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维新变法
清末的维新思潮与改革运动

清末的维新思潮与改革运动清朝的晚期,封建束缚和国家腐败让国家陷入混乱和不稳定。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社会上涌现出一股维新思潮,以及一系列的改革运动。
这些思潮与运动,虽然最终并没有成功,但却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清末的维新思潮与改革运动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维新思潮的兴起源于清朝统治者被民族危机所迫。
在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威胁,而清政府对于国家现代化的意识和措施相对滞后。
因此,一些思想家开始醒悟,认识到必须进行变革。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期打破封建束缚,推动国家繁荣发展。
这股维新思潮得到了一些清朝官员的支持。
这些官员中,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
康有为提出了“大同思想”,主张以仁爱之心理解人际关系,实施平等法治,消除贫富差距。
梁启超则强调科学和民主,主张推行信仰自由、民主选举和权利平等等政治改革。
他们的思想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群体。
为了推动维新思潮的实施,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应运而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光绪帝借助康有为等人的力量,试图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政策,旨在建设现代军队、修订法律、推行科学教育等。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统治者的不坚决,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的失败有诸多原因。
首先,清政府的内忧外患使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中。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叛乱,政府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上,而无法全力以赴地推动改革。
其次,封建社会的深厚根基使得改革步履缓慢。
维新思潮虽然获得了很多支持者,但在农村和封建贵族中,传统的思维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改革持有强烈的抵触态度。
尽管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一时期却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催生了许多先驱者,他们的思想和理念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借鉴。
其次,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唤起了大量民众的觉醒,促进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简述清末维新变法运动

简述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一变法内容1.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4.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二变法开始1897年末,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意志帝国传教士被杀。
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
列强意图瓜分刚败于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钟。
光绪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
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后同意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
6月11日,光绪帝帝颁布《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
之后光绪帝帝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
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两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日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三)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四)侧重点不同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
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分组比较合理,所以合作学习进展得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同之处(一)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
讲义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讲义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一、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1. 近代以来探索国家出路努力的继续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一方面,一次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拽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统治者昧于时事,压制或者拖延变革,使中国不能急起直追,赶上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使得中国人民一次次蒙受将成亡国奴的耻辱,并承受着残酷的阶级剥削。
在这种巨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压迫下,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都曾奋起,为了给国家寻找出路,也为了给本阶级寻找出路而努力探索。
戊戌维新运动是继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革命,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又一次努力。
2.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继续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不久,与洋务运动兴起的同时及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要求改革的潮流,即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就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传播者。
早期改良主义者不同于洋务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不屑于洋务派单纯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他们中有的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有的人鼓吹欧美各国的议会制度。
他们还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议清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措施,以利于跟西方列强开展商战。
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做了若干舆论准备。
3.中日甲午战争的振憾以及迫在眉睫的瓜分危机(1)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结束。
号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子孙、文明神胄的堂堂中华”居然战败于边僻海岛的“虾夷”日本,朝野为之震惊!变法图强之议再度兴起。
康有为联络各省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
这个狂潮的起因,正是日本的崛起打破了列强在华的“均势”。
先是德国借曹州教案强租胶州湾,开全世界破天荒的先例,接着,俄、法、英、日争相效尤。
评述清末变法的成败及启示

评述清末变法的成败及启示摘要: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清政府不得已实行至上而下的“变法自强”改革。
虽然清末变法的失败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是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认真总结其成败得失将会给我国当前改革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关键字:清末变法改革资本主义披一路风尘,数千载风流,璀璨的中华文明长河,从洪荒奔向文明,从远古奔向未来,带着一路欢歌,也带着一路血泪,一路呐喊,留下了诸多硕果和丰碑,也记下了诸多的心酸和遗恨。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震撼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揭开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章。
