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结构分析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2013.8.4

基于空间结构分析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2013.8.4
基于空间结构分析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2013.8.4

西安大明宫遗址保护空间结构分析

1.前言

遗址遗存作为历史发展和环境演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真实记录,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艺术、建筑、生态等领域直接或间接研究的对象。唐朝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大明宫是唐长安城所建立的最重要的宫殿,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1,因结构严谨、规模宏伟著称于世。唐长安城大明宫废弃距今已1200多年,其地面宫殿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但其整体格局和重要殿基均保存完好,建筑基址和文物标本埋藏丰富,地形地貌基本未变。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研究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提出了遗址区保护利用的一些设计方法和具体策略,希望形成一个理论框架作为今后遗址保护利用的探索性依据和参考。

2唐代大明宫的空间结构分析

2.1空间选址形制研究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龙朔二年(662年)重建大明宫,唐高宗自长安城内旧宫太极宫迁入听政。此后大明宫历经多次营建与葺修,东内大明宫、西内太极宫轮替为唐代的政治中枢,历时二百余年。

大明宫高居长安城北部第一高坡--龙首塬。从渭河南岸至秦岭北部脚下,长安城的自然地理地形共有六坡,既“帝城东西横亘六岗”(当时人亦称六坡),六坡大致为东西走向,连绵不断地延伸,且自南向北, 由高向低, 错落有致的排列, 两坡头之间高差, 一般都在5~10 米之间2。

大明宫选在长安城东北建造,除龙首山地势高敞的优势,可能与李唐王朝的发祥地在晋阳(太原),在隋都城的艮方, 故其新宫也压于隋宫的艮位有关。太原在长安东北方,据此推测,大明宫的这种面向东北的环抱意象或是为了面对其发祥地——晋阳。而大明宫宫名的确定,也可能是源于李渊经营晋阳时可能居住使用过的北齐“大明宫”。

大明宫中轴线并非正南北方向,而是轴线偏西北。中轴线向南延伸,即可发现唐长安城东南高地的慈恩寺大雁塔也处于这条线上;向北伸延,对应的是建在渭河之北唐太祖李虎的永康陵。

大明宫东宫墙北段向西北方向偏折,并东西向恰好偏折,使宫域东北部缺失一角;另外“东城的北部如不偏西,而是正南北的话,则北部的城垣就恰好处于龙首山折向北去的西麓之下,这样塬高城低,对宫廷的防卫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因此,大明宫的设计者竭力营造西与南部高峻、东北部低下的意象,可能是既适应地形以满足防卫要求,又营造出了其面向北都晋阳的形势3。

而在大明宫中位于太液池西池和东池的人工低洼湖区及东北部平坦地势,与宫域西北部的高地景观形成明显的相反意象,结合龙首山,成为倚靠西南、面向东北的环抱感。

2.2大明宫内部空间结构布局

2.2.1 平面轴线空间布局

古代的都城大都是以一条南北方向的轴线来贯穿宫城、皇城以及部分主要坊市区,以此拉开整条序列空间的深度,体现天子的最高统治地位4。大明宫在空间布局上遵循了这一思想,这条中轴线从南到北的空间序列依次有丹凤门——含元殿(外朝)——宣政殿(中朝)——紫宸殿(内朝)为中轴线,构成三个空间(即外朝、中朝及内朝)。其来源于《周礼》外朝——中朝——内朝三朝制的理念2。中轴线三朝制对称布局制度的设计思想应用在一个规模建制宏大的建设区内,除了给人以传统、规则、整齐的感觉外,还能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皇家礼制氛围。

大明宫宫殿的修建沿袭了高台建筑传统, 不同的是, 以自然地形龙首塬南沿做为基台,结合人工修筑,使含元殿在海拔420米左右,较平地高出20米。殿堂巍然耸立于三层台基之上, 与传统的宫殿相比, 空间位置显得更加气势宏大, 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从殿前区北望,中轴线层层宫殿群,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其整体视野和雄伟之势难以言表。站在大明宫的含元殿前远眺,长安街道尽在眼底,一览无余,远处终南山清晰可见。“……北据髙原,南望爽硙,每天晴日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在槛内”(《唐书·地理志》)”,这种独高的气势体现了帝王唯我独尊的思想。

2.2.2 地形地势空间布局

在大明宫内部的空间营造上,充分体现出了唐代尊崇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历史地形与大明宫规划营造与功能布局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营建布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理特征。首先在从丹凤门进入宽阔平坦的殿前区,为大典、接见和阅兵等活动的空间区域。然后地势由低向高,其核心区域——朝寝区三大宫殿正好营造龙首塬高地之上,高亢的龙首山巅成为宫中的政务核心区。紧接其后的宫苑区,处于太液池低地上,据此推测,营建大明宫时可能将自然地形进行了一定的人工修整,使自然空间与功能分区适合。大明宫位置结合自然空间地形,以自然的地形作为区划, 使之“当位”,即阳爻居于阳位,阴爻居于阴位。南部高地即龙首山南端制高点为阳爻,属于阳位,建朝廷正殿;其北部低地为阴爻,修建成后宫。

