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材料作文文学家的成功写作指导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808f2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1.png)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金克木在《两个月亮》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半个世纪以前有一对夫妇,男的是科学家,女的是文学家。
有天晚上两人一同散步,正值秋高气爽,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女的说:“今夜的月亮真圆。
”男的说:“没有圆规画的圆。
”他们一个是诗文头脑,文学眼光。
一个是数学头脑,科学眼光。
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是照旧散步,照旧谈话,照旧相敬如宾,直到白头偕老。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所给材料是一则小故事。
故事讲述了夫妻二人围绕月亮表达自己的不同认识,二人虽然观点不同,但没有按照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夫妻赌气、不欢而散的“惯性思维”发展,而是“照旧散步,照旧谈话,照旧相敬如宾,直到白头偕老”,这就非常难得。
材料启示我们,对待同一事物、同一事件,各人因知识结构、人生阅历、所处立场不同,存在不同看法,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那就应该“求同存异”,秉持宽容态度,既不屈己以就人,也不强人以从己。
就像作者金克木先生所说:“科学和文学并存。
你看你的月亮,我看我的月亮。
你喜欢你的,我喜欢我的。
谁也不霸占月亮,独吞下来。
月亮是在天上,由人怎么看。
”由此,可得出以下立意:①人的知识、阅历等不同,对同一事物看法就不同;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③求同存异,美在多元;④兼容并包,宽以待人;等等。
【写作问题】在5月大联考中,学生的作文分数整体较以往偏低,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准确。
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不够完整全面,片面地选取代表两人身份的“科学”“文学”来立意,写了辨析“科学”与“文学”关系的作文。
不少学生还很好地写出两者的辩证关系,在语方面也显示出较高能力,想着能拿到50+的作文分了。
结果因偏离题意,作文分数颇低。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向上看与向下看”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向上看与向下看”导写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efc52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f.png)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向上看与向下看”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上面。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我们在面对一则材料的时候,要学会抓住关键词。
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显而易见,就是“向上看”和“向下看”。
抓住了关键词之后,我们在取题目的时候,最好把关键词嵌在题目中,这种命题的方式是最稳妥的。
当然,这篇文章还要写出“向上看”和“向下看”之间的辩证关系。
表层含义:“向上看”即仰视或抬头,“向下看”即俯视或低头;“在下面”即位置在下面,“在上面”即位置在上面。
深层含义:“向上看”可以理解为“目标远大”“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下面”可以理解为“看到不足和差距”,从而有一种向上的动力。
“向上看”也可以理解为“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
“在下面”可以理解为“很渺小”,从而失去生活的信心。
深层含义:“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关注那些生活艰难却不失信心和勇气的人们”,“在上面”可以理解为“自己还是幸福的”,从而获得信心和勇气。
“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只看到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在上面”也可以理解为“自负、高高在上”,从而止步不前。
其次选择角度,鲜明立意。
可以选择第一句立意,可以选择第二句立意,也可以二者兼之立意,最后,要注意文题有写议论文的明确要求。
【优秀范文】1.人生需“向上看”和“向下看”人生就是一次攀登,在攀登的途中,请学会“向上看”和“向下看”。
“向上看”,你才会发现比自己优秀、比自己卓越的人,比比皆是,于是乎,谦逊之心和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向下看”,你会发现芸芸众生中,你不是最糟糕的那一个,从而找到人生的自信和心灵的慰藉。
(点评:运用比喻,把人生比喻成“攀登”,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人生需“向上看”和“向下看”。
2020高考模拟作文及范文:时代铸就文学
![2020高考模拟作文及范文:时代铸就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70ee7ab8647d27284b7351f0.png)
2020高考模拟作文及范文:时代铸就文学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某市高中进行了“中国最具推广价值的文学家”的问卷调查,据统计,该市高中生眼中排名前十的中国文学家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鲁迅、巴金、莫言。
请从以上文学家中选择两三位来写一篇文章,呈现你所了解的中国文学。
要求选好文学家,使之形成有机的联系;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实践创新:问题解决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人文积淀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勇于探究、理性思维审题限制性1.材料内容的限制。
首先,要关注作文材料中提到的十位中国文学家,这是写作内容的范围,不能逾越;其次,要准确理解材料所传递的丰富内涵:这些文学家贯穿古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所代表的文学成就展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而且覆盖面大,每个人的文学成就都是当时文学的缩影,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目的也很明确,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变化,关注文学的方方面面。
虽然十位文学家可能还有其他身份,但是本材料已经限定他们的身份为文学家,即只能据此而作。
2.任务指令的限制。
本题目的任务指令为:(1)要选择两位或者三位文学家作为写作对象。
(2)要在这些文学家中找到有机联系。
(3)要从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来呈现你所了解的中国文学。
这一点能够充分体现考生搭配组合的创造性。
3.价值观取向的限制。
在审题写作的过程中,要展现出高中生对文学的热情,要体现出高中生的文学审美水平,要能直接或间接地传达时代主题,彰显核心价值观。
