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区慢行交通系统的营造_以铁岭市凡河新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例研究
Case
Studies
城市新区慢行交通系统的营造
—— 以 铁 岭 市 凡 河 新 区 为 例
高世明 王 亮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8 年 第 32 卷 第 10 期 VOL.32 NO.10 OCT. 2008
城市交通汽车化起源于美国—— 1920 年代,伴随福特 T 型车的诞生以及批量生产模式的创新,汽车迅速成为居民 出行的主导交通工具,并推动了城市郊区化的进程。随后, 城市交通汽车化也广泛出现在西欧(1950年代)、日本(1960 92 年代)、拉美(1970 年代)、东欧(1980 年代)等国家和地 区①。这种面向私人小汽车的城市机动化,减少了多种交通 方式的共享,并带来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2.2 交通静稳化
相对于邻里单位,1960 年代布坎南报告《城市 交通》中提出了交通环境区(environmental areas) 的概念⑤:交通环境区并不是出于社会学的考虑 (对于当时大伦敦规划 1 万人的邻里单位规模,交通 环境区需要进一步划分),也不是禁止汽车的使用, 而是在相应区域内控制交通流量和行车速度;进而 分析了影响环境区交通问题的三个变量,包括环境 标准、可达性水平和物质建设成本,并通过案例研 究指出对私人小汽车出行不加限制的规划设计是不 现实的。以此为理论基础逐步形成了交通静稳化的 对策措施。
从路网形式来看,根据一项对不同形式路网非直线系 数的比较研究⑥(通过分析一组随机出行,以非直线系数作 为出行效率的衡量),表明:(1)总体而言,随着出行距离 的增加,非直线系数递减,也就是说长途出行比短途出行将 更有效率。(2)不同形式路网的非直线系数不同:等边三角 形路网为 1.103,六边形为 1.273,正方形为 1.279,有对角 线的正方形为 1.055。可见,有对角线的正方形路网比正方 形效率要高,对于相对低效的正方形路网其慢行交通的效 率就会更低,相应地机动车长距离出行就会稍好一些。因此 提高慢行交通效率和出行比重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在正方形 路网的基础上,对角线网络仅供慢行交通方式使用,也就是 需要把一个供机动车使用的相对低效的交通网与供慢行交 通使用的相对高效的路网结合起来。
【中图分类号】T U 9 8 4 . 1 9 1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 高世明(1 9 7 2 - ),男,北京大学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联合培养博士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 亮(1 9 7 7 - ),男,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 规划师。
【修改日期】2 0 0 8 - 0 8 - 3 0
1990 年代,传统的邻里开发(TND)和以公交 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得到倡导。区别于人车 分离的设计,前者注重居住与工作的平衡配置,在 一定步行距离范围内组织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并 提供不同类型的住宅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图 3);后者则强调将公共交通与综合性的土地利用融 为一体(图 4)。
由此形成的机非混合的交通模式,使得交叉口机动车 与非机动车冲突点较多(以信号灯管理的平面交叉口为例, 冲突点共有 18 个,其中“非—非”2 个,“机—机”2 个,“机— 非”14 个,图 1)。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这种冲突将日益严重, 交通事故率较高④。
1.2 有待完善的慢行交通设施
我国城市普遍存在自行车停车场地设施不足、缺少必 要的人行横道(包括天桥、地道)等问题,制约了慢行交通 的畅通。对于交通枢纽和公交站点,由于缺少换乘设施的配 置,也影响了不同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
交通静稳化是通过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如车 速缓冲带、出入口限制)和交通规则手段,满足必 要的汽车使用,并将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和交通 事故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进一步充实道路
图 2 雷德朋社区规划布局 Fig.2 Layo ut of the Radb urn community
93
图 3 TND 模式 Fig.3 TND patte源自文库n
(2)慢行专用路控制宽度为 15~20m(图 10)。在保证交 通连续的同时,路侧能形成一定的绿化缓冲带,可采用不同的 断面形式创造各具特色的空间环境,与公共活动中心融为一 体,提供有趣而连续的出行体验。
3.2 突出了城市空间的序列和层次
(1)在城市尺度,通过慢行交通系统将滨水地区、城市广 场、公园绿地等开放空间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明确主题的 绿色网络。
实例研究
Case
Studies
图 5 交通静稳化措施 Fig.5 Traffic calming devices
94
图 6 生活的庭院图示 Fig.6 Diagram of Woonerf
强化道路环境的社会价值这一核心命题,同时也提供了关 于社区用地布局和交通工程措施方面的借鉴。进一步的问 题是如何组织慢行交通网络,以下从路网形式和出行目的 两个方面探讨。
1 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高速发展的城市机动化、低水 平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落后的公共交通、大量的自行车交 通构成了我国城市交通的基本特征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 为城市客运交通发展战略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提出,进入
【文章编号】1 0 0 2 - 1 3 2 9 ( 2 0 0 8 ) 1 0 - 0 0 9 2 - 0 5
从出行目的来看,慢行交通方式对应于居民日常生活 的短途出行需求,使得机动车与慢行交通相互需要,正如亚 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在“小路网络和汽车”模式 中指出的:“汽车对于行人来说是危险的;可是各种活动恰 恰发生在汽车和行人汇合的地方。”⑦在交通量适度的地区 其提出的方案是独立设置的两种道路网,在活动节点频频 交汇形成近似正交的网络。
4 结语
和谐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既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内容,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借鉴欧美国 家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建设相对独立的慢行交通系统将是改 善我国城市居民出行条件的一个主要方向,相应地也需要规划 技术方法和建设管理措施的改进。
