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

由图解法求得直线的斜率即可由此得到液体的摩尔气化 热(J.mol-1):
ΔH气=-2.303Rm
(3-4)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第录7页/共45页
返回
2024/7/30
3.3 仪器和试剂
如图3-18装置一套 ,调压器(1kVA)1 台,电热套(300500W)1个,真空泵 及附件1套。
图3-18 动态法液体饱和蒸气压测定装置 1-调压器,2-电热套,3-三颈瓶,4-沸石,5-纱布,6-温度计,7-温度计,
降低体系与环境的压差约20-30mmHg,同样测定。 直到体系与环境无压差,测定不少于10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第录10页/共45页
返回
2024/7/30
3.5 数据处理
1.数据记录
被测液体
室温
大气压:开始读数
结束读数
温度值
平均值
t观 t环 t校 1/T h左 h右 Δh p
lnp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第录11页/共45页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第录15页/共45页
返回
2024/7/30
3.8 附录1 温度计的校正
1.零点校正:常用水的冰点校正,或用一套标准温度计校正。
2.露茎校正:所谓露茎是指温度计未浸入被测体系的部分。由于 其所处的环境温度的不同,所示值需要进行校正。
Δt=kl(t观-t环)
(3-17)
k=0.000157是水银对玻棒的相对膨胀系数;t观是测量温度计的读 数;t环是附在测量温度计上的辅助温度计的读数;l是测量温度计 水银柱露在空气中的部分的刻度长度。
(3-2)

lg p A B
(3-3)
T
由(3-3)式可知,若用lgP对1/T作图应得一直线,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物理化学实验课件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物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物理化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培养科学实验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物理化学实验:1. 常温常压下纯水密度测定实验原理:在常温常压下,纯水的密度可以作为标准物质,在此基础上可以测定其他物质的密度。

2. 热力学第一定律测定实验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系统内的能量总量是一个固定值,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总量不变。

3. 热力学第二定律测定实验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关于能量转化的不可逆性的定律,指的是系统内部熵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系统在进行一定的活动时,都会产生一定的熵,从而使得其能量最终被消耗殆尽。

4. 饱和汽液平衡曲线实验实验原理:饱和汽液平衡是指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平衡状态,当系统处于饱和状态时,液相和气相都可以达到最大的平衡状态。

5. 物质的比热测定实验原理:物质的比热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温度变化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大小,与物质本身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有关。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1. 数据采集装置2. 高精度天平3. 温度计4. 重力秤5. 差压计6. 安培表7. 恒温水槽8. 实验室制冷机9. 热量计四、实验步骤1. 常温常压下纯水密度测定步骤一:将称出的一定质量的水倒入密度计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步骤二:通过引流管排放气泡,使密度计内无气泡并与水平。

步骤三:用读数镜观测密度计刻度,记录显示的读数。

2. 热力学第一定律测定步骤一:打开实验箱,调节实验箱内的温度,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步骤二:将热量计固定在实验箱内,并记录所吸收的热量和温度的变化。

步骤三:绘制实验箱内温度和热量变化随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3. 热力学第二定律测定步骤一:将水放在密闭容器内,然后将容器放在恒温水槽中,测量水的温度和压力。

步骤二:对容器施加热量,使水蒸发,然后测量水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汽压和温度。

