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品德心理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7/2019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
• 考察儿童对一系列结构化的情景或道德两难问题的反应。 在欧洲,一个女子由于得了一种罕见的癌症就快要死了,医生说只有
一种药能就她,就是这个小镇一位药剂师刚刚发明的一种由镭制成的药。 这种药非常贵,而且药剂师的标价是其真实价值的10倍还多,一粒就要 4000美元。这个女人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去借钱,也只借到2000美元。他 恳求药剂师能不能便宜点卖给他,或者不够的钱以后慢慢补上。但是药剂 师怎么也不同意。所以在尝试了所有的合法手段之后,海因茨没有办法了, 他决定夜闯药房为他的妻子偷药。
综合性培养方法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扮演某一类型的 人。
讨论:一群消防队员进入火场救火,评舍己救人标兵称号时, 因为某人平时工作表现不好,有吃拿卡要行为而从名单移 除,妥否?
11/27/2019
利用群体规定 • 第一阶段,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 第二阶段,帮助班集体唤起解决问题的意识,认识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
• 5岁以前儿童按照自己独特的规则来玩游戏,年龄很小的儿童不能以合作形式 与他人相互作用,因此他们不能进行道德推理。
• 5岁儿童能够意识到规则的存在,但尚不能一贯地遵守规则。不能理解规则的 人为性,把规则看成是权威人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
11/27/2019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5-8岁)
11/27/2019
品德及其特点
2、 品德的特点 • 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社会行为。 • 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 • 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人格(个性)品德发展构成了性格个性发
展的重要部分,品德形成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品德具有社会性、统一性、稳定倾向性、
分有所体现,但是他们主要 别人认可的行为。通过表现“好”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好的
按照“你捧我,我就捧你” 而赢得别人的赞赏。
行为是由自我选定的道德准则、
的方式来解释的。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尽义 个人的良心而决定的。这些准则
务、尊重权威以及维护既定的社 是抽象的、伦理的(比如黄金法
会秩序等都被认为是对的。
则),而不是具体的道德指令(如
11/27/2019
十戒)。
道德发展的基本历程 • 效果论——动机论 • 客观责任——主观责任 • 外部权威控制——内部道德支配
• 他律——自律 • 道德实在论——道德主观主义
11/27/2019
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理论(产生过程)
• 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 本我——快乐原则,“力比多”支配 • 自我——现实原则,满足本能,压抑冲动 • 超我——至善原则/道德原则 监督作用 • 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学生将父母的批评和社会的批评内
同志感、友谊感、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也属于道德感。) – 直觉的道德感:如,人常会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全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的制止不当的需求与
行为。 – 想象性的道德感:如,想起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多半会唤起钦慕之情。 – 伦理性的道德感: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
11/27/2019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它主要由道德认 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
11/27/2019
• 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道德观念和评价能力,它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 道德情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时产生的 一种内心体验。(同情、反感、眷恋、疏远、尊敬、轻视、感激、爱、憎、背信弃义等属于道德感;
的好坏。
群体或国家的期望都被看作是有 行为往往是根据个体的一般权利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 价值的。
和整个社会所认同的标准而界定
任何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或 第三阶段:“好男孩—好女孩” 的。与第四阶段不同,法律不再
偶尔满足他人的需要的行为 取向。良好的行为就是取悦于他 是“冻结的”——相反,为了社
就是对的。公正和互惠的成 人或有助于他人的行为,以及被 会的利益,它们是可以改变的。
自觉性、区别性、调节性。 • 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服从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是社会现实的机械
的模仿,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11/27/2019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有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的信念系统所支持的 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 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1.道德反应人们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的核心是价值 观。 2.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与法律不同,规范是形式的东西。 3.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是人们自觉地用来控制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4.道德既不同于习俗,又有别于法律,它是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评判的标 准,它是靠教育,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
情感体验。
11/27/2019
•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 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 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 段。
11/27/2019
•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 认知的倾向和深度;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道德意志中个 体意识力量的来源,道德意志又影响着道德认知和道德情 感形成的速度和水平;道德行为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知, 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
品德的培养
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 (一)说服 • 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二)小组道德讨论 • 道德两难故事
11/27/2019
道德情感的培养
• 移情能力的培养 • 羞愧感
11/27/2019
道德行为的培养
观察学习(间接学习)
奖励与惩罚 1、奖励 • 奖励要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 • 奖励要选择恰当的奖励物 • 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 • 引导学生更多地利用内部奖励
你认为海因茨应该这么做吗?为什么?