从考古平面中可以看到,宫苑区的核心区域为太液池。以太液池为中心,太液池西岸和北岸有廊院的遗址遗迹,唐宪宗时在池岸建有廊四百间。连廊随地势的起伏蜿蜒盘回,把高低错落的建筑连成一体,从外形上具有独特的情趣,获得优美动人的外轮廓线。池岸上清理出水渠、道路、廊庑、景石,显示出唐代皇家园林的精美。故推测,太液池园林采用以水为中心的布置方式,建筑景观灵活组织,宁静曲折而富于变化,作为消暑避夏临水而憩更是上选。总之,根据史料及考古研究资料推测太液池岸水与建筑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结合方式,起到丰富池岸景观、增加空间趣味性的作用。太液池水域作为低地阴爻的核心,与龙首塬高岗相反相成,阴阳相济。

3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的空间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唐大明宫历史文化背景和内外空间布局规律,由表及里,由形至义,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利用提供合理充分的理论依据。

遗址保护规划以遗址空间结构的原真性为核心,实现保护遗址的原址原形、空间规模、形制体量等的要求。同时将遗址和公园二个概念有机地结合,既要保护遗产本体不受破坏,对空间结构最少的干扰,又要满足科普教育的功能,满足城市环境景观提升发展需要,逐步形成遗址考古保护、文化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空间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3.1风景园林空间结构分析

在遗址公园中保留了唐大明宫的空间结构特色鲜明格局体系,形成殿前(殿庭)、宫殿和宫苑三个区域的空间特色,保持唐大明宫遗址的真实性和历史沧桑感。

殿前区地势平坦,宽阔的区域作为御道广场。广场复原了宫内土黄色的铺装色彩,以两侧上朝路之间青松国槐围合,在色彩体量上相互映衬,还原了殿前区御道的原风貌。在规划思想的深层次的意识中,突出了盛唐大气的风范。

位于龙首塬之上的宫殿区,地势高亢,以乡土树种的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等大乔木,突出了朝政区庄严肃穆的气势和氛围,烘托陪衬中轴线残留的夯土建筑遗址和自然地势,凸显龙首塬高坡“龙脉”。

宫苑区地势渐低,地形富有变化,因洼地成池,有丰富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以表现唐代自然园林的空间特点。唐代文化艺术,特别是山水诗文,对造园艺术有极大推动和启发。以太液池为核心重现太液池蓬莱三岛的景观,追求自然易趣,达到了画意般的空间环境特点,在市区内出现一个与外界闹市完全不同的一体化、空间布局生动活泼、遵循唐代园林开阔疏朗风格的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

3.2中轴遗址保护展示分析

中轴线从丹凤门开始至太液池,为主要宫殿遗址在空间上最为集中的区域,目前有含元殿、望仙台、宣政殿、紫宸殿和蓬莱岛等众多遗迹,是遗址公园独特的历史文化的传达。通过空间序列的遗址景观引导,表达了遗址公园的文化内涵。

3.2.1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博物馆—空间分界

丹凤门为大明宫正南门,是中轴空间序列上第一座建筑,需要能够体现唐大明宫宏大规模及完整格局,同时与外界城市空间环境的分界。因此根据考古及历史资料,对丹凤门遗址采取整体建馆保护,再现丹凤门的历史形态,建设仿丹凤门建筑形式的博物馆,将遗址和考古发掘文物在内部进行展示,辅以旅游服务公共设施,既方便了游人参观游赏,也释放了避免了现代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对遗址公园的不利影响,并达到了与城市环境的空间分界隔离。

3.2.2 御道遗址保护展示—空间尺度体现

丹凤门遗址与含元殿之间开阔空间的“殿庭”是宽390米、长630米御道。

该区域原为唐皇帝举行大典、阅兵、接见外国使臣的开阔庭院。

根据考古和文献记载研究,广场的空间尺度保留了唐代御道空间尺度。对于考古发掘的渠道、桥梁、砖道和车道等遗址,大部分采取回填保护,对遗址中有代表性的遗迹,结合景观设计进行钢结构体系支撑的玻璃砖地面展示,展示遗迹的形态、挖掘的情况等。

黄色宽阔宏大的广场,绿色的青松国槐树阵、灰色的树下砾石、座椅等景观要素,与遗址展示相呼应,衬托、补充、体现历史遗迹的朴素沧桑特点,为了给观众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同时做为空间活动集聚的核心的广场,满足了举行大型活动的功能要求,成为展示现代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文化历史景观内容的平台,这种历史和现代生活对比、融洽合一的氛围,是历史和当代文化智慧的标志。

3.2.3三大殿遗址保护展示---虚实的空间序列

从御道广场北望,含元殿遗址基台作为大明宫第一大宫殿,在高于平地10余米的龙首塬上,雄伟壮观,富有视觉冲击力,令人不禁浮想当年盛世时,含元殿的宏伟凌人气势,宛若天上琼阁景观横空而出。1995年有充分依据的前提下,对含元殿各层大台台壁缺损部分用黄土补夯, 覆土保护,其外用青砖包砌,复原展示了真实的遗址基台。

