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新诗派”创作理念

合集下载

黄遵宪新派诗歌的主要内容

黄遵宪新派诗歌的主要内容

黄遵宪新派诗歌的主要内容一、黄遵宪新派诗歌的内容黄遵宪的新派诗歌内容可丰富啦。

(一)反映时代巨变他的诗里有很多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各种大变革的描写。

那时候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传统社会受到极大冲击。

他就像一个记录者,把这些变化写进诗里。

比如说他会描写那些西方的新事物进入中国,像火车、轮船啥的,让人们看到中国社会在被迫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景象。

这可让当时的人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

(二)描写海外风情黄遵宪有机会到国外去,所以他的诗里有很多关于海外风情的内容。

他会写国外的建筑、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习俗等。

这在当时可新鲜啦,就像给中国人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比如他写日本的樱花,写欧洲的城市风貌,让没出过国的人也能感受到异国他乡的魅力。

(三)表达爱国情怀他的爱国之情在诗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在面对国家被列强欺负的时候,他会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悲愤。

他希望中国能够强大起来,不再被人欺负。

这种爱国情怀不是那种空喊口号,而是通过对现实的描写,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的。

就像他看到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会痛心疾首地在诗里表达自己的不甘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四)倡导社会变革他觉得中国传统社会有些东西需要改变了。

他的诗里会涉及到对一些封建旧制度、旧观念的批判。

他倡导新的思想,希望中国能够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之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

比如他对科举制度的一些弊端就有所批判,觉得这种制度限制了人才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的进步。

(五)关注民间疾苦他也很关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在诗里会描写老百姓的艰难处境,像农民受到的压迫、赋税的沉重等。

他想通过自己的诗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民间的这些问题,希望能够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这也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是只关心那些高大上的国家大事,对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很上心。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摘要】黄遵宪是中国当代诗坛上活跃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在近年来经历了新的变化。

本文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在分析了他诗歌创作中体裁、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的变化,以及情感表达的新特点。

总结了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带来的启示,展望了他诗歌创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作品,也为当代诗歌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黄遵宪,诗歌创作,新变,体裁,题材,风格,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启示,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黄遵宪诗歌创作的背景黄遵宪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多个阶段。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受到了传统文化、现代派文学以及西方文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黄遵宪创作的背景包括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黄遵宪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对诗歌有着特殊的情感和热爱。

他曾在山间隐居数年,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深邃的感悟,这些经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

黄遵宪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多元化发展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空间。

黄遵宪对诗歌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继承,他在创作中融合了古典诗歌的优雅和现代性的冲突,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他还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启发,将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创作风格。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背景丰富多元,为他的诗歌注入了生机和力量,也为其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诗歌创作的新变带来的影响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的文学形式。

他不拘一格,不在固守传统的体裁限制,而是尝试结合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个性化的作品。

这种多元化的创作形式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创作才华,也让读者有机会领略到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味道。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现代诗人之一,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风格著名于世。

自新时期以来,黄遵宪诗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诗歌题材到表现方式都展现出迥异的特点。

本文将从新变的角度对黄遵宪诗歌创作进行浅析。

首先,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题材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早期的黄遵宪在创作中主要关注历史、神话、传说等文化元素,较少涉及到生活、社会等现实问题。

然而,近年来他的诗歌作品中多次涉及到当下社会发展、人际关系等现实题材,体现出更加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例如,其诗集《我劝天公重抖擞》中的《升》、《中间人》、《周国平詹天佑》等作品,均以生活情境为基础,将个人的感悟与社会真实面临的困境紧密融合。

其次,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语言形式上也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早期的黄遵宪在语言上偏向于红学或者庄严经典式的句式和艺术技法,更多地使用富于象征性的词汇表达情感内涵。

而近年来,他在语言方式上更富变化与跨越,既有传统的韵文、平仄格式的诗歌、也有散文的扑面而来的直白性。

例如他的《后葡萄》就采用了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快速地了解他所表达的情感。

最后,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从思想层面上也有所调整。

早期的黄遵宪喜欢使用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个人情感,强调个体独立自主的精神。

近年来,他思考的更加全面,偏向社会问题的调查与表象。

此时的他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日益深入,表现出对生命、爱情、文学等方面的探寻,更加关注个体的存在状态。

例如他的诗集《官场现形记》和《小境界》就强调新时代中国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深层次意义,力图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度的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不仅表现在题材、语言形式、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更在于其具有存有察觉的文学格调,强烈的现实感与严谨的艺术性完美相融合。

相比于传统的古典诗歌,他的诗歌表达更注重具体的现实状况,同时他对于生命的关怀、对社会、人文的探讨,更是赋予了他诗歌创作远远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瞩目。

