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风俗之婚丧喜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县风俗之婚丧喜庆

一、婚俗

清末以前,订婚全赖父母之命,媒约为言,男女双方不见面,民间戏称“布袋买猫”。辛亥革命后,订婚经红叶(俗称媒人)牵线,女方用红纸开具庚帖,交给男方,压在灶神香炉下。过三日诸事顺当,拿出庚帖请风水先生“合八字”,两人的庚帖如有冲犯,叫“咬婚”,庚帖退回,从此不提,如不冲不犯算“合婚”。然后红叶来往于男女双方之家,研商财礼。由女方开具订婚“礼单”(包括索要的财礼、穿戴衣料什物等),待财礼商妥备齐后,即行“过礼”(也叫“套亲”、“照书”),再由男方设宴招待媒人和女方家长,将财礼和衣物过往女方。从此婚事即订,年节时男女双方间或有互相往来拜年的。

男方准备结婚时,差媒人带礼品,去女方家商讨,叫发媒。如获允,便收下发媒礼,不允,即退回。双方都同意结婚后,再择良辰吉日,作为婚期。结婚日,男方备花车(大车罩席棚),午夜一过,前往女家迎娶。迎娶时去7人(6男1女),抬上什盒,内装大肉一吊,全鸡一个,酒一壶及香烛之类。到后,先敬女家祖宗,然后下三封书。书是用红纸做成的大信封,内装红纸书柬,意为请女方三代人。其中一封叫龙凤书,给新娘本人,内写明下车方位、拜堂时间、新年辰忌及入洞房后的坐向等。

新娘上车,不少村社习惯由平辈哥抱车,脚不沾土。上路后撒买路钱。遇到别的花车要换花。花车到后,先放大炮(有地方放3个,有的地方放5个),后放鞭炮。再用铁铧烧红,激以水醋,绕车一周,叫“打醋炭”,用以避邪。此时新郎出来迎车,向车口施礼,新娘下车进门时,由执事人撒草、料、核桃、枣于新娘盖头上,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如:“一撒草、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新媳妇、好脚手、走路好像风摆柳……”。或即兴编说些夸赞新娘,祝愿吉利的话。新娘下车后,踩着芦苇或布匹,由陪送人搀扶,行至堂前,行拜堂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父母),然后夫妻交拜,送入洞房。入洞房时,新郎要抢先进入,有先入为主之意,迅即脱鞋上炕,用脚在炕的四角各踏一脚,叫“踩四角”,然后等新娘进来后,用擀面杖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二人即同吃缘法面,喝交杯酒。中午席间,新娘新郎以辈分大小,一一向来客叩拜,受拜者除媒人等人外,其他人立即给予赏赐,叫“撂拜钱”。在新婚头天夜里,新郎家还要选一名身体好、儿女多的中年妇女,给洞房铺床,边铺边念:“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再生女郎,富贵双全,永远吉祥。”

解放前,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富人一般不与穷人家结亲,有的因拿不出聘礼而打光棍。穷人养女不能糊口者,将女儿从小送人做童养媳,谓之“小送”。

建国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婚姻法,男女双方始有婚姻自由,订婚前必须互相见面,如满意,互赠定情之物,然后扯衣裳(买订婚衣料),照相(照订婚照)。但各时情况不同,先是农村订婚,既看人才相貌,也看家庭条件,独子且有三间大房者,为“好主儿”。兄弟们多,房少,媳妇一般不好订。五十年代农村姑娘大都想跟在外工作的,有“一工(人)二干(部),三教员,宁死不跟庄稼汉”和“跟个当兵的怕打仗,跟了学生怕上当(怕以后变卦),跟个工人最稳当”的说法。六十年代困难时期找的是:“听诊器,方向盘,合作社的采购员。”“文化大革命”前后,受“左”的思潮影响,则以家庭的成分为重,地、富子女订婚困难。七十年代文革期间找的是:“造反派,掌大权,当兵的提了干,人事干部有实权”。近年自由恋爱