开放性1.立意角度的开放性。
两三位文学家的组合开放,由此带来的立意角度也是开放的。
从十个文学家中选择两三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比较大;由于涉及的方面和角度比较多,可以谈中国文学发展历程、阶段特征、风格流派、成就作品、代表人物、题材分类、精神特质等等,从哪一点来谈都可以写出优美的文章。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忠言逆耳,我自斟酌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忠言逆耳,我自斟酌](https://img.taocdn.com/s3/m/016eb99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b.png)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忠言逆耳,我自斟酌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意大利报人兼发行人朗根尼西:“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
”文学家歌德:“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以上材料有一定启示意义。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之路”栏目邀请身为高三学子的你为他们写一篇文章。
请你面向青年读者,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这道题目要求我们根据两则名人的名言,来表达我们对“接受忠告”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两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是积极地拥抱错误,一种是愿意接受忠告来提升自我。
我们需要从中选定一个角度,来展开我们的论述。
我们可以选择站在歌德的立场上,强调接受忠告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都需要我们虚心接受他人的忠告。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人的忠告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提升我们的能力。
同时,接受忠告也需要我们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是所有的忠告都是有益的,我们需要学会筛选和判断。
我们也可以选择站在朗根尼西的立场上,强调自我尝试和犯错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犯错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和犯错,我们才能真正地学习和成长。
而且,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为害怕犯错而选择不去尝试。
我们需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提升自我。
无论我们选择哪种立场,都需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来进行深入的论述。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强调自己的立场。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作文的结构和语言的运用,使得我们的论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佳作赏析】:错误与忠告,成长之路的明灯尊敬的青年朋友们:大家好!此刻,我深感荣幸,能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中国青年报》的“青年之路”栏目,与大家分享关于错误和忠告的一些思考。
高考模拟作文: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写作指导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写作指导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1a3c04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3.png)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稍有知识则自知浅陋,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
严羽的诗论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严羽所说的“节”,就是学诗的“阶段”,三节就是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识好恶”是指不懂得作诗之法,不能区分诗歌的好与坏、优与劣;“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是指作诗多而泛滥。
因为无法度、无规矩,故而无所顾忌,不知敬畏,作品虽多,却大都是粗制滥造。
第二阶段,“识羞愧”可以理解为“懂得敬畏”“明白了作诗之法”;“生畏缩”即不敢随意作诗,“成之极难”意思是写出符合标准的好诗很难。
学诗者已认识到以前的仓促与鲁莽,对诗歌产生“敬畏之心”,于是“始生畏缩”,逐渐懂得原来诗歌并不是这么简单,但因为心中畏惧,反而写不出好诗。
第三阶段,“透彻”是指对事情、情况、道理等理解或表达得详尽而深入,本阶段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就不会滥写乱写,能在慎重之下追求诗歌创作的质量,最终信手拈来,也能创作高品质的诗歌。
总而言之,严羽的评论可以概括为:第一阶段只求数量,佳作甚少;第二阶段,因顾及到作品的质量,很少创作;第三个阶段的诗人,在经过不断地积累学识,磨砺自己的写作技能之后,对诗歌的体悟会逐渐达到“透彻”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的“自然之境”,此阶段创作出来的诗歌都透着诗法、诗味、诗趣。
题目要求根据严羽《沧浪诗话》“三节”这一“本事”能够拓展开去,思考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启示”,譬如由学诗联想到做人、交友、处事、为学、治国等。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练《关于“文学与时代”》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点评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练《关于“文学与时代”》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bf0c9935f524ccbff12184ad.png)
可如果他们没有经历人生的苦难,又会如何? 南唐多了一份安宁,却少了诗歌的花朵。李煜夜里不再愁苦,或许会寻欢作乐,那么 他还会是诗人吗? 杜甫若仕途顺达,在他当上高官后,还会这般忧国忧民吗?= 毛泽东曾言:“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沧桑为肥,培育诗歌的花朵。不仅有忘忧花, 亦有迎春花。 正如,罗曼·罗兰曾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苏轼便是如此。 在遭遇乌台诗案后,他并没有一振不起,而是更加超脱、更加向上。 大雨滂沱时,他一人仰天长啸,对着老天爷喊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这是他对苦难的态度,可赞! 苍颜白发时,苏轼仍意气风发,自信地说道:“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这是他对 无情岁月的态度,可敬!
