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人写的“汉字书体二十四史”(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日本人写的“汉字书体二十四史”(下)

昨天,《一位日本人写的“汉字书体二十四史”》一经推出,就受到读者的热情反馈,今天继续发布下半部分。第六章

清朝体中国清代(1616–1912)木板印刷中出现的书写系统与手写风格的印刷字体被称为「清朝体」,其字样多受到了文徵明(1470–1599)等明朝中期书法家影响。

【武英殿刊本】

活字字体「热河」

武英殿刊本是于康熙年间(1662–1722)紫禁城(现故宫)西华门内的武英殿编纂所订製。初期的武英殿刊本忠实地雕刻了康熙帝的笔迹,其代表作是《御制文集》。

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刻本的质量也能与武英殿刊本相媲美。曹寅(1658–1712)主管的扬州诗局所刊行的、根据康熙帝的命令而编撰的唐诗全集《全唐诗》(1707年)最具代表性。可以看到其书法风格受到明朝中期文徵明(1470–1559)的影响。文献图示:【武英殿刊本】《御制文集》(1711年武英殿)【扬州诗局刊本】活字字体「萤雪」

根据嘉庆帝(在位1795–1821)敕命,董诰所编纂的唐朝、五代散文总集《钦定全唐文》于1814(嘉庆十九)年由扬州诗局出版。这一《全唐文》的字样,运笔过于形式化,被批评为没有活力,但反过来说,其均一统一的表情正发挥了

它作为刊本字样的机能。故此《钦定全唐文》作为高品格的清朝官刻本,在过渡期明朝体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具有均一风格和统一表情的刊行字样,在具有出色功能性的同时,也有书写运笔的视觉特性。文献图示:【扬州诗局刊本】《钦定全唐文》(1814年扬州诗局)【近代的清朝体活字】※与日本固有的清朝体活字不同活字字体(试作)「正楷书」

汉文正楷印书局,是中华书局的美术部主任郑昶(1894–1952)与友人从1929年筹备,于1932年设立的公司。他原本向中华书局社长陆费逵(伯鸿)推荐了汉文正楷字模活字,但据说被婉拒了。郑昶字午昌,号弱龛,在中华书局任美术部主任后,任汉文正楷印书局的社长,主导了汉文正楷字模的製作。负责汉文正楷书字模活字底稿的是中华书局郑昶的同事高云塍。原先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的底稿也是他製作的。雕刻工作则由朱云寿、许唐生、陆品生、郑化生等完成。据说,活字的铸造工作由张汉云的汉云活字铸造所完成。汉文正楷字模活字应用实例有《高级小学校论语》(1935年满洲国文教部)。文献图示:《论语》(1935年满洲国文教部)

扬州诗局刊行的《全唐诗》中的清朝体字样,由郑昶等人所设立的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所製作的正楷字模活字所承继。名古屋津田三省堂进口的正楷字体,原本就是上海正楷印书局製作的活字。这样的正楷字体,也就以正楷印书局而冠名。第七章过渡期明朝体从清朝康熙帝到乾隆帝之间这个时

代的铜、木活字本中出现的明朝称为「过渡期明朝体」。也

就是说它处于明朝以后的木刻版与清朝后期的铸造活字之间,正好处于过渡期。

【武英殿铜活字版】活字字体「武英」

清朝雍正帝(1678–1735)在位期间,从康熙年间开始编写的《古今图书集成》(1726)以铜活字出版。本来康熙帝时

代的1719年此书已经完成,但是因为皇位继承的纠纷问题,出版似乎推迟了。《古今图书集成》所使用的铜活字,通常

认为是手工雕刻而成,整齐的明朝体与现代的明朝体极为接近。由于这套活字于乾隆时期的1744年回炉,所以在《古

今图书集成》之外并无使用。文献图示:【武英殿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1726年武英殿)【武英殿聚珍版】活字字体「聚珍」

清朝最盛大的编写计划当属乾隆帝(1735–1795在位)时代完成的《四库全书》抄本。乾隆帝更从《四库全书》中择选重要的书物,以木活字大量印刷。使用木活字的提议来自刊行负责人金间,被乾隆帝所採用。使用武英殿木活字出版的丛书被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共刊行五部专供宫廷,

另有三百部一般销售用。金间总结了这一木活字的製造和印刷工作过程与经验,以详细的文章配以明了的插图加以说明,这就是《武英殿聚珍版程式》(1776)这一印刷专业书。文

献图示:【武英殿聚珍版】《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773–1794

年武英殿)【萃文书屋活字本】活字字体「宝玉」

清代木活字版《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影响渗透各地。1776(乾隆56)年,程伟元(?–1818)的萃文书屋刊行了《红楼梦》。《红楼梦》是清初写成的口语体长篇小说,原题为《石头记》。萃文书屋活字本出版的全一百二十回之中前八十回为曹雪芹(1715–1762?)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1746?–1815)的作品。萃文书屋活字本,除了1791年发行的所谓程甲本以外,还有1792年发行的所谓程乙本,后者除增加「引言」外亦有较大修订。

文献图示:【萃文书屋活字本】《红楼梦》程甲本(1791年萃文书屋)第八章清朝刊刻书写体

欧洲照片石版印刷书物的印刷方法在清光绪帝(1871–1908)时代引入。明朝体并不能算是容易雕刻的,因此使用篆书的书籍也都纷纷登场。其中就有同文书局以石版印刷而刊行的《篆文六经四书》中的《周易》。此外,序文中还出现了草书等字体。

【楷书体】活字字体「林佶」

忠实手写原作而进行雕刻的写刻版从宋朝时即有,但是由于雕刻的难度以及出于可读性的考虑,只限定于序文的部分。因此序文一般是由熟练的雕刻工专门担任。由于清朝康熙帝偏爱董其昌(1555–1636)的书法,因此在民间出版中,不仅是序文、刊本整体都以书写体为正文字洋。清朝的私刻本

不乏忠实雕刻手写体的刻本,印刷良好,校对也很严密。尤其是林佶出版的《渔洋山人精华录》被称作精刻本,其典雅的字洋和细緻的刊刻,为当时的藏书家所爱好。文献图示:楷书体(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1700年)

【行书体】

活字字体「花信」

清朝康熙帝(1661–1722在位)喜好明朝后期的书法家董其昌(1555–1636),而乾隆帝(1735–1795在位)喜好的是元朝初期书法家赵子昂(1254–1322),因此先前仅在序文中使用的手写体文字,逐渐为刊本全部正文所採用。这一倾向也极大地影响了民间出版业。由北京春晖堂刊行的《菊谱》(1758)、春草堂发行的《人蔘谱》(1758)都使用了流丽的行书。这些书物呈现出的行书字洋,由精密的运笔和严密的笔画构成。文献图示:行书体(刊刻)《菊谱》(1758年)【隶书体】活字字体「月光」

所谓牌记,是指古代书籍扉页或卷末所附、框起来的题识文字。宋代以降广泛用于书籍刻印之中,字数从若干到上百字均有。牌记的内容包括书籍的刊刻年代、刊刻人、刊刻地、版本的传承、底本的来历等等。作为集大成的清朝牌记资料集,《清代版刻牌记图录》载有清朝二千多种古籍中精选的四千多幅清朝牌记相关图像,以实际尺寸影印收录。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设立的官书局刊行的刊本,也因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