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贫困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高校贫困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当前高校在贫困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着对贫困生全面关注不够、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解困与育人相脱节、缺乏管理上的协调与配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思想帮扶、加强学业帮扶、加强育人、加强管理、加强心理扶持等策略。

关键词:贫困生教育;问题;对策

由家庭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和心理困惑生组成的所谓贫困生,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如何清醒地认识目前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规范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与扶持,已成为高校

一项重要的实际工作和研究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的界定与特点

1 贫困生的界定

本文讨论的大学贫困生指的是不但经济困难而且心理困惑、学习困难的贫困学生。首先是指那些因家庭经济条件很差而无法获得家庭必要经费支持完成学业的特别贫困的大学生。其次又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贫困学生无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甚至到了退学的边缘。再次,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使贫困学生中的一部分学生进而成为心理困惑生,与其他单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或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处境更为困难,生活更为艰苦,心理问题更大。

2 贫困生的特点

许多贫困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重大挫折,感到无能为力,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卑,无望,嫉妒,人际交往困难,心身疾病突出,问题行为较多。由于一些高校心理教育滞后、管理力度不够等原因,致使贫困生现象成为学生管

理者头痛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示,要求切实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

2011年3月,中央、地方财政共拿出16亿元,对全国2000万贫困学生在3至6月间每人每月补贴20元。在上述补贴基础上,中央财政又拿出3 2亿元,在同样时间段对全国高校中约1/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月再补贴20元。从2010年11月起,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已进一步完善并全面实施。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新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高校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在贫困生教育管理方面仍

存在薄弱环节。

1 对贫困生成长全面关注不够

贫困生常常表现为经济困难,长期拖欠学费,或学业不良,常处于降级、退学边缘,或出现心理困惑,各方面表现欠佳。因此,各级学生管理人员容易将他们置于被冷落的境地,或视为头痛一族而将其打入另册,缺乏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学业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特别是对其心理关怀不够,甚至导致一

些突发问题的产生。

2 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针对贫困生群体,我们很少有相应的系统教育措施。没有从根本上加强教育、引导与管理,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是高校贫困生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3 解困与育人相脱节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已受到了相当重视,许多高校努力帮助贫困生摆脱困境,完成学业。但长期以来,学校往往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生活困难作为解困工作的全部来抓,忽视了育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了经济方面的幫助,弱化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二是认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三是以心理咨询替代了人生观的正面教

育。

4 缺乏管理上的协调与配合

做好贫困生工作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生的情况。但要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其一是缺乏学校内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其二是所有的贫困生学业成绩、心理档案数据库都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及时更新;其三是缺乏大学与中学的有效衔接。实际上,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中学已经非常明显,

有些甚至相当严重。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对策

由于高校贫困生的特殊性,使得学校现行的单一的解困措施难以奏效,因此,必须在认真研究贫困生致困原因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多管齐下,积极探索解决

贫困生问题的新办法。

1 积极关注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思想帮扶

全面掌握贫困生情况,建立贫困生家庭经济、个体心理、学业表现的档案或系统数据库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基础。首先必须全面掌握贫困生情况。对贫困生的学业成绩、在校行为表现也建立相应的档案,从而形成系统的贫困生数据库。其次,尽快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在此基础上,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予以特别关注,进行个别交流,从而加强贫困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应充分利用评定奖助学金的契机,引导大学生树立对国家、社会、学校的责任感。在日常的资助工作中贯彻资助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如在助学贷款政策宣传中贯穿诚信教育;在勤工助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在评选奖学金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财和合理消费;在发放生活补贴时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等等。学校还应利用网站、校报、讲座、征文等形式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感恩、自强等方面的教育;开展受助学生到边远小学支教、到福利院慰问演出、向山区学校捐书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受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通过召开全校颁奖大会、院系班级表彰会、专题班会、座谈会、签订承诺书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让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和帮扶,使他们学会饮水思源,激发他们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另外,由于每年奖助学金的名额有限,对于没有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也要加强教育,使他们端正态度,调整心态,在利益面前要经得起考验,自觉追求“见

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崇高境界。

2 加强对贫困生的学业帮扶,并形成长效机制

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困难,逐步缩小与其他同学在学习上的差距,争取在学习上率先解困,这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关键。

学校应对贫困生在学习上适当加强辅导,如举办免费补习班,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为其补课;帮助贫困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高校应大力倡导“结对子”的办法,由成绩优秀的学生党员与贫困生结成学习帮困对子。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保先”作用,另一方面切实帮助贫困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加强心灵沟通等,

使他们在学习上尽快解困。

3 在解困的同时要加强育人

优化育人环境,重塑贫困生的自信心,这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重要环节。一是高校必须正确引导和激励贫困生在逆境中成才,使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变压力为动力,能以健康乐观的良好精神状态投身大学生活。二是高校要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创造一个帮助贫困生找回自信心的良好外部氛围。如浙江大学推出“感动计划”,通过党员干部与贫困生爱心结对,帮助这部分学生群体树立信心,渡过难关,顺利成才。三是高校在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注和爱护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使贫困生和其他同学之间形成团结融洽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克服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四是高校还可以尝试组织各类贫困生社团。如成立贫困生协会,可以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群体,找到一种归属感。南京大学由贫困大学生组成的天健社、爱德协会、勤工助学研究会等学生社团非常活跃。

贫困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锻炼了自己,重新找回了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