近年来,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还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黄遵宪的诗歌创作进行浅析,探讨其作品的新变。

从形式上看,黄遵宪的诗歌创作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

他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格律和韵律,而是更加注重自由的表现方式。

他的诗歌作品中出现了更多的自由诗、散文诗等非传统形式,这些形式的运用为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黄遵宪的诗歌语言也更加朴实质朴,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亲和力,这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主题上看,黄遵宪的诗歌作品更加关注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

他将更多的情感和感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探讨人生的困惑和迷茫,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思考。

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表现出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与此黄遵宪的诗歌作品还涉及到一些社会现实的问题,比如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些主题的涉猎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从表现手法上看,黄遵宪的诗歌作品更加突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

他擅长运用意象象征来表达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诗歌中充斥着许多富有情感和内涵的意象,这些意象既是对生活的再现,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黄遵宪的诗歌作品还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他善于运用语言的韵律和音调来营造诗歌的氛围,使得诗歌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突出情感和意象,更加具有个性化和独特的风格。

这些新的特点为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更多的魅力,也为当下中国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必将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魅力,成为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代表之一。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诗歌创作成就卓著,其作品既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又充满着诗性与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推移,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将就此展开浅析。

一、审美风格上的变化黄遵宪的早期诗歌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种种不公和矛盾,表达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疾苦和责任感。

但到了70年代以后,他逐渐将优美的古诗词与现代写实主义相结合,打破了早期作品中单一的审美风格,使其诗歌更为多元化。

同时,他也开始注重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借鉴,这种关注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比如,他在诗歌中引用了许多唐诗宋词,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二、语言特点上的变化黄遵宪的诗歌语言一直以来都十分朴素,没有太多华丽的修辞技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语言表达上也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在《我倾听的声音》中,他使用了小说中常用的叙述手法,这种叙述方式让诗歌更具故事性和可读性,又不失其诗意和深度。

此外,他在这首诗中还使用了尽情自由的韵律变化,用不同的韵脚展现出自由与人性之美。

这也让他的诗歌更具有生动感和表现力。

三、主题内容上的变化黄遵宪的早期诗歌多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困厄和矛盾,而在后期的创作中,他开始将逝去的时代和渐行渐远的亲人纳入诗歌的内容之中,反映出他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和感慨。

例如,他的诗歌《发如雪》和《黄金时代》等都以亲情为主题,寄托了对故乡、亲人和青春往事的美好怀念。

在这些诗歌中,黄遵宪将自己的体验引入到诗歌中,让读者更容易与他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总的来说,黄遵宪的诗歌创作越来越加重文化深度,在审美风格、语言特点和主题内容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作者:张玉青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摘要: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中最有成就,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梁启超把他推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

他的诗歌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一反复古主义倾向,主张诗歌变古革新,将新事物、新意境、新理趣融化于旧风格之中,使他的诗带有特定时代文学变革的痕迹。

本文将对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所做的创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散文化的笔法、增加叙事与描写等做一分析,明确其诗歌理论具有跨时代的进步意义,而我们后继者要有选择地学习。

关键词:黄遵宪新意境散文化再现法黄遵宪作为近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他的诗歌理论有着反对拟古、勇于创新的变古革新精神,他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其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实践性。

下面对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中所做的新变作一简单论述。

一、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一八八五年九月,黄遵宪请假回国。

归国途中,黄遵宪在船上漫步,一段异国曲调勾起了黄遵宪的阵阵乡思,于是,他写下了《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在诗里,黄遵宪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家乡的无限思念,也写进了他对世界客观而科学的认识,这首诗境界扩大,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意境。

如:“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

嗟我身世犹转篷,纵有所至如凿空。

禹迹不到夏时改,我游所历殊为穷。

九州脚底打球背,天胡至我与此中?”这首诗,在旧体诗的格律中表现了新的科学知识,即“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丘逢甲在《〈人境庐诗草〉跋》中说“四卷以前为旧世界诗,四卷以后乃为新世界诗。

茫茫诗海,手辟新洲,此诗世界之哥伦布也。

”在黄遵宪自己编辑的抄本《人境庐诗草》中,这首诗是卷四中的第一篇,它标志着黄遵宪创变新诗风的开始。

此外,他的《番客篇》、《樱花歌》、《西乡星歌》、《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都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例证。

二、散文化的笔法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提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黄遵宪诗歌的艺术特色

黄遵宪诗歌的艺术特色

黄遵宪诗歌的艺术特色
黄遵宪诗歌的艺术特色:
1、笔法灵活多变,状物写事生动真切,善于刻画鲜明的形象。

2、风格灵活多变,意境多种多样。

3、积极探索,不断努力,大胆创新,以近代新名词,新事物,新知识入诗,创作“新派诗”,为近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壁垒,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新境界。