物化实验课件-实验报告模板-燃烧热-二组分相图

物化实验课件-实验报告模板-燃烧热-二组分相图

燃烧热的测定【四﹑实验原始数据和实验现象记录】苯甲酸燃烧丝重g;棉线重g;苯甲酸+棉线+燃烧丝总重g;剩余燃烧丝重g;环境温度(外筒水温)℃。

燃烧丝重g;棉线重g;十六醇+棉线+燃烧丝总重g;【五﹑实际实验过程】1. 水当量的测定:(1)仪器预热将量热计及其全部附件清理干净,将仪器通电预热。

(2)样品压片粗称1g左右的苯甲酸,压成片状;取约15cm长的燃烧丝和棉线各一根,分别准确称重;用棉线把燃烧丝绑在苯甲酸片上,准确称重。

(3)氧弹充氧将燃烧丝两端分别绕在弹头的两根电极上;氧弹中加入10mL 蒸馏水(本实验不加水),拧紧。

充氧时,开始先充约0.5 MPa氧气,然后放掉以赶出空气,再充入1MPa氧气。

(4) 调节水温用容量瓶准确量取已被调好的低于外桶水温0.5-1.0℃的蒸馏水3000ml,装入量热计内筒;装好搅拌器,将点火装置的电极与氧弹的电极相连;将已调好的贝克曼温度计插入桶内,盖好盖子,开始搅拌。

(5)测定水当量打开搅拌器,待温度稳定后开始记录数据,开始30s记录一次,记录10次。

开启“点火”按钮,当温度明显升高时,说明点火成功,同时在点火后记10-20个数据,待温度再次稳定后(缓慢下降时)记录10个数据。

(6) 停止搅拌,取氧弹,放出余气,打开氧弹盖,若氧弹中无灰烬,表示燃烧完全,将剩余燃烧丝称重;倒掉氧弹和量热计桶中的水,并擦干。

2. 测量十六醇的燃烧热称取0.8g~0.9g萘,重复上述步骤测定之。

【六﹑实验结果】(本部分页面不够请加附页。

)1. 雷诺曲线求得ΔT:图4-1苯甲酸的雷诺校正曲线 图4-2十六醇的雷诺校正曲线{雷诺曲线的求法具体步骤如下:将样品燃烧前后历次观察的水温对时间作图,联成FHIDG 折线(图4-3),图中H 相当于点火点,D 为观察到的最高温度读数点,作HD 的1/2(或相当于室温)之平行线JI 交折线于I ,过I 点作ab 垂线,然后将FH 线和GD 线外延交ab 线A 、C 两点,A 点与C 点所表示的温度差即为欲求温度的升高ΔT 。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实验一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指导教师 王素娜
2
实验一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3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静态法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原理及操作
方法,学会由图解法求其平均摩尔气化热和正 常沸点。 了解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克劳 修斯-克拉贝龙(Clausius- Clapeyron)方程式的 意义。 了解真空泵、玻璃恒温水浴,缓冲储气罐及 精密数字压力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6
二 实验原理
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方法很多。本实验采用静态法,
是指在某一温度下,直接测量饱和蒸气压,此法一般适用
于蒸气压比较大的液体。实验所用仪器是纯液体饱和蒸气 压测定装臵,如实验步骤中的图1所示。 用静态法测量不同温度下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实验方 法,有升温法和降温法二种。
7
三 仪器药品
恒温水浴
4
二 实验原理
在通常温度下(距离临界温度较远时),纯液体与其 蒸气达平衡时的蒸气压称为该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气
压,简称为蒸气压。蒸发1mol液体所吸收的热量称为 该温度下液体的摩尔气化热。 液体的蒸气压随温度而变化,温度升高时,蒸气 压增大;温度降低时,蒸气压降低,这主要与分子的 动能有关。当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便沸腾, 此时的温度称为沸点,外压不同时,液体沸点将相应 改变,当外压为1atm时,液体的沸点称为该液体的正 常沸点。
由斜率算出此温度间隔内水的平均摩尔气化
热ΔvapHm,通过图求出乙醇的正常沸点。
16
七 实验讨论
降温法测定不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 1. 接通冷凝水,调节三通活塞使系统降压13kPa(约100mm汞柱),加热 水浴至沸腾,此时A管中的水部分气化,水蒸气夹带AB弯管内的空 气一起从C管液面逸出,继续维持10min以上,以保证彻底驱尽AB弯 管内的空气。 2. 停止加热,控制水浴冷却速度在1℃/min内,此时液体的蒸气压(即B 管上空的压力)随温度下降而逐渐降低,待降至与C管的压力相等时, 则B、C两管液面应平齐,立即记下此瞬间的温度(精确至1/100摄氏 度)和压力计之压力,同时读取辅助温度计的温度值和露茎温度, 以备对温度计进行校正。读数后立即旋转三通活塞抽气,使系统再 降压10kPa(约80mm汞柱)并继续降温,待B、C两管液面再次平齐时, 记下此瞬间的温度和压力。如此重复10次(注意实验中每次递减的 压力要逐渐减小),分别记录一系列的B、C管液面平齐时对应的温 度和压力。 3. 在降温法测定中,当B、C两管中的液面平齐时,读数要迅速,读毕 应立即抽气减压,防止空气倒灌。若发生倒灌现象,必须重新排净 AB弯管内之空气。