宣政殿紫宸殿遗址在含元殿之后,大明宫第二、三大殿,是平时朝见群臣、听证及举行册拜的地方,现仅存地下基础遗址。遗址在回填保护后,不触及遗址的条件下,覆土抬高基础,将宫殿部分古建形式的框架,布置在变化的树干之间,若隐若现表现出来,时间的烙印在不完整的宫殿轮廓和沧桑的古树枝干上有一个完美的诠释。新芽、密枝、落叶、积雪以及宫殿的框架以与自然最贴近的方式诠释关于大明宫的故事,虚实相济,丰富了遗址保护和标识的设计手法。

以遗址为中心的遗址公园,提供仰视、平视、俯视遗址的不同视角,以及近视、远观遗址的不同视觉距离,来充分显现不同材质在不同季节的遗址之美。此序列从丹凤门至御道,考古发掘的遗址的空间结构从高至低,从纵向至横向,从宏伟引入一个宏大的空间结构。含元殿至紫宸殿的宫殿遗址保护展示,空间结构从低至高,从实至虚,以多种多样不同的保护展示方式,体现了“繁华落尽的苍凉”以及“历史过后的萧瑟”。

3.3苑区遗址保护展示分析

以太液池为空间核心的宫苑区,遗址遗迹丰富多样,有建筑形式的遗址,有人造池岸、亭榭廊院建筑、水渠水井、建筑道路等遗址。

遗址标示形式采用丰富多样形式:或以碎石标识位置轮廓;以修建整齐的浅根系植物花卉进行标识;以微缩建筑模型和文字、历史渊源说明等,给游人以直观的解释。宫苑区的遗址保护展示相比较宫殿区,在空间结构上更加低平,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苑区的自然和谐的空间特点。

3.4宫墙遗址保护展示分析

唐大明宫城墙与宫门遗址是唐大明宫的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遗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大明宫宏大规模及完整格局。

3.4.1 宫墙遗址保护展示

大明宫遗址中部分南宫墙、北宫墙、西宫墙有比较突出的地上遗迹,主要采用覆土覆盖保护。宫墙的遗址保护以空间整体完整连续为宗旨,突出转角,突出宫门,突出地形地势。对已完全破坏的宫城墙及宫门遗址进行必要的标识设计,有助于唐大明宫格局显现、遗址公园管理和大众对唐大明宫遗址的理解。

南宫墙是遗址公园主出入口位置,以建馆保护方式保护遗址。其内部各类公共设施和博物馆在此区域的集中,成为对外宣传大明宫遗址公园的窗口,也方便了游人参观游赏,释放了遗址公园内的建设压力,避免了现代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对遗址公园的不利影响。

宫墙遗址保护标识在空间上界定了大明宫的范围,完整凸显其形制格局。同时起到了与现代城市的分割界限,避免了对遗址破环蚕食,展示了历经沧桑的大明宫的历史真实性。

3.4.2 宫门遗址保护展示

大明宫外宫墙共开有十一门,宫门遗迹是主要通道和节点,进行优先保护。

丹凤门是正南门,此遗址作为唐长安城皇宫重要形象,亦是遗址公园的主要门户和形象,因此再现丹凤门,体现宏大庄严的历史形象和氛围。

宫门遗址展示设计采取意向性标识,千年风雨蚕食宫门形象,以传达苍茫、萧瑟的遗址氛围,避免因完全复原而对遗址真实性造成的误读。

宫城墙及宫门地处遗址公园与现代城市的结合部,是唐大明宫的历史边界,遗址公园的管理边界以及重要景观,其保护与展示工程对于保护唐大明宫遗址安全,展示遗址公园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论

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空间的形成,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面对历史文化名城新兴中心的规划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就需要对整个城市的演变过程、空间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以城市的整体视角发现并解决问题。

文化遗址类项目的拆迁建设投资很大,自身很难盈利,但其外部效果和社会效益很高。随着遗址保护工程实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区域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以保护带动利用, 以利用促进保护, 协调遗址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改善遗址区遗存环境和生态环境5。

遗址保护带动关联产业, 带动周边商业、服务业、金融、房地产、交通等部门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起到积极作用。保护区内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的改善,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和土地价值的提升,推动整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历史文化遗址对于现代社会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教育的功能作用,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参考文献:

[1]周丹.遗址公园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以湖南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D].太原:湖南农业大学,2012.

[2] 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2000,

(2):61-69

[3] 秦建明等.唐初诸陵与大明宫的空间布局初探[A].陕西:《文博》2003.4

[4]王社教.中国古都的故事[A].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11):34-36

[5]程欣,闫坤. 浅议文化遗址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J].价值工程2007,10:19-21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拙政园空间分析知识讲解

建 筑 设 计 | 拙 政 园 空 间分析姓名:穆垚 班级:环艺106班 学号:201005014612 指导教师:岳璐

目录一、园林简介 二、园林内部构成 三、园林表现特点 四、园林空间与功能 五、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六、总结

园林简介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园林内部构成 东园 东区的面积约31亩,地势空旷,平岗草地,竹坞曲水,芙蓉树、天泉亭等亭阁点缀其间。兰香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景色融于一壁。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 拙政园东 园重要的景 点有秫香馆、 松林草坪、芙 蓉榭、天泉亭 等,拙政园的 纪念品店也 设在此处。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