4、第四,集中多长篇巨制,铺陈尽致,叙事周详,汪洋广博,也经常使用较长的诗句,较少束缚,气势恢宏。

5、语言浅显,以方言俗谚入诗,真率质朴,明快自然,为近代诗歌的发展作了富启示意义的探索。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他的诗歌作品探索了许多人性、哲学和文化的层面。

在不同的时期,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不同的变化与发展。

本文将就黄遵宪在创作语言、风格和主题方面的新变进行浅析。

首先,从用词上来看,黄遵宪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深奥的词汇和抽象的意象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更加关注语言的简约,强调词语的精练和静谧感的营造。

例如《轻轻地》这首诗中,他运用了许多生动而简单的词语和形象,如“水草莲花”、“轻轻地亲吻”、“繁星洒落”等,这些词语不仅让诗歌更具生命力和活力,同时也营造出了宁静、安详的氛围。

其次,从风格方面来看,黄遵宪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以“神秘”的风格为主,常常探索一些深沉而神秘的场景和情感。

但随着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影响,他的诗风逐渐朝着“自然”和“平淡”的方向发展。

他开始注重以真实生活为材料进行创作,以琐碎而简单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为主,淡化了过去的“神秘”元素。

例如他的《一株菊花》和《郑和下西洋》等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境界都已经达到了一种更为平淡、自然的状态。

最后,从主题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环境和自身阅历的不断变化,黄遵宪的诗歌主题也逐渐丰富多变。

早期的作品多以心灵、情感、哲思为主,探讨人生的大道理与价值观。

但是,他后来的诗作开始注重以真实生活为素材,追求一种更为平实的生活体验。

例如他的《零碎记事》系列,记录下了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表现出了一种对现实的审视和回顾,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度关注和眷恋。

总之,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他不仅注重语言的简约和精练,更将诗歌主题不断深化和拓展,使其得以更好地反映出生命的深度和价值。

他的这些诗作不仅表现出了诗人自身的创作风格和境界,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现代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和内涵。

走向世界的诗人黄遵宪

走向世界的诗人黄遵宪

走向世界的诗人黄遵宪
一、诗歌理论
1.诗论纲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诗外有事”是指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诗中有人”是指诗作中要有诗人自己的艺术个性。

诗人既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真实地描写时代风云和现实生活,又能以真实的感情和独特的审美感受来艺术地把握这一切。

2.诗论主体:追求“新派诗”的理想境界。

《人境庐诗草?自序》中阐述了对新派诗的诗境的追求:第一,复古人比兴之体。

第二,以散文的手法写诗。

第三,选择新题材、创造新意境。

3.主张“我手写我口”的言文合一
1868年黄遵宪在《杂感》诗中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口号,这是我国语言文学史上关于“言文合一”第一次明确的表述。

4.提出名曰“杂歌谣”的新体诗
杂歌谣是一种篇幅长短不一,句式、字数多少不等,艺术风格多样的新体诗。

二、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
一)诗歌创作:《人境庐诗草》、《人境庐集外诗辑》
1.反映反帝爱国精神的“中日战纪”。

《哀旅顺》、《冯将军歌》
2.记录五彩缤纷的域外生活。

描写西方自然科学新成就。

《今别离》四首。

描写异国风光、民俗人情。

《樱花歌》
3.反映民生疾苦。

《邻妇叹》
二)艺术成就
1.黄诗长于叙事描写,出色地刻画艺术形象;
2.以文以诗,又力求诗与音乐的结合;
3.汲取民间文学的养分,造成清新活泼的诗歌气息。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诗歌领域有着突出的成就。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作品的主题内容涉及历史、现实、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同时吸收了民间文学的元素,表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借鉴先辈传统文学的成果,注重文学传统的延续和发扬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唐宋诗歌和民间文学的影响,他在诗歌中融合了古典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元素,兼顾了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饱含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力图以文学的力量传达社会正义和人权。

他在创作上十分注重承前启后,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同时吸收了外部文学的思想与技巧,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

例如《黄鹤楼》这首诗就借用了唐代李白的《登高》和《将进酒》的意境,但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对自由和艺术的向往。

二、加强现实主义元素的表现,呈现出时代高度对于黄遵宪而言,诗歌是一种表现现实的媒介,他通过诗歌表现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现实情况,将身处当下的压抑和不公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在创作中加强了现实主义元素的表现,呈现出时代高度,其代表性作品有《纪念碑》、《十月怀旧》等。

这些诗歌表现出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公,寻求打破官僚主义束缚、实现民主和人权的出路。