物理化学课件

物理化学课件
意义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物理学和化学 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为解释 许多自然现象提供了基础。
热力学第二定律
内容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量总是从高 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而不能反过 来。也就是说,热量传递的方向总是 从高到低,不能反过来。
意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了自然界的某种 方向性,它限制了某些自然过程的进 行方式。
VS
详细描述
光化学第一定律指出,在一定温度和压力 下,光化学反应的速率与辐射能量成正比 。这个定律对于研究光化学过程和设计光 化学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光化学第二定律
总结词
光化学第二定律是描述光化学过程中辐射能 量与化学反应途径关系的物理化学定律。
详细描述
光化学第二定律指出,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一个光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途径中各个 步骤的辐射能量差成正比。这个定律对于研 究光化学反应机理和设计光化学合成路线具 有重要意义。
化学平衡
内容
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反 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达到动态平衡。
意义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了解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 向。
化学反应速率
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浓度 的变化量表示。
复杂系统与跨尺度研究
总结词
跨学科、多尺度研究
详细描述
物理化学在复杂系统和跨尺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复杂系统研究涉及多个相互作用因素,需要综合运用 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预测系统的行 为。跨尺度研究则要求科学家从原子、分子到纳米、宏 观等不同尺度上理解和控制化学过程,物理化学为解决 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物理化学实验(温度)(共47张PPT)

物理化学实验(温度)(共47张PPT)

铠装热电偶结构
一、温度计和恒温装置
★ 热电偶的种类
一支典型的热电偶是由两根经过适当退火的不同金属丝所组 成,将两根金属丝的一端焊在一起构成测量端(热端),另一端(称 为参考端或冷端)与导线相连,参考端通过导线与电压测量仪(电 位差计)相连后就可以进行热电势测量。
1〕标准型热电偶 常用的热电偶温度计有铂-铂铑合金、镍铬-镍铝、铁-康铜、
温度为t、tn和tn、t0时的相应热电动势的代数和。中间温度定律
可以用下式表示:
E A ( T B ,T 0 ) E A B ( T ,T n ) E A ( T B n ,T 0 )
中间温度定律为补偿导线的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用作热电极的材料应具备如下几方面的 条件:(1)温度测量范围广;(2)性能稳定; (3)物理化学性能 好。
一、温度计和恒温装置
★ 热电偶的结构 1〕普通工业装配式热电偶的结构
热电偶通常由热电极、绝缘管、保护套管和接线盒等几个主 要局部组成。
2〕铠装热电偶的结构
铠装热电偶具有能弯曲、耐高压、热响应时间快和巩固耐用 等许多优点,它和工业用装配式热电偶一样,作为测量温度的变 送器,通常和显示仪表、记录仪表和电子调节器配套使用,同时 亦可作为装配式热电偶的感温元件。
铜-康铜等。
一、温度计和恒温装置
铂铑30-铂铑6热电偶,分度号“B〞; 铂铑10-铂热电偶,分度号“S〞;
镍铬-镍硅热电偶 ,分度号“K〞;
镍铬-康铜热电偶 ,分度号“E〞;
铁-康铜热电偶,分度号“J〞; 铜-康铜热电偶,分度号“T〞。
2〕非标准型热电偶
非标准型热电偶包括铂铑系、铱铑系及钨铼系热电偶等。
3)参考电极定律
两种导体A,B分别与参考电极C组成热电偶,如果他们所产生的热 电动势为,A和B两极配对后的热电动势可用下式求得: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详细描述
密度测定实验通常使用密度计来测量液体的密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密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 密度的计算方法,了解密度与物质状态、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观察不同物质密度的差 异,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折射率测定实验
总结词
折射率测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率的概念,掌握折射率的测量方法,提高实验 操作技能和观察力。
实验技术创新
实验内容创新
在保证基本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 尝试增加一些新的实验内容,以拓宽 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积极探索新技术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 应用,提高实验的技术水平。
THANKS。
实验室温度
实验室内温度应保持恒定,避免 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室湿度
实验室内湿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 内,避免过湿或过干影响实验器
材和实验结果。
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避免杂物 堆放和危险品存放,确保实验安
全。
实验改进与创新建议
实验方法改进
针对一些传统实验方法,可以尝试采 用新的实验方法或改进原有方法,提 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误差传递
介绍误差传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如何根据误差的大小和性质进行误 差传递的计算。
03
实验操作流程
实验准备阶段Leabharlann 010203
04
实验目的明确
在实验开始前,需要明确实验 的目的和要求,以便更好地进
行实验设计和操作。
实验器材准备
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 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其质量和
有效性。
实验环境布置
实验报告撰写
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详细的实 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 记录、分析和结论等。

