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内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鲜卑姓改汉姓
北魏服饰图
【重点优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 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冯太后主持; 1)前期: 均田制、整顿吏治
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后期:
迁都洛阳,革除旧俗 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 现象严重 影响了北魏政府的 财政收入
2)内容:
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 之间的矛盾
①任期考核制;②俸禄制度;
3)影响:
3、迁都洛阳;
1)原因:
①政治上: 旧都保守势力十分强大,阻挠改革。
旧都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②经济上: 旧都强敌(北方)柔然时常骚扰和 ③军事上: 威胁,很不安全。
实行 三长制 。每五户设一邻长,合五邻设一里长,
合五里设一党长。加强国家对基层的控制。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 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 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 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 并任意纵马践踏。 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
巩固: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 益激化,其中不突出的矛盾是( )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 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 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实行汉制,采用汉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 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推行的均田制。
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
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巩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 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 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北魏政府 州郡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宗主督护制
材料 《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 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
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含义: 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 3)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役和兵役。 4)性质: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 全部归农民所有?
禁
露田
限 桑田 农民所有 禁 麻田
国家所有
1、推行均田制;
影响:
1)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 民族大融合。 3)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 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北பைடு நூலகம்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推行均田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革除旧俗;
1、推行均田制;
时期,隋唐时进一步发展,唐朝 农桑”,从事农业生产。 中后期逐渐瓦解。 2)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演变: 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 北魏初年实行计口授田,“劝课 1)雏形: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 流域;(386年、439年) ——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 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 加强。 改革的前提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 1)阶级矛盾尖税; 官吏贪污,兵役繁重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2)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 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 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 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 样的实质问题? 孝文帝迁都洛阳。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改革的可能性
①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 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②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 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 后有深刻的认识。
巩固: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 定基础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东 汉
魏 蜀 吴 北 朝
西 晋
十六国
东晋
东魏 西魏
北魏
宋齐 梁陈
北齐 北周
隋 朝
南 北 朝
北魏
南 朝
宋\齐\梁\陈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课结构:
(一)智者的选择; 背景;
(二)均田制;
(三)整顿吏治; (四)迁都洛阳; (五)革除旧俗; 内容;
④地理上:
旧都偏居塞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4、革除旧俗;
3)措施:
①禁胡服,改穿汉服;②改说汉语; ③改用汉姓;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⑤改行汉制;
⑥改籍贯:迁往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 洛阳,不许归葬代北,逐步割断了鲜卑族 人与故乡的联系。
孝文帝还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 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 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 改革的必然性 鲜卑族地主间矛盾
混乱的赋税制度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 “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 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 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 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 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 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 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 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 阖门比屋。” 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 —— 谢灵运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 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 流域; (386年、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 前秦瓦解。386 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 北魏疆域图 了北方,结束了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鲜卑姓改汉姓
北魏服饰图
【重点优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 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冯太后主持; 1)前期: 均田制、整顿吏治
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后期:
迁都洛阳,革除旧俗 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 现象严重 影响了北魏政府的 财政收入
2)内容:
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 之间的矛盾
①任期考核制;②俸禄制度;
3)影响:
3、迁都洛阳;
1)原因:
①政治上: 旧都保守势力十分强大,阻挠改革。
旧都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②经济上: 旧都强敌(北方)柔然时常骚扰和 ③军事上: 威胁,很不安全。
实行 三长制 。每五户设一邻长,合五邻设一里长,
合五里设一党长。加强国家对基层的控制。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 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 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 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 并任意纵马践踏。 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
巩固: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 益激化,其中不突出的矛盾是( )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 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 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实行汉制,采用汉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 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推行的均田制。
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
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巩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 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 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北魏政府 州郡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宗主督护制
材料 《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 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
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含义: 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 3)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役和兵役。 4)性质: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 全部归农民所有?
禁
露田
限 桑田 农民所有 禁 麻田
国家所有
1、推行均田制;
影响:
1)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 民族大融合。 3)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 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北பைடு நூலகம்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推行均田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革除旧俗;
1、推行均田制;
时期,隋唐时进一步发展,唐朝 农桑”,从事农业生产。 中后期逐渐瓦解。 2)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演变: 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 北魏初年实行计口授田,“劝课 1)雏形: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 流域;(386年、439年) ——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 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 加强。 改革的前提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 1)阶级矛盾尖税; 官吏贪污,兵役繁重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2)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 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 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 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 样的实质问题? 孝文帝迁都洛阳。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改革的可能性
①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 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②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 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 后有深刻的认识。
巩固: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 定基础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东 汉
魏 蜀 吴 北 朝
西 晋
十六国
东晋
东魏 西魏
北魏
宋齐 梁陈
北齐 北周
隋 朝
南 北 朝
北魏
南 朝
宋\齐\梁\陈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课结构:
(一)智者的选择; 背景;
(二)均田制;
(三)整顿吏治; (四)迁都洛阳; (五)革除旧俗; 内容;
④地理上:
旧都偏居塞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4、革除旧俗;
3)措施:
①禁胡服,改穿汉服;②改说汉语; ③改用汉姓;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⑤改行汉制;
⑥改籍贯:迁往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 洛阳,不许归葬代北,逐步割断了鲜卑族 人与故乡的联系。
孝文帝还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 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 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 改革的必然性 鲜卑族地主间矛盾
混乱的赋税制度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 “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 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 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 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 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 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 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 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 阖门比屋。” 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 —— 谢灵运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 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 流域; (386年、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 前秦瓦解。386 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 北魏疆域图 了北方,结束了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