尽管已经数次试图摆脱欧美列强铺就的轨道,走自己的路,但每次倔强抗争的结果,无不以头破血流为代价,徐羽归来。
欧美列强挥舞的大棒如同不可跳越的魔棒,逼迫衰亡民族重新塑造着自己的形象,重新择取民族生存的道路。
为救亡图存,清廷自光绪二十七年开始,先后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进行法制改革。
至宣统三年清帝逊位,变法共进行了十余年,仿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中华法系转型进入近代化。
清末变法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从1901年到1906年是“新政”时期,从1906年到1912年清朝灭亡为“预备立宪”时期,这两个时期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修律活动,促成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大变革。
1一、清末变法的历史意义清末变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点,代表了中国的合法团体探求现代化道路的最高水准;它也是中国新一阶段现代化运动的起点,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推动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全面启动。
它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历史上的里程碑和分界线。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依次衔接,步步深人的三次改革尝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历程链条。
每一次改革运动,所昭示的都是渐次接近于现代化运动的终极目标,呈现出越来越接近,但却始终难以相交的历史态势。
洋务运动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金钱组建起来的看似豪华的近代化军队最终也被战争无情的证明了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的洋务运动注定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第三课第1课时维新变法运动

新课标(RJ)·历史与社会·八革新
第1课时 维新变法运动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自 主 学 习
维新变法运动
1.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在
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们十分愤慨。
(2)含义: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带领在京举人给光绪 帝上了一封奏疏,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公车”是举人入 京应试的代称,这次上书也就被称为“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 的序幕。 (3)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____________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增强了近代国防力量 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 [解析] A 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戊戌变法。
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B、C、D的作用都不
存在,其积极作用只能从思想这一层次来分析,故选A。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课 堂 小 结
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
僚士大夫的眼界,争取他们对变法的支持,对维新运动起了
一定的推动作用。1896年1月,《中外纪闻》因北京强学会被
封禁而停刊。
于巩固清朝统治,不当亡国之君,并借助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
回最高统治权力。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2)失败的原因 ①维新派没有足够实力,又不发动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 权的皇帝,所以自上而下的变法注定要失败。 ②顽固派势力强大。
(3)评价: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运动,它不仅是一场资产阶级
天演论 》, b.严复在《国闻报》上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_________
巧妙地运用进化论来阐述自己的变法主张。
戊戌变法与清末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与清末维新运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外国列强逐步侵占中国领土,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戊戌变法与清末维新运动。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通过武力侵略,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利的条约,国家主权丧失殆尽,人民生活深受压迫。
这种危机感触动了一部分有识之士,他们开始思考救国的办法。
二、戊戌变法的目标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推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现代国家制度,以增强中国的自主权和国家实力。
变法派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来实现这一目标。
1.政治改革戊戌变法提倡将中国改为君主立宪制度,以确保皇权与国家的分离,实行国家的民主化。
变法派推动了君主立宪宣言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基本原则。
2.经济改革变法派认识到,经济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于是推动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他们提倡发展实业,改革税制,鼓励外商投资等,以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3.文化改革戊戌变法还包括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措施。
变法派主张推行新式教育,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科学研究等,以提倡现代思想和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
三、戊戌变法的成果与失败在变法的初期,戊戌变法的确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然而,随着清朝的保守势力和外国列强的干涉,戊戌变法逐渐受挫。
1.成果戊戌变法推动了清政府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为中国的现代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变法派提倡的思想和观念开始影响社会,为后来的维新运动打下了基础。
2.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源自于保守势力的压力和外国干涉。
清朝内部的保守派与变法派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保守势力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削弱了变法派的影响力。
同时,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干涉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列强利用运动的动荡局势,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实力和独立性。
四、清末维新运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却为清末维新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阶段之一,它企图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戊戌变法清朝的维新尝试

戊戌变法清朝的维新尝试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发展逐渐陷入停滞,国力逐渐衰弱。
为了挽救危局,清朝朝廷在戊戌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尝试,以期推动国家的维新发展。
本文将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推动力量、改革措施及其影响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在戊戌变法之前,清朝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外困境。