他用诗歌表达出了对时代和人民的理解和关爱,表现出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呼唤。

三、创新思想表现方式,摆脱了传统文学的束缚黄遵宪创新思想表现方式,摆脱了传统文学的束缚,用大胆的诗歌技巧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与观念。

例如,《诗经》中“时不时,忽为之来”的“忽为之来”被他改变成“时不时,忽为之去”,形式上增加了难度,但也使诗歌中的思想表现更加精准。

他还创造出了一些新的表现方式,如几何音韵、自由句等,丰富了诗歌表现形式,使其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

总体上,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变化,其作品在思想、技巧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一直以来都备受赞赏和关注。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主题,展示出他的诗歌创作的新变。

黄遵宪早期的诗歌创作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特点。

他在《晚来风》、《秋风调》等作品中表达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和热爱。

这一阶段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以绚丽的词藻和深情的表达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黄遵宪后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转向了社会现实,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他在《哭广州的领土》、《人间绝唱》等作品中直面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语言揭示出社会的黑暗面,并为之叹息和呼喊。

除了主题的改变,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也有了新的变化。

他开始注重节奏和音韵的处理,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他在《狂欢之夜》、《暗夜行人》等作品中尝试运用自由诗的形式,以及音乐和舞蹈的元素,使诗歌更加形象、动感和多样化。

这种新的形式上的变化让他的诗歌更加富有变化和创新。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中也出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借鉴。

他在诗中引用了古诗词的典故,以及古代诗人的题材和意象,赋予了他的诗歌更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溯,以及对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探索和借鉴。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了诗人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变化,体现了他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他的诗歌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打动了众多读者,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无论是在主题上还是在形式上,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始终表现出新的变化和创新,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形态和内涵。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巨匠级的中国诗人,以其深邃的眼光、独特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赢得了广大读者和文艺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其诗歌作品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既有对人生、生命和人类价值的思考,也有对自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抒情。

而近年来,黄遵宪诗歌创作在表现形式、思想深度和文学风格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表现形式、思想深度和文学风格,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一、表现形式黄遵宪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语言、韵律和形象三个方面。

他运用丰富而精炼的语言,创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词句,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为了符合诗歌的韵律特点,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具有优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创作形象方面,黄遵宪运用的手法也非常独特。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载体,如江河、山岳、云霞和文物等等。

通过对形象的描绘,让人产生出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共鸣。

而近年来,在这些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黄遵宪还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例如,在语言方面,他逐渐倾向于使用更加简明、精炼、质朴的词语,大量运用单音字、双音字等音韵组合,使得诗歌更加自然、朴实、易懂,更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和传播性。

在韵律方面,他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诗歌套路,大胆尝试用白话、散文的写法来书写诗歌,采用无韵的自由体诗,放弃了诗歌中传统的押韵、平仄、节奏等固定要素,借助语音、音调、吟咏节奏等方面的变化和调节,来体现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二、思想深度黄遵宪的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度,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华。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深刻论述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与情感。

在这一方面,他的创作在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黄遵宪的新作品更多地关注到了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他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人们之间的情感共鸣等问题,并力图提供一些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材料,来引导读者对当代社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

黄遵宪诗的新意境和旧风格

黄遵宪诗的新意境和旧风格

黄遵宪诗的新意境和旧风格
黄遵宪诗的新意境和旧风格
一、新意境
1. 是勤胜于懒、敏感胜于平淡的意境:黄遵宪的诗在表达出勤奋的精
神的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勤劳的中国式人生,并表现出敏感的情怀。

2. 是关注人性洞穴的意境:黄遵宪的诗作深入挖掘人性洞穴,在朴实
的语言中对美好的愿望和纯粹的情感进行发泄,从而营造出一种理想的、安然的意境。

3. 是溯源历史文化的意境:黄遵宪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生动
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深远内涵,给历史文化事件重新定义,
以及释放困惑的情感。

二、旧风格
1. 民间口语的风格:黄遵宪的诗作主要以原住民的口语、极具地方特
色的乡土语言、及方言作为构思和手法,是一种回归自然的主要艺术
风格。

2. 抒发山水情怀的风格:黄遵宪笔下自然朴实、山水身段、赋格人物,抒发了古代诗人、看中华传统山水景观的朴素情怀。

3. 前行者之歌的风格:黄遵宪以极具节奏感的前行者之歌,寄托了他
对荣耀与自由的渴望,用生动的文字记录未完成路程中的无尽回忆。

4. 强烈现实感的风格:黄遵宪把自己的诗表达的非常真实,有时让人
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也让人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历史意义。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原名黄柏庭,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新昌,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他曾编写过《全书补笔》,主编过《外国文学选刊》,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其诗歌创作中,反映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新文学的探时探究,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中,新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上的变革。