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可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减轻钟摆式交通现状;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下表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表。读图表回答6~8题。 就业人口密度白天人口密度夜间人口密度1960年100 100 100 1998年137 129 60 6.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观规划分析 学院: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将成为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重要的人文象征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同时作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明宫遗址公园园林景观的提升是解决景观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尽完善和不够精细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科学展示遗址景观,延续历史文脉、烘托文化主题、提高景观功能、满足人本需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规划 【正文】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重视,遗址公园发展的速度是飞快的,所取得的成果是可喜的。但是,关于遗址公园的相关理念、设计方法、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规划设计中经常出现遗址文化内涵表现力不强、遗址利用过度、景观建设违背遗址的历史原真性等诸多问题,因此,对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将成为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重要的人文象征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同时作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明宫遗址公园园林景观的提升是解决景观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尽完善和不够精细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科学展示遗址景观,延续历史文脉、烘托文化主题、提高景观功能、满足人本需求的必然要求。应以遗址公园的类型、景观特质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建设现状为切入点,对大明宫遗址公园的绿地景观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协调遗址保护与城市公园建设、彰显遗址文化和景观效果表达、完善遗址解读性与公园的参与性等方面探讨其园林景观提升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然而通过调查却发现大明宫景观存在许多的问题: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观存在绿量匮乏、整体空间宏观布局缺乏有效围合、功能分区不够系统、景观缺少层次感、景观色彩单一、景观软化效果不突出、景观缺乏人本关怀、重要景观节点打造明显不足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大明宫遗址公园是在城市公园的基本内涵中加以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功能,在具备一般公园的特点的同时,还具有其有别于一般公园的特色。例如: 一、观赏休闲性 由于人的参与性的提高,就要求遗址公园要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与娱乐休闲性。必要的山水、植物、建筑小品、服务设施等具有极高的景观性的园林景观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美化城市景观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从事文化活动的绿色空间。 二、文化传承与教育性 遗址作为一种凝固的历史,记录着一个朝代、一个民族的发展足迹和文明气息,对延续城市的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科学、艺术和历史等信息的传达也发挥着极大作用。因此每个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就肩负了传承文化的责任,不论是通过遗址原真的解读还是景观的展现,都不能脱离其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另外遗址常常是“地上破败不堪,地下气象万千”,因此即便是以公园的形式展现给广

空间分析-公园选址

ArcGIS空间分析—公园选址 一、主要内容 围绕公园选址问题,练习Arc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主要使用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和特征选择分析等。 二、预习内容 1、ArcToolbox的相关知识 ArcToolbox是用于空间数据格式转换、叠加处理、缓冲区生成、坐标转换等的集成化“工具箱”。 2、GIS中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和特征选择分析的含义和用途; 3、预习ArcGIS中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和特征选择分析的具体操作; 三、实习任务:解决公园选址问题 1. 公园选址条件: 1)相对安静(离主要公路0.2公里之外)且交通方便(离主要公路0.8公里之内) 2)公园最好依附在大小适中的天然河流上。 2. 实习数据:提供三层模拟数据 交通图(公路分为主要、次要两个等级)---Road层; 水系图(河流分为1-3等)---Stream层,等级为2的河流才适合建公园。 3. 针对公园选址的要求,列出空间操作顺序: a)对Road层中的主要公路建立0.8,0.2公里缓冲区,将两缓冲区进行空间叠置得到公园候选区域---zones。 b)将Stream层与zones进行空间叠置,取位于zones内,等级为2的河流段为公园建

立的候选地址。 四、具体内容及操作 1、首先用add date 添加数据(在文件夹park中) 1)启动ArcCatalog 2、打开Buffer Wizard工具 1)打开ArcMap程序,点击Tools/Custmize…,进入Commands页;在Catagorie下点Tools,将Commands下的Buffer Wizard..拖到ArcMap的工具栏。 2)将Road层添加到新的Map中,点Layers的Properties,在General栏中的Unit 设置为meters: 3、公园选址空间分析-方法(一) 1)点击工具栏上buffer wizard..,对Road arc要素建立半径为0.2km的NearBuf;在ArcMap 2)类似1),建立半径为0.8的FarBuf. 3)点击工具栏上ArcToolBox图标启动ArcToolBox,ArcToolBox由3D Analyst Tools, Analysis Tools,Conversion Tools,Data Management Tools和Coverage Tools 等工具组成。点前面的加号可展开各项。 4)将FarBuf与NearBuf两层叠置,得到Zones层: 点击ArcToolBox/Analysis Tools/overlay/erase,如下设置: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一)背景 唐大明宫为唐长安城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历时近30年建成。唐代21代皇帝中有17位皇帝曾在此主政,前后延续270年历史。唐天祐元年(904年),昭宗迁都洛阳,大明宫被人为摧毁,至此成为一片废墟。 唐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龙首塬上,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遗址主体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宫墙周长近8000米。唐大明宫在总体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落之一,被誉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由唐大明宫所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奠定了东亚中古及其后的古代宫殿制度,是唐以后中国宫殿建筑之范本,对中国明清故宫及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宫殿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大明宫遗址现代考古始于上世纪初叶。现已探明大明宫宫城的范围和形制,钻探出9座宫门遗址,37座建筑遗址,以及大部分宫墙和夹墙遗址,并重点发掘了含元殿、麟德殿、

