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 。它是1-4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原则: 针对病因止血 、有效的液体复苏、快速转运。
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 快速评估--紧急 处理--液体复苏--快速转运至条件较好的 EICU或上级医疗结构--高级脏器功能支持-病情再评估。
液体复苏到底该怎么实施
液体复苏监测指标
传统观念中, 休克与否及其程度是由血压、 心率和尿量等指标来判断, 这一标准对以血 压过低、极度心动过速、少尿为特征的失 代偿性休克是有用的, 但是大部分创伤病人 的血压、心率、尿量恢复正常后, 血浆乳酸 含量仍然升高, 混合静脉氧饱和度仍然下降。 休克的本质在于微循环障碍, 单纯的血压并 不能准确反映器官的灌注和代谢状况。 “休克深藏于组织中, 不能仅通过测血压发 现休克”。
• 目前将全身监测指标已完全恢复正常, 而 pHi仍低的状态称为“隐性代偿性休克”。
• 是否存在“隐性代偿性休克”, 胃肠道血 运能更敏感地反映循环变化。
• “隐性代偿性休克”的主要危害是导致胃 肠粘膜屏障损害、造成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进而诱发严重的脓毒症和MODS。
• 为预防这一致死性的威胁, 应努力纠正胃 肠粘膜的缺血和缺氧状态, 提高pHi至正常 。
• 7.5%氯化钠只输入相当于失血量的10%-25%, 即能使循环复苏。
胶体溶液
• 胶体溶液主要包括白蛋白和人工合成胶体 (羟乙基淀粉溶液)。
• 优点: 扩容效能强、扩容时间持久、所需液 体量小、组织水肿轻。
• 缺点: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凝血障碍。
胶体液可能产生毛细血管渗漏
毛细血管渗漏的特点: 外周组织水肿,经充分 输液仍有顽固性低血容量。毛细血管渗漏 导致的组织水肿不能通过控制入量或强制 性利尿得到解决,甚至适得其反,引起组 织灌注不足。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休克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战创伤休克的发生率为10%〜15%,高技术局部战争发生率可高达25%〜30%。
近年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提出了很多新方法和措施,尤其对液体复苏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提出许多新的看法。
因此,本文就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战创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方法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出血致严重持续的低血容量休克,甚至心搏骤停。
目前,复苏有传统的即刻复苏和最新研究较多的延迟复苏。
即刻复苏:是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液体和血管活性药物,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灌注。
延迟复苏:又叫限制性液体复苏,指患者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复苏[1-3]。
传统的复苏方法并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事实上有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危险。
近十年来随着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组织体液和氧代谢的深入研究,这些传统的休克液体复苏概念正受到挑战,因为该复苏方案多以出血已控制休克模型为基础,所以在前线(院前)或急诊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休克应如何救治仍然有争论。
鉴于失血性休克在战时较多,故选择在此领域有突出成就的美军、英军及以色列军队在战时总结的失血性休克进行分析。
1.1美军对战伤失血和休克推荐的复苏原则已控制出血伤员可建立静脉通道,伤情稳定(桡动脉脉搏强)可不予输液,密切观察,提倡口服补液;对有休克表现的(桡动脉脉搏微弱)可用乳酸林格液或6%的羟乙基淀粉维持平均动脉压在70mmHg(1mmHg=0.133kPa)左右;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给予小剂量(限制性)补液,考虑到液体携带的问题,首次补液为7.5%Nacl和6%右旋糖酐(HSD)250ml(缓慢输注至少>15min)伤员无反应再给250ml,总量不超过500ml。
也有输注全血或血浆的方案,可达到很好的复苏效果。
碳酸氢钠林格液限制性复苏对创伤引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碳酸氢钠林格液限制性复苏对创伤引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田孝瑞1,李晓召2,朱娟3,胡振杰4,陈登宇51.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郑州451191;2.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ICU ,河南郑州450003;3.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河南郑州454002;4.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 ,河南郑州451151;5.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郑州451191【摘要】目的探讨碳酸氢钠林格液限制性复苏对创伤引发的失血性休克(HS)患者复苏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创伤引发的HS 患者,根据限制性复苏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n =52)和观察组(n =53)。
对照组患者采取乳酸钠林格液进行限制性复苏,观察组患者采取碳酸氢钠林格液进行限制性复苏。
