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之路_萧冬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市场化转轨; 改革思路; 体制外成长; 越过临界点 〔中图分类号〕 D616; F120.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3 - 3815( 2013) - 08 - 0060 - 08
The Transition Road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Xiao Donglian
另一个思想亮点是,对市场作用的重新估
① 贺耀敏: 《扩权让利: 国企改革的突破口———访袁宝 华同志》,《百年潮》2003 年第 8 期。
2013 年第 8 期
·61·
计。在 1978 年国务院务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 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 “左” 倾观 点,提出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例如, 孙冶方重提 “千 规 律,万 规 律,价 值 规 律 第 一 条”; 薛暮桥提出应当为长途贩运平反,要利用 市场活跃流通等。① 1979 年 2 月 22 日,李先念 在一次会议上说,他同陈云谈过计划与市场的 问题。陈云同意 “在 计 划 经 济 前 提 下,搞 点 市 场经济 作 为 补 充。计 划 经 济 和 市 场 经 济 结 合, 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是个补充,不是小 补充,而是大补充”。他还说: “国内要竞争一 下。”② 3 月 8 日,陈 云 在 《计 划 与 市 场 问 题 》 提纲中提出: 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有计划 经济和市场经济 这 两 种 经 济③。1979 年 11 月, 邓小平在接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副 总裁吉布尼等人时也说: “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 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④ 邓小平 讲的与陈云讲的是一个东西,就是在计划经济 中引入市场调节和竞争,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 第一个理论模板。不同的是,邓小平的思想更 具开放性。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改 革 并 不 是 从 中 国 开 始 的, 当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自己的改革试验 时,社会主义 改 革 已 成 趋 势。 然 而, 由 于 受 到 普遍观念和既得利益的强大阻力,通过渐进改 革实行市场化转型,鲜有成功的先例。中国的 市场化转型没有导致经济衰退和体制崩溃,而 且推动了中国持续 30 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出现 所谓 “中国奇迹”。
·60·
中共党史研究
创新”。这就是中国改革实际走过的路。 然而,苏 联、东 欧 国 家 并 非 没 有 进 行 过 渐
进改革尝试,事实上,从 50 年代中期到 80 年 代,苏联、东欧进 行 了 三 波 改 革, 但 都 没 有 取 得实质性的突破,没有扭转经济增长率下降的 趋势,迫使决策者转向激进改革,最终导致体 制崩溃。鉴于此,不少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中国 不同于苏联东欧的一些结构性因素。诸如: ( 1) 改革初期,中国劳动力 75% 在农业部门,苏联 75% 在工业部门。中国外延性增长和 “粗放型” 发展的空间很大,高增长率可以通过将农业劳 动力转到工业中去的办法取得。 ( 2) 苏联已将 社会保障网扩展到城乡全体劳动者,而在中国 享受保障的是占劳动者 20% 的城市劳动者。这 使改革只轻微触动很小的既得利益,政府也不 必为了维持稳定而把国民收入的很大比例用于 社会保障。农民处于国家保障体系之外,既是 中国改革相对阻力较小的原因,也是中国改革 巨大动力的源泉。 ( 3) 在计划、投资和物资分 配方面,毛泽东时代比苏联或任何东欧小国有 大得多的地方分权,并存在相当大的非国有经 济。客观上存在两种经济体制: 一是受中央政 府控制的; 一是由地方政府控制的。这有利于 国有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竞争,也增强了地方 政府发展地区经济和改革试验的动力。 ( 4) 中 国经济体制实质上是一种命令经济而不是理性 计划经济,前者较后者更缺乏效率,但放弃它 所付代价要小得多。 ( 5) 香港、台湾、新加坡 以及散居在东南亚和北美的华人中有许多企业 家,这些人是重要的知识与投资的来源,起到 中国与世界经济沟通的桥梁作用。 ( 6) 毛泽东 时代留下了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使国家获得了 前所未有的掌控能力,得以进行大规模社会实 验,这种 政 治 和 组 织 资 源 既 支 持 了 毛 泽 东 的 “文革”,又支持了邓小平的改革。 ( 7 ) 苏联民 族 差 异 性 很 大,俄 罗 斯 族 只 占 苏 联 人 口 的 53% 。中国 90% 的人口为汉族,民族同质性降 低了改革进程的国家分裂风险; 等等。
国内外学 者 对 “中 国 的 市 场 化 改 革 模 式 ” 的解释很多。一般都认为,中国改革与苏联东 欧改革有 “渐进” 与 “激进” 之别。所谓渐进 式改革,首先是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次序选 择,保证了政府控制改革进程和协调利益的政 治能力。其次是经济改革采取了 “摸着石头过 河” 的方式,通过 不 断 的 试 验 逐 步 推 进,允 许
政治上占居上 风, “市 场 取 向” 的 主 张 受 到 批 评。从总体上 看, 决 策 者 的 改 革 思 路, 没 有 超 出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以增加计划经济活力的框 框,它的形象比喻就是 “鸟笼子” 经济⑦。
体制外力量的成长
中国经济改革被称之为体制外先行的改革, 但改革的重点从国有部门转向非国有部门,并 不是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决策层在酝酿和试行 改革时,选择的突破口恰恰是工业管理和企业 管理,办法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据袁宝华回忆, 从粉碎 “四人帮” 以后,国家经委就运作企业 改革这件事⑧。至少在 1978 年至 1980 年,改革 的焦点一直放在国有企业扩权试点上。整个 80 年代,在国企改革上作了一系列的摸索,先后 试行了扩Fra Baidu bibliotek企业自主权、两步利改税、承包制 等不同的办法,寻找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途 径,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实 体。同 时 在 计 划、价 格、投 资、金 融、财 政、 外贸、物资等领域作了相应变动。这些改革至 少具有两方面意义: 一是肢解了旧体制,二是 释放出市场空间。国有企业的身子虽然还在计 划体制内,但它的一条腿已经伸到了市场。不 过,80 年代的国有部门改革总体上没有取得突 破,经济改革的真正突破发生在非国有部门。
