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

小组成员:韦毅力、黄榕、马晓欣、潘小清、黄锦莲、吴琨

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作为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特从教师师德、教师形象以及教师技能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师的师德

(一)、教师师德的定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二)、师德的特点

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自觉性是指每个教师都应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能去违背它;示范性是指优秀的教师的言行会给周围的个体主要是学生带来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影响这些人的言行;道德结果的深远性主要是指老师的道德行为的影响力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持久的、深远的,老师优良的道德行为结果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师德的培养

1、敬业修身

我们常说,教师要“为人师表”,那么,在学校里,校长就应该做到“为师师表”。学校领导要时刻注意在群众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形象,要求教师具有敬业精神,校长就应首先以校为家。因

此,领导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自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养成无私奉献的美德,才能激励广大教师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加大领导者行为的信度和效度。

2、廉洁自律

由于校长的行为决策在学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影响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校长在各项决策中要做到廉洁自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比如职称评聘,涉及到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学校工作中起导向作用,很难处理好,如果领导者一有“好事”,便捷足先登,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干群对立,人为地在教师工作积极性上“泼冷水”。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公开、公正、民主选评,让教师心服口服。使他们感到领导严以律己、大公无私,从而更加信服于领导的决策。

3、平等求实

人们在心理上都有寻求平等的思想倾向。作为教师更希望自己的领导能一视同仁,不偏不向。如果教师认为领导者的行为是不公平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对领导的言行产生逆反心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校长要公平处事,不以亲疏待人。并针对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教师理解领导的作法是平等求实的,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应正确对待、重义轻利。此外,领导者还要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评价尺度,以使各项事物的处理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更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4、师德事件

广州教育局日前发布《广州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该读本要求教师“办公室不放亲属照片”、“不穿带洞的毛边牛仔裤及破洞丝袜”、“不要露出一节长毛的小腿”。有教师觉得管得过细,

会扼杀个性。对此,市教育局官员认为,读本仅是行动建议,并非

必需遵守。(11月30日《新快报》)

“办公室不放亲属照片”、“不要露出一节长毛的小腿”,看到这样的要求,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讲礼仪规范呢,这样的内容写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俨然变成了师德规范的增订本。教育部2009年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诸如“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等六个方面,并没有约束到教师的吃穿住行等环节。尽管有关官员认为,这个读本仅仅是行动建议,并非必需遵守,但事实上,教育局专门制订和发布教师道德规范,然后又表示“并非必需遵守”,实在有避重就轻的嫌疑。要知道,很多时候的“并非必需”,在实际中却一定是“必需”。何况,如果没有指导意义,制订这样的细则又有何用。对于细化到放亲属照片都要管的师德规范,还有一个疑问,这样事无巨细的规定,是否听取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因为按照这样的规则要求,恐怕是稍微不注意,就违背了规定,成了“师德有瑕”的教师。但事实上,一些优

秀的教师,从来都是不拘小节的,但学生和学生家长并未感觉不

妥。

四、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某杂志一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的文章叙述了作者参加

了某地区师德标兵报告会的过程与感受。作者概括师德标兵们的共

同特点有三:一是身体不佳,个个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的身患重

病;二是没有生活乐趣,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三是有“六亲不认”

之嫌,当家人需要帮助时,他们毅然回拒,表示要坚守岗位。最后

作者归纳自己的感受是“辛酸”二字。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困惑有一

定的代表性,它向我们提出了“师德标兵们为什么没能成为学习楷模”的拷问,引发了我们对师德新境界、新内涵的探讨。从作者的

知觉探讨问题的症结,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不理解和不接受”两

层因素。因此这里我们就以“不理解和不接受”为切入点探讨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一刀切”的要求

我们先从师德水平的层次要求来分析作者对标兵们的不理解。师德应当是分层次的,而师德的层次是根据教师可以达到的不同水平的要求确定的。

师德最低层次的要求,叫师德底线。“底线师德”是指教师不能逾越触犯的师德规则,它是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最低要求,它直指教师的外显行为特征,通常用否定式语言表述,属于“禁行性”的道德规范,如要求教师“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等等。师德底线绝大多数教师是能够做到的,极少数违背规则的教师要受种种处分。第二层次是“师德基准”。它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师德原则。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与其他教师集体的关系,与家长等人的关系、以及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等等均属于“师德基准”的范畴,它处于高标和底线之间,是属“普适性”“广泛性"的师德规范。第三层次是“师德高标”它是教师职业伦理的最高要求和最理想的境界,是师德教育的总方向。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献给孩子”以及四川震灾中用身躯和生命保护和换来学生生命的老师们,他们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献身教育的师德境界。这样的师德要求,不是处于其他师德层次的每个教师都能理解的,更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践行的,它是“倡导性”“先进性”的高标师德。如果说,底线师德的践行是靠他律(外强制)来制约的,基准师德的践行则是靠自律(内强制)来规范的,而践行高标师德是一种自动化的(无强制)行为、是“第二本能”的体现。正如那些地震中出生入死救护学生的老师答记者问时所说的,“当时什么也没想,是出于教师的本能。”这正好印证了高标师德的境界。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壮举,在他们是自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