比较两组患者限制性复苏前和复苏1h 后的血气分析指标(颈动脉球血氧饱和度、乳酸、pH 值)、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凝血形成时间(K)、凝血反应时间(R)、最大凝块强度(MA)]、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 -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复苏1h 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pH 值、MA 分别为(46.63±4.81)%、7.40±0.07、(58.68±5.13)mm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35±4.68)%、7.34±0.05、(55.26±5.42)mm ,乳酸水平、R 、K 、血清TNF -α、IL -1β、IL -6水平分别为(4.08±0.85)mmol/L 、(6.01±0.99)min 、(1.81±0.33)min 、(47.76±5.11)μg/mL 、(23.50±3.72)pg/mL 、(401.12±62.24)pg/m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0.91)mmol/L 、(6.42±1.01)min 、(2.00±0.36)min 、(53.37±5.82)μg/mL 、(26.16±3.89)pg/mL 、(456.60±70.72)p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MODS 、ARDS 发生率分别为1.89%、3.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23%、2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为3.77%,略低于对照组的7.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限制或开放
34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20年12月第19卷第1期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限制或开放姜雪(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急诊科710054)创伤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近30%的创伤 死亡是由于失血造成的。
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中 积极晶体复苏的经典原则的可取性已经引起了 许多关注。
最近一些研究表明,在失血性创伤中,在明确止血之前的早期容量恢复可能会导致失 血加速、体温过低和稀释性凝血病。
这篇综述讨 论了液体复苏和输血治疗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 方案的进展和变化。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也称 为允许性低血压复苏,避免了早期积极复苏的不 利影响,同时保持了短期内的低组织灌注水平。
允许性低血压是损害控制复苏策略的一部分,该 策略的要素是允许性低血压复苏,最小化晶体复 苏,识别和预防低体温,预防酸中毒以及早期使 用血液制品,以最大程度地纠正创伤后凝血病。
在全球范围内,伤害造成的死亡约占总死亡 人数的10%,占残疾调整生命年的15%叭40% 的创伤死亡归因于失血性休克或其并发症,受伤 后6h内的早期出血已成为可预防死亡的最大原 因。
在过去的40年中,针对因假定的出血而血压 过低的创伤受害者的标准方法是尽早、尽可能迅 速地输注大量液体121。
该治疗策略的目是迅速恢 复血管内体积和生命体征,使之正常并维持重要 器官灌注。
用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容量静脉 输液已被大多数院前护理系统(如高级创伤生命 支持系统,A T L S)接受。
然而,最新的基础研究和 临床试验评估了这些指南的有效性,提示在控制 失血的情况下,积极的液体复苏可能是有害的,导致出血量增加,并随后导致更高的死亡率|31。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创 伤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是以急性缺血、缺氧为特 征,因有效循环血量骤降,引起重要器官组织灌 流不足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41。
90m m H g的收缩 压(S B P)通常用于定义低血压和休克。
但是,氧气 的输送取决于心输出量而不是血压。
创伤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救治及护理进展
速度 、 液体输入 的温度及护理措施 。其 中护理措施 包括病 情观 察、 体位护理 、 液体复苏有效的判断等。认为在创伤性休克抢救 中 , 采
用限制性液体复 苏、 控制血压 , 既保证 了组织器官有效的血流灌注 , 又可避免血 液过度稀释 所致的并发 症 , 可以提 高生存 率 , 但 目前
尚无制定统一 的指 南, 有待 于进 一步探 讨。
关键词 : 创伤性休 克 ; 限制性液体复 苏; 护 理
中图 分 类 号 : R 4 7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6 4 1 1 ( 2 0 1 5 ) 0 4 —0 0 1 0 — 0 3
创伤性休克是一种机体 代偿失 调综合 征 , 主要 由于患者 突 遭暴 力打击 , 重 要脏器受创 , 出现 大出血现象 , 致使 有效循环 血
休克患者 的低血 容量 在较 短时 间 内得 到有效 改 善 。但高 渗
氯化钠用量过大时可引起高氯性酸 中毒及低钾血症 。 目前提 倡 小剂量疗法 , 每次输入 2 m l / k g , 间隔 1 5~ 2 0 m i n可重复 1次 , 总
量 <l 2 m k g 。
造成血栓 移位 , 导致失血量增加 , 甚 至可能加重恶化患者的中枢 神经 、 呼吸系统功能 , 增 加出血量 。 目前许 多专 家学 者采用限制
管 中渗 出 , 在血 管中停 留时间长 ; 另一方面可 提高胶体 渗透压 , 利于组织液 回到 血管 中 , 进一 步有 效扩 容 , 成 为 比较 理想 的 天然胶体替代 品。而高 渗氯化钠 经 乙基 淀粉 4 0注射 液是经 过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主张在休克初始阶段控制液体输入量,以进行有效的补液。
本文将从治疗原理、临床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治疗原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控制液体输入,使患者体内液体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从而达到有效的补液效果。
其主要应用于体积缺乏性休克的治疗,即失去的液体主要是血容量缺乏而导致的休克。
在治疗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减少液体输入的量。
如果有必要进行输液,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等等维持循环的主要成分,但是要注意不能过量输液,因为过量输液会引起过度扩容,加重组织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
二、临床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主要适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因各种原因(如分娩出血、胎盘早剥等)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此时,我们应尽快控制出血,然后开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主要控制液体输入的量,以避免过度扩容引起其他并发症。
