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新诗派”创作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遵宪“新诗派”创作理念

内容摘要:近代后期,中国文学界掀起了我国诗学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运动。作为这次变革运动的先驱者的黄遵宪,在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中,选择“诗外有诗,诗中有人”的诗学运动,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气,所遭之实事入诗,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进时代与生命的气息;在近代中外新旧杂陈的文化矩阵中,自觉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心态,以兼容弘通的气度,致力于古典诗学传统的近代转换;穿越诗坛复古的迷雾,以“我手写我口”的胆识和畅言,昭示并力行与诗体、诗歌语言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诗中有事,诗中有人别创诗界

正文: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今梅州)人。1876年中举,次年随同何如璋以参赞身份出使日本。1882年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1885年回国以三年时间修成《日本国志》四十卷。1889年出使英、法、意、比。1891年调任新加坡总领事。1894年回国。后加入强学会,助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1897年至湖南襄助新政。1898年因政变别贬放乡里。1905年去世著有《入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下面我们将分析其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以诗歌理念:

一:“诗外有诗,诗中有人”的诗学理论。

中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为一个凝固的与世隔绝的经验世界,在这个长期封闭的世界里,诗的题材,诗的组织,诗的语言被格式化、固定化。诗的个性色彩和创新精神被埋没在此消彼长的学古拟古的诗歌潮流中。处于中国“七万里戎来集次,五千年史未闻诸”风云变换惊涛拍岸气息的黄遵宪,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冲出传统学术尊古复古的罗网,直面现实社会,大胆的喊出“我手写我口”这一震惊流俗的第一声宣言。早在21岁时作的《杂感》诗里即反对传统诗坛的拟古主义:“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①”并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②”的现实主义观点,“有别创诗界之论”。于1981年所写的《入境庐诗草自序》中黄遵宪说道“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③”他要求“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即要求诗要为事而作,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必去类比古人,因为“今之世异于古,则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进一步明确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诗外有诗,诗中有人”诗学理想的形成和实践,,以及“我手写我口”和“诗无古今”的诗学主张为“别创诗界”选择了一条打通古今壁垒,关注现现实世界,真我自作主宰,走出复古拟古泥潭的诗歌创新之路。

所谓“诗外有事”,就创作论,可以理解为诗是外界事物、世事、人事的反映;就鉴赏论,又指诗可以具有比表面句意更深广的社会蕴含。所谓“诗中有人”,就创作而言,指诗歌应该抒写诗人的真实经历、内心感情;就鉴赏而言,则指诗可以使人观照到作者的思想倾向、人格个性。诚然,这和他早年主张“有我”等观点有相承之处,前人诗论也有类似说法。但以此作为诗学核心观念,则是他独特的体会。在《入境庐诗草》诗人以史家笔法记录了甲午战争的主要战事,如揭露封建腐败的《度辽将军歌》:

“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营逃。弃官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将军终是察吏才,湘中一官复归来。八千子弟半摧折,白衣迎拜悲风哀。幕僚步卒皆云散,将军归来犹善饭。平章古玉图鼎钟,搜箧价犹值千万。闻道铜山东向倾,愿以区区当芹献。借充岁币少补偿,毁家报国臣所愿。燕云北望忧愤多,时出汉印三摩沙。忽忆辽东浪死歌,印兮印兮奈尔何。”④

该诗准确的描写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两种代表:一种是胆小畏死,主动向敌军乞降;一种是虚骄自大目中无人,实际确实银枪腊头,深刻地揭露了清王朝及其官僚将帅们的昏庸腐朽。再如风情人物诗之所以为人所珍视,是因为此类所写为“今人所用之器”;诗人频频以立宪、变法、国会、帝制入诗,其所言又是“今人所见之理”。次皆是“诗外有诗”。诗人徘徊于科举与功名、汉宋之学与诗学之间的苦闷,走出国门、亲历世界、触见异域文明的惊奇与喜悦,由尊王攘夷,所可变者轮船铁道,所不可变者伦常纲纪的士大夫立场,到“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制。举世趋大同,度势有必至”的维新《哀旅顺》写装备精良,据险可守的旅顺口“一朝瓦解成劫灰”的惨烈,《哭威海》记述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海战中,北洋舰队避居港内,腹背受敌,而遭全军覆没等。这些组诗之所以为历来评论家所看重,有史诗之称的描写甲午战争的组诗也正是因为它描写了“今人所遭之实事”;写轮船、电报、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等海外派境界,其心路历程于诗中脉络可见,此可谓“诗中有人”。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中注重关注现实世界、关注民族命运,描摹复杂人物情感方面的努力,奠定了他在近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出入古今、转易多师、融会新旧、开敞通达的创作心态。

黄遵宪出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不久中国中国近代社会,内外矛盾纷至沓来。生活在“东西文明,两相结合”的时代,黄遵宪敏感地意识到包括诗歌在内的中国固有之文化,无法从根本上触动汉宋文学一统天下的格局,更不可能达到西方文学“以文干政”的社会目的。“年来足迹遍五洲,浮槎曾到天尽头”,黄遵宪十余年漂洋过海,折冲樽俎外交生涯的独特经历,使他对外国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代表着新事物、新风俗、新理念的外国文化对黄遵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古与今,新与旧的冲突融合保持着积极健康的态度。在古与今的承接中,坚持取法于古,植根于今的立场;在新与旧的融合中,秉承容纳新学,磨洗旧学的精神。其《人境庐诗草自序》描述心目中出入古今,融汇新旧之诗境道: “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各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正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⑤”

上述种种,构成了黄遵宪称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诗歌境界,同时也勾勒了诗人致力于古典诗歌传统转换的基本途径和目标。

黄遵宪在广泛学习、继承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突破旧境界,创造新诗国,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首先,黄遵宪的诗歌虽然常有一种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是方面是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描写。其诗凡描写时代风云者,多为宏篇巨制,甚至达到史诗的高度;这些诗叙事成分增多,描写因素加强,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一种五光十色,博大弘深的感觉。其次,黄遵宪的诗歌吸取古人以文入诗的手法,力求“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打破诗歌固定的句式、格律,纵横变化,伸缩自如,为近代诗体的解放迈出了新的一步。再次,黄遵宪的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