鲁迅只可以作为文学与时代国家与诗家关系的例子存在若以此作为核心内容是立意偏跑文学歧长路时代泽芳华无论是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还是他人所讲国家繁荣诗人幸都表明了时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020 年高考写作模拟练 《关于“文学与时代”》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学者赵翼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意思是说,国家不幸, 社会动荡,这对文人而言是幸事,因为这样更能创作出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 但也有人认为未必如此,应是“国家繁盛诗人幸”,如大唐盛世,产生的优秀诗人和 伟大作品也灿若星辰。 如果《人民日报》要举办“文学与时代”的征文比赛,请你写一篇文章参赛。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作文给出一组相对的材料:有人认为,国家不幸,社会动荡,使文人 更能创作出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国家繁盛诗人幸”。考生须认真辨析国家 之幸与不幸,与文人创作优秀作品之间的关系,深入思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自 己的看法,做到有针对性,并有一定创见。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读书贵在学以致用”写作指导及范文展示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读书贵在学以致用”写作指导及范文展示](https://img.taocdn.com/s3/m/ed28af9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7.png)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读书贵在学以致用”写作指导及范文展示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材料中用“是……也是……而且是”的关联词,承接着“读书”“使用”都是学习,“而且是”则更为强调“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换句话说,“使用”书本上的知识是更高级的学习。
这句话旨在强调学习读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学习活动,使用书本里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更重要的学习活动。
所以本题写作的关键就是探讨读书与学以致用的关系。
此句话目的是告诫我们读书求知切莫拘泥于书本知识,要深入探索书中的真意和深意,打通书本知识世界与自己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得学到的知识为我所用,实现融会贯通,并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体现读书与致用的辩证关系。
参考立意:1.读书贵在学以致用2.读书与致用3.学以致用,知行合一4.活学活用,方为大道范文展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毛主席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习的内涵。
读书与实践,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古训,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
读书,是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通过读书获取智慧,成就非凡。
匡衡幼时凿壁偷光,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相,辅佐君主治理天下;车胤囊萤夜读,在夏夜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苦读不辍,为自己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光明之路;孙康映雪夜读,在寒冬借助雪光刻苦求知,砥砺前行,在学问上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他们在书的世界里汲取营养,如同久旱的禾苗逢甘霖,茁壮成长。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学如弓弩,才如箭仪,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导写及范文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学如弓弩,才如箭仪,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导写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650f3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8.png)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学如弓弩,才如箭儀,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人袁枚在他的《续诗品·尚识》中曾说:“学如弓弩,才如箭儀,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用见识来引导箭头,才能命中目标。
其后章学诚也谈到“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无识,是为不才。
”意思是有了才能而不注意学习,那是小智慧;有了小智慧而没有见识,那也算是没有才能的人了。
两位先贤在谈到识、才、学对人的发展意义时,都非常重视“识”的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识”又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引用袁枚和章学诚的话,强调了“识”在“才”“学”中的重要作用,由此不难看出,本次作文应当谈“识”的重要作用。
“识”就是“见识”,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眼界。
“见识”包含的意义很多,有高低层次的差别,比如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不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不同,对解决问题采取的方法不同等,都是“见识”上的差别。
考生要阐明你所理解的“见识”的内涵,然后重点论述“见识”对人的影响。
可以采用对比论证,通过“见识”高下不同影响人的成功等论证其重要性。
也可以从“识”“才”“学”三个方面的关系入手,强调“见识”的引领作用。
还应当思考如何才能增长“见识”,也就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给出办法。
最后还要注意要求部分强调了写作身份,“新时代的青年”,可以论述“识”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广大青年成才更是意义非凡。
总之,只要扣住“识”,阐述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思考即可。