黄遵宪主张诗歌应该注重形式的完美性,所以他尝试了很多新形式,如抒情诗、新体诗、古体诗等,这些新形式在当时的文学界是比较少见的。

而另一方面,他又尝试了将诗歌和散文结合的形式,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具有一种新的艺术性和叙事性。

例如,他的诗集《窃密集》中的《夏夜杂谈》即是这种形式的尝试,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二、主题上的变化。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主要涉及两个主题,一是爱情,二是反映社会现实。

在爱情主题的创作中,黄遵宪尝试了更深层次的探究,不仅是表达爱情,还是追求真善美的升华,这种表达方式在当时的文学界十分新颖,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反响。

在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创作中,黄遵宪敢于探讨一些敏感的话题,如政治、伦理和文化等,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作品更是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对国民精神的呼唤。

三、语言风格上的变化。

黄遵宪的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他尝试了充分利用汉语音韵、音乐性和意象的结合,以及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等方式,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音韵美和文化内涵,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他还使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更加贴近生活和感受其中的情感。

例如,“胡同口石桥斜,杨家鼓楼前面牌。

打江山走出去,人间万事属秋千。

” 这就是黄遵宪的作品,选自《鸳鸯布袋集》中的《秋千》。

综上所述,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中,新变的表现方式有很多,无疑表现出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探索和尝试。

正是由于这些新变的特点,使得他在当时文学界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了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作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主题和风格上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进行浅析。

黄遵宪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上,黄遵宪的诗歌多以五言或七言绝句形式为主,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自由诗的形式进行创作。

自由诗不受格律限制,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也更能突出诗歌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抱走我的困惑》这首诗就采用了自由诗形式,其内容极富个人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困惑的追问和探索。

黄遵宪在诗歌形式上的新变,不仅丰富了其诗歌的形式特点,而且也更好地展现了他个人的诗歌风貌。

黄遵宪在诗歌主题上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传统上,黄遵宪的诗歌主题多以人生、爱情、自然等为主,但在最近的创作中,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现实。

《十月一日》这首诗中,黄遵宪以诗人的视角,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这种转变不仅使诗人的创作视野更加宽广,也使其诗歌更具有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黄遵宪在诗歌主题上的新变,使其诗歌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

黄遵宪在诗歌风格上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传统上,黄遵宪的诗歌风格多以清新、含蓄为主,但在最近的创作中,他开始采用了更加大胆和直白的表达方式。

《深夜沉思》这首诗中,黄遵宪用较为直接的语言,表达了对世界的疑惑和对生命的探寻,其语言更加大胆,表达更加直白。

这种风格上的新变,使其诗歌更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黄遵宪在诗歌风格上的新变,使其诗歌更富有个性魅力。

总结一下,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在形式、主题和风格上呈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特点,这种新变不仅使他的诗歌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而且也更好地满足了当代读者对诗歌的需求。

相信在未来,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新变,更多的新作品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和创作理念。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黄遵宪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形而上之学取证于语言,言之表达于字,字之形制取诸文,文之构褒取决于形制之变革。

”黄遵宪在《传世诗选序》中的这句话,揭示了他对诗歌形式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尝试。

他在诗歌形式上推崇“字形”,注重诗句的布局、韵律和笔画的变幻,注重诗句的形式美。

通过这种方式,他使得诗歌的形式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给读者以视觉上的享受和感受。

黄遵宪在诗歌主题上进行了创新。

他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人民,关注社会。

他的诗歌题材宽泛,既有以儿童、自然为题材的诗歌,也有以历史、哲理为题材的诗歌,还有以社会、政治为题材的诗歌。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热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辨,对信仰和人生的探索。

他的诗歌主题既涉及到个体的情感和命运,又涉及到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同时也展现了对智慧、真理的追求和探索。

黄遵宪在诗歌语言上进行了创新。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明了,语言运用灵活多样。

他善于运用比喻、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生动丰富。

他注重语言的变奏和音乐感的营造,使得诗歌的语言有一种韵律感和音乐感。

他的诗句往往节奏明快、音调变化丰富,给人以愉悦和享受。

他的诗歌语言也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声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遵宪在诗歌风格上进行了创新。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个性和风情。

他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使得诗歌有一种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他的诗歌也充满了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他的诗歌风格丰富多样,既有婉转柔媚的浪漫情调,又有激昂奔放的激情豪放,既有严肃庄重的气度,又有轻松随意的情调。

他的诗歌风格独具个性,富有魅力和艺术感。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和创作理念。

他在诗歌形式、主题、语言和风格上进行了创新,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试论黄遵宪诗歌中的文学理论革新

