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腰鼓舞”。
它是安塞地区群众春节时普遍举行的一种喜庆娱乐活动。
那沉重、强烈的鼓声,欢快、健美的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和坦荡炽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安塞腰鼓渊源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
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
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
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
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
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
“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
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
安塞腰鼓风格上有“文鼓”、“武鼓”之分,形式上有“列队鼓”、“场地鼓”之别。
腰鼓队一般由“伞头”、“踢鼓子”、“拉花”三部分组成。
“伞头”为腰鼓队之首,由两个人妆扮成“老者”,各举一吊缀有花穗的长把“灯笼伞”领队开路。
“踢鼓子”为男角击鼓队,鼓者上穿紧身箭衣,下着紧口灯笼裤,头扎英雄巾,腰系红绸带,强悍威武。
“拉花”是女角秧歌队,舞者着彩衣,饰彩头,舞红绸,且扭且唱,矫健风流。
“列队鼓”以行进表演为主,边走边打。
那鼓声,似春雷,在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此起彼伏;那阵列,似彩龙,在黄土高原的村村寨寨腾舞游戈。
可以说,惟有安塞的“列队鼓”,才能释放出黄土高原奇伟的能量;惟有黄土高原,才能经得住安塞腰鼓惊心动魄的搏击。
“场地鼓”以广场表演为主,分单打、对打、群打。
场地腰鼓反映了北方民族剽悍、刚健、纯厚、豪爽的性格特征和精补风貌。
动作凝炼、洒脱,领舞队员蹦、跳、翻、跃、踢、蹬、踏、跷,千姿百态,加上演员即兴的摇头摆尾、抖肩颤胯,使整个舞蹈显得雄浑强健,潇洒舒腿,高潮迭起。
“文鼓”鼓点清扬,动作娴雅,步态潇洒,节奏明快。
单打单舞,对打对舞,多以即兴表演为主;群打群舞也是在统一的节奏和情绪中,随兴漫鼓漫舞,悠然自得。
“武鼓”一般人数较多,有时可达数百人。
场而宏大,气势)壮观,鼓点沉重激越,动作豪迈遒劲。
打到高潮时,鼓声、歌声交融一起,惊天动地,给人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的感受。
武鼓,是感情的渲泻,力量的爆发。
挥槌,那股狠劲;踢腿,那股蛮劲;转身,那股猛劲;跳跃,那股虎劲。
黄土高原养育出来的陕北人民,是那么喜欢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不可压抑的情绪啊!也许正因为这样,在安塞腰鼓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这种“武鼓”了。
安塞腰鼓---“解放的腰鼓”!1942年的延安文艺整风之后,它随着新秧歌运动的普及,遍传各个解放区,此后,又随着解放大军的进军步伐,传遍了祖国大地。
安塞腰鼓——“胜利的腰鼓”!1951年,在全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日子里,首都天安门广场上,滚雷般响起了安塞腰鼓那激情澎湃的鼓点。
安塞腰鼓——“友好的腰鼓”!1952年,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比赛中,它又获得特级嘉奖,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好评。
安塞腰鼓---“新时代的腰鼓”!1936年,安塞腰鼓以它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又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奖,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