外部上,清朝参与了多次对外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使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内部上,国内各地反清复明的势力逐渐壮大,形势日益严峻。
同时,科举制度的僵化以及强盗风潮的盛行,更加凸显出清朝改革的紧迫性。
二、推动力量戊戌变法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于近代化思潮的兴起以及一些进步派官员的加入。
在晚清时期,国际环境的变化推动了许多人对现代化的思考,他们认识到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同时,一些拥有开明思想的官员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也开始积极参与维新运动,推动戊戌变法的进行。
三、改革措施戊戌变法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政治方面,清朝朝廷试图通过设立内阁、实行宪政等措施,来推动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在经济方面,他们力图改革税制、加强工商业发展,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
同时,军事改革也成为戊戌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教育改革也备受重视,政府试图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教育现代化。
四、影响及启示虽然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朝的维新尝试,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改革进展并不顺利,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场维新运动的毫无意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促使人们意识到维新不容易,同时也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总结。
总结戊戌变法是清朝在面临危局时所进行的一次维新尝试。
这场变法尽管失败,但却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是通过清末的变法尝试,中国各界开始愈加关注国家现代化的问题,并为后来的革命铺平道路。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谣言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谣言作者:黄珍德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更新时间:2007年07月09日一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满清王朝蒙受了奇耻大辱,慈禧太后匆忙率领清朝皇室“西狩”。
在严重的内外危机面前,两年多以前镇压过戊戌变法的清朝最高统治者也不能不痛定思痛,极感变法维新的必要,于是被迫祭出改革大旗。
1901年1月29日,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昌言变法之不可缓,并要求各大臣“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各举所知,各抒己见”(注: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602页。
)。
4月21日,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议商变法条陈和制订各项新政措施的办事机关。
从此,清末新政正式开始,直到清朝统治灭亡为止,历时十年之久。
清末新政无疑是清王朝自救的又一次努力,客观上却是近代中国要求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主题的体现,符合历史潮流,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之后中国的一些现代设施,正是肇端于斯。
对此,近年来学术界已经作了比较充分的肯定。
不过,进步的事物不一定都会立即获得广泛的同情与支持,何况还存在“正人行邪法,邪法可归正。
邪人行正法,正法悉归邪”(注:马鸿谟编:《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一),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2页。
)的问题。
清末十年的许多新政措施理应有助于弥补传统中国之不足,如兴学校以广教育、办巡警以保治安、行自治以伸民权,等等。
立宪知识分子办报纸,设学会,孜孜于鼓吹民权、立宪,积极宣传新政于中国有利无害。
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更由于国家的恶性操作,新政给社会带来了太多的苛征暴敛。
因而,清末新政在集镇农村引起的不是广泛的响应,而是普遍的冷漠、不满和反对。
它在广大普通民众眼中的形象日益败坏和歪曲,以至“谣诼蜂起”(注:柴德赓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以下简称《辛亥革命》)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1页。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起始时间1898年6月11日结束时间1898年9月21日目的学习西方,改革制度,发展工商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结果失败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序幕公车上书正式开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变法背景国际局势经济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
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政治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
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
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国内局势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维新变法运动

政治
广开言论,精简机构)
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
开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科举 文化 考试废除八股文; 创办报刊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中南海瀛台,后党 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 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绪。1889年亲政。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变法的结局:变法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持续了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 新”。
失败
3. 意义:1、思想启蒙,变法图强呼声日益高涨。
2、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 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请你总结一下
1、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选一选
1.颁布“明定国是”诏的皇帝是( )。 A.慈禧太后 B.光绪皇帝 C.道光皇帝 D.宣统皇帝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公车上书 B.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 诏 C.《天演论》的发表 D.《马关条约》的签订 3.严复译述的《海国图志》,把( )介绍到 中国。 A.西方先进科技 B.西方进化论学说 C.世界各国地理历史 D.民主和科学
4.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A.1895年 B.1897年 C.1898年 5.某地因废祠堂改学堂,废八股改策论而受
)。 D.1901年
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
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帝 6.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 C.光绪帝 D.雍正
“维新派”: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 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 习西方先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政治制度、文化、教育。 代表人物:
维新变法运动(公开课)

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 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 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各依 其不同的具体宗旨,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 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在近代中国知识几乎必 然地转化为政治力量。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严复
思考1:
严复宣传变法思想开启民智的特点是什么?