立意:1.“识”领方向,助力成才。
2.成败取决于“识”。
3.突破见识桎梏,拓宽成功天地。
【优秀范文】1.见识做引领,学识做底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句话出自于清朝的文学家袁枚写的《续诗品·尚识》,它辩证地讲解了才、学、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训练:名人篇 迟子建(含答案)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训练:名人篇 迟子建(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29d94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c.png)
材料作文训练------名人篇(迟子建)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在新书《黄鸡白酒》出版之际,曾接受过重庆晚报记者的采访。
当记者问及文学对她意味着什么时,迟子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她出生在北极村,生长在大兴安岭,在每年长达半年的冬季里,下午三四点钟太阳落山,第二天七八点钟才升起来,她感受了比别人更多的长夜,也比别人走了更多的夜路。
“文学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愿意重复我曾经说过的这句话:提着文学这盏灯,你就不怕一个人走夜路。
”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曾接受记者的专访,提到写作的原因和动力,迟子建表示坚持写作就是因为喜欢。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热爱某件事情,所以能竭尽全力坚持下去。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可以记叙你的经历和见闻,抒发你的情感,也可以发表你的观点,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曾接受记者的邮件专访,其中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探讨让人深思。
提到写作的原因和动力,迟子建表示坚持写作就是因为喜欢。
迟子建获奖颇多,但她告诉记者,“写作是她一生的修行,得奖只是瞬间的愉快,一个修行的人,怎会长久记着那种一闪即逝的愉快呢?”记者:是否可以定义一下你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样的?迟子建:朴素中的华美,喧嚣中的寂静。
记者: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吗?迟子建:生活很难用热爱或不爱去界定,生活就是生活,无论好坏,无论风霜雨雪,你都得承受。
请结合材料内容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迟子建在《烟火漫卷》中写哈尔滨:凌晨批发市场喧闹的交易,晨曦时分的鸟雀和鸣,城市街道开出的每一种鲜花,食物的香味,澡堂子里氤氲湿润的热气,旧货市场的老器物,老会堂音乐厅的演出,饭馆或礼堂的二人转,风味小吃,服装,交通,做礼拜的教徒……哈尔滨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息,饱含生活的热情。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导写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1bd966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7.png)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讲的是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问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能命中目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文字材料围绕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展开。
《续诗品》是清代诗论家袁枚仿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作,简括了诗歌创作的过程、方法、修养、技巧等具体经验体会。
“尚识”,就是以见识为高,见识为重。
材料指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识以领之,方能中鹤”这句话“讲的是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要处理好“学”“才”“识”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目标。
材料对这句话的意思进行了阐释“学间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能命中目朽标”。
学,是指“学问”,是实现目标的基础。
“才”是“才能”,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材料将学问比喻为“弓弩”,将才能比喻为“箭头”,可见两者是相互依存、互相配合的关系。
弓和箭是相互配合使用的,只有当学问的弓弩拉得更满,才能的箭镞才会飞得更远。
所以,学问是发挥才能的基础,有了学问的积累,才能可以更好地发挥。
识,是指“见识”,为实现目标指明方向、路径。
“见识”可以解释为“见闻、知识”。
从“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见识”对“学问”和“才能”的引领作用。
一个人通过学习、实践获得厚实的见识,形成一种判断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以把“学”和“才”用到合适的、准确的方向上,让学问、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实现人生目标。
综合以上的分析,材料强调了“学”“才”“识”是实现目标的三个条件,而这三者的关系是:学问是基础,才能是手段,见识是引领。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黑塞(含解析)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黑塞(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096d5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6.png)
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黑塞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单靠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3)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德]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以上4句话都阐释了“学习之道”。