试论黄遵宪诗歌中的文学理论革新

试论黄遵宪诗歌中的文学理论革新黄遵宪是近代诗坛文学巨擘,其文学成就是在写作手法上改变拟古之习,关注现实,有诗歌创新的理论、主张和创新实践,从而成为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历史过程中一位承前启后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梁启超和黄遵宪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也是晚清诗界创新的代表人物。

两人不仅是生活中的相知相通的挚友,而且均有着对文学的追求及对政治新思想的倡导,相近的文化修养使得他们具有共同的话题。

梁启超在著作中说道:“近世诗人,能熔铸新思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

”①使黄遵宪在文学诗坛中备受瞩目。

胡适说:“黄遵宪是有意作新诗的人。

”②大力推崇黄遵宪大放异彩的长篇诗歌作品。

随后,郑振铎、陈子展等人编撰文学史将黄遵宪纳入为文学史著中的重点诗人和作家,全力宣扬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主张,试图确立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爱国诗人、白话文先驱的共同论述。

随后,为了强调黄遵宪诗歌在既定的理性价值格局中构架新的亮点,郑振铎在《中国文学论集》中说:“欲在古诗体中,而灌注以新鲜的生命者,惟黄遵宪是一个成功者。

”③标志着黄遵宪诗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诗歌创作的崇高地位。

一、文学量度的诗性表达黄遵宪的诗歌大多是词汇朴实简单,语感格调高昂,形象鲜明感人的文学珍品。

之所以能屹立近代诗坛,在于黄遵宪诗歌注重“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性表达。

黄遵宪的诗歌引用客家山歌的诗性表达淋漓尽致,体现在诗歌形式化用、语言革新、表达手法上等层面的尝试。

(一)诗性表达的桥梁——形式的化用从形式上说,黄遵宪保持了文学传统的连续性,把当地民歌创作之精髓独特性地融于个人的诗作创作中,诗歌韵味颇似民歌。

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能够适应不同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表现各类题材和塑造生动形象,烙刻着生动朴素的民间底色。

客家山歌体的形式令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黄遵宪借用其形式而却又加以变化,也是为了加重语气,将客家山歌形式与传统的诗歌格律糅合,使诗歌情绪高昂,增强地域性作品的形象性与感染力,渲染气氛的一种诗性表达。

浅析黄遵宪“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的诗学理论

浅析黄遵宪“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的诗学理论

浅析黄遵宪“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的诗学理论丰家喜【摘要】以梁启超、黄遵宪等人为主将的“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理论和创作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亦将西方新事物与古典意境融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

黄遵宪作为新派诗的一面旗帜,以“我手写我口”为自己的诗学理想,以“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为自己的诗学纲领,冲破了旧体诗的牢笼,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做出了创新。

理解黄遵宪的诗学主张,必须要考虑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经历。

【期刊名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188-189)【关键词】黄遵宪;新派诗;“事”;表现自我【作者】丰家喜【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与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

公度其人,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经科举、使外、变法之期,是旧社会迈向新社会的先锋人物。

文坛之上,黄遵宪亦将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感悟融入诗歌,别开风气,以今人之世、今人之理入诗,开拓了富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新诗体。

其诗学主张与实践可以概括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何为“诗之外有事”?用黄遵宪自己的话说就是“扫去词章家一切陈陈相因之语,用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遇之于诗”。

这里的“事”固然指的是社会现实,但这一现实与传统诗歌中反映的现实又不一样。

古代诗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叙事名篇,如乐府长篇《木兰诗》、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王昌龄的《箜篌引》等。

这些“事件”包括战争、离别、徭役、情爱……几千年来已经被不同的诗人演绎了无数次,而学古拟古的诗歌潮流也一直没有中断。

每朝每代都有复古主张的学人,如初唐陈子昂倡导学习汉魏风骨,宋代欧阳修主张学习李、杜等人的诗歌,明“前七子”提倡“诗必盛唐”。

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内容、语言已经逐渐走入了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诗作越来越没有新意。

黄遵宪的新派诗

黄遵宪的新派诗

黄遵宪的新派诗?
答:黄遵宪的新派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作主张“我手写我口”,超越了前人“歌诗合为时而作”的说法,与“诗言志”互相发明。

这种新颖的诗歌创作理念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活力和时代感。

黄遵宪的新派诗不仅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深刻感受,还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他的诗作常怀古抱今,纪史记人,忧时愤世,爱国爱乡,情感真挚而深沉。

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他的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此外,黄遵宪的新派诗还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明快,意象生动鲜明,富有感染力和传唱性。

这种语言艺术使得他的诗作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

总的来说,黄遵宪的新派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不仅代表了黄遵宪个人的诗歌成就,也展现了中国诗歌在近代的转型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遵宪“新诗派”创作理念内容摘要:近代后期,中国文学界掀起了我国诗学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运动。

