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的转型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出版的转型之路
数字出版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现代出版发行业,积极发展数字出版,重视网络媒体建设”,将数字出版提升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样的高度。用数字技术构建高科技支撑的出版系统,由数字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出版业的整体水平,是加快实现我国出版业现代化的两个关键问题。
一、数字出版的五大发展趋势
1、数字复合出版
数字复合出版的突出特点是“知识标引,多重应用”“一次制作,多元发布”。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作为数字出版的重点工程,已被明确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该项目将按照“需求主导,标准先行,技术突破,典型示范,全面应用”的总体方针,最终形成一系列数字复合出版标准规范,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利,培养一批适应数字出版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批覆盖各个出版领域的数字复合出版基地,形成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跨媒体数字出版示范企业,促进全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2、跨媒体出版
数字技术改变了一切,跨媒体已成为出版传媒业的大趋势。所谓跨媒体,即横跨平面媒体(书、报、刊)、磁光介质媒体(盒带、CD-ROM、VCD、DVD等)、网络媒体(Website)、甚至移动媒体(Mobile)的多媒体、多渠道平台。跨媒体出版的目的是要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互补互动发展,充分发挥纸介质和电子媒体等各自的优势,将同样的内容资源用不同的媒体形式表现,为读者提供更丰富、表现更直观、更具交互性的服务。
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版产业与资讯业及其他文化产业的疆界有开始趋于模糊之势。特别是图书、杂志出版的数字化,使得出版业与资讯业合流,将逐渐达到难以区分产业界限的程度。如宏基为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与交大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合作,成立电子出版、数字音乐两家数字内容公司,并与各大出版社及五大唱片公司洽谈入股合作。
3、规模化、集约化
从国内外数字出版发展历史和现状来分析,规模化、集约化趋势日趋明显。与我国数字出版的驱动者主要是技术提供商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数字出版的主体主要是传统出版单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资本运作,发达国家形成了一些实力雄厚的出版传媒集团,一个集团经营成千上万种图书和杂志的情况比比皆是。高度集中的出版力量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数字出版物的推广。
例如,施普林格的数字出版平台Springer Link的内容规模目前已达350万篇文章,分别来自于1600多种期刊,1.65万种图书。仅2006年,施普林格数字出版平台就增加了47.5万篇文章,其中32万篇文章来自于期刊和回溯数据库,15.5万篇文章来自于图书章节。
再如,爱思唯尔的数字出版平台ScienceDirect是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医学全文数据库之一,其用户可在线访问24个学科2200多种期刊,数千种图书,查看800多万篇全文文献。其另一数字出版平台Scopus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涵盖了由4000多家出版商出版发行的科技、医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15,100多种期刊。通过Scopus,用户可以检索到1966年以来的3000多万条摘要和题录信息,以及1996年以来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除了出版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之外,作为数字出版重要组成部分的数据加工流程,也出现了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趋势。以期刊为例,以前传统期刊的出版都是各自为政,排版、印
刷都是各自的事情。而数字期刊出版商需要集中采集数据,希望能与纸质期刊的出版同步,因此就得考虑较为集中的排版,排版的集中也必然带动印刷的相对集中。以清华同方知网为例,该公司先后在北京、常州、上海、合肥、武汉、西安、郑州、南宁等地设立了期刊照排中心和定点印刷厂,仅进入清华同方知网集约化生产体系的学术期刊就有1100多家。有些互联网期刊出版商甚至为传统的纸质期刊出版者做到了“免费排版、特价印刷”服务。
我国传统出版单位大多规模较小,单个出版单位每年出版的图书、期刊等出版物种类较少,这种情况在出版集团成立之后有所好转,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难以望其项背,难以满足互联网用户海量搜索的需求,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4、技术提供商向内容提供商转型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内涵,使出版业从过去单纯的出版物提供发展到内容服务提供,再发展到阅读服务提供。
在中国,出版权基本由传统出版单位所拥有,技术提供商在进入数字出版领域时,很多只能与传统出版单位合作。但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技术提宗,其根本仍然是数字化的资源。
出版资源只有经过深度加工、分类管理后,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优势,满足网民灵活、便捷获取信息的迫切要求。图书资源越多,对图书资源的加工、分类、整理积累工作就越重要。整理、加工得越完整、细致,就越能提高图书资源的使用价值。
数据深加工包括:专业数据库的建立、图书标题信息的标引、专业分类、对图表插图的整理等工作。如商务印书馆“工具书在线”,对词典词目、拼音、部首、笔画、四角号码、释义等数据都作了深度加工、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并利用数字技术增加了flash、声音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大大方便了用户使用,提高了图书资源利用率。
5、资源深度加工是未来数字出版的主流方向和趋势
出版资源数字化是出版社进行数字出版的基础和前提。从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来看,数字化产品的形式永远是处于变化当中的,现在数字出版已经出现电子书(Ebook)、按需印刷、网络学习平台、工具书在线、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多种形态,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载体形态,但是万变不离其状况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出版社普遍给予信息化建设以相当的重视,并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建设,一些大社、名社甚至斥资数千万元直至亿元规模;但是总体来说,出版社在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仍然相对较少,总投入在100万元以下的竟占42.2%;已建和在建与数字出版有关的内容管理系统的,仅占总数的17.8%;而真正投入资金,研发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互联网用户的数字出版产品的传统出版单位更属凤毛麟角。
二、我国数字出版十大问题
1、观念上的误区
相对于IT公司对数字出版的“热忱如火”,传统出版单位是“不温不火”。有几家出版单位向前走了几步,倒显得有点曲高和寡。整个出版行业没有形成整体推进的态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首要原因在于观念、认识上存在若干误区:
一是没有认识到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二是出版单位自认为有内容优势,但是,出版内容资源并不被出版单位真正、完全、永远拥有,出版社只是拥有“一定期限内的内容资源使用权”,真正的内容资源其实掌握在作者手中;而且内容资源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一项独立的权利;另外,原创文学网站的崛起对传统文学出版的内容资源造成了较大冲击。
三是认为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不可或缺。根据《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06年与出版社有关的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出版的收入之和6.5 亿元,仅占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200亿的3%。而网络游戏、手机彩铃、网络广告等增长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