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校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以上述语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黑塞曾在《读书的前提和目的》一文中写道:“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
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
”材料二:目前浓缩式解读相当流行,类似于“三分钟读完一本名著”的短视频在当下的文化生态中并不少见。
学者们由此提醒:小心被这些“懒人包”败了阅读胃口。
材料三: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好的阅读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找到以上材料的内在联系,结合材料与实际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此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用议论文文体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真情与阅读是写作的一体两翼“审题立意及范文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真情与阅读是写作的一体两翼“审题立意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fa5780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7.png)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真情与阅读是写作的一体两翼“审题立意及范文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曾自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红楼梦》这满纸的荒唐言背后,隐藏的是他自己的辛酸之泪。
材料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作文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创作的认识,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曹雪芹创作名言,道尽了作者曹雪芹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感。
满纸荒唐言,实则是作者倾注心血的真情流露;一把辛酸泪,则透露出创作背后的艰辛与深刻。
作品背后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作文亦是如此,只有充满情感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将自己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融入其中,使得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
这启发我们,也要学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让文章具有灵魂。
材料二引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点明了阅读积累对于作文的重要性。
阅读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写作的能力与境界。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丰富情感、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
通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我们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多样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
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学习到不同作者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想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综上,真情实感和阅读积累在作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也要注重积累,从生活中、书籍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的素材库。
只有这样,我们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与阅读积累二者不可或缺。
高考模拟押题作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等2篇(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高考模拟押题作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等2篇(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59115057680203d8cf2f24d1.png)
高考模拟押题作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等2篇(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材料作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导写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论语》一书。
对这条语录,许多名人有不同的解读:儒学大家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借赞扬“古人”之机,行批评“今人”之实;古人求学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人求学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南怀瑾先生未拘泥于孔子原文,他认为:“学者不止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
这个‘人扩而充之,是为国家、社会、整个人类文化。
”钱穆先生的理解是:“孔子所谓为己,指德行之科;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
孔子非不主张学以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
”曾国藩先生针对当朝鸿儒之士为人者多,为己者少的现象,提出了“学者用力,先察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然后审端致力;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的观点。
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己还是更应该为人”为辩题的辩论赛。
