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一中、合肥六中、合肥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六中、淮北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合肥一中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芑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融合渗透,构成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关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型城镇化建设如能兼顾人文保护,就可能不会使“乡愁”成为令人遗憾的“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的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留住乡村记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着乡村记忆保护问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性保留有价值的乡村记忆,体现出了辩证思想。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宗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即使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也不能说明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虽然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但乡村记忆的内涵仍应保持不变。

D.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如果……就……”的表述,是不会留下“乡痛”的充分条件,文本表达的是必要条件。B项“乡村记忆必须完好保存下来”表述绝对,原文第二段有对“值得保留的乡村记忆基因的甄别”的表述。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把未然当做已然,原文最后一段表述的意思是“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性保留有价值的乡村记忆,体现出了辩证思想”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这里只是直接讲甄选的途径,没有体现辩证思想。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即使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也不能说明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逻辑关系错误,原文第三段说“保留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的留住乡愁的办法,同样能够让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第四段阐述“积极地留着乡愁的办法——活化乡村记忆”,两者风牛马不相及。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根河之恋

叶梅

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吼吼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仲展腰肢,向远方而去,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分离不开。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披着头中,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巳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肥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未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