三清殿、清思殿、玄武门、重玄门、右银台门、丹凤门等多处遗址,完成了麟德殿、含元殿遗址单体保护工程。 唐大明宫遗址目前虽有建筑及农田占压,但整体保存状况良好,整体格局和重要殿基均保存完整,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保存状态最好的古代宫殿遗址之一。 1961年唐大明宫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唐大明宫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单,并在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 2008年在国家文物局主导下,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启动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项目。本规划为是基于唐大明宫保护规划所制度的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二)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及目标 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建设是21世纪中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次综合性、大规模探索。其建设应当以全球化的视野,开放的姿态,科学的方法,高起点起步,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具有21

ArcGIS空间分析__公园选址

ArcGIS空间分析--公园选址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吴艳兰杜斐 一、主要内容 围绕公园选址问题,练习Arc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主要使用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和特征选择分析等。 二、学时安排:2学时 三、预习内容 1、ArcToolbox的相关知识 ArcToolbox是用于空间数据格式转换、叠加处理、缓冲区生成、坐标转换等的集成化“工具箱”。ArcToolbox以树形结构方式组织了120多个不同的空间数据处理工具,并且都是以菜单驱动的方式提供出来,这为我们以一种确定的、轻松的方式去完成哪怕是很复杂的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 2、GIS中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和特征选择分析的含义和用途; 3、预习ArcGIS中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和特征选择分析的具体操作; 4、公园选址问题: 公园选址条件: 1)相对安静(离主要公路0.2公里之外)且交通方便(离主要公路0.8公里之内) 2)公园最好依附在大小适中的天然河流上。 3)公园选址要避免沼泽地; 相关数据,提供三层模拟数据: 交通图(公路分为主要、次要两个等级)---Road层; 水系图(河流分为1-3等)---Stream层,等级为2的河流才适合建公园。 沼泽地图(类型为1是沼泽地,99为非沼泽地)---marsh层; 针对公园选址的要求,列出空间操作顺序: a)对Road层中的主要公路建立0.8,0.2公里缓冲区,将两缓冲区进行空间叠置得到公园候选区 域---zones。 b)将Marsh层和zones进行多边形空间叠置分析,取位于zone内的非沼泽地区域Zmarsh; c)将Stream层与Zmarsh进行空间叠置,取位于Zmarsh内,等级为2的河流段为公园建立的候选 地址。 四、具体内容及操作 1.首先进行模拟数据的浏览,启动ArcCatalog,如图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与空间分析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分析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亭阁典雅,花木繁茂,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 Suzhou gardens are the essence of our country's classical gardens. With the elegant pavilion and the lush flowers and trees, they put the culture painting calligraphy architecture and carving into limited space , gethering the mountain water and moon ,create colourful landscape . They reflect people's pursuit of wonderful live adequately 关键词:风格特征手法参考;《浅谈苏州园林风格 特点》《从视觉角度谈苏州园林空间手法》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 园林为主。它聚集了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 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一说。连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曾这样评 价苏州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 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质量,咫尺之内 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 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苏州园林在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造诣可见一斑。 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及地区的园林,在我看来,苏州园林更具一番灵气,身陷其中,仿佛有天地之气灌于体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实际上,园林都是人类对于自然景观的模仿,而苏州园林显然是技法相当高超的模仿,它所模仿的不仅是形,更多的是神,是自然的精华,是对大自然的高度提炼和概括。这和中国的山水画如出一辙——神韵,折射出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 园林乃是赏心悦目之作,体量虽大,仍为艺术作 品,既是艺术,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美这个问题。自 然之美不必多说,苏州园林是高度浓缩的自然景观, 自然也高度浓缩了自然之美。我想说的是其融合之美, 除了人造的自然景观,苏州园林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纯 粹的人造建筑。乍听之下,似乎很不和谐。然而真正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绝不会有这种疑虑,一般人甚至根 本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因为苏州园林很好的融合了自然与建筑,走廊悄悄的穿过山石树木,湖水静静的躺在亭阁四周。处于自然之中,看到的只是粉墙黛瓦给一片绿色的点缀,廊道所带来的也不是阻隔,而是更好的对于景观的划分,这一道似无而有的线能让两边即使不同的景色融为一体。无意识的,身已跨入建筑之内,这一过程是如此自然,不易被察觉。木质的结构,不会像打磨过的石料那样突兀,柱廊等灰空间也让室内外模糊不清,建筑四周大面积的窗户使人们置于屋外能看透建筑另一边的景色,置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公园现状分析