(推荐)《物理化学实验》PPT课件

(推荐)《物理化学实验》PPT课件
β乙醇和β纯水
6、求乙醇和水的偏摩尔体积及100克30%溶液
的总体积
9
1.3 y = 0.161x2 + 0.1067x + 1.0048
1.2 1.1
1 0.9 0.8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10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测定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 压,以lnp对1/T作图,得一直线,由该直线的斜 率可求得实验温度范围内液体的平均摩尔气化热.当 外压为101.325kPa时,液体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 温度称为该液体的正常沸点,从图中可求得沸点.
24
25
渗透压
性 质
电导率
摩尔电导率
浓度
26
电导的测定
一、直接测出各种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电导率 二、做电导率---浓度图,找到拐点,求出临界胶
束浓度
➢配溶液时所用的水为电导水,其电导率
约为0.8×10-6~3×10-6s·cm-1
27
5 123 4
6
7
8
10 9
1、温度调节旋纽 2、选择开关 3、常数旋钮 4、量程开关
与所使用的电极的常数相一致。
*常数显示与小数点无关
29
➢将“校正-测量”开关置于测量位,待显示稳
定后,仪器显示的数值即为被测液的电导率。 如果显示屏首位为“1”,后三位灯熄灭,表 明超出量程范围,可扳在高一档量程来测量 如果读数很小,为提高测量精度,可扳在 低一档的量程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每换一次量程都必须 校准一次!!!
➢测纯水、7种乙醇溶液和纯乙醇的表面张力
注意事项
➢一、表面张力要在一台仪器上进行测量 ➢二、50mL溶液要测密度和表面张力,节约用

物理化学ppt课件

物理化学ppt课件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增原理
总结词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熵(即系统的混乱度)永远不会减少,只能增加或保持不变 。
详细描述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另一个基本定律,它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熵(即系统的混乱度)永远 不会减少,只能增加或保持不变。这意味着能量转换总是伴随着熵的增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宇宙 正在朝着更加混乱和无序的方向发展。
03
化学平衡与相平衡
化学平衡条件与平衡常数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
当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 应速率相等,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 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系数 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幂的 乘积的比值。
相平衡条件与相图分析
相平衡条件
相平衡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物质以不同相态(固态、液态 、气态)存在的平衡状态。
色谱分析技术
色谱法的原理
色谱法是一种基于不同物 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 的分配平衡,实现分离和 分析的方法。
色谱法的分类
根据固定相的不同,色谱 法可分为液相色谱、气相 色谱、凝胶色谱等。
色谱法的应用
色谱法在物理化学实验中 广泛应用于分析混合物中 的各组分含量、分离纯物 质等。
质谱分析技术
质谱法的原理
05
物理化学在环境中的应用
大气污染与治理
1 2 3
大气污染概述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污染物 ,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 成危害的现象。
主要污染物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 氧化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 严重影响。
治理措施
针对大气污染,采取了多种治理措施,包括工业 污染源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城市绿化等。

