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发展——战国秦汉时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发展——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经历了大的动荡、整合并在新的形势下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阶段。随着封建制的出现,各诸侯国经济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铁农具代替了石木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得到更加迅速的提高。私田增加,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政治方面,由于诸侯国的日益强大,作为宗法共主的周天子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同时由于私学的兴盛,士阶层的扩大和庶人地位的提高,私人讲学、著书立说之风大兴,从而形成了儒、墨、名、法、道、阴阳、兵、农、杂家等学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换来了天下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扫平六国,“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国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政治的统一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秦虽二世而亡,但它所建立的制度为汉皇朝所继承,从此,中国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开创的文化局面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中国文化能延绵不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居于最先进的地位

第一节社会物质文化的提高

一饮食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农产品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人民的主食是五谷或六谷。五谷一般指黍、稷、麦、稻、菽,六谷为五谷再加麻。古代“食”即指各种谷类做的饭食,有糗和饼。糗又称“糇粮”,是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类似今之干粮炒米粉或炒面。也可做成粥以为主食。副食主要有五大类:肉类、蔬菜、瓜果、油脂和调料。肉类食物主要指六畜,即牛、羊、豕(猪)、犬、雁、鱼,还包括一些野味。食肉在当时是贵族的特殊享受,一

般老百姓很难得到,因此,“食肉者”成为贵族的代名词,七十岁老人能食肉是孟子理想中的小农生活。西部、北部的游牧民族如匈奴族、羌族民众则以动物的肉为主食。蔬菜见于记载的有葵、苴、荼、芑、荠、菲、薇、韭菜、芹菜等,多是野生,有些已人工培植。瓜果类有桃、梅、杏、枣、梨、海棠、香瓜、桑葚等。油脂多为动物油。还有饴、蜂蜜、葱、蒜、韭、辣等调味品。饮料略同于前代。

当时的食具主要有青铜器、漆器和陶器。前两类为贵族及富有者使用,尤以漆器为贵,还出现金银扣器,这些在汉代主要为王侯所专用,青铜时代的礼器已退出历史舞台。陶器则为贫民百姓所用。器具的类别可分为炊器、食器、酒器等。炊器有鼎、镬、鬲、甑;食器有簋、豆、俎、匕等;酒器可分为饮酒器如耳杯、杯等,盛酒器有壶、尊等。

二衣饰

周代已有较完整的冠服制度,战国、秦、汉时变化不大。由于长发飘逸,需要束发受冠,所以当时有以笄和簪束发的习惯。笄和簪因时代不同而在质地、式样、纹饰上有所变化。天寒时有皮制冠,下雨时有莎草制的斗笠。平时只用笄簪束发或飘带束发。从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俑的首服看,将军戴盔,士卒束发,束发的式样变化多端,富有时代特色。男子成年要行冠礼,并由宾为冠者取“字”,表示已成人。女子十五而笄,将头发梳成发髻,以笄插牢,称之为结发,并取“字”,以示成人。

戴冠冕服是贵族的装束。冕服有玄衣、熏裳等组成,玄衣为上衣,其上有不同颜色的纹饰,各有不同的隐喻,其中以十二种纹样: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为最贵。熏裳是绛色的围裙。一般服饰是上衣下裳,上衣右衽,裳的形制前三幅后四幅,两侧重叠相联,状如今之长裙。裳下是芾,用以蔽膝。军士的服装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上衣束袖,下裳为裤有裆,以利于骑马奔战。

衣服的材料主要有皮毛、麻、葛和丝织品。贵族的服饰主要用

丝织品、皮毛和皮革制成,显示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长安、临淄(山东淄博市)、陈留襄邑(河南睢县)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长安有东西织室,设有专门为皇室和贵族制作衣物的官营手工作坊,织工多达数千人。地方上手工业作坊和农民家庭纺织业也十分发达,不仅基本解决自己的穿用,而且用于交纳赋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刺绣、麻布等丝麻织品,采用织、绘、绣、印等多种技术,其品种之繁,色彩之艳丽,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令世界为之震惊。汉代的丝织品还通过丝绸之路远运到西域东欧等地区。

三居住

战国、秦、汉时期,各国为适应战争和王侯贵族奢靡生活、祭祖等需要,均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城池和豪华的宫殿、宗庙、辟雍。以秦为例,秦始皇以咸阳宫殿偏小,在渭水南岸作朝宫的前殿阿房宫,据载,该宫东西宽500步,南北长50丈,上可以坐万人,殿下可建5丈之旗,宫前立12个铜人,各重34万斤。经2200年的风蚀和人为的破坏,其夯土台基东西1200米,南北450米,残高7—8米,规模远远超过战国任何宫殿。秦都咸阳宫1号、3号宫殿经考古发掘证明,这是2座土木结构重楼式大型宫殿,宫殿之间有回廊相连,墙壁满饰壁画。

汉长安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同时期世界上最重要的都市之一。长安城周围长22.6公里,超过罗马城三倍,全城有12座城门。宫殿区占全城的三分之二,经实测未央宫前殿南北340米,东西200米,最高处约15米。城内宫殿、官署、府第林立,城北是居民区,西北与工商业区——九市连成一片。南郊有宗庙、社稷、明堂辟雍等大型建筑群。其布局已显示出中国古代都城的某些特色。

秦汉时的居住状况有较大改善,官宦人家、地主豪强的府第建筑有堂屋、楼阁、亭台、门阙,有的雕梁画栋,穷极富丽。帝王的宫殿园囿更是富丽堂皇,规模庞大,彼此以楼阁相连。民宅的基本

形式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有一堂一间、二间的区别,房屋周围以土墙围成院落。贫民住宅简陋,大多居住茅屋草庐。考古发掘中常出土东汉庄园、楼阁、房屋的模型器。

建筑材料主要是土木,大型的宫殿、贵族官邸已使用砖瓦,砖头也用于营造墓穴,考古发掘中出现了大批带有各种纹饰的条形砖、楔形砖、子母砖、空心砖以及多种纹饰、文字的圆形、半圆形瓦当。

四交通

秦汉陆地主要交通工具是车,多用牲畜拉或人拉。车分大车、小车和手推车。大车一般牛拉双辕,后有方型车箱;小车以单辕为主,驾二马或三、四马,车厢上有伞盖,以坐人为主,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两辆四马车,当是秦始皇出巡用车的仿制器,车厢上开有车窗。手推车较小型的又叫鹿车,与今独轮车相似。稍大型的叫辇,是贵族或其女眷乘坐的人力车,这几种车在中国延用的时间都很长。水上主要交通工具是舟船。一般民用船可载客运货,分前、中、后三舱或前后舱,有桨有舵。大型船有的用于战争,有楼型船舱,称楼船。汉代水军即称楼船军。

道路是交通的重要保证。战国时列国之间多有水陆交通相连,但战争期间,各诸侯国为了割据称雄,往往据险修建关塞、壁垒和堤防,以抵御敌国的军事进攻。这些防御性的军事设施,自然成为地区间的交通障碍,不利于各地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秦统一全国后,下令拆除上述各种防御设施,为消除地区间的隔绝、加强地区间的联系铺平道路。秦一方面堕壁垒、决川防,一方面修治驰道,统一车轨。同时,还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两条贯穿全国的驰道,后又修筑咸阳通九原的“直道”和云贵地区的“五尺道”、五岭山地的“新道”,大大便利了各地的交通。为用兵华南,公元前214年秦开凿灵渠,总长34公里,接通湘江和漓江,从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

汉代交通更为便捷。在汉和匈奴的对垒交战中,汉朝的使者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