1xx公园建设与xx建设的一体化 (1)城市公园成为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现代城市空间己不再是特殊的单一土地,而是综合地向外扩张,追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开敞与联系的空间。随着城市的结构调整、功能开发,城市公园的功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建设不仅是建几个公园的问题,而是要与整个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使公园分布合理,形成“点、线、片、面”相结合的整体格局。 (2)城市公园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公园建设要求与城市构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像私家园林那般“孤芳自赏”或传统城市公园那般“固步自封”,它的开放性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公园开放性的实现层次除了考虑公园系统中公园与公园之间的整体性之外(公园系统的建设),还必须关注公园与周边街区的融通。公园开放性所涉及到的内容,至少包括空间方面的开放、功能设施方面的共享和文化取向方面的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园的使用价值及与城市文化的对应。 (3)多元xx空间的利用 在城市土地资源严重稀缺的今天,合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土地(包括道路、停车场、水道、市场等),通过规划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综合利用空间无疑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与传统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相比,其外向型的空间风格和生活化的公共空间之间的综合化、多样化将吸引尽可能多的使用者,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2传统文化要素在城市公园中的发掘、运用和表达 “一个公园必须继承该地域的地方景观和文化。公园在整体上作为一种文明财富存在,必须保持它所在地方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特色。”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景观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如何发掘、如何表达、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应该成为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分析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中最重要的核心范畴,是东方艺术魅力的神奇所在。中国传统的“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的意境理念,不仅推动了我国艺术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我国a-~建筑的审美发展。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构成;意境 1.楼阁建筑意境分析 楼阁是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是极为常见的园林建筑。楼阁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高峻宏敞是其重要的特征。同时,古人对楼阁的追求有两种倾向:“欲与南山齐”与“高处不胜寒”。 首先,楼阁的特点是壮美与优美。和其他艺术类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体现在了和谐与对抗中。中国自古以来推崇高大阳刚之美,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所在。登高远眺,会使人领略到平地上不能体会的感受,加深对人生以及世界的理解与体验。中国美学的传统表现在建筑方面是强调“大壮适形”的中和之美。楼阁之美在“高大”与“和谐”之中找到了平衡,展现其独特的风味。 其次,楼阁强调形与势。在楼阁建筑的设计中,风水形势说对其有深刻影响。风水形势说是中国古代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理论,它通过对建筑环境景观中空间构成的各个方

面的把握,诸如高下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整体局部等视觉效果及内在规律的调和,使得建筑观感能够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引起审美愉悦。在单体建筑的尺度控制上,风水形势说尤为重要。 2.亭和塔的建筑意境分析 塔本为佛教中的墓塔,传人中国后逐渐演变成高层观景建筑和宗教标志建筑。“亭者,停也”,是供人驻足休息的一种小型建筑。亭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形式美之精华,有很高的观赏性与实用性。 亭和塔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系中,既是观景建筑,也是点景建筑。亭和塔一般成为激发山水意境或建筑意境的点睛之处,它们作为主要空间因素,虽然是意境中、视觉上的“画框”的中心,但却与欧洲集中式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在环境中不能独立地构成景观,一般从属于既定的环境之中,联系植物山石和周围建筑共同构建景观,成为景观结构的枢纽――“点”。 亭和塔的空间意境从建筑本身结构到环境空间的结合都体现出“动静相映、虚实相生”的意境。首先是空间的虚实交错,由于亭和塔经常是空间的中心,甚至可以认为是空间中的“点”的垂直拉伸,因此常常被作为“实景”。但亭本身有着通透的视觉感受,空间分割感不强,使空间虚实变化丰富。其次是动静结合,作为在线性上和空间形态中的

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

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 ----------------------以无锡寄畅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手法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与自然的融入、空间的布局、意境的营造上彰显出的自然美、空间美和艺术美,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自然美、空间美、艺术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的话,他的个性是鲜明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所衍生的四大美学范畴——园林的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意境美,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从根本上来说,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启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1、自然美 寄畅园在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秦梁卒,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 众所周知,中国的园林是以自然写意山水园的风格著称的。寄畅园之所以能这样吸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要从人性的本原来寻找原因。在社会与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节奏与生存环境均受到了极大地破坏,因此在闲暇之余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就成了人们的一种追求与奢望。中国园林设计遵循的也正是“法天象地”的自然法则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园林是大自然的艺术,从大自然中摘取自然元素是造园的基本要求。寄畅园的造园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观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寄畅园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而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道”与“理”的追求。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在营造建筑、山水与植物上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并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的天成之美。因此,寄畅园在形式上呈现出来的是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姿态自然天成,不受人工约束。在寄畅园的设计中虚实关系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

参观大明宫遗址公园有感

大明宫遗址公园观后感

2010年10月19日上午,我们在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兴致勃勃来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学习。感受至深的就是大明宫的宏伟气势,仅核心区域就占地3.5平方公里,相当于现今北京故宫的4.5倍。原宫墙周长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也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大明宫微缩景观和具有独特东方古建筑韵味的丹凤门、重玄门、玄武门等宫门宫墙,了解了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御道、太液池等宫殿建筑的历史概况,观看了名叫“大明宫传奇”的IMAX3D 电影。 首先了解到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气势宏伟。是唐代长安城三大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之一。大明宫是唐朝最辉煌壮丽的建筑群,是东方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大明宫遗址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十一五”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重点项目,不仅是“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龙头,还是世界最大的遗址文化公园。唐代的大明宫,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峰巅之作”。它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 (634年),名永安宫,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修建的夏宫,后改名大明宫。大明宫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唐代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