物理化学实验理论教学课件

物理化学实验理论教学课件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自编771化学综合实验申秀民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应用物理化学实验刘志明2009年3基础物理化学实验清华大学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物理化学实验第4版北京大学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物理化学实验孙尔康徐维清邱金恒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罗澄源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物理化学实验王爱荣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8物理化学实验第四版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教学参考书
10
(一)实验预习
实验要求: 实验要求
在实验前要充分预习,预先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所用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对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做到 心中有数。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其内容 包括:实验目的和原理;主要的实验步骤;设计一个原始数 据记录表,以便记录实验时所要记录的数据;画出必要的实 验装置图;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及查阅有关物质的性质(相关 物理量)等等。 实践证明,有无充分的预习对实验效果的好坏和对仪器 的损坏程度影响极大。因此,一定要坚持做好实验前的预习 工作,提高实验效果。为了提高预习效果,每次实验完成后, 应熟悉下一个的实验仪器。
3
2.物理化学实验讲座 物理化学实验讲座是本实验课程的必要环节。 物理化学实验讲座 对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进行较系统的讲 授,安排4次讲座(合计8学时),讲座内容有本 实验课程的学习方法、安全防护、数据处理、报 告书写和实验设计思想等实验基本要求及较系统 讲授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可使 学生在具体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加深对物理化学 研究方法有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
22
(一)使用受压容器的安全防护
②使用时安装减压器(阀) 使用时安装减压器( 使用时安装减压器