在液体输入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节液体输入的量和速度。
三、优缺点优点:1.能够在控制液体输入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能够有效地避免输液过多引起的并发症;2.能够减少输液后患者卧床不起的时间,帮助患者早日恢复;3.能够减少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控制,降低输液成本和医疗管理复杂度。
1.限制性液体复苏需要详细的医生指导和监督,涉及到液体输入量的控制、监测等方面,比较复杂;2.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或者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脏损伤、肝功能不全等)。
总之,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不增加患者并发症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掌握液体输入量的控制和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监测指标
01
中心静脉压 (CVP)
02
平均动脉压 (MAP)
03
尿量
04
血乳酸 (Lac)
05
血红蛋白 (Hb)
06
血细胞比容 (Hct)
07
体温
08
心电图 (ECG)
09
动脉血气分 析(ABG)
10
凝血功能 (PT、APTT、
INR)
生理指标
01
血压:评估循环 系统功能
03
呼吸频率:评估 呼吸系统功能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目录
01.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 02.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作用
03.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实施
04.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效果评估
原理
01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 指在失血性休克治 疗过程中,通过控 制液体输入量,避 免过量输液导致的 并发症。
05
血氧饱和度:评 估氧合功能
02
心率:评估心脏 功能
04
尿量:评估肾脏 功能
06
体温:评估体温 调节功能
临床结局
死亡率降低 器官功能恢复加快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并发症减少 住院时间缩短
长期预后
1
降低死亡率
2
改善器官功能
3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4
提高生活质量
5
降低医疗费用
感谢您的观看
晶体液:如生理盐水、 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 平衡液:如乳酸林格氏
林格氏液等
明胶等
液、醋酸林格氏液等
血浆:如新鲜冰冻血浆、 特殊液体:如白蛋白、
浓缩红细胞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进展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创伤死亡者中1/3由创伤失血性休克引起。
液体复苏治疗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模式在失血性休克抢救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同时也对既往积极大量补液治疗模式提出了挑战。
目前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临床上主张在彻底控制大出血前快速大量输注液体,尽可能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这种观念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这可能严重扰乱机体对失血的代偿机制,并加速机体内环境恶化。
近年来,国内外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新概念。
1.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
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在此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
2.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杨祖清等对24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充分液体复苏和限制液体复苏的对比研究发现,充分液体复苏组在到达手术室前平均输液2 930 m,l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死亡48例(病死率37.80% ),存活者79例中,有并发症发生者30例(37.97% )。
限制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6 3 0 ml, MAP维持在4 0 -60mmHg,死亡27例(病死率23.28% ),存活患者79例中,有并发症发生者30例(37.97% )。
2组比较病死率及存活病例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Solomonov等在大鼠严重脾损伤的模型中,发现早期快速大量输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可导致损伤脾出血速率进一步增加,生存时间缩短,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减少、血凝块脱落、凝血因子被稀释和低温等联合因素引起进一步出血所致。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为什么传统的大量快速补液效果不理想呢? 其原因为在彻底止血前,超常补液会造成血压升高,加重出血; 血液过度稀释,不利于止血或使已形成的凝血块脱落,易引发再出血; 造成肺水肿、肺间质水肿,不利于氧的弥散; 血液过度稀释,血红蛋白降低,不利于氧的携带和运送等。
如果在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中,出现了少尿或无尿,则提示补液不足,血压过低,肾灌注不良,或是发生了肾衰,需要重新认识和处理。
对于创伤性休克特别是重度休克患者, 在“黄金1 小时”内补液1 000~1 500 ml , 血压不回升或回升后又下降,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存在, 应放慢输液速度, 控制输液量, 在明确损伤部位的前提下,及早实施确定性手术控制出血。