所在。大明宫也是历代规模最大、建设最完备、皇帝朝寝时间最长的宫城,是国家统治中心和象征,是唐代建筑文化和宫室制度的典型代表。 我们参观了大明宫微缩景观。该景观是按照1:15的比例所设计的,全面展示了唐代大明宫的规制格局。每座城楼,每座宫殿,小巧玲珑,清晰可见。大家边看边拍照,仿佛把我们带到了1300多年前的唐朝…… 丹凤门属宫城正门,丹凤门地位之尊、等格之高、规模之大,均居都城门阙之首。我们眼前看到的丹凤门遗址高达32米,是由建筑大师张锦秋承担设计的,外观采用仿唐门阙建筑的形式,外观包括城基台及五门道、城墙与马道的结构;登楼通道分为三段式,先经35米长的慢道登上城墙,再经一坡道登上城墩台,最后经阶道登上城楼。 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主要是重大庆典和朝会的举行宫殿,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在台基东西两旁各有一条廊道遗迹,分别伸向东边的翔鸾和西边的栖凤二阁,体现了"九天阊闾开宫殿"的磅礴气势。 大明宫北部的中心为太液池,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太液池为中心而布局的,是宫廷的皇家园林景区。整个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池水有2~3米深。太液池中有三座岛屿,即蓬莱三岛。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案例名 称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总额 5500万元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 选用 竣工项目案例 设计类 型 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 案例所 在地 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8800平方米 详细地 址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号 参与设 计师 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2015-5-1 业主名 称 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业主联 系人 un defi ned 所用材 料品牌 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设计说 明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 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之味的感觉。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 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 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 HB事业部总平图 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 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 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 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 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关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如何定位的思考

关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 唐朝,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国,其都城长安更是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世界大都会。大明宫是唐长安城内三大宫殿之一,是大唐帝国的政治中枢。千余年来,大明宫饱经沧桑,如今又重焕生机,确为幸事。但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后,发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定位不够清晰。以下是关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应该如何定位的一些思考。 一、历史演变 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唐都长安,更是举世闻名。大明宫作为帝国的政治中枢盛极一时,但随着唐朝灭亡也顷刻湮没。历经一千三百余年的沧桑变化,如今只剩断壁残垣。 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东北部,因位于太极宫东偏北,故又称“东内”。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初名永安宫,次年改名为大明宫。①大明宫修建于唐长安城禁苑龙首原上,是李世民为其父亲李渊“清暑”所建,但李渊未及居住而崩。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62年)动工继续扩建大明宫,次年迁入居住,并在此处理朝政。此后大明宫尚有多次营建和葺修工作,如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曾修大明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817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宫宫殿。自高宗始,除玄宗李隆基居住在兴庆宫外,其他皇帝均居住在大明宫听政,大明宫一直是唐朝的政令中枢。 唐朝末年,战乱迭起,大明宫历经了四次大的浩劫。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农民起义攻入长安,大肆抢劫、焚烧宫室。光启二年(886年),专权宦官田令孜与军阀王重荣、李克用等战,田令孜败出长安,劫持僖宗逃走,临走下令烧毁宫城。乾宁二年(896年)军阀李茂贞攻入长安,唐昭宗出逃,宫室又一次被烧毁。天佑元年(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毁长安公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长安自始遂丘墟矣”。其后,遗址经过了千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尤其是近现代的破坏。1935年陇海铁路修通后,大明宫遗址不断有市民迁入,并逐渐成为脏乱差的“道北地区”。 同时自1950年开始,开始了了大明宫遗址上的系列考古工作。1979年,成立大明宫保管所。2005年,开始实施大明宫遗址环境整治和御道拆迁工作,2007年全面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项目。2010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正式开园。②2011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多处建筑损毁。 从大明宫的历史演变来看,大明宫由皇家宫室变成丘墟一片,又由脏乱差地区变为城市遗址公园。历史虽是永远变化的,但大明宫必将在现阶段或是更长时间内充当着遗址公园的角色。它所充当的角色是人为给予的,这种角色定位是否恰当或者说是否清晰仍值得我们思考。 ①有学者认为应为贞观九年(635)年始建,永安宫与大明宫也并非同一宫殿。参见高本宪:《唐朝大明宫初建史事考述》,《文博》2006年第6期。 ②唐磊:《大明宫遗址公园:不让遗址成为累赘》,《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5月31日。

徐家汇公园设计分析.