物理化学课件二组分体系相图

物理化学课件二组分体系相图
相数
指一个体系中相的数目。
相平衡的热力学基础
01
02
03
热力学基本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 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 律是相平衡研究的理论基 础。
热力学函数
如内能、熵、焓等,用于 描述体系的热力学状态和 性质。
相平衡条件
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当 两个或多个相在某一温度 和压力下达到平衡时,它 们的热力学函数值相等。
高分子聚合反应
聚合机理
高分子聚合反应通常需要在一定的温 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相图可以提供 反应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相变信息, 有助于了解聚合机理和反应动力学。
产物性能
聚合产物的性能与反应条件密切相关 ,利用相图可以预测在不同组成和温 度下聚合产物的性能表现,如熔点、 粘度、结晶度等,有助于优化聚合反 应条件和产物性能。
液态部分互溶气态完全不互溶体系
总结词
该体系中,液态组分部分互溶,气态组分完全不互溶,相图较为复杂。
详细描述
在液态部分互溶气态完全不互溶体系中,液态的两个组分只能部分混合,会形成明显的相界,而气态 的两个组分则完全不互溶。这种体系的相图相对复杂,因为液态的部分互溶性和气态的不互溶性使得 体系在相变时可能发生双向变化,即可能出现固相的析出和气相的生成。
相图绘制方法
实验测定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温度和 压力下的物理性质(如密 度、蒸气压等),以绘制 相图。
计算相图
基于热力学模型和方程, 通过计算得出各相的热力 学函数值,从而绘制相图 。
计算机模拟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 拟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体 系行为,预测相图。
Part
02
二组分体系相图
液态完全互溶气态完全不互溶体系
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对于强酸和强碱来说,由于其在水溶液中几乎全部电离,所
以其中和反应实际上是H++OH-= H2O,由此可见,这类反 应的中和热与酸的阴离子无关,故任何强酸和强碱的中和热都
相同。而对于弱酸弱碱来说,它们在水溶液中没有完全电离,
因此,在反应的总热效应中还包含着弱酸弱碱的电离热,如以 强碱(NaOH)中和弱酸(HAc)时,其在中和反应之前,首先进行 弱酸的电离,故其中和反应情况可以表示如下:
c酸——酸的浓度(mol∙dm-3); V酸——酸得体积(dm3); ΔH中和——反应温度下的中和热(J∙mol-1); K——量热计热容量(J∙K-1);(表示量热器各部分热容
量之和,亦即加热此量热器系统,使温度升高1 K 所需的热量。 ΔT——溶液真实温差(K),可用雷诺图解法求得。
4
二、实验原理
测定量热计热容K有两种方法:化学标定法、 电热标定法。
化学标定法是将已知热效应的标准样品放在量热 计中反应使其放出一定热量;
电热标定法是在溶液中输入一定的电能,然后根 据己知热量和温升,按下式计算出K。
测得量热计的热容量K后,就可以在相同条件 下测定未知反应的反应热了。
5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SWC-ZH中和热(焓)测定装置 1套;
总反应
HAc=H++Ac-
ΔH电离
H++OH-=H2O
ΔH中和
HAc+OH-=H2O+Ac- ΔH反应
ΔH电离=ΔH反应-ΔH中和
3
二、实验原理
中和反应是在绝热良好的杜瓦瓶中进行,让酸和碱的起 始温度相同,同时使碱稍微过量,以使酸能被中和完全,则 中和放出的热量可以全部为溶液和量热计所吸收,这时可写 出如下的热平衡式:
量筒(500ml )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教案ppt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教案ppt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实验条件:掌握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浓度等条件
实验操作技巧:学习实验操作技巧,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等
实验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前准备:检查实验器材、试剂等是否齐全
实验操作步骤:按照教案中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数据记录与处理: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项目内容及目的
实验项目3:动力学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物理化学原理及应用
实验项目1:热力学实验
实验项目2:电化学实验
实验方法及原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依据,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机制、热力学和动力学等知识
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更新实验项目:根据学科发展和实际需求,不断更新实验项目,提高实验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优化实验方案:通过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提高实验效率,减少实验成本
强化实验指导:加强实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
实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虚拟实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数字化实验技术的普及
实验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处理
实验是物理化学研究的基础
实验数据可以验证理论预测的准确性
实验在物理化学领域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实验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
实验是理论知识的重要实践环节
实验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验可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实验可以巩固和拓展理论知识
实验对科学素养的培养
实验是科学素养的基础
实验能够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安全:穿戴防护设备,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要能表示全部有效数字,以便从图解法求出 各量的准确度与测量的准确度相适应。 (ⅱ)坐标轴上每小格的数值,应便于读数和计算, 一般取1、2、5或是1、2、5的10n倍,要避 免用3、6、7、9这样的数值及它的10n倍。 (ⅲ)在上述条件下,充分考虑利用图纸的全面积, 使全图布局合理。若图形为直线,应使其直线与横纵坐 标轴的夹角尽可能在45°左右 。
实验记录:①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必须属实、准确, 不能用铅笔记录,不能随意涂抹数据; ②实验条件也必须记录; ③数据记录要表格化。
三、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40分,操作考20分,期末笔试40分; (平时:预习10分,操作50分,报告40分)




