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八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八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道德与品德: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2.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具体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4.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能动作用,帮助个体将道德动机贯彻于道德行动之中。

5.道德行为:指在道德意向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涉及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

6.品德心理结构:一般来说,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

7.他律道德:由外部力量制约或决定的道德发展阶段。与自律道德相对应,自律道德系指自我约束、自觉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

8.自律道德:“仁义内在”的“自律道德”意涵康德的“自律”原则的提出,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中,康德指出:“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道德底原则必然是一项定言令式”。

9.前习俗水平:水平的道德推理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

10.习俗水平:利用内化了社会规则或习俗进行道德判断的个体就处于习俗水平。

11.后习俗水平:此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道德认识只有转化为( D ),才能够真正支配个体的道德行为。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价值 D.道德观念

2.(B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观念

3.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为错误的严重程度属于( A )的道德判断。

A.客观责任 B.主观责任 C.他律 D.自律

4.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解,大多数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进入了( C )阶段。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关怀道德

三、填空题

1.品德的主要特点有稳定性、个别性、自觉性。

2.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3.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包括主观条件、社会环境条件、个人原有的信念社会道德环境强化与惩罚等。

4.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四个阶段。

5.科尔伯格将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分为惩罚与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两个阶段。

四、判断正误

1.道德是品德的表现形式(×)

2.品德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组合。(√)

3.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

4.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自律走向他律。(√)

5.青少年的知、情、意、行是统一的。(×)

五、简答题

1.什么品德?心理结构有哪些方面?

答: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

2.品德形成的实质、过程与一般条件是什么?

答:品德形成的实质

人类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即品德学习的过程,亦即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下,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人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品德形成的过程

品德的形成就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对社会规范的依从、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对社会规范的信奉。这些阶段的实现依赖于不

同的条件。

对社会规范的依从是指对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尚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依从有从众和服从两种表现,是内化的初级阶段。依从行为具有盲目性 (只是将依从行为作为获取安全需要的工具)、被动性 (符合规范的社会行为是依靠外力推动而产生的,而不是依靠内在需要驱动的)、工具性 (依从行为只是取得安全--避免因违背权威而可能带来的危险的一种工具)和情境性 (依从行为只在某种压力情境下发生)。

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品德形成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制约条件,对于品德心理结构的不同成分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这里我们先讨论影响个人品德发展的一般的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内部主观条件有认知能力、交往的需要与合作经验、已有信念等,外部的环境条件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反馈与强化等。

1.一般认知能力

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

3.个人原有的信念

4.社会道德环境

5.强化与惩罚

3.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答: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教育者言行一致,使学生认识到,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是值得的,是正当的;反之,教育者言行不一致,就会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质疑。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可以加深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亲眼看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带来有益于他人或集体的积极后果,不仅能获得生动的道德情感体验,而且因道德知识一再被道德实践所证实,从而更加相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这就为道德信念的建立打下了经验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结合具体的道德情境,对照道德准则的要求,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和反思,有利于道德经验得到概括和整合,从而增强道德观念对自己今后行为的支配力。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为了形成道德信念,社会反馈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如果对待学生的同一行为,社会反馈信息不一致,诸如学校的看法与家长的看法不一致,教师的观点与某些学生的观点不一致,就会给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确证带来困难。

4.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答: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第一,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道德知识时,要注意运用具体、典型的实例,以生动的、带有情绪色彩的言语表述,使学生在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产生情绪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