在彻底止血前应限制液体输入速度, 充分调动机体的代偿机制, 保证生命器官的血流灌注, 可有效提高生存率,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预后。
根据AMI 血流动力学Forrester 分型,心源性休克是指CI ≤2.2 L/min·m2 , PAWP > 2.4 kPa (18mmHg) 的临床状态。
低血压+ 低灌注不能与心源性休克等同,心源性休克多与肺瘀血、肺水肿并存。
心源性休克时应以维持PAWP 2~2.4 kPa ( 15~18mmHg ) , CVP 15cmH2O左右的“最佳前负荷”为原则。
AMI 的容量特点 患者由于呕吐、大汗及限液、利尿、扩管等医源性因素,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脱水,尤其是医源性低血容量问题最易忽视[ 4 ] 。
连续而完整的液体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液体的不平衡。
失血性休克病人早期病死率主要取决于出血速度和出血量,后期主要死于各种并发症。
在有活动性出血情况下,快速大量的液体输入,可造成血液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不易形成凝血块或使已形成的凝血块脱落。
开放的血管口的出血量与主动脉根部和此部位的压力差明显相关,随着血压回升,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使血管扩张,小血管内已形成的栓子被冲掉,出血重新开始,增加了出血量。
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在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在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在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选我院收治的76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n=37例,采用积极液体复苏(AFR)抢救休克)和观察组(n=39例,应用LFR抢救失血性休克),比较两组患者输液量、乳酸值、并发症、死亡率及(PT、APTT、Hb、HCT、BE)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后PT、APTT、Hb、HCT、BE等实验室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复苏开始1h乳酸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输液量、(DIC、ARDS、MODS)并发率以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中显著优于早期大量液体复苏。
标签:多发伤创伤;液体复苏;乳酸值;失血性休克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综合征,随着近代全球交通业及工业的发展,每年大约有20%的创伤患者因未及时予以救治而死亡[1]。
传统对HTS的抢救治疗,多主张予以积极、大量的液体复苏模式,使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快速恢复,但是此类复苏模式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随着近年来对休克病理、生理、防治以及组织、体液、氧代谢的不断深入研究,提出了LFR的新概念[2]。
本研究现抽选76例多发伤HTS患者,观察采用AFR抢救和应用LFR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选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76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皆符合创伤评分AIS-85标准,损伤AIS评分均>3分,从受伤至复苏抢救时间为9 min~5.5 h,根据复苏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7例)和观察组(n=39例)。
对照组:男23例,女14例,年龄15~66岁,平均(39.35±15.27)岁;致伤原因: 坠落伤6例、车祸事故伤15例、挤压伤5例、刀伤11例;多发伤以肝、脾破裂为主者11例,以骨折为主者9例,以胸部创伤为主者17例;休克程度: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6例。
限制性液体复苏.pptx
VS
限制性液体复苏 控制补液速度、补液量,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
第7页/共21页
充分液体复苏的弊端
• 大量输液,输入液中1/2~2/3并不参与有效循环,而是丢失到 血管外引起组织水肿
• 大量液体进入机体内,扰乱机体对失血的代偿机制 • 大量输液使血液过度稀释,导致各组织器官氧供减少,加重酸
第4页/共21页
充分液体复苏
• 近年来大量的荟萃研究证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充分液体复苏是一种全身性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限制 性液体复苏虽不能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但这种损伤要比早期大量液体复苏明显减轻。而组织缺血-再灌注 损伤的减轻又有利于维持血流量。有效减少了创伤失血性休克后MODS的发生。
第5页/共21页
限制性液体复苏
• 然而,国内外学者经过动物及临床研究观察到:对于非控制出血的创伤性休克,充分液体复苏会增加出血 量,使并发症及病死率增加,因此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resuscitation)
第6页/共21页
充 分 液 体 复 苏 充 分 液 体 复 苏
尽早、尽快、足量的
• 晶体液包括:高张盐溶液、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扩容效果 以高张盐溶液较好
• 胶体:胶体液以第三代羟乙基淀粉为首选,其肾毒性小,不会 造成凝血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第11页/共21页
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
*改善微循环,减轻组织水肿。 *增加心肌收缩力,升高血压,利尿。 • 晶体液中高张盐溶液一般选择7.5%高渗氯化钠较有效:
第13页/共21页
限制性液体复苏临界血压
• 一般认为,复苏初期临界血压以收缩压60~80mmHg为宜 • 当收缩压回升至50mmHg以上时,脑底动脉环血流量自身调节功能恢复、冠状动脉灌流压回升及肾小球滤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接收的12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不同复苏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1例)、实验组(61例)。