借用西方进化论学说来宣传维新变法。
思考2:
他的思想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轰动一时。
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9
三、高潮: 戊戌变法
1、变法开始的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 军事
2、主要内容
开启民智之维新变法运动
一、兴起:公车上书
时间: 1895年 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
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康有为
梁启超
康有为、梁启超 发起人: 内容: 拒和、迁都、变法 影响: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
动的序幕
二、发展: 1、组织学会 湖北质学会、广 定期集会演讲 州圣学会、湖南 议论时政 南学会、广东粤 学会、苏州苏学 宣传维新思想 会,陕西味经学 会、上海有不缠 足会、农学会、 译书会、蒙学会 …… 北京强学会遗址
政治
裁并机构,精 简人员,任用 维新人士,准 许百姓向朝廷 上书等。
经济
设立农工商总 局和铁路、矿 产总局,鼓励 私人兴办工矿 企业等。
文化教育
训练新式海 废除八股文,开办 陆军,裁减 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旧军队等。 翻译西方书籍,派 人出国留学等。
张之洞(清末四大名臣之一): 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变法的人仍居大多数。为 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应该 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 数十万秀才,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 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 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 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维新变法运动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的活动起到了哪些 作用作用:
启发民智、制造舆论;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 改良思想;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三、高潮:戊戌变法
变法的背景: 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变法的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 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 布变法开始。
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项目 政治 经济 军事 内容
裁并机构,精简人员, 作用维新人士,准许百 姓向朝廷上书等。 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 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 办工矿企业等。 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 旧军队等 废除八股文,开开办新 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 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 学等
作用
革新政治,维护统治; 触犯守旧贵族的利益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发展 提高军队作战力。由于皇帝 没有军权,措施少而空洞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 学技术的传播;伤害守旧的封 建文人
说一说:公车上书失败后, 维新派人士还有哪些活动?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等
梁启超严复的变法主张:
梁启超变法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制
严复变法主张:
变则强、不变则亡
启蒙思想家
——严复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在《天 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政治 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以 自强保种。
3.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把( 国。
A.西方先进科技 C.世界各国地理历史
B )介绍到中
B.西方进化论学说 D.民主和科学
4. 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 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 B )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 他是没有地方可逃而被害的
(一)维新变法运动

一、维新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 (一)、早期维新派的形成和主张
早期维新派最初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后转变为 “西体西用”的立场。
为什么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分道扬镳?
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洋务运动种种弊端,早期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深刻 反思(社会状况) 。他们发觉西方的富强之本在于 “同民情、参民政”、“上下同心”,进而提出改良 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 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 用(思想的传承);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 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 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 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 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 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 家。
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年~1919年)
鸦片战争(1840~1842)
晚 清 前 期
清 末 民 初