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己)或反方(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人)写一篇一辩陈词,或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例文求学,立己达人——在“求学为己还是为人”辩论赛上的总结陈词一考生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辩论,双方确实不分伯仲,胜负就交给评委们裁定,我惊叹于双方辩手的多“才”善辩,既有“得理不饶人”的犀利锋芒,更有温厚儒雅的君子之风。
(评论双方精彩表现,又有意营造现场感,以凸显辩论赛的文体特点。
)作为主持人总结陈词,我觉得求学为己还是为人,并非冰炭不容,而是相向而行的。
君子求学,立己达人。
首先为己,然后为人。
(亮出观点,并非折中,而是体现辩证思考,思维严谨。
)正如孔子求学,首先是为己,为了内心的清明。
因此他博学以文,约之以礼:韦编三绝以苦读,克己复礼以自修;惟其如此,才使他学高为师,化育三千。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有关鲁迅素材多角度运用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有关鲁迅素材多角度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ba43c3f7ec4afe05a1df0b.png)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有关鲁迅素材多角度运用一、写作素材1、当时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他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
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
主张“占有”的同时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之后,“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2、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落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再多的“本”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可成就一座高峰!3、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您是第一个从“铁屋子”中醒来的人。
“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也许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您却没有在无路可走的面前低头。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您自愿做那第一个开拓者,您开始“呐喊”,您要用自己的心来唤醒每一个昏睡的国人,要用自己的笔,挑起整个民族的脊梁!您,做到了。
人们看到了“新文学”界那个奔走呼喊的身影,看到了“语丝”里那盏长明不灭的灯——您点燃了文学革命之火,照亮了国人民主革命之路!4、有人说您曾“彷徨”过。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练《关于“文学与时代”》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点评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练《关于“文学与时代”》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bf0c9935f524ccbff12184ad.png)
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形象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在苦难中开出诗的花 朵”,给人深刻印象,感染力强。
选材经典,从李煜到李清照再到杜甫,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丰富的内容,给人事实 胜于雄辩之感。
6
7
3
一.文学歧长路,时代泽芳华 无论是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还是他人所讲“国家繁荣诗 人幸”,都表明了时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文学歧长路,时代泽芳华。无 论是盛世还是衰世,文学总可自踏一路繁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是李太白笔下气吞山河的盛唐气象;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是杜子美在《兵车行》中对国破家亡的晚唐的 由衷慨叹。毋庸置疑的是,他们二者都在文学创作中取得瞩目的成就。然而,在近乎相同 的时代条件下,李白的豪情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彰显了无法湮灭的文学光辉。 所以,仍是那句:文学歧长路,时代泽芳华。 文学的繁荣并不由时代的盛衰决定,时代影响的唯有文学的风格与特性。因此,文学 始终在长路上前行,时代便独加以润泽。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借时代变迁与文化存留 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时代与文学在一个庭院里厮磨,所存留的无非是至甘于至苦之 言”。的确,时代的不幸映射至文学上便同一杯苦茗,时代的幸折射至文学上则似一口甘 汁。二者无论有何等差异,终可以品出一番沁人心脾的时代余味。 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可折射出世象万千。、 新中国伊始,农民文学成为时代特征,赵树理的《黄土扎根》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时 的一派欣欣向荣。文革时期,尽管整个社会呈现百废待兴的局面,文学创作始终生生不息, 管成笔下的《回首往来》深刻阐述了对民主法治的渴望。时至今日,改革开发走过了四十 多个年头,新时代的中国凯歌已经奏响,文学创作仍然向前发展。青年作家刘本华创作的 《中国新世纪》成为畅销书籍并斩获多项大奖,文联主席徐骏用几首现代诗歌概括了中国 所取得的世界成就。这些无不在说明着:时代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代兴衰有时,
2023-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导写及范文
![2023-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导写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95498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0.png)
2023-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导写及范文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其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的人),众人必定会诽谤他"。