11/27/2019
• 阶段一:海因茨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人抓住的话会坐牢的。 • 阶段二: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儿都不行。 • 阶段三: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一个好丈夫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如 果他不愿意冒着坐牢的危险来挽救妻子的生命,那么他太冷酷无情了。 • 阶段四: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 就会变得很混乱。 • 阶段五: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远远大于药剂师个人 对财产的拥有权。 • 阶段六: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和种种可考虑的事情相比,没有什么比 人类的生命更有价值。
11/27/2019
品德心理的发展理论
• 规则告诉人们相互间应该怎样进行交流,怎样避免伤害别 人以及生活中怎样才能融洽相处。
11/27/2019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首先得到发展;之后认知能力决定着儿童对 社会情景的推理能力。
•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发展也是按预定的阶段进行的,从一个非常自我中 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基础的公平系统阶段。
人满意。 • 第三阶段,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求形成的新态度。 • 第四阶段,引导全体学生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 第五阶段,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行动,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
划的义务。 • 第六阶段,在学生执行计划过程中改变态度。 • 第七阶段,引导群体成员对已改变的态度作出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
反映于理性的道德态度中:把规则看成是彼此都 认可的结果,是可以协商的,能被个体接受并得 到普遍认同的才是合法的;与合作的要求以及相 互尊重的原则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就是对的。
根据行为者的意图来判断什么是不好的;平等的 对待或者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才是公正的;根据对 过错行为的惩罚的适当性来判断其公正性。
过错必定要受到惩罚;公正被看作是必然的。 惩罚受到人们的意图的影响。
前习俗水平(7-10岁)
习俗水平(10-16岁)
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
规则是别人制定的。
个体接受规则,有时使自己的需 人们根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 要服从于群体的需要。不管直接 规则来界定自己的价值观。
行为的实际后果决定了行为 的、明显的结果是怎样的,家庭、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好的
化为超我/“良心”,代表了“内化了的父母。” • 道德的发展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生理上的自制到心理
上的自制。
11/27/2019
百度文库
Gilligan的理论
• 女性有不同于男性的道德概念,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这样的抽象、 理智的原则,而女性在看待道德时,倾向于依据关心和同情,她们更关心广 义的人类幸福和人际联系怎样有助于增进人类的幸福。
和稳定化。
11/27/2019
• 道德自律
– 自我观察 – 自我评价 – 自我强化
11/27/2019
11/27/2019
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二者之间存在着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 • 1.品德是人的道德的内化,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 • 2.品德是道德动机与道德实践(行为);道德意识倾向性与道德心理特征;
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 一,还是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有机统一。 • 3.品德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心理,它体现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稳 定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这一根本属性,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 值的核心部分。 • 4.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的 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七章 品德心理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11/27/2019
品德及其特点
1、 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在一定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是支配、调节个体道德行为的个体意识,是在一定社会 形态下,道德个性化的反映,具体指个体在一定社会生活中遵循 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倾 向。
11/27/2019
二、品德的培养途径
2、惩罚 • 惩罚要迅速而短暂 • 惩罚在不良行为出现后立即执行 • 惩罚在强度上要有限制 • 惩罚针对的是事件而不是个人 • 惩罚应与学生的不良行为相对应 • 惩罚不仅仅是给予皮肉之苦,取消某些积极强化物
11/27/2019
• 延迟满足(阿隆弗里德实验)
11/27/2019
• 男性更倾向于竞争取向,女性更倾向于合作取向。
11/27/2019
品德的内化过程
• 社会规范的依从(盲目被动,迫于权威) • 社会规范的认同(认可仰慕,遵从模仿) • 社会规范的信奉(信念)
11/27/2019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 家庭因素 • 社会环境 • 班级体与同辈群体
11/27/2019
基于强制的关系;例如儿童完全接受成人的 指令。
自律道德阶段(9-11岁)
基于自主的个体间的平等合作与相互认同的关系, 正如相互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反映于道德现实主义的态度中:把规则看成 是不可改变的要求,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 性,不可协商;完全服从于成人或规则就是 对的。
根据行为的客观形式和结果来判断什么是不 好的;成人所做出的决定就是公正的;武断 的、严厉的惩罚被认为是公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