(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 ①洋务运动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经济基础); ②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洋务运动种种弊端, 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 深刻反思(社会状况)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因其理论体系的不成熟,所以称为早期维新思想。 (4)意义: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 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是近代中国主张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端。 (5)局限:未付诸实际行动。
18C中(1765年)----- 19C六七十年 代 工业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历史趣谈清末戊戌年的维新变法为何注定不会成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末戊戌年的维新变法为何注定不会成功?
导语: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由一个年轻的皇帝联合本国改良派发起的。
不同的是,一个成功变革,一个注定失败。
日本的变法为什么
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由一个年轻的皇帝联合本国改良派发起的。
不同的是,一个成功变革,一个注定失败。
日本的变法为什么就能成功?
中国的变法为什么注定不会成功?
——我们简单对比一下这两个亚洲邻国的变法过程。
1853年美国舰队进入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1854年,日本同意向美国开放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
接下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执掌政权的德川幕府成为了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日本的封建阵营里出现了分化,要求变革的[中下级武士]形成了变革倒幕的力量。
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联合倒幕力量,武力废除幕府,统一了日本全境。
1868年明治天皇将江户改称为东京,并于1869年迁都东京,开始了一系列模仿西方的改革,日本迅速成为亚洲强国。
——25年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一举击败了大清,开始走上世界强国之路。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要求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赔偿2亿白银的消息传到了北京。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在京应试的1300余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历史上称为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清末变法的序幕。
生活常识分享。
论清末的政治变革

论清末的政治变革清朝自入关以来,历经四百余年,政治制度一直没有太大改变。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清朝的统治体系逐渐走向衰落。
为了实现政治现代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光绪年间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
一、维新运动自1860年以来,清朝因外患内忧,逐渐落后,国势日益衰弱。
这一年,众人合谋发动了太平天国,使得清朝的灾难加倍。
政府面临饥荒、天灾、财政困难、南北阀门、瓦解王朝的危险等种种困境。
为了克服困难,促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清朝开始了维新运动。
在维新派的领导下,开始实行一系列的变革措施。
他们试图从财政、军事、教育、科技等方面进行改革。
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从海外引进洋务知识和技术,改革国家的经济和财政管理。
然而,维新运动的兴起并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由于受到权贵和保守派的反对,维新派的改革势力被逐渐削弱,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戊戌变法在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等人认为必须采取更加激进的路线,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步伐。
1898年初,光绪帝下令成立“戊戌变法大学士衙门”,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成为大学士。
他们领导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创立了一个“立宪君主制度”。
然而,戊戌变法遭到了短暂而激烈的反对。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带来了一系列反对西方影响的暴力行动。
在这样的时局下,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下令取缔变法局,压制改革斗争。
三、戊戌政变尽管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然而这场改革运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还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失败的同时,它也催生了一部分革命带路人士步入新的政治阶段,包括中国未来的领袖孙中山的加入。
他们开始试图通过发动政变来推翻清朝王朝,确立一个共和国。
1911年,新军起义推翻了清朝王朝。
孙中山率领辛亥革命,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
清朝政治变革历程到此结束。
综上所述,清朝末期的政治变革出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了瓶颈阶段时,这样的瓶颈阶段产生了另一种危机,而这正是引领它历程的权贵等人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出现了一系列旨在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政策尝试,最终走向“维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维护与推翻的痛苦过程。
论清末改革

论清末改革——改革不能“一口吃出个胖子”清末改革历经了洋务运动、戊戍维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四个阶段。
这些改革的目标虽然只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还是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化。
把每个阶段的改革单独拿出来,没有任何一个改革可以彻底改变晚清的局面,也就是“一口不能吃出个胖子”。
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需要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前一个阶段改革总是能推动后一个阶段改革的进程,一次比一次深入,促使改革最终的成功。
因此,我们需要总结失败经验,从中得到启示促进改革成功。
由于康乾盛世的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晚清政治局面动荡,统治者阶层为所欲为,随便残害百姓,使人民生活穷困潦倒;文化上又限制思想,传统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仍然以农业为最主要生产力,资产阶级受到压制,横向与经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却仍然闭关锁国,使经济得不到发展。