对照组行常规液体复苏,实验组行限制性液体复苏。
统计分析两组的液体输入量、红细胞压积及血气碱剩余值、血清乳酸值、病死率。
结果①液体输入量。
比较两组液体输入量,实验组液体输入量(2750±642ml)明显比对照组(1850±650ml)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
②红细胞压积及血气碱剩余值、血清乳酸值。
复苏后,两组红细胞压积及血气碱剩余值、血清乳酸值,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③病死率。
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实验组病死率(5/61,8.20%)比对照组(11/61,18.03%)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对创伤失血性患者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的组织器官灌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降低病死率。
标签: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积极液体复苏是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传统方法,但容易引发酸中毒、低温等副反应,使患者面临较大的死亡风险[1]。
基于此,许多学者提倡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脏器灌注、降低病死率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本文,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接收的12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研究,以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的临床效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接收的12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不同复苏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1例)、实验组(61例)。
对照组:41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17~62岁,平均(35.67±3.34)岁;其中,8例砸伤,17例坠落伤,5例锐器伤,9例挤压伤,22例交通事故伤;54例闭合性损伤,7例开放性损伤;13例轻度休克,28例中度休克,20例重度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进展
灌 注压 , 并指 出 限制 性液 体 复 苏 的 目的是 防止 血压 升 高到 一定程 度 以至 于无 效 血 栓形 成 及 再 次 出血 。 也 可认 为其 目的是 寻 求 一 个 复 苏平 衡 点 , 可 通过 既 液体 复 苏适 当恢 复组 织 器 官 的 血液 灌 注 , 不 至 于 又 过 多扰 乱 机 体 内环 境 和 代 偿 机 制 J 。随 着 失 血 性
研 究 目的各 有所 不 同 , 研究 者 均 倾 向于 限制 性 液 但 体 复 苏的 M P为 5 6 mH 。Y A 0~ 0m g u等 通 过制 作 孕兔 非 控制性 出血休 克 模 型 , 现林 格液 低 压 复 苏 发
血 障碍 等诸 多不 良反应 , 可 以维 持 患 者 组 织 器 官 又
东南 国防医药 2 1 0 2年 3月第 1 4卷第 2期
n it yMe ia o r a fS uh a t C i a, 1 1 No 2, r 2 2 la d clJ u lo o te s h n Vo . 4, . Ma 01 ir
.
— —
・
15・ 4
—
—
・
综
述 ・
动物 实验很 多 , 正常 哺乳 动 物 的平 均 动脉 压 ( P MA )
一
般均 在 7 0—10m g7, 然 实 验 动 物模 型 及 0 mH l 虽 J
险¨ 。限制性 性 复苏 , 称 低 压 复 苏或 低 容 量 性 复 又
苏 可 以避免 早期 积极 大容 量复 苏 导致 的再 出血及 凝
未加 控制 , 早期 进行 积 极 的大 量 液 体 复 苏会 导 致 伤
创伤性病人的限制性补液-精品文档
标题
在补充一定液体量后 , 如 患者血压上升不明显 , 给 予 升 压 药 : 多 巴 胺 0. 5~1mg/kg 、间羟胺 0.2~0.
扎止血或加压包扎止血。
5mg/kg。
9
优势
限制性补液
不足
10
01
维持较佳的微循环灌注,利于组织的生长愈 合、器官功能的稳定。 减轻病灶水肿,减轻炎症反应。 容量限制下的低压、低流有
11
04
01 02 03 04
限制性输液导致发生低血压的几率增大,影响心、 脑、肾代谢循环,出现脑灌注不足、少尿等。
对老年患者实施限制性输液,如致血压过低、
脑灌注不足,发生脑梗塞。 对于术前禁食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能无法满 足其生理、代谢需要。 限制性输液方案现未统一,对于不同手术患者其输 液方案应有调整,在临床上操作、普及均有难度。
对于重度休克患者,根 据患者的年龄、体质、 既往病史等,上述晶 体液和胶体液适当增 加, 平衡盐溶液增加 至1000~1500ml,赫斯 1000ml以上,同时备好 同型全血至少800ml, 总液体量在2500ml以 上。
8
止血
升压药 (多巴胺)
标题
对于存在开放性损伤的患者,
在快速输液同时 , 对开放性 伤口的活动性出血要给予结
轻、中度休克患者开 通2条静脉通路, 重度休克患者开通2条 以上通路,以便积极补 液。 其中一条为深静脉
7
限制性补液方式
轻、中度休克患者在第 1个30~60min内给予平衡 盐溶液750~1000ml,当平 衡盐溶液输入500~750ml 如休克缓解,即减慢 左右时,另一通路补充 输液速度,如休克未 7.5%高渗盐水4ml/kg, 缓解,继续快速补液, 输入晶体液后,再补充 并准备输血, 使患者 胶体液,给予赫斯(万文) 收缩压维持在 即羟乙基淀粉500ml, 90mmHg( 1mmHg= 晶胶体液比约为( 2~ 3): 0.1133kPa)以上, 红 1,总液体量在 细胞比容(HCT) > 1500~1750ml左右。 30%。
创伤性病人的限制性补液资料
01
限制性输液导致发生低血压的几率增大,影响心、 脑、肾代谢循环,出现脑灌注缺乏、少尿等。
02
对老年患者实施限制性输液,如致血压过低、 脑灌注缺乏,发生脑堵塞。
03
对于术前禁食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能无法满 足其生理、代谢需要。
限制性输液方案现未统一,对于不同手术患者其输
04
液方案应有调整,在临床上操作、普及均有难度。
护理临床思维
识别患者 体液丧失
液体复苏 的目标
如何实施 液体复苏
急救护理
临床需要更可靠的 指标:PICCO〔脉搏 指标持续心排量监
测〕
传统:皮肤枯燥,口渴,心率快,血压
低,尿量少,红细胞压积升高等〔敏
1 感性特异性较差〕
体液 丧失
科技开展:漂浮导管和 中心静脉导管,可检测 肺动脉槭压〔pAwp〕 和中心静脉压来量化 目标〔但受胸腔内压, 呼吸机等影响〕
内容大纲
1