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古人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分别为正反两方观点举行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辩论一般由一辩立论、二三辩攻辩、自由辩、四辩总结陈词四个阶段构成。
正方或反方的一辩陈词即正方或反方的立论过程,奠定整场辩论赛中己方的基础、思路、逻辑、方向,确立本方辩题的概念内涵、内在联系、基本形态和逻辑框架。
辩论词应有标题、称呼、问候、观点、正文、结语。
正文的写作顺序一般是:①提出本方观点。
注意题干限定要素,明确身份以及辩论主题,进而明确己方观点。
②阐述理由。
这部分内容是辩论词的重点内容,一般应围绕己方观点从多个角度阐述理由,分条分点写出。
③归纳结论。
这部分内容对前面的观点做一个总结,再次强调己方观点。
篇幅不宜过长,应简短精炼。
结尾表达感谢。
论辩陈词在观点上必须有破有立,对对方提出的观点要作出预设。
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自己的观点则要有理有据。
语言既要说理,还要注意气势,要便于口头表达,注意排比手法的运用,注意讲道理和摆事实的有机结合。
本题属于有具体任务情境的应用性文章写作,辩论的主题是对“行高于人”引发的“仰"和“非”的不同态度。
不管是三国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的观点还是汉代儒家学者郑玄的立场,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两种截然对立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70分)多丽丝•莱辛,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虽没上过大学,也没进过文学培训班,但从未间断地阅读,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工作。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之一,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
自小酷爱读书,曾放过牛、拾过柴、修过水库,也亲身体验过拾荒者的生活。
阅读以上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提示:本次作文题的出题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一定的审题立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与写作之间的亲密关系,引导学生能在写作中体现出一定的思辩性。
题目中所给的两段文字,可以通过求同的思维方法来进行审题立意。
莱辛与贾平凹都是属于作家或文学家,都在文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材料描述中他们俩的共同特点是“从未间断地阅读”、“酷爱读书”,都有过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体验过不同职业、不同身份、艰苦却对人生、写作有着重要意义的生活。
因而,可以从“文学创作与人生阅历”、“读书与写作”、“读书与成才”、“阅读与人生”之间的关系立意。
也可以从莱辛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经过专业的文学培训班,贾平凹是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但他们都在文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可得“学历并不等于能力”、“文凭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等角度立意,也可以写出立意准确而深刻的文章。
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容易出现的偏差:1、断章取义。
就从“从不间断”、“从小”,得出我们要坚持不懈,我们要持之以恒。
2、自己补充材料内容。
立意:成功来源于理想、热爱、奋斗等。
优秀考场作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阐述了她所认为的人生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爱,第二间放下恨,第三间存放事业。
而我认为,精神的三间小屋是:第一间盛放阅读。
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晓理可以养心。
由此可见阅读对于人的成长发展何其重要。
很难想象,若没有不间断地阅读,多丽丝•莱辛还能摘得诺贝尔奖的桂冠,贾平凹还会成为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吗?王安忆曾言:“写作的好坏取决于你的理性准备,理性准备充分,你就深刻。
”而理性准备有赖于阅读,所以凡在书讯上找到的书她都买来,长期的积累使她带有精神书写的成分,即使是福萍、妹头等“小人物”上也有“大情怀”。
可以说,正是阅读,造就了一个个诺贝尔文学大师,成就了一个个文坛传奇,难怪铁凝说:“我对阅读的重量毫不怀疑。
”第二间存放生活经验。
毛泽东曾对留学归来的毛岸英说:“你读了那么多有字之书,也要学会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
”这就告诉我们,间接经验虽很重要,但直接经验更为重要。
《百年孤独》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每个生物都是有灵性的,问题是如何唤醒它。
”也只有生活在那个神秘国度的马尔克斯才能写出如此灵性的作品!难道马尔克斯的魔幻王朝是建立在厚厚的书本之上,扎根于别人的人云亦云中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若没有当过保姆、速记员的经验,莱辛的光环还会如此闪耀?若没有放过牛、拾过柴,体验过拾荒者的生活,贾平凹《秦腔》还会如此动人心弦吗?没有经过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还能写出贴近生活的作品,没有生活经验积累的作家是不会有朴实动人的文字的,只有读透生活这本无字之书,把笔写到生活中去,才能与读者共享普天下的凉热。
第三间沉淀爱。
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生活,脱离爱,就会臻于苍白无力,缺少热情。
正因为爱阅读,温总理放在床边的一本《思想录》看了有100多遍;正因为爱写作,杜拉斯与文字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正因为爱生活,三毛即使在沙漠中,也能无比快乐,把沙漠写进作品中去……无论你的文凭如何,所处地位的高低也罢,若能拥有这三间精神的小屋,看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的闲情,你也能拥有。
【点评】本文的最大亮点是借鉴毕淑敏的同题文章立意行文,借三间小屋来阐述自己对材料的理解。
在审题立意上,“阅读”、“生活经验”是对材料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内容充实,论述充分,全文眉清目秀,首尾圆融。
如将第三点“爱”改成“兴趣”就更好了。
(66+2)不是“科班”也成才西南联大时期,刘文典对沈从文之类非“科班”出身的教授很是瞧不起。
曾扬言:在西南联大,陈寅恪应该拿400块工资,自己拿40块,而沈从文连4块钱都不值。
我们在感叹刘文典“狂生”本色之时,不禁也鄙其气量狭小。
谁说非“科班”出身就不能成才?不是“科班”也成才,因为“科班”出身是外因,努力才是内因。
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不是正牌文学系毕业,甚至没上过大学,更没进过文学培训班,但她从未间断过阅读,最终经过自身的努力,终成正果。