作为这次变革运动的先驱者的黄遵宪,在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中,选择“诗外有诗,诗中有人”的诗学运动,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气,所遭之实事入诗,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进时代与生命的气息;在近代中外新旧杂陈的文化矩阵中,自觉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心态,以兼容弘通的气度,致力于古典诗学传统的近代转换;穿越诗坛复古的迷雾,以“我手写我口”的胆识和畅言,昭示并力行与诗体、诗歌语言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诗中有事,诗中有人别创诗界正文: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今梅州)人。

1876年中举,次年随同何如璋以参赞身份出使日本。

1882年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

1885年回国以三年时间修成《日本国志》四十卷。

1889年出使英、法、意、比。

1891年调任新加坡总领事。

1894年回国。

后加入强学会,助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1897年至湖南襄助新政。

1898年因政变别贬放乡里。

1905年去世著有《入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

下面我们将分析其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以诗歌理念:一:“诗外有诗,诗中有人”的诗学理论。

中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为一个凝固的与世隔绝的经验世界,在这个长期封闭的世界里,诗的题材,诗的组织,诗的语言被格式化、固定化。

诗的个性色彩和创新精神被埋没在此消彼长的学古拟古的诗歌潮流中。

处于中国“七万里戎来集次,五千年史未闻诸”风云变换惊涛拍岸气息的黄遵宪,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冲出传统学术尊古复古的罗网,直面现实社会,大胆的喊出“我手写我口”这一震惊流俗的第一声宣言。

早在21岁时作的《杂感》诗里即反对传统诗坛的拟古主义:“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

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

①”并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②”的现实主义观点,“有别创诗界之论”。

于1981年所写的《入境庐诗草自序》中黄遵宪说道“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③”他要求“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即要求诗要为事而作,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必去类比古人,因为“今之世异于古,则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进一步明确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外有诗,诗中有人”诗学理想的形成和实践,,以及“我手写我口”和“诗无古今”的诗学主张为“别创诗界”选择了一条打通古今壁垒,关注现现实世界,真我自作主宰,走出复古拟古泥潭的诗歌创新之路。

所谓“诗外有事”,就创作论,可以理解为诗是外界事物、世事、人事的反映;就鉴赏论,又指诗可以具有比表面句意更深广的社会蕴含。

所谓“诗中有人”,就创作而言,指诗歌应该抒写诗人的真实经历、内心感情;就鉴赏而言,则指诗可以使人观照到作者的思想倾向、人格个性。

诚然,这和他早年主张“有我”等观点有相承之处,前人诗论也有类似说法。

但以此作为诗学核心观念,则是他独特的体会。

在《入境庐诗草》诗人以史家笔法记录了甲午战争的主要战事,如揭露封建腐败的《度辽将军歌》:“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营逃。

弃官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

将军终是察吏才,湘中一官复归来。

八千子弟半摧折,白衣迎拜悲风哀。

幕僚步卒皆云散,将军归来犹善饭。

平章古玉图鼎钟,搜箧价犹值千万。

闻道铜山东向倾,愿以区区当芹献。

借充岁币少补偿,毁家报国臣所愿。

燕云北望忧愤多,时出汉印三摩沙。

忽忆辽东浪死歌,印兮印兮奈尔何。

”④该诗准确的描写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两种代表:一种是胆小畏死,主动向敌军乞降;一种是虚骄自大目中无人,实际确实银枪腊头,深刻地揭露了清王朝及其官僚将帅们的昏庸腐朽。

再如风情人物诗之所以为人所珍视,是因为此类所写为“今人所用之器”;诗人频频以立宪、变法、国会、帝制入诗,其所言又是“今人所见之理”。

次皆是“诗外有诗”。

诗人徘徊于科举与功名、汉宋之学与诗学之间的苦闷,走出国门、亲历世界、触见异域文明的惊奇与喜悦,由尊王攘夷,所可变者轮船铁道,所不可变者伦常纲纪的士大夫立场,到“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制。

举世趋大同,度势有必至”的维新《哀旅顺》写装备精良,据险可守的旅顺口“一朝瓦解成劫灰”的惨烈,《哭威海》记述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海战中,北洋舰队避居港内,腹背受敌,而遭全军覆没等。

这些组诗之所以为历来评论家所看重,有史诗之称的描写甲午战争的组诗也正是因为它描写了“今人所遭之实事”;写轮船、电报、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等海外派境界,其心路历程于诗中脉络可见,此可谓“诗中有人”。

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中注重关注现实世界、关注民族命运,描摹复杂人物情感方面的努力,奠定了他在近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出入古今、转易多师、融会新旧、开敞通达的创作心态。