限制性补液概念
2 限制性补液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
3
优势与缺乏
4
临床应用与讨论
1 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
概念
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
2
时,通过适当控制液体输注速度,使血压维持
在一个较低水平的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
目的是在止血前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既通过液体复 3 苏适当地恢复组织血流灌注而维持生命,又不至于过
情况,休克严重程度和复苏程度。
碱缺 失
指标
胃黏 膜
3、胃黏膜ph:休克期间,胃黏膜最
先受影响,最后恢复正常。液体复
苏24h内恢复正常值者发生MODS而死
亡的几率明显减低。
4、中心静脉饱和度:是早期复苏治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01
评估患者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出血量、
02
制定液体复苏方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
血红蛋白水平等
合适的液体复苏方案
03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情况,控制输液
04
监测患者反应:在实施过程中,密切监测患
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者反应,及时调整液体复苏方案
05
预防并发症: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预防并发 06
定期评估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评估液
02 监测液体复苏效果: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 学参数,以评估液体复苏的效果
03 防止过度复苏:需要避免过度液体复苏导致的肺水 肿、心衰等并发症
04 优化液体复苏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 情变化,不断优化液体复苏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发展趋势
01
更加精准:通过实时监测和调 整,实现个体化治疗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目的是避免液体过量导致的肺水肿、心衰等 并发症。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则是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液体输入量。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液体输入速度,以及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理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指在失血 性休克治疗过程中,通过限 制液体输入量来维持生命体 征稳定的一种治疗方法。
03
更加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
05
更加便捷:通过便携式设备, 实现床边快速复苏
02
更加安全:减少液体过量导致 的并发症风险
04
更加经济:降低治疗成本,提 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06
更加智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实现自动诊断和治疗决策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未来展望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中国医学创新
2 1 年 9月 第 8 01 卷第 2 6期 Meia Invt no C ia Sp mbr2 1 dcl n oao f hn ,et e.0 i e
8N . 0
・ 3・ 5
复, 心率显著降低 , 提示胺碘酮可尽 快恢 复窦性 心律 , 控制 心
ct eu ooay nevni .A C ril 20 ,14( ua os crnr it et n m J a o, 0 9 0 4) n r o d
吸痰 ; 2 维 持 良好 呼 吸 , 氧 ; 3 建 立 有 效 的静 脉通 道 ; () 吸 () () 4 系统查体及再次伤情评估 。常规 组采用 常规液体 复苏措 施, 即早期 快 速 、 足量 输 入平 衡 液 , 使平 均 动脉 压 ( A 达 M P)
7 9 g 1mm № =0 13k a 后 减慢 输液 速度并 维 0~ 0mm H ( . 3 P ) 持该 MA P水平 。限制组 采用 7 2 . %氯 化钠 的右 旋糖 酐溶 液
auedcmP naeh a alr. nlJMe 2 1 , 6 9) ct eo est eI f ue N E g d,0 1 3 4( : t i
7 7—8 5 9 0 .( 收稿 日期 :0 1— 6—1 21 0 5)
( 本文编辑 : 陈丹云 )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戴郁龙【期刊名称】《辽宁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摘要】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prognosis effect of 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 and conventional fluid resuscita-tion by adopting them respectively on patients with closed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Methods 82 patients with severe closed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During pre-hospital resuscitation period,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fluid resuscitation, while thos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 Pre-hospital re-vival time, infusion quantity, hemoglobin content and blood platelet count after arriving at hospital, input quantity of blood product, incidence of infection and organ failure and mort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o judge the two approaches of resuscita-tion. Results Pre-hospital revival time and infusion quantit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obvious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 05). Hemoglobin content and blood platelet count were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0. 