣料),照相(照订婚照)。
但各时情况不同,先是农村订婚,既看人才相貌,也看家庭条件,独子且有三间大房者,为“好主儿”。
兄弟们多,房少,媳妇一般不好订。
五十年代农村姑娘大都想跟在外工作的,有“一工(人)二干(部),三教员,宁死不跟庄稼汉”和“跟个当兵的怕打仗,跟了学生怕上当(怕以后变卦),跟个工人最稳当”的说法。
六十年代困难时期找的是:“听诊器,方向盘,合作社的采购员。
”“文化大革命”前后,受“左”的思潮影响,则以家庭的成分为重,地、富子女订婚困难。
七十年代文革期间找的是:“造反派,掌大权,当兵的提了干,人事干部有实权”。
近年自由恋爱之风大兴,在农村,男女能行,有本事,致富有方,就有姑娘找上门来。
居住城镇者,找对象一般不找农村的。
讲究“双职工”。
八十年代。
姑娘流行的说法是:“大学生、技术员,专业户赚大钱,没文化的靠边站。
”婚礼习俗日趋健康,简便。
合八字、抱车、顶盖头、打醋炭等形式业已废除,改跪拜为鞠躬礼。
陪嫁妆在解放初至七十年代讲究箱子、衣物等。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讲究大立柜、写字台、座钟、缝纫机等。
还有陪电视机、收录机的。
婚礼也趋于文明、热闹。
近年来又有组织集体婚礼的,既俭朴又排场,为政府所提倡,但大多人家仍沿用传统方式。
在农村索要财礼之风还普遍存在。
有的借婚礼大操大办,动辄待客三、四十席,个别有七、八十席甚至上百席的。
多为大有名声的专业户,置办家具、嫁妆、竞相夸耀,有的甚至借钱赶浪头,撑体面。
凡此种种,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正在积极向健康方面引导。
二、改嫁清末以前,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夫死不能再嫁,须在家守节,即所谓“一女不嫁二男”。
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封建礼教,在户县树立了不少“节妇”、“烈妇”典型,使很多少妇终身寡居,遭受虐待,没有人身自由,备尝人间辛酸。
辛亥革命后,偶有寡妇改嫁,但诸多关卡,层层阻挠,实为难事。
届时,婆家贪图重利,娘家又常索取财礼,两家纳礼有的至数千旧币之多,一般中等人家,竭尽终年收入,不足取一寡妇。
村中也因陋习索财,多方阻滞。
当事人先要给村中的“官人”交“关项钱”,求其不要滋事。
带娶时,车黄昏进村,天黑离村,提前交“城门钱”,才能平安出村。
拜堂在晚上,意为绝非正大光明之事,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提倡婚姻自由,守节习俗已破,寡妇改嫁同样认为是喜事。
三、丧礼民国时死了人,倒头之后,先摔一个碗,然后贴出门纸,传出哭声。
待尸体停放安妥,向死者的娘、舅家报丧。
报丧由长子、长孙前往,披麻戴孝、拉着孝棍,来至门前先哭,进门时孝棍置于门外。
其他亲戚由族人散孝布使周知,入殓后择日烧纸,亲戚必到。
娘、舅家坐车前往。
出殡先一日晚,行家祭礼。
在宅院设灵堂,亲友送的挽帐,置于灵堂之上。
孝子按辈分大小,分跪灵堂前两边,女眷围坐在灵柩后侧,按次向死者献酒、献饭、献茶。
至亲孝子男女行跪拜礼,有七奠、九奠、十二奠、十五奠、二十四奠。
进退有度、揖拜有节,富贵之家还请礼宾先生行礼。
家祭通常三献,哀乐配响,以示排场。
一般家祭时请有乐工,普通只请灵接纸。
富者乐工多,祭时唱哑巴戏。
更有钱有势者,还要动大宾,开堂点主。
大宾一般由地方官员、名流充任,主持丧祭大典。
所谓“开堂”,是在村中选一空地,搭一便台,大宾端坐其上,礼宾引导孝子经过一番吆喝摆布之后,再请大宾通神(用朱笔在写着“XXX之袒王”的“袒”右边加一竖)、点主(在王子上点一点)、加显(在“考”子或“妣”字前加一“显”字),赠孝(在男XX奉祀的“男”字前写“孝”字)。
再继续周旋一阵之后,才告礼成。
还有个别权势大户,用色纸糊做堂阁,捏面人、扮戏文,一个堂阁、一回戏,长摆半街巷。
加之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十杆纸,九莲灯,花色一片,五彩缤纷。
有的富豪人家还唱戏,放舍饭,耗费惊人。
这是民间最隆重的丧葬仪式,十数年才遇一次。
收殓一般用三顶四棺材(邦3寸,盖4寸),柏为最,松次之,富者厚,贫者薄。
有的穷人用薄板钉成方箱,俗称“匣匣”。
个别极贫困者或无人收管的死者,用芦席裹尸葬埋。
坟穴多为土室,有钱人家用砖箍成洞子谓之“大箍墓”,或只箍天井,谓之“小箍墓”。
葬后有三七、五七、百日、周年等,设奠祭祀,三周年除服。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就丧礼渐改,开堂点主已废,不请礼宾行礼,不请僧道念经。
后又有开追悼会代替旧仪式的。
追悼会一般由生产队干部主持,亲友送的花圈置于堂上,有的还办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十杆纸等纸扎。
主祭人介绍死者生平,家属代表、亲朋代表、乡众代表,依次祭奠,读祭文。
晚上放电影以示悼念。
近年来,在丧葬方面,一些已被革除的旧习俗又有抬头之势。
解放前,死了人葬于自家祖坟。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立四新”,旧坟悉平,各村皆设公坟作为丧葬之地。
1981年户县已建火葬场,逐步推行火葬。
四、祝寿旧时官绅、富家做寿,大摆宴席,请客送礼,车马盈门,以彰威势。
民间给老人做寿叫做“做生日”,多是后辈念长辈一生劳碌之苦,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一般不做大的铺排,只限儿孙至亲给老人送寿礼,亲人团聚,吃顿好饭,使老人心中愉悦。
德高望重者,也有朋友、乡邻前来贺寿的。
五、生子民间生子,一般多在孩子出生十日左右要做“满月”,也叫“吃喜”。
这一日,亲朋好友和相亲邻里带礼品,前来看望“月婆”。
礼品多是鸡蛋、挂面、糖果、糕点等营养品和小孩鞋帽衣物之类。
主人设酒席招待来客,孙子的祖父母将喜酒捧上街道,请乡邻共尝。
人们前来助兴,向主家的脸上“抹红”,庆贺他们得了孙子。
孩子满月之后,第一次走舅家,叫“移窝”。
走时往孩子脸上抹锅墨,回来时往脸上抹白面,意为走了一趟舅家,“黑娃”变成“白娃”。
六、建房在民间与婚丧并称大事。
旧时建房请风水先生择庄基,看风脉,以图人财两旺,合作化后按统一规划建房。
建房立屋架叫“立木”。
是日,全赖众人帮忙,俗有“立木搭个手,抬埋(抬棺葬)跟着走”之说。
屋架立起后,放爆竹,贴对联,敬鲁班,三、五日之内亲朋好友,带爆竹、烟酒、糕点等前来祝贺,也叫“醮梁”,说是对木匠祖师的祭奉,其实礼品送到后即为工匠,众人分食,以示酬谢慰劳。
搬迁之前,先要“烘房”,房中架火,请自乐班唱“封神”,安家宅六神。
现在一般放电影,乡邻同欢,庆贺乔迁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