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森林结构特征与生态功能讲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森林结构特征与生态功能
第三章森林结构特征与生态功能
▪⑴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
▪枯立木:林木中常常由于自然枯死或感染病虫害而枯死的林木称为枯立木。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落,除乔木树种外,其他植物成分还很多。(一)立木层
是所有乔木树种的总称。每一株树木称为立木或林木。立木层中的树种因其经济价值、作用和特点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类:
▪优势树种又称建群树种。它是群落中数量最多的树种,它决定着群落特点,支配环境。
▪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是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主要树种同时又是优势树种,但是有些天然林中,主要树种不一定数量最多;次生林中,往往缺少主要树种。
▪伴生树种:又称辅佐树种。它是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生长速度同步而终生高度略低。伴生树种的作用主要是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萌条和侧枝发育。在防风为主的防守林带中,伴生树种可增加树冠层的厚度和紧密度,提高防护效益。
▪次要树种:又称非目的树种。它是群落中不符合经营目的要求的树种,经济价值低。木材松软的软杂木多属次要树种。次生林大多由次要树种组成。
▪先锋树种:稳定的森林被破坏后,迹地裸露,小气候剧变,稳定群落中的原主要树种难以更新,而不怕日灼、霜害的喜光树种,适者生存占据了地盘。被誉为先锋树种。
(二)下木层
▪下木即林内的灌木,但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的一半(这一点是与幼树区别的重要标志)。
▪下木对防护、更新有重要影响,也具有经营上的意义。
(三) 地被物层
▪死地被物层:指林地上的枯枝落叶层。
▪活地被物层:是林内的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小灌木、苔藓、地衣、真菌等组成的植物层次,居林内最下层,往往又可分两个层次:草本层和苔藓层。
(四)层外植物
▪又称层间植物。是林内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成分。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以及土壤中的细菌、真菌、藻类等。层外植物往往是湿热气候的标志。层外植物利害具有双重性:有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的缠绕在树干上可使林木致死,被称为“绞杀植物”。
1)树种组成
▪林分的树种组成,指乔木树种所占的比例。
▪林分由一个树种组成者,称为纯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组成者,称为混交林。
▪树种组成,是决定林分价值的重要标志。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多混交林;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树种组成简单。
▪2)林相(林层)
▪乔木林冠的层次状况,称为林相。林冠集中在一个层次,称为单层林;
林冠分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称为复层林;林冠层次不清,上下连接构成垂直郁闭者,称为连层林。
(3)林龄
林龄是林分的年龄,龄级是按树种的生长速度和寿命确定的,我国树种繁多,有几种龄级组的树种。
▪按林分内树木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林分内所有树木年龄完全相同-绝对同龄林,如人工落叶松。林分内树木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为相对同龄林。林分内树木年龄相差超过一个龄级的称为异龄林。
▪龄级:林木在一定年龄范围内(5、10、15年),各个体生长发育特点相似,经营方式相同,这个年龄范围称为龄级用ⅠⅡⅢ……表示。
▪20年一个龄级:适用于生长慢、寿命长的树种,如云杉、冷衫、红松、樟、栎等。
▪10年一个龄级:适用于生长和寿命中庸的树种,如桦木、槭树、油松、马尾松和落叶松等。
▪5年一个龄级:适用于速生树种和无性更新的软阔叶树种,如杨、柳、杉木、桉树等。
▪竹子一般1年或2年一个龄级,因为它生长迅速,龄级期长了就反应不出它的变化,对指导生产不利。
(4)疏密度、密度、郁闭度
▪疏密度:森林的疏密程度。疏密度越大说明生产力愈高。
▪郁闭度:即林冠相互衔接的程度。
▪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株数。直接影响未来森林的形成速度和质量。
5)林型
▪林分是一些具体森林地段,有自身的特征,也具有经营意义:林型是对林分的分类。它是根据一系列的综合特征确定的。如,白桦落叶松林、河岸落叶松林、高山偃松林、杜鹃白桦林等。
(6)森林起源
▪即森林的形成方式,一般指林分的繁殖方式。
▪实生林:由种子发芽成长形成林分,主干通直,生长高大,根系良好,寿命较高,不易感染病虫害。
▪无性繁殖林:由插条,伐根萌芽、根蘖等方式形成的森林。特点,发生快、衰老早、易感病虫害,不宜培育大径材。
▪次生林中,实生林为乔林;萌生林为矮林;上层实生,下层为萌芽,林业上称为中林。
三、森林的分布规律
▪地球表面的热量是随着所在纬度的位置而变化的,水分则随着距离海洋的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化。水热结合导致植被呈地
带性分布,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
▪另一方面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此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和动植物群落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垂直带和水平带都是逐渐变化的,由量变到质变,带间有过渡带。
㈠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 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⑴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⑵我国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西部内陆腹地,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2.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⑴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