05). Input quantity of blood product and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fe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of organ failure were also fe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severe closed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conventional fluid resuscitation. With the advantages of lower amount of transfusion and fewer possibility of infection and or-gan failure, 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 is worthy of promotion.%目的:通过对闭合创伤失血休克患者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液体复苏,对比两种液体复苏方法的差异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与损伤控制外科上海公利医院急诊外科卢小兵创伤性休克是创伤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创伤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迅速、有效地治疗创伤性休克是避免创伤死亡的重要措施。
一、创伤性休克的分类分为出血性休克和非出血性休克两类。
非出血性休克的原因有心原性休克、张力性气胸、神经原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肾上腺功能不足等。
创伤病人心原性休克是心功能不良的结果,常由心肌挫伤、心包填塞、气栓或心肌梗死引起的(甚为少见)。
张力性气胸引起的休克是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
典型的表现为低血压、颈静脉怒张、CVP升高。
神经原性休克是由脊髓中下行交感通路受损引起,常有高位胸段和颈段脊髓损伤。
神经原性休克病人有低血压,但无心动过速。
交感性血管运动张力丧失引起的低血压继发于血管扩张和血管内血液贮备量增加。
心脏去交感神经后出现心动过缓。
治疗主要包括输液恢复血容量、血管收缩剂、阿托品等治疗。
当病人既有神经原性休克又有出血性休克时,治疗很棘手。
感染性休克不会在创伤后即刻发生,常发生于确定性治疗延迟的病人,如腹部穿透伤病人未能在伤后6小时内及时送至医院。
肾上腺功能不足引起的休克是由于肾上腺功能不全造成的,长期服用外源性类固醇病人尤为危险,因为外源性类固醇可抑制肾上腺功能,创伤应激可引起循环中的类固醇耗竭。
这样的病人其低血压对补液、血管收缩剂均无明显的效果,如果有明确服用激素病史,则可早期诊断。
治疗应用冲击剂量的氢化可的松,100mg,每6~8小时一次。
限制性液体复苏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把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二、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传统的临床治疗为:努力尽早、尽快地充分液体复苏,恢复有效血容量和使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保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这被称为充分性液体复苏(Aggressive Resuscitation)。
近年的研究表明,对于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给患者大量快速液体复苏可增加血液丢失,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减少组织氧供,从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大量快速输液可影响血管的收缩反应,造成血栓移位,会增加出血量,使并发症和病死率增高。
因此,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Resuscitation)的概念,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由是:⒈ 开放的血管口出血量与主动脉根部和此部位的压力差明显相关;⒉ 在血压恢复后,小血管内已形成的血栓被冲移,使已停止的出血再次出血;⒊ 随着血压的回升,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使血管扩张;⒋ 输入的液体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出血量;⒌ 出血发生后,尤其是休克期,骨骼肌、皮肤和内脏血管代偿性收缩,能够维持重要脏器的临界灌注压。
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限制性液体(低压)复苏治疗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患者效果优于积极(正压)复苏。
有报道,以收缩压(SBP)100mmHg(传统)和SBP 70mmHg(低压)为体液复苏标准,观察其对死亡率、出血持续时间等的影响,结果,低压液体复苏不影响死亡率。
据对影响创伤性休克治疗效果因素回顾性分析,轻度休克及中度休克病人在伤后lh输液量为1500~2000ml,伤者收缩压升高至100~110mmHg,其存活率>80%。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是把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活动性出血期,从受伤到手术止血约8小时。
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急性失血、失液。
治疗原则主要用平衡液和浓缩红细胞复苏,比例2.5:1;因为高渗溶液增加有效血容量、升高血压是以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降低为代价的,对组织细胞不利,不主张用高渗溶液、全血及过多的胶体溶液复苏。