黄遵宪出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不久中国中国近代社会,内外矛盾纷至沓来。

生活在“东西文明,两相结合”的时代,黄遵宪敏感地意识到包括诗歌在内的中国固有之文化,无法从根本上触动汉宋文学一统天下的格局,更不可能达到西方文学“以文干政”的社会目的。

“年来足迹遍五洲,浮槎曾到天尽头”,黄遵宪十余年漂洋过海,折冲樽俎外交生涯的独特经历,使他对外国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代表着新事物、新风俗、新理念的外国文化对黄遵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面对古与今,新与旧的冲突融合保持着积极健康的态度。

在古与今的承接中,坚持取法于古,植根于今的立场;在新与旧的融合中,秉承容纳新学,磨洗旧学的精神。

其《人境庐诗草自序》描述心目中出入古今,融汇新旧之诗境道: “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各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

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

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正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

⑤”上述种种,构成了黄遵宪称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诗歌境界,同时也勾勒了诗人致力于古典诗歌传统转换的基本途径和目标。

黄遵宪在广泛学习、继承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突破旧境界,创造新诗国,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

首先,黄遵宪的诗歌虽然常有一种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是方面是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描写。

其诗凡描写时代风云者,多为宏篇巨制,甚至达到史诗的高度;这些诗叙事成分增多,描写因素加强,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一种五光十色,博大弘深的感觉。

其次,黄遵宪的诗歌吸取古人以文入诗的手法,力求“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打破诗歌固定的句式、格律,纵横变化,伸缩自如,为近代诗体的解放迈出了新的一步。

再次,黄遵宪的诗歌的语言广采博收,不拘一格,不仅古的、雅的、中国的资源运用自如,今的、俗的、外国的资源也同样吸收熔铸于诗中。

这样就形成了其多维的语言特色,有的典雅,有的清新,有的晓畅。

总的看来,黄诗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体现了近代诗歌由旧向新的过渡,同时也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给“诗界革命”开辟了道路。

(三)、“别创诗界”的理想清朝时期,诗歌创作中陈旧的观念、僵化的格式、森严的韵律、典雅的语言,与日新月异的近代生活格格不入。

这种新时代、新生活、新观念、新内容与旧格调、旧形式、旧风格之间的尖锐矛盾,迫使有识之士奋起变旧创新,探求诗体解放的道路。

黄遵宪及其新诗的创作正式这一诗体变革潮流的代表之一。

黄遵宪主张事变无穷,诗文也应随世随时而变。

在《与严复书》中论严复与梁启超关于文界革命的争论时,黄遵宪以为“以四千岁以前创造之古文”,“书写中国中古以来之物之事之学,已不能敷用,况泰西各科学乎?”这也就是说造新字,变文体势在必行。

主张文学之道,当以“人人遵用之乐观之”为准则。

适应现代人的交流需要,为现代人所喜闻乐见,应成为文学文体变革的一句和出发点。

而文学文体的变革,又当以言文合一为基本方向。

在《日本国志-学术志》中,黄遵宪提出中国的文学文体要向“明白晓畅,务期达意”、“适用古今,通行于俗”的方向努力。

黄遵宪大胆引进新词汇,以便准确的描写外国国事、记述时事和表达情感,诸如地球、赤道、国会、殖民地、共和维新等新名词,使用欧巴罗、美利坚、亚细亚、华盛顿拿破仑等一系列有利于与古近体诗传统风格相谐调统一的一系列新词汇。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中不避方言俗语,力求平易近人,明白晓畅。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中忆孩提琐事,写家庭亲情的诗句如:“上树不停脚,偷芋信手爬。

昨日探雀巢,一跌败两牙。

⑥”平白如话,语语本真。

“诗中有事,诗中有人”、“我手写我口”和“诗无古今”的诗歌理论也正是黄遵宪“别创诗界”新诗派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

以“别创诗界”为生平指向的黄遵宪,把诗的写作和创新融入生命的全过程。

1902年,梁启超在写作《饮冰室诗话》时,盛推黄遵宪为二十世纪诗界独辟境界的大家,认为其诗是能熔铸新理念以入旧风格的典范。

无论是诗歌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黄遵宪作为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历史过程中的一位承前启后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其对中国诗歌的贡献都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书目:1、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华书局2013年12月2、钱仲联《入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①钱仲联《入境庐诗草笺注<感怀>》卷一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②钱仲联《入境庐诗草笺注<感怀>》卷一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③钱仲联《入境庐诗草笺注<入境庐诗草自序>》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④钱仲联《入境庐诗草笺注<度辽将军歌>》卷八64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⑤钱仲联《入境庐诗草笺注<入境庐诗草自序>》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⑥钱仲联《入境庐诗草笺注<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卷五42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