2 欧美国家慢行交通系统的相关模式
回顾 20 世纪,面对城市快速机动化的进程,欧 美国家对慢行交通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形成了一 系列的模式和经验。针对我国问题,以下从社区用 地布局、交通静稳化措施(traffic calming)以及交 通网络组织等三个方面简要梳理。
2.1 关于社区邻里
1929 年斯坦(Clarence Stein)和赖特(Henry W r i g h t )依据邻里单位的构想,在雷德朋社区 (Radburn)规划中,创造性地设计了独立的机动车 和慢行交通网络,形成了平面分离的模式,同时在 冲突的地方设置简易立交,以解决人车混行的安全 问题并提高交通效率(图 2)。
图 4 T O D 模式 Fig.4 TOD pattern 空间的居民停车、社会交往以及景观塑造的功能,目标是保持有秩 序的混合交通道路空间利用(图 5)。最早的实践是 1970 年代初荷兰 的“Woonerf”(生活的庭院,图 6),后由局部地区的实践演化为城 市整体的分区控制,并在欧洲国家广泛普及。
由此,独立设置的慢行专用路、滨河游览路和城市干路 共同构成了新区的慢行交通网络。以慢行交通系统的营造 作为切入点,规划方案具有以下特点(图 8):
高世明 王 亮 城市新区慢行交通系统的营造
3 . 1 优化了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和社区环境
(1)通过慢行交通系统将社区中心、社区公园、中小学以 及基层社区中心、绿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居民社会生活的网络 (图 9)。公共服务设施按照“社区级—基层社区”两级体系配 置,分别为步行 7~8min、自行车 4min 和步行 3~4min 的出行 范围。
1.3 需要与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整合
慢行交通出行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与社 区公共设施、公园绿地等共同组成了社区生活网 络。传统以居住小区为开发单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模式,尽管在小区内可以相对完善,却限制了在居 住区以及更大尺度上形成整体的网络。此外,依附 于机动车交通使得慢行交通路网密度偏低,也限制 了慢行交通短途出行优势的有效发挥。
2 1 世纪已成为社会 各界的共识。建设安 全便捷的城市慢行 交通系统有利于公 交优先战略的实施;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 宜人的慢行道路环 境也有益于社会交 往,促进和谐社会的 建设。当前我国城市 慢行交通系统的特 征与问题,可概括为 以下三个方面:
图 1 信号灯管理的平面交叉口交 通流线分析
Fig.1 Analysis of traffic flow in signaled intersection
规划构思以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干路网为框架,充分 利用具有特定场所意义的机耕道网络作为慢行专用路,并 在一定步行距离内组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地系统,演 绎了两种居住社区布局模式(图 7);进而在方案设计过程 中结合用地功能布局,对现状机耕道与城市道路交叉过多 的地段进行了调整。这一设计结果,通过城市设计招标形成 的“水波纹”理念(立意于新区自然山水特征)而得到充实, 慢行专用路的内涵更加丰富。
上述有关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不同模式,从实践的角 度均可以理解为一种理论上的假说,适用条件的不同考虑 限定了其应用的可能性。因此面对具体问题,需要依循不同 的地方特征,寻求特定的解决方案。
3 城市新区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尝试
在铁岭市凡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慢行交通系统 的设计源于两个因素:(1)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新区干路网 间距约 400~600m,路侧带设置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 为 7~9m,为公交及慢行交通系统的组织奠定了基础。(2) 场地地势平坦,现状保留有部分机耕道,间隔约 500m,两 侧列植杨树,具有鲜明的农业耕作景观和秩序感。
(1)在慢行专用路与城市道路交接处,通过天桥及人行横 道加行人信号灯等方式连通。其周围相对集中设置公交站点、 自行车停车场地以及公共厕所、废物箱、电话亭等公共设施, 方便乘客换乘(图 9)。
(2 )考虑实际建设需要(如相邻街坊的整体开发),应在 交通连续以及一定绿地面积的前提下,保留慢行专用路断面形 式和具体线型的设计弹性。从规划实施角度,有关内容在规划 文本中作了明确表述。
(2)居住用地一般细分为 2~6hm2,与慢行交通空间共同 形成外部空间层次,规划通过街坊机非出入口的控制与引导, 有利于社区场所感的塑造。
图 7 凡河新区社区布局模式分析 Fig.7 Community layout patterns of Fanhe new town
95
3.3 强化了节点配置和弹性设计
1 . 1 依附于机动车交通的慢行交通网络
城市慢行道路系统应由独立设置的专用路、城市干路、 城市支路和居住区内的道路等组成完整的网络,以保证连 续交通。但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往往很少设置独立的专 用路,而对于城市慢行交通的改造也多集中于旧城区、商业 中心和滨水地区等局部地段,缺少城市整体层面的统筹安 排;加之住宅区多采用封闭式管理,因此城市慢行交通网络 主要由城市干路和支路构成,依附于机动车交通。
进入 1990 年代,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小汽车 的主导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新审视,同时也更加强调步 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对于控制噪声、减少大气 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以及集约利用土地等方面所蕴涵的积极 意义。此外利用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保障居民出行机会平 等,以体现社会公正也受到普遍关注,其中城市慢行交通② (自行车和步行)作为短途交通方式,是交通换乘的必要环 节,也是扩大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范围的有效手段。
2.3 关于交通网络
雷德朋社区的人车分离模式、TND 和 TOD 对于综合性土地利用 及公共交通的强调、交通静稳化措施对于街道功能的完善,既凸显 了需要控制私人机动车出行,提高慢行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水平,并
高世明 王 亮 城市新区慢行交通系统的营造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8 年 第 32 卷 第 10 期 VOL.32 NO.10 OCT. 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