晚清的落后局面使改革成为必经之路,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
一、改革的起步——洋务运动鸦片战争的屈辱特别是圆明园的那把大火彻底震动了政府的最高领导层。
恭亲王奕訢于是联合慈禧毅然发起了洋务运动,并得到了一些开明的地方大员的支持,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等。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但这是一场以维护封建皇权为前提的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因此,洋务运动必然要失败。
我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1、最根本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并未触及到政治改革的核心,只是为了维护皇权。
2、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所以洋务运动的重点放在科技、军事上。
但搞军事要有经济基础,当时中国以农业为主,靠天吃饭,并且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以至于当时经济实力无法支持改革。
3、政府主办的军工企业、民用企业都腐败严重、效率低下、质量不好。
例如甲午战争前夕,慈禧却动用了大笔海军经费建造颐和园,致使北洋舰队十年内没有添置一艘新军舰。
还有就是军队散乱,一次侵略者前勘察时发现军舰上都挂着军人的衣服。
清末新政新论

“清末新政”通论戊戌政变后不到三年,承继百日维新事业并在某些方面走得更远的变革再次出现于京师,波及于全国。
史家将这次变革称为“清末新政”。
本文拟就1901~1905年的“清末新政”及相关问题,作一宽泛的讨论,并祈指教。
一、西太后的决心众所周知,西太后是一个非常精明而又善于玩弄权术的宫廷贵妇。
她之所以能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晚清宫廷斗争中获胜,主要得力于三要素。
一是心狠手辣,“只问目的,不择手段”。
任何因素构成了对她个人权势的威胁,她必不计后果痛下杀手,其黜恭王、幽光绪、毒死东太后、溺死珍妃,皆是极狠毒手段。
唯此,她才能打击政敌、排斥异己,成为独揽大权的最高统治者。
二是善于把握情势,当机立断,决不让机会错过。
咸丰死后,政权握在顾命八大臣手中。
当时的懿贵妃虽有揽权之心,却苦于肃顺等人不肯从命。
当她觉察到恭亲王亦有尽翻朝局之意时,遂果断与奕xīn@①结成同盟,发动“辛酉政变”,一举夺得垂帘听政的最高权力;光绪十年,她巧妙地利用了盛昱的劾疏,将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大臣全班撤换,开清代政治史上史无前例的变局,其权力因此日益强固。
三是善于利用各派利益集团之内的矛盾,达到居间操纵驾驭的目的。
如“辛酉政变”后,恭亲王成为宫廷高层领导中唯一能与她抗衡的人物,西太后遂利用清流党的力量牵制恭亲王。
及恭亲王被攻倒,她又打击清流,致使煊赫一时的清流党在短时间内摧折殆尽。
有了如上三因素,再加既有的皇太后身份以及晚清官僚政治的腐败,足以使西太后从容玩弄大清帝国的权柄于手掌之中。
作为一个极有心计的权术家,西太后唯一理解的东西是权力而非政治。
但作为一个相当精明的统治者,西太后对事物有较敏捷的反应能力。
靠经验、感觉而不是理论学说的支配,她能够针对不同的形势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统治政策。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无疑得到了西太后的支持。
正因为如此,各项洋务事业虽遭清流派与顽固派的多方抨击与围攻而从未中断,洋务派虽声名狼藉,却始终位居要津。
变法维新运动的性质是

变法维新运动的性质是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清末维新运动失败原因与主要人物的关系摘要: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并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结束,随之而来的是西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新浪潮。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变法维新思潮开始成熟,并登上历史舞台。
变法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维新派思想家。
他们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家的观点,提出了完整的变法纲领和变法措施,从理论上论证了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虽然戊戌变法运动很快失败,而这次维新运动的失败和几个主要人物是有着紧密的关联的。
维新派的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当政皇帝光绪,当政太后慈禧以及军机大臣袁世凯······共同演绎了这场以失败为结局的维新运动。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维新运动、康有为、光绪、慈禧、袁世凯一:清末变法维新主要经过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此后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各地开报社、办学堂、著书立做大肆宣传维新思想。
1898年6月11日,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百日维新”开始,但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
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
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
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此次成为“戊戌政变”,“戊戌政变”成功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
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史称“百日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二:清末变法维新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市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许自谋生计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4.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三:变法维新中主要人物与运动失败的关系1、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家的观点,学习到西方社会各个方面的先进思想,与19世纪90年代以救国为目的展开维新运动。
但他们把重点放在争取光绪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们的支持上,希望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然而他们他们有自己的局限性。
并且最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卷入了帝党一派,这也与最终救国的目的有所偏离。
首先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了封建士大夫的痕迹。
(1)康有为等维新派从理想出发,他们多重终极目标而不太重视具体可行的过程和手段,把官制改革和人事变革当作变法中首先的突破口。