如病人大量出血,血色素很低,可增加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
另外,此期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血糖水平高,可不给葡萄糖液。
第二阶段:为强制性血管外液体扣押期,历时大约1~3天。
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全身毛红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出现全身水肿、体重增加。
治疗原则是在心、肺功能耐受的情况下积极复苏,维持机体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
同时,此期也不主张输过多的胶体溶液,特别是白蛋白。
值得注意的是,此期由于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隙,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可能会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这时不主张大量用利尿剂,关键是补充有效循环血量。
第三阶段:为血管再充盈期。
此期功能逐渐恢复,大量组织间液回流入血管内。
治疗原则是减慢输液速度,减少输液量,同时在心、肺功能监护下可使用尿剂。
表1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程各阶段不同特点比较综上所述,对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病人,不主张快速给予大量的液体进行复苏,而主张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溶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复苏。
出血性休克治疗的目的在于止血和恢复血容量,而不是仅仅恢复病人的血压。
对于出血性休克病人应用血管收缩剂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些药物增加了后负荷,反过来增加心脏耗氧量。
血管收缩剂还可加重肾脏和其他内脏的缺血,从而促进休克进展,最终导致休克不可逆。
但对输液量已足够、血压不升考虑为心脏功能差所致者,应该应用血管收缩剂。
人体对失血的反应与失血量有关。
70kg成人,血容量约为体重的7%,约5000ml。
急诊外科医师应了解失血性休克分级。
表 2 休克分级标准失血性休克复苏液体首选晶体乳酸林格液,由于晶体能在血管、间质和细胞内自由流动,扩容效果较差,一般估计,输入的晶体量是出血量的3倍,例如,70kg伤员出血量约1000ml,则需补充晶体液3000ml。
胶体只保留在血管内,因此输入量与出血量相等,但胶体有出血倾向和肾功能障碍,新一代胶体如贺斯、万纹并发症较小,可与晶体1:1或1:2比例输注,成人胶体最大量为2500~3000ml。
对III~IV级休克,则需输血。
输液速度要先快后慢,第一个30分钟内输入1500~2000ml。
这种使输液速度尽可能快的方法称做快速大量补液(fluid bolus)。
以后根据血压调整滴速,收缩压维持在90~100mmHg较好,既能维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供,又不至于血压太高导致出血量增加。
部分病人,无论多快输液和输血,血压始终达不到正常,说明出血速度超过补液速度,必须立即手术以防进一步恶化。
当有伴休克病人在抢救室抢救复苏过程中,外科医师要注意的情况是:⒈不能等待血压纠正至正常后方才手术;⒉不能等待备血完成后方才手术。
必须立即手术止血方有挽救生命的希望。
此方面的教训太多、太深刻。
损伤控制外科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创伤外科发展的一个飞越?三、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 )技术的应用损伤控制由Stone等早在1982年提出,直到90年代才受到重视。
损伤控制的概念是指外科用来控制的手段方法而不是实行确定性的损伤修复方法,早期简单控制手术,随后ICU 复苏与有计划的再次确定性手术是其原则和核心内容。
成功的损伤控制外科实施是整体化治疗的关键,其合理应用有效地降低了严重创伤病人的死亡率。
近年来损伤控制外科从早期集中于腹部创伤逐渐发展到骨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颅脑外科、妇科,特别是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Rotondo等提出了无法控制的腹部出血的标准治疗程序,包括三个阶段,并命名为“损伤控制外科”,这一方法的应用改善了腹部穿透伤后的生存率。
第一阶段,立即用最简单的手术方法控制出血和污染;第二阶段,重症监护室的复苏,包括纠正低温、纠正凝血障碍和酸中毒,呼吸支持;第三阶段,当病人生理条件允许时实施腹部确定性手术。
损伤控制外科的三个阶段腹部简单手术的首要任务是控制致命性的出血。
对明确出血点者给予结扎止血,不能结扎或缝扎止血的可采用间接止血方法,如填塞止血、血管介入栓塞等。
其次是控制空腔脏器漏,对损伤肠段的近、远端结扎,对胆道和胰腺的损伤可采用外引流的方法。
基于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对处理与长骨或者骨盆骨折有关的多发伤病人应用同样的原则被命名为“损害控制骨科”,同样也包含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不稳定骨折临时固定和出血的控制,合并颅内血肿时如果有指征,可施行颅内减压。
第二阶段,重症监护室的复苏和状态的最优化。
第三阶段是病人情况允许时,延期的骨折确定性手术。
骨盆骨折或长骨骨折获得临时稳定的最佳技术是外固定术,这是一种方便的最小侵袭的方法,非常有效的早期完成骨折的固定并且控制由冗长手术操作引起的额外生理应激。
长骨骨折,尤其是股骨骨折,延迟确定性手术的固定通常是髓内钉,而且是在病人情况稳定和最佳时实施。
有严重脑外伤时也提倡采用损伤控制外科。
颅内创伤的病人优先进行治疗和保护,因为继发的脑损伤导致进一步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损伤控制外科理论的形成与临床应用是创伤外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飞跃,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损伤控制外科的内涵将更丰富,在急诊外科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损伤控制骨科的三个阶段在心胸外科手术和创伤救治的实践中,损伤控制外科更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为无论在心脏手术中或严重胸部创伤时出现的凝血障碍、酸中毒、低体温和低心排均较其它部位器官受损更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临床常采用填塞止血、简单关胸(仅缝合皮肤),进一步的ICU加强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确切止血、修补损伤的器官和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