四、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一、实验目的 二、简明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六、讨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实 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对实验的改进意见及 心得体会等。 七、思考题
又因通常测定是在稀溶液中进行(C<1×10-2g· -3), cm 溶液的密度和溶剂的密度近似相等,因此可将ηr写成 :
t r 0 t0
t为测定溶液粘度时液面从a刻度流至b刻度的时间
to为纯溶剂流过的时间 所以通过测定溶剂和溶液在毛细管中的流出时间 ,从上式求得ηr,再由外推法求[η]
2.7305 2.6259
2、图解法:
a.坐标纸的选择与横纵坐标的确定: 直角坐标纸最为常用,在直角坐标纸作图时,习惯上 以自变量为横轴,因变量为纵轴,横轴和纵轴的读 数一般不一定从零开始,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b.坐标的范围: 确定坐标范围要包括全部测量数据或稍留余地 。
c. 比例尺的选择
•比例尺选择的一般原则:
n迁 n原 n电 n后
tC 2
u
n迁 n电
tSO2 1 tC 2
4 u
5 黏度法测定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 量
实验目的
1.了解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基本原理和 公式。 2.掌握用乌氏粘度计测定高聚物溶液粘度的原 理与方法。 3.测定聚乙烯醇的摩尔质量。
实验原理
高聚物稀溶液的粘度是它在流动时内摩擦力大 小的反映,这种流动过程中的内摩擦主要有:纯溶 剂分子间的内摩擦,记作η;高聚物分子与溶剂分 子间的内摩擦;以及高聚物分子间的内摩擦。这三 种内摩擦的总和称为高聚物溶液的粘度,记作η。 实践证明,在相同温度下η > η ,为了比较 这两种粘度,引入增比粘度的概念,以ηsp表示:
物理化学实验
一、目的
1、巩固并加深对物理化学课程中相关理论 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物理化 学原理的能力; 2、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实验技 术和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正 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要求
实验预习: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数据记录 表格、仪器使用方法等。 实验过程:穿实验服、检查预习报告、讲解实验要点 并提问、认真独立完成实验、记录实验数 据、上交实验数据表;安全和卫生检查合 格后方可结束实验.
[η]=KMa
6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摩尔质量
实验目的
1、测定以环己烷为溶剂,萘为溶质的溶液的 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分子量。 2、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定技术。
3、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当稀溶液凝固析出纯固体溶剂时(不生成固溶体),
则溶液的凝固点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其降低值与溶
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
ηsp =(η -η)/η=η/ η-1 = ηr -1
高聚物溶液的ηsp往往随浓度C的增加而增加。为 了便于比较,定义单位浓度的增比粘度ηsp/C为比浓 粘度,定义lnηr /C为比浓对数粘度。当溶液无限稀 释时,高聚物分子彼此相隔甚远,它们的相互作用可 以忽略,此时比浓粘度趋近于一个极限值,即:
迁移数在数值上可表示为:
I Q r U t I Q r r U U
负离子应有类似的表示式。如果溶液中只有一种 电解质,则: t t 1
用希托夫法测定CuSO4溶液中Cu2+和SO42-的迁移 数时,在溶液中间区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分析通 电前原溶液及通电后阳极区(或阴极区)溶液的 浓度,比较等重量溶剂所含CuSO4的量,可计算 出通电后迁移出阳极区(或阴极区)的CuSO4的 量。通过溶液的总电量Q由串联在电路中的电量 计测定。可算出 t和t 。
实验原理
测量电池的电动势,要在接近热力学可逆条 件下进行,不能用伏特计直接测量,因为此 方法在测量过程中有电流通过伏特计,处于 非平衡状态,因此测出的是两电极间的电势 差,达不到测量电动势的目的,而只有在无 电流通过的情况下,电池才处在平衡状态。 用对消法可达到测量原电池电动势的目的。
对消法测电动势示意图
m (CH 3COOH ) m ( H ) m (CH 3COO )





m ( HCl ) m (CH 3COONa ) ( NaCl )