不同选择进行竞争和比较,减少了掉进理性陷 阱的机会。80 年 代 的 决 策 者 有 一 个 指 导 思 想, 就是改革要让多数人受益。改革措施的出台考 虑社会的承受力,注重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对 利益受 损 实 行 补 偿,避 免 了 可 能 的 社 会 震 荡, 争取了支持者。有学者认为,所谓 “渐 进” 改 革实质是一种 “增量改革” 或 “体制外改革”, 就是在计划体制的主体部分不能作重大改革的 情况下,允许 和 扶 持 集 体 企 业、 个 体 经 济、 私 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这几种 经济的所有制性质不同,但都处在计划体制之 外,以市场为 导 向, 实 际 上 就 是 市 场 经 济。 到 90 年代初,体制内与体制外两块经济几乎可以 “平分天下” 了,这就造成了一种竞争态势,迫 使受制于旧体制的国有部门不得不进行 “制度
这些分析 是 有 启 发 性 的。需 要 补 充 的 是, 改革初期并没有清晰的路线图。当时,从领导
人到经济学家都意识到,必须改,但谁都说不 清楚究竟应当怎么改,更没有由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中国改革是一个不断 探索、试验 和 学 习 的 过 程,在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摸着石头过河” 是唯一可能的选择,许多情况 下是实践推动政策走。市场机制具有为自己开 辟疆域的力量,观念和政策的突破往往是对事 实的追认,所谓 “与时俱进” 也可称之为 “顺 势而为”。
在经济学界,讨论也向前推进了一步。1980 年初夏,薛 暮 桥 为 国 务 院 体 制 改 革 办 公 室 起 草 《关 于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初 步 意 见 》。 这 份 讨 论 中 的文件指出: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 商品经济。” “我国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应当 是,在坚 持 生 产 资 料 公 有 制 占 优 势 的 条 件 下, 按照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自觉运用价值规律, 把单一的计划调节改为在计划指导下,充分发 挥市场调节的作用。”⑤ 这已经超越了放权让利 的界限,提出了建立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的主张。他的话给赵紫阳很大影响,但在决策 层未能成为共识。⑥ 最初的放权让利改革激发出 经济活力,也引出了体制磨擦,1979 年、1980 年连年出现巨额财政赤字。1980 年底,在中央 确立经济紧缩政策的背景下,陈云提出 “重调 整,缓改革”,改革服从调整。由此引发出关于 经济改革的第一场争论,“计划取向” 的主张在
Abstract: China is the first country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marketization transition in a progressive reform way; however,there was no clear route chart in the early of the reform. China’s reform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arousing the masses by policy maker,local trials and civil breakthrough. The growth of economic power outside the system changed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caused irreversible situation,the breakthrough of ideas and policies tended to be confirmed subsequently by the facts,the so-called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could be called“doing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course,China’s marketization transition is not entirely a natural process and every step of the breakthrough is accompanied by intense debate and Deng Xiaoping ’s decis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ucial point of the history.
中共党史研究 2013 年第 8 期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之路
萧冬连
〔摘要〕 中国是第一个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成功实行市场化转轨的国家,然而改革初期并没有清晰的 路线图。中国改革是一个决策者放手、地方试验和民间突破的互动过程。体制外经济力量的成长改变 了中国的经济构成,造成不可逆转的形势,观念和政策的突破往往是对事实的追认,从某种角度说, “与时俱进” 也可称之为 “顺势而为”。当然,中国的市场化转轨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过程,每一步突 破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在历史关节点上,邓小平的决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放权让利是以往经验的延续,实质上是重 拾 《论十大关系》 和中共八大前后的一些想法, 不同的 是 放 权 的 范 围 扩 大 了。为 调 动 积 极 性, 邓小平 提 出 了 一 个 经 济 政 策: 允 许 一 部 分 人 “收入先多一些 , 生 活 先 好 起 来 ”。 对 于 以 追 求 平等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的确 是一个 大 胆 的 政 策,首 次 把 利 益 驱 动 而 不 是 “革命精神” 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承认 差距来激励进取,增加财富总量,达到最终惠 及全体的目标。这个政策把人们积蓄已久的趋 利动机和致富欲望调动起来,为经济发展注入 了新的动力,也成为经济改革的驱动力。
最初的改革探索
最初的改革思路比较简单,就是放权让利, 调动积极性,搞活经济。充其量是适当引入市 场机制和竞争,以增加计划经济的活力。据袁 宝华回忆,从粉碎 “四人帮” 以 后,国 家 经 委 就开始运作企业改革这件事①。至少在 1978 年 至 1980 年,改革的焦点一直放在国有企业扩权 试点上。整个 80 年代,政府在国企改革上作了 一系列 的 摸 索,先 后 试 行 了 扩 大 企 业 自 主 权、 两步利改税、承包制等不同的办法,寻找所有 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途径,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独立实 体。同 时,在 计 划、价 格、 投资、金融、财政、外贸、物资等领域作了相 应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