而我们熟知的刘翔,也是半路出家,但却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过人的天赋,在110米栏闯出了亚洲人的一片天地。
可见“科班”出身并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一个努力的人或许会因为它少走些弯路,而一个自身庸懒的人即使是镀了这层金,也不会变为一个有为之士。
不是“科班”也成才,因为生活是最好的大学。
记得刘亮程曾在《城市牛哞》中“自惭”道:别人熟读经史子集,开口即出典,而自己的写作来源只有生活。
他真的自惭吗?我想不会,相反那些整日关在象牙塔中,沉浸于所谓的“科班”身份的人才更应该惭愧。
这让我想起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一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班”将军;而一边却多半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司令。
而结果却让人诧异。
究其源由,或许对于战争来说,战场才是最好的课堂,经历一次实践比一百次讲座有用得多,这与成才途径或许有相通之处吧!可见,生活才是最好的大学,因为生活中汲取的是经验和教训;而大学中学到的多是理论。
经过生活的大炼炉炼出的也是好钢,甚至或许是真正的大才!如此说来,倒是沈从文,刘亮程一类人才是真正的“科班”出身了!不是“科班”也成才,这句话似乎对于中国人特别受用,无数先贤今才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与生活的历炼成就大才。
华罗庚只初中毕业,但却依靠自己的勤奋奠定中国现代数学泰斗地位,贾平凹虽然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但其从小经历的生活毫无疑问也是他成才的助推剂。
而当今社会一切工作文凭至上在我看来是可笑的,一方面剥夺了一些非是“科班”出身,但有真才实学之人的展示机会,更引导大众只知死读书而不去体验生活。
不是“科班”亦成才,这话不仅于古于今,甚至于未来一样是受用的。
【点评】文章观点鲜明,立意新颖。
层次结构严谨而有条理,先分析不是“科班”也成才的原因之一是成功有内因与外因之别,并补充说明“科班”出身并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然后借刘亮程的例子论述不是“科班”也成才的另一原因是生活才是最好的大学,最后结合国人的思想现状进一步证明自身努力与生活历练于成功的重要意义。
论述过程能紧扣材料并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表达简洁流畅。
(68-2)生活阅读两相应多丽丝•莱辛与贾平凹,酷爱读书,生活经历丰富。
前者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的工作,后者放过牛、拾过柴、修过水库,也亲身体验过拾荒者的生活。
这不禁让人们将阅读与生活联系了起来,也让我想起了刚刚落下帷幕的“博雅杯”。
“学生们应试气味过重,开口就是在‘宁静的夜晚,循着书香走进……的世界。
’”是评选教授对于参赛者的评论,似乎读书就是应该要脱离生活,把自己变得一尘不染如同圣人般面对手卷,还必须要求万籁俱寂。
这样的书虫一定是苍白的。
阅读当然也是需要的,我们生来瘦小羸弱的灵魂,只有经过浇灌才能得以正常成长。
这时候,我们需要大量的书籍,汲取书中的养料,感悟生活的情怀。
从坐在麦田里的叛逆少年,到由一个穷教书匠到上尉再被送上断头台的青年,到挣扎着与大海搏斗的老人,到临死了看见金子还想去亲吻的贪婪鬼,我们也看到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表现出或美好或苍凉,或扣人心弦或催人泪下。
一匹跨过了一米白栅栏却跨不过1.1米棕色栅栏的马;一个为了去见在战场上的父亲筹车马费,而剪去一头长发的女孩;一个坐在路口守望却怎么也等不到回信的男孩……所有的所有,都填满了这个精神空间极度空虚浮夸的时代。
这些书,用它的渴望、祈盼,苦难,明天来丰富我们的二维观念世界,打破了“非是即非”的对立原则。
而生活也在同时行进着。
但是这里的生活又与生存不同,它是一种体验,一种将所读于实体中感知的途径。
英国的狄更斯在他22岁时被约稿为漫画写流程,但是因为他对于漫画内容完全没有经历过,所以语调之单薄让约稿人着实惊讶。
后来狄更斯与他商定,由狄来写故事,由别人为他作插画,这样就诞生了使他一举成名的《匹克威克外传》,连载20期。
因为狄曾参与过多项工作,早年家庭的贫穷给了他识见社会的机会,他写起匹克威克俱乐部的见闻也自是得心应手,并且很真实可信。
并不是说狄更斯如果生活富裕了就一定不能成为优秀作家,但是他因为这样的经历而成了这样的作家,笔法多变,许多战士表明读完狄的作品才入睡。
阅读,是为了于生活之中高于生活,而生活,是为了将阅读用于生活。
我们不必每个人都成为狄更斯、多丽丝或者贾平凹,但是阅读与生活造就的对于人生的态度是需要的。
生活离不开阅读,阅读也离不开生活,试图将两者分离开的行为,必定是可笑并且徒劳的。
(63分)文章是内心的独唱在身边有许多为作文狂愁的同学,对于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材料精髓“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常常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即使雾里看花摸到一丝边际,又因“书到用时方恨少”无法下笔。
我便是其中一员,屡次挫败后究其根本,便发现对生活的认识依然停留在粗浅的表象上,对素材的积累没有加以用心。
在得出这样的结论前,多丽丝、贾平凹的人生经历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尽管两人的学历存在差距,但他们都经历了各种生活,如多丽丝担任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贾平凹放过牛、拾过柴、修过水库还体验过拾荒。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生活的磨难给予了他们超于常人的觉悟,于是多丽丝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贾平凹享誉文坛。
由此可见成功的写作必需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如疱丁解牛般理清丝丝缕缕)和广泛丰富的素材积累(天文地理无所不全),没有深刻的认识,空有丰富素材好比家有良田美玉却无人打理经营,而徒有深刻认识却无丰富素材有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理解到这一点我又想起了当今文坛的两位新生代作家:韩寒、郭敬明。
韩寒初中退学后为生计辗转,历经人间沧桑,磋砣中练就一双火眼金晴,其博客上的文章针砭时弊相当犀利,一改年轻人“莫谈国事”的极低责任感,被人赞为当代最有希望成为鲁迅的作家。
而郭敬明自上海大学肆业后一心一意操办起青春文学杂志,以其忧郁的文风俘获无数青少年更成为最年轻的作协委员,然而其空洞的内容及脱离实际生活的夸张描写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也多次曝出抄袭之争。
这两人的学历,作品立意相比更具有戏剧效果,孰上孰下一看便知。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倘若艺术作品失去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那便是空中楼阁,经不起岁月的磨练,而那些有真才实料的作品,因源于生活而易取得共鸣,纵使时间流转却依然历久弥新,正所谓“磨练风霜存骨相”我想如果在写作上能够积极仿效前人,那么受益的将不仅仅是我们单薄的作文,为写作而培养的那种生活态度,也将为我们的一生增益许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