m
2 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测定蔗糖水解反应的速度常数和半衰期。 2.了解该反应的反应物浓度与旋光度之间的关 系。 3.了解自动旋光仪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旋光 仪的正确使用
(ⅰ)各测量点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 ( ⅱ)曲线应光滑均匀,细而清晰。
•注意:不能用圆珠笔画图。
g. 要注明图名、说明:
lgp
2.90 2.85 2.80 2.75 2.70 2.65
·
·
·
·
·
2.80 2.85 2.90
T
2.60
1 ×103 T
2.95
3.00
图1 苯的log p--1 图 (室温25.0℃)
溶液的旋光度与溶液中所含旋光物质之旋光能力,溶剂性质, 溶液的浓度,样品管长度,光源波长及温度等均有关系。当其 它条件均固定时,旋光度α与反应物浓度C呈线性关系,即: α=kc
物质的旋光能力用比旋光度来衡量。作为反应物的蔗糖是右旋 [ ]D =66.6o ,生成物中葡萄糖是右旋物质, 性物质,其比旋光度 20 其比旋光度 [ ]D =52.5o,但是果糖是左旋性物质,其比旋光 20 度 [ ]D =-91.9o。由于生成物中果糖之左旋性比葡萄糖右旋性大, 20 所以生成物呈现左旋性质。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的右 旋角不断减小,反应至某一瞬间,体系的旋光度可恰好等于零, 而后就变成左旋,直至蔗糖完全水解,这时左旋角达到最大值 α∞。
4 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实验目的
1.掌握希托夫法测定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 数的某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测定CuSO4溶液中Cu2+和SO42-的迁移数。
实验原理
把离子B所运载的电流与总电流之比称为离子B的迁 移数用符号 t B表示。
tB
def
IB I
由于正、负
d. 画坐标轴:
(ⅰ)标明坐标轴名称及单位。
(ⅱ)标明坐标轴比例尺(标度),以便解图及
读数。 但不标明实验数据。
e. 作测量点(描点): 可用ο、●、∆、× 等表示测得数值各点绘 于图上,在一张图纸上如有数组不同的测量 值时,各测量值的代表点应以不同符号表示, 以示区别。并须在图上注明。
f. 联曲线:
AC EX ES AD
标准电池 待测电池 工作电源
检流计
电位计
本实验测定以下电池的电池电动势:
(1) Zn│ZnSO4 ( 0.1mol· -1)║CuSO4(0.1mol· -1)│Cu L L (2) Zn│ZnSO4 ( 0.1mol· -1)║KCl(饱和)│Hg2Cl2(s)│Hg L (3) Hg│Hg2Cl2 (s)| KCl (饱和)║CuSO4(0.1mol· -1)│Cu L (3)Cu│ CuSO4(0.01mol· -1) ║CuSO4(0.1mol· -1)│Cu L L
c Kc 1
2
测定解离度α的值 采用电导法。
电导是电阻的倒数。电导的符号为G,电阻的符号为 R,以公式表示,即
1 G R
若某电导池的两电极间相距为l,极板面积为A,那么 该电导池中溶液的电导为: A
Gk
为了比较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人们引入了摩 尔电导率的概念:在相距1m的两个平行电极之间, 放入含有1mol的电解质溶液时该溶液的电导称为摩尔 电导率,用Λm表示。摩尔电导率与电导率之间的关 系为: k
lg(αt-α∞)=-kt/2.303+lg(α0-α∞) 以lg(αt-α∞ )对t作图为一直线从直线的斜率 可求得反应速度常数k.
3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对消法测定电池电动势的原理及电位差 计的使用方法。 2.学会一些电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
3.通过电池和电极电势的测量,加深理解可逆 电池的电动势及可逆电极电势的概念。 4.测定几个电池的电动势
l
m
c
弱电解质的解离度α随浓度的下降而增大,当溶液浓度 趋于无限稀释,弱电解质将趋于完全解离,即α→1。 在一定温度下,某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与溶液中 离子的浓度成正比,因而也就与电离度α成正比。所以, m m
根据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在无限稀释的溶液中,离子 运动是彼此独立的,互不影响,即电解质的摩尔电导 率等于正、负离子摩尔电导率之和。 弱电解质CH3COOH的 可由强电解质HCl、 m CH3COONa和NaCl的 求得: m
五.实验数据的表达及处理
1、列表法:
(1)每一表格要有简明完整的名称; (2)表中要表达的是纯数值,因此栏头要详细地 标明名称、数量单位和公共因子; (3)在每一行中所列数据要排列整齐,位数和小 数点要上下对齐。 (4)自变量的选择最好按自变量等量递增顺序来 排列; (5)原始数据可与计算数据并列表中,但计算 公式和方法要注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