变法前后他们也不时提出一些不太理智的建议和主张,如康有为提出变法要先杀几个守旧大臣,谭嗣同常讲变法要流血等等。
变法高潮中这派人四处活动军队将领,要包围颐和园,扑杀西太后等,其政治方面的稚嫩暴露无疑。
2、光绪光绪帝以夺回实权为主要目的,大力提倡维新变法,基于自己的封建立场力挺维新派。
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他们思想开明,但不掌握实权,因而企图通过变法维新,排挤后党争取掌握实权,使国家强大起来。
但是他又没有与以慈禧为首的极端反动势力彻底决裂的勇气。
由于他自身存在着这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就决定了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在变法中光绪皇帝的权力很有限,尤其是在人事的任免上。
在变法前期,光绪皇帝尽量遵守着规则,通过事前请示和事后制度,使得慈禧太后能在大政方针上有所影响。
光绪帝显然认为当时的变法如果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在人事上有所改革,任命一批懂西学的维新通达之才参与新政,以免重新走上之前洋务运动的旧路。
可是在变法开始的时候,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已经被慈禧太后收回,光绪的人事任免权十分有限。
但是在变法后期,由于光绪非理性的动作——一度将礼部六堂官一并革职,使“举朝震骇”。
其用意显然是要通过操纵赏罚大权,来树立皇帝的威信,以便顺利的推行各项改革措施。
但是,从当时国家行政体制运作的层面看,光绪帝此举显然含有相当的非理性因素。
一道谕旨将六位堂官同时罢黜,这在有清一代也是绝无仅有的事例,抛开政见偏见和各类评价的影响,单纯从政务运作的层面考虑,即欠妥当。
此举虽有杀一儆百之意,但负面效果很大,这使得慈禧慢慢警觉起来。
当处于维新变法的高潮之时,光绪帝正式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四人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这种不经请示的人事任免显然是对其权威的挑战,进一步的发展则是对慈禧权力的剥夺,慈禧对此不可能无动于衷。
正是光绪在人事中的非理性的行动,自己点燃了政变的导火线。
随之一些被目为“守旧”的官员,打着维护祖宗之法的旗号,挑战皇帝的权威,并最终策划出太后“训政”的形式来中止新政。
3、慈禧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作为后党他们掌握实权,顽固守旧,但甲午战败后对维新是处于默许态度的。
早期维新的洋务派多是朝廷大员、地方督抚等实权人物,他们的思想观点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前提下,可以学习西方进行一些技术性的改革,例如裁军、练兵、推行保甲制度、开筑铁路、举办邮政、废除漕运、开办学堂等等,在张之洞、王文韶的奏折中都有所论述,这些洋务派的主张和康有为的建议可能无大差别。
慈禧所以一开始并不反对变法,因为这些措施,并不损害她的专制政权。
然而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兴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 康有为也说:“宜变法律,官制为先。
” “故制度局之设,尤为变法之原也。
”这就触及到变法的核心,即要作政治体制的变革,走向君主立宪之路。
这就触及了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最终底线,这样一来,矛盾爆发就不可避免。
之后她察觉了维新派和光绪帝有针对她个人的举兵夺权的计划。
事关最高决定权,她无法冷静地区分少数人的轻举妄动和关乎国家盛衰的变革。
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扑灭维新派,但是她没有全部取消光绪颁布的“新政”。
在政变后她下诏停止“不应奏事人员”上书言事,查封《时务报》,即对议论朝政的舆论加以钳制。
但对有关洋务“如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武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切实次第举行”。
这表明慈禧太后对这次的维新变法从本质上还是不抵触的,她所不能原谅的只是维新派和光绪帝对她政权的一再触犯。
4、袁世凯在维新过程中袁世凯始终持有通过维新派的荐举,越级提升的目的。
事实上袁世凯与维新党人联系密切,不但知道兵变之事,而且参与密谋,做出投向维新派的承诺。
他在维新变法问题上和康有为的思想十分接近。
甲午战争以后,他即和康有为结交。
1895年,在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以后,袁世凯时在督办军务处当差,也曾向光绪帝上书,条陈变法事宜,他当时的思想观点和康有为很接近。
1895年夏,康有为第四次上书,都察院、工部不肯代递,袁世凯曾帮助向督办军务处要求代递。
不久,强学会成立,袁世凯积极参加,是发起人之一。
后来袁世凯奉派赴小站募新建陆军,康有为等为袁设酒饯行,康有为对袁的印象也极好,认为:"袁倾向我甚至,谓吾为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才……"袁世凯始终对维新变法表示支持。
不管怎样,光绪帝是合法的君主,袁世凯除了思想上与维新派保持一致之外,无论从忠于君主的伦理观念说,或是为个人名利地位计,他也向维新派靠拢。
变法之末谭嗣同邀请他到北京来实行兵变,待劝说袁世凯杀荣禄,围颐和园后,即由毕永年率领勇士,拘执太后。
康有为对他说:"袁极可用,吾已得其允据矣!乃于几间取袁所上康书示仆,其书中极谢康之荐引拔擢,并云赴汤蹈火,亦所不辞。
但当事机紧迫时,他又不敢做杀荣禄、兵围颐和园、劫持西太后的冒险举动。
八月初五日回天津后尚未告密。
八月初六日晚,听到杨崇伊带来的政变消息,袁世凯以为事情泄露,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围园劫太后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见风使舵的袁世凯对维新派的突然背叛直接导致这次政变夭折。
四、维新运动失败原因综述从客观上来讲是由于中国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而且异常顽固,中国封建守旧势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已经根深蒂固,他们反对任何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变革。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想在一个具有长达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国度中产生,可谓有一定的难度。
清政府长期的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发展,表现出清王朝统治者极端的顽固、愚昧和腐朽。
正是由于有这么一种顽固守旧势力的存在和阻碍,是维新变法运动无法得以成功的一个主要的客观原因,致使这次变法终究失败。
从主观来讲,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有初步发展,经济力量极其薄弱,因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特点是:基础工业极为薄弱,投资少,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分布区域不平衡,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
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由于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进行到底并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1、袁世凯在《戊戌日记》2、李锦全教授《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