徐家汇公园设计分析 徐家汇公园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广场东侧,北起衡山路、南至肇嘉浜路、西临天平路、东近宛平路,占地面积约8公顷。徐家汇公园由加拿大W.A.A.合作公司与上海市园林设计院合作设计,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绿为主,特别突出与原有徐家汇繁华商业圈以及衡山路殖民地时期的花园别墅风格的融合,是上海市公园设计的佳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徐家汇公园进行分析。 区位分析 徐家汇公园原址是大中华橡 胶厂、中国唱片厂和宛平路幼儿园, 位于徐家汇商圈人流密集处,徐家 汇地铁站及徐家汇商圈均位于二 十分钟步行圈内,交通可达性较高。 徐家汇范围内缺少大面积生态绿 化,周围居民和游人缺少一块日常 休息、游憩的场所。因此徐家汇公 园的定位便是满足区域功能,提升 图1 生态环境品质。 总体布局 徐家汇公园功能布局大致分为文化娱乐 区、亲水休闲区、儿童活动区、体育活动区、 模纹花园区和附属设施区等六大部分,整体布 局围绕中央的汇金湖水系及景观天桥一线展 开,而汇金湖一侧紧邻汇金百货商圈,需要满 足随商业活动而来的大量游人的游憩活动,因 此水系周边设计布局开阔,安排大量休息设施, 景观天桥引导游人穿过整个公园。沿此一线辐 图2

射展开有大量的树林绿化,充分满足生态调节功能,降低城市噪音,满足了游人居民的游憩功能。公园整体呈上海版图状,公园水系设计成黄浦江形状,特别是“黄浦江”上架设了“徐浦”、“卢浦”、“南浦”、“杨浦”4座“大桥”,以及湖面第一个弯道处的“豫园”景观,显示了公园人文景观设计的巧妙构思。 景观道路 (图3:公园主要道路与轴线) 徐家汇公园的景观道路布局结构不同于一般景观道路的环状结构、枝状结构、带状结构等结构形式,而是采用了不规则的网格结构,与城市道路结构相似。这种设计手法是为了与现场交通状况相适应:徐家汇公园处于人流密集区,为了满足人员集散和高峰期人流快速通过的需要,公园几个入口多设置在城市道路交汇处,园路系统也多与城市道路平行或垂直,并将不同入口连接,在公园中心,网格状道路由水系 统一为一个整体。徐家汇公园园路充分满足游人通行 需要,同时形式充满现代感。 景观道路的尺度同样有所考虑。在临近汇金广场 的公园西侧入口处,人流密集,沿景观道路的亲水休 闲区多设置较为开敞的公共空间并设置休息设施,为 游人集散和休憩提供条件。在临近交通压力较小的衡 山路、宛平路一侧,道路尺度较小,布局比较分散, 图4 有利于游人自由行走观景。而直线型的景观天桥将上

小型园林空间行为分析

小型园林空间行为分析园林空间是一种较为普遍且适用性强的行为空间,也是一种有效集散人流的空间,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活动中被广泛使用。位于我校西南方位的知春园就是这样一种小型园林空间,下面对知春园进行空间行为分析。 一、地理位置 知春园位于我校西南方位,场地南面是7号学生公寓、东南向通往学生公寓区(1号、2号、3号、4号、5号学生公寓和研究生公寓)、西面和西北面分别是食堂和篮球场。这样的地理区位使得知春园成为一个重要的交往和过度空间。 二、空间节点 园林空间是由众多的空间节点构成的,空间节点丰富了园林空间,同时也划分出园林空间的各区域场地。

1、广场;广场是吸引人流和疏散人流的节点,是人流的集散地,是园林空间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上图中广场1是朝向食堂的一个开敞式小广场,食堂是人流密集的场所,知春园是食堂通往宿舍区的必经之路,因此在两个区域的交界点上设置小广场可以 有效地疏导人流。同时,入口处的小广场也作为一个驻足空间供人们等候、驻足、休息之用,是非常有利的空间节点。 广场2是连接学生公寓的入口节点,与广场1有着相似的疏导、驻足作用。也是 过渡型空间。 2、中心花坛;中心花坛位于知春园中轴 线上,是花园的视觉焦点,也是连接各 个空间节点的中心节点。它是花园的高 潮部分,主要承担导向作用。同时花坛 中心的高大树木也丰富了花园的空间层 次感。 3、草坪;草坪是花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草坪也是花园空间中人们最喜爱的场

地之一。绿色的草地带给人们亲近自然地亲切感,并且由于草地材质上的优越性使草地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更是人们休息的绝佳场地。草坪在花园空间中承担吸引和分割人流的作用。草地上人们或坐或躺或交谈或嬉戏,是花园中气氛最活跃的场地。 上图中草坪和草坪2由于处在重要的入口处,因此成为休息人群集结最多的地方。 4、座椅;知春园中的座椅沿路布置, 不仅是园中供人们休息的重要节点, 也是园中的一处景致。座椅承担着园 中大部分休息的人流,正因为如此, 园中的座椅也成为引导人流的重要标 志。 5、地灯;地灯在园中承担一定的照明 作用,但最主要的作用我认为还是美化知春园的环境氛围。白天作为景观节点存在,夜间灯光照在植被上可以获得良好的环境氛围。 6、道路;道路是花园中最重要的引导人流的空间节点。通过道路的铺设可以有效地引导人流并且合理的划分园林空间。道路同时是连接主要空间节点的重要手段。 三、空间中人的行为 空间是为人创造的,园林空间也不例外。因此在空间分析时,人的行为是不得不说的。知春园中人的行为可分为动、静两大类。 1、“动”的行为;由于知春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因此决定了知春园既是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