之风大兴,在农村,男女能行,有本事,致富有方,就有姑娘找上门来。居住城镇者,找对象一般不找农村的。讲究“双职工”。八十年代。姑娘流行的说法是:“大学生、技术员,专业户赚大钱,没文化的靠边站。”

婚礼习俗日趋健康,简便。合八字、抱车、顶盖头、打醋炭等形式业已废除,改跪拜为鞠躬礼。陪嫁妆在解放初至七十年代讲究箱子、衣物等。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讲究大立柜、写字台、座钟、缝纫机等。还有陪电视机、收录机的。婚礼也趋于文明、热闹。近年来又有组织集体婚礼的,既俭朴又排场,为政府所提倡,但大多人家仍沿用传统方式。在农村索要财礼之风还普遍存在。有的借婚礼大操大办,动辄待客三、四十席,个别有七、八十席甚至上百席的。多为大有名声的专业户,置办家具、嫁妆、竞相夸耀,有的甚至借钱赶浪头,撑体面。凡此种种,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正在积极向健康方面引导。

二、改嫁

清末以前,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夫死不能再嫁,须在家守节,即所谓“一女不嫁二男”。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封建礼教,在户县树立了不少“节妇”、“烈妇”典型,使很多少妇终身寡居,遭受虐待,没有人身自由,备尝人间辛酸。

辛亥革命后,偶有寡妇改嫁,但诸多关卡,层层阻挠,实为难事。届时,婆家贪图重利,娘家又常索取财礼,两家纳礼有的至数千旧币之多,一般中等人家,竭尽终年收入,不足取一寡妇。村中也因陋习索财,多方阻滞。当事人先要给村中的“官人”交“关项钱”,求其不要滋事。带娶时,车黄昏进村,天黑离村,提前交“城门钱”,才能平安出村。拜堂在晚上,意为绝非正大光明之事,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提倡婚姻自由,守节习俗已破,寡妇改嫁同样认为是喜事。

三、丧礼

民国时死了人,倒头之后,先摔一个碗,然后贴出门纸,传出哭声。待尸体停放安妥,向死者的娘、舅家报丧。报丧由长子、长孙前往,披麻戴孝、拉着孝棍,来至门前先哭,进门时孝棍置于门外。其他亲戚由族人散孝布使周知,入殓后择日烧纸,亲戚必到。娘、舅家坐车前往。出殡先一日晚,行家祭礼。在宅院设灵堂,亲友送的挽帐,置于灵堂之上。孝子按辈分大小,分跪灵堂前两边,女眷围坐在灵柩后侧,按次向死者献酒、献饭、献茶。至亲孝子男女行跪拜礼,有七奠、九奠、十二奠、十五奠、二十四奠。进退有度、揖拜有节,富贵之家还请礼宾先生行礼。家祭通常三献,哀乐配响,以示排场。一般家祭时请有乐工,普通只请灵接纸。富者乐工多,祭时唱哑巴戏。更有钱有势者,还要动大宾,开堂点主。大宾一般由地方官员、名流充任,主持丧祭大典。所谓“开堂”,是在村中选一空地,搭一便台,大宾端坐其上,礼宾引导孝子经过一番吆喝摆布之后,再请大宾通神(用朱笔在写着“XXX之袒王”的“袒”右边加一竖)、点主(在王子上点一点)、加显(在“考”子或“妣”字前加一“显”字),赠孝(在男XX奉祀的“男”字前写“孝”字)。再继续周旋一阵之后,才告礼成。还有个别权势大户,用色纸糊做堂阁,捏面人、扮戏文,一个堂阁、一回戏,长摆半街巷。加之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十杆纸,九莲灯,花色一片,五彩缤纷。有的富豪人家还唱戏,放舍饭,耗费惊人。这是民间最隆重的丧葬仪式,十数年才遇一次。收殓一般用三顶四棺材(邦3寸,盖4寸),柏为最,松次之,富者厚,贫者薄。有的穷人用薄板钉成方箱,俗称“匣匣”。个别极贫困者或无人收管的死者,用芦席裹尸葬埋。坟穴多为土室,有钱人家用砖箍成洞子谓之“大箍